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十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决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如何达到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四个境界。2.(2023秋•沈阳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浔阳江头那一夜林那北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露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过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地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淼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鸟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眺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摘编自《文汇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坐在马车中的白居易想起了过往,想起了被贬前京城的生活,想起了小时候在苏浙皖的寄居生活,那时候的天气又干又燥。B.白居易被贬江州前在京城做的最后一个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任此职不能参谏朝政,但正义的白居易还是“违规”而被贬。C.白居易“越职言事”为自己招来祸端,一个人孤身来到江州,但他慢慢放平了心态,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甚至有意隐居于此。D.结尾两段落笔于现在,以“今晚”映照“那夜”,描写作者眼中的江州秋天风景,表现对白居易的追怀,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车内男人”和“他”来代替称呼白居易,后面才适时点明,但从行文角度看,这样写作用不大。B.两次提及白居易“二十八岁”,突出了他的年轻有才,继而列述他任过的官职,这都委婉批评了他恃才而傲的做法。C.文章引述白居易《题浔阳楼》中的诗句,只为表现他被贬谪江州后志不能抒而又不得不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D.文章题为“浔阳江头那一夜”,却用大量的篇幅写白居易在京城及其他等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白居易被贬江州,其《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与该文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是一篇文化散文,它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做简要探究。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盐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思乡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C.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D.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至深。(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绵阳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航海之人谈到瀛洲,觉得其“”,浙江一带的人说起天姥山,认为它“”。(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息地流去,“”;天空中的月亮时圆时缺,“”。(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商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果A禽B祖C尽D获E其士众F遂授宁G兵H屯当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爱民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网上流传一种说法:(a)辣椒中的成分可以治疗并预防糖尿病,(b)平时多吃辣,就不容易得糖尿病。(c)有研究发现,辣椒中的辣椒素与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有关,(d)食辣会提升脂肪氧化与能量消耗,(e)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生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然而,仅仅依靠进食辣椒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说法并不严谨。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①_____,如遗传、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辣食”,往往同时具有高油、高盐等问题,过量进食可能会导致其他病症的加重。此外,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其胃肠道状况能不能承受辛辣食物的刺激因人而异。如果平时吃了辣就肠胃不适,或是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不建议②_____;有慢性咳嗽、支气管炎扩张的人食辣,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因而,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坚持清淡原则,适度食辣。(1)文中第一段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修改病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7.(2023秋•长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①_____、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②_____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③_____,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语文寒假作业(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十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决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如何达到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四个境界。【答案】(1)C(2)C(3)A(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截了当,突出重点。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5)①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礼。②对经典圆融贯通,只有通过通晓整部经典,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③对经典中的内容躬行实践,从中受益,就会理解更多,体会更多。④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经典相连,通过经典找到真正的自我,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C.“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可知,这是文章作者的看法,也并未提到将经典智慧应用于人生。故选:C。(2)C.“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人人通过读经典都可以提升自己,逐渐成为更真实的自己,该句并非论证人人成才的观点。故选:C。(3)A.意思是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代正直贤士的精神,强调了要多读书,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拓宽读书的边界、建立起阅读之间的联系相吻合。B.强调的是在读书时应勤奋且刻苦;C.强调持之以恒地读书就能理解;D.说的是读到好书,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交谈,可惜朋友不能常来。BCD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4)论证特点包括提出论点的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①材料一第一段,“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这是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直截了当,重点突出。②开头提出论点后,第二、三、四、五段分别论述这四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后,知好之者”“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5)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在达到前三个境界的基础上才可达到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四个境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可知,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礼。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可知,其次要对经典圆融贯通,只有通过通晓整部经典,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可知,再次要对经典中的内容躬行实践,从中受益,就会理解更多,体会更多。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可知,最后要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经典相连,通过经典找到真正的自我,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答案:(1)C(2)C(3)A(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截了当,突出重点。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5)①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礼。②对经典圆融贯通,只有通过通晓整部经典,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③对经典中的内容躬行实践,从中受益,就会理解更多,体会更多。④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经典相连,通过经典找到真正的自我,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2.(2023秋•沈阳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浔阳江头那一夜林那北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露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过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地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淼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鸟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眺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摘编自《文汇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坐在马车中的白居易想起了过往,想起了被贬前京城的生活,想起了小时候在苏浙皖的寄居生活,那时候的天气又干又燥。B.白居易被贬江州前在京城做的最后一个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任此职不能参谏朝政,但正义的白居易还是“违规”而被贬。C.白居易“越职言事”为自己招来祸端,一个人孤身来到江州,但他慢慢放平了心态,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甚至有意隐居于此。D.结尾两段落笔于现在,以“今晚”映照“那夜”,描写作者眼中的江州秋天风景,表现对白居易的追怀,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以“车内男人”和“他”来代替称呼白居易,后面才适时点明,但从行文角度看,这样写作用不大。B.两次提及白居易“二十八岁”,突出了他的年轻有才,继而列述他任过的官职,这都委婉批评了他恃才而傲的做法。C.文章引述白居易《题浔阳楼》中的诗句,只为表现他被贬谪江州后志不能抒而又不得不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D.文章题为“浔阳江头那一夜”,却用大量的篇幅写白居易在京城及其他等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白居易被贬江州,其《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与该文所描写的江州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本文是一篇文化散文,它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做简要探究。【答案】(1)B(2)D(3)不同特点:《琵琶行》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而该文中则水光潋滟,涛声起伏,无论是江上的帆、湖上的鸟,还是不远处的庐山,都让他百看不厌。原因:这与写作背景、目的不同有关。《琵琶行》写和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琵琶女的相逢,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故眼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而该文重在突出白居易被贬后精神并不颓废,他从江州自然风物和历代先贤留下的文化印迹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故而其景呈现出明朗、开阔、秀丽的特点。(4)本文不写身边凡人琐事、花草树木,而是写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白居易,写白居易的家国之事,选材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作者写历史人物白居易,结尾用缥缈虚幻的现实情境抒写现实情感,融进了时代气息,这样作者与白居易融合,现实与历史融合,情感抒发体现了“文化”特点。文章多处引用白居易诗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整句,句式灵动,语言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解答】(1)A.“想起了过往,想起了被贬前京城的生活,想起了小时候在苏浙皖的寄居生活”不正确,开头部分不是白居易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作者的客观叙述,所以三个“想起”的内容表述不正确。C.“一个人孤身来到江州”不正确,从原文“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看,他来江州是有家人陪伴的,并不是“孤身一人”。从第8、9段中的“冷”“凉意”“愁绪”“万千感慨”可看出,他并未真正完全释怀“放平心态”“有意隐居于此”。D.“表达对其遭遇的同情”不正确,末尾两段无此意思。故选B。(2)A.“从行文角度看,这样写作用不大”不正确,以“他”行文便于作者叙事、抒情;后面指出“白居易”,可以自然转入对其名字字义的解释上来。应该说这样行文作用还是很大的。B.“这都委婉批评了他恃才而傲的做法”不正确,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有误,文中无此意,这样写是对白居易年轻而有才华的肯定。C.“只为表现……”不正确,说法过于绝对、武断,除此目的,还应该有展现白居易的浔阳生活踪迹、表达白居易对江州山河赞美等目的。故选D。(3)不同特点:《琵琶行》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结合“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过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可知,而该文中则水光潋滟,涛声起伏,无论是江上的帆、湖上的鸟,还是不远处的庐山,都让他百看不厌。原因:这与写作背景、目的不同有关。《琵琶行》写和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琵琶女的相逢,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故眼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结合“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可知,而该文重在突出白居易被贬后精神并不颓废,他从江州自然风物和历代先贤留下的文化印迹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故而其景呈现出明朗、开阔、秀丽的特点。(4)结合“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可知,本文不写身边凡人琐事、花草树木,而是写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白居易,写白居易的家国之事,选材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结合“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淼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可知,作者写历史人物白居易,结尾用缥缈虚幻的现实情境抒写现实情感,融进了时代气息,这样作者与白居易融合,现实与历史融合,情感抒发体现了“文化”特点。结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白居易诗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整句,句式灵动,语言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答案:(1)B(2)D(3)不同特点:《琵琶行》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而该文中则水光潋滟,涛声起伏,无论是江上的帆、湖上的鸟,还是不远处的庐山,都让他百看不厌。原因:这与写作背景、目的不同有关。《琵琶行》写和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琵琶女的相逢,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故眼中的江州低湿、荒芜、凄凉;而该文重在突出白居易被贬后精神并不颓废,他从江州自然风物和历代先贤留下的文化印迹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故而其景呈现出明朗、开阔、秀丽的特点。(4)本文不写身边凡人琐事、花草树木,而是写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白居易,写白居易的家国之事,选材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作者写历史人物白居易,结尾用缥缈虚幻的现实情境抒写现实情感,融进了时代气息,这样作者与白居易融合,现实与历史融合,情感抒发体现了“文化”特点。文章多处引用白居易诗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整句,句式灵动,语言上体现了“文化”的特点。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盐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思乡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C.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D.整首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至深。(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D(2)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D.“写景多于抒情”错误,“乡心新岁切”“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已似长沙傅”均为叙事抒情,只有颈联写景,可见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故选:D。(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来临,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春归在客先”,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这个游子的前头,表达了作者在新年之际在外漂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和自己漂泊的悲苦之情。“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做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老至居人下”,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联系诗下的注释“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作者在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诗人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而诗人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答案:(1)D(2)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白话译文:新年来临,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诗歌鉴赏: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两句是说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乡心”,思乡之情;“新岁”,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更加迫切难抑了。“天畔”,天边,这里指岭南;“潸然”,泪流的样子;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的诗人怎能不黯然神伤,老泪纵横呢?开篇的“切”和“独”,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老”“居人下”是诗人自况;一个“至”字,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沉痛之情平淡道出反而更显沉痛;“客”,指诗人自己;“春归”,春回大地、回故乡,有拟人意;一个“先”字,既有羡慕:要是自己能像春天一样,早早回到故乡,那该多好啊!更有埋怨:我还在天涯漂泊,春天怎么就先行回归了呢?年老失意,春归己留,正是诗人“潸然”的原因。“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两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岭猿”,岭南山间的猿猴;“旦暮”,从早到晚;“风烟”,晨风暮霭;“同”“共”二字,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新岁”是景,“几年”是情。无限离愁,跃然纸上。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绵阳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航海之人谈到瀛洲,觉得其“烟涛微茫信难求”,浙江一带的人说起天姥山,认为它“云霞明灭或可睹”。(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息地流去,“而未尝往也”;天空中的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1)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重点字:涛)(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重点字:卒)(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商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果A禽B祖C尽D获E其士众F遂授宁G兵H屯当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果禽祖”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祖”作“擒”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C处断开;“尽获其士众”也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其士众”作“获”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F处断开;“授宁兵”省略主语孙权,动宾结构完整,H处断开。故在CFH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故选:CFH。(2)B.“意思一样”错误。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渐:逐步/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渐:事物发展的开端。故选:B。(3)D.“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错误,应是“先析‘不可’之势,再谋‘可’之策略”。故选:D。(4)①见:表被动;托:投奔;凡人:一般的人;畜:对待。句子翻译为:(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②殆:大概;所以:用来……的;岂……乎:可否……呢。句子翻译为: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5)从目标上看,材料一种甘宁说“渐规巴、蜀”,材料二中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据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从天下形势上看,材料一种甘宁分析“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材料二中诸葛亮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以夺益州,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从战略对策上看,材料一种甘宁建议“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一步步夺取;材料二中诸葛亮建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包括了四方的外交、“内修政理”的内政策略、两路进攻的军事方针,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体对策。从论辩逻辑上看,二者都是先分析天下形势,再讲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陈述思路清晰。答案:(1)CFH(2)B(3)D(4)①(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②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5)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④都陈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势,再讲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参考译文:材料一: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轻的时候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留在南阳,但是没有被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了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于是又归附了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的地区,山川交通便利,实在是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够传承祖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非常匮乏,身边的人也是尔虞我诈,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于是刘备叫身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已经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够胜任,想要为天下的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从而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认为我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