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阿勒泰地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材料二: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2.(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亭长许仙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小黑点在我噙满泪水的视野中渐渐变大,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十几条好汉立马潜伏到江边草丛中,无声无息。亭长这个官儿虽小,但大小也算是个官儿,虽说不在编制内,也不给工资,但责任不轻,也多亏有一帮好兄弟帮衬,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早些时候,我就听说了我们的西楚霸王兵败的消息,我猜到他会回家。人嘛,在外面飞黄腾达或潦倒落魄时,唯一想回的,就是家。我精挑细选了十几个身手不错的兄弟,早已在乌江西岸等候多日了。我知道霸王人傲性烈面子薄,这种时候羞于见到众人,就事先吩咐兄弟们,千万别让他发现,若有追兵,拼死也要让霸王全身而退,安全地渡过乌江,回到家乡。家乡就是江河,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通体如黑缎,油光放亮。瞬间,西楚霸王就冲到乌江边,我慌忙迎上去:“霸王,霸王,是我,乌江亭长。”我边喊边伸手牵住他的战马,这匹号称天下第一的骏马,直喘粗气,双目悲愤。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不再是那个秦始皇驾大船渡浙江时,扬言此人可以被取代的傲慢男子,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我指指江边早已等待的船道:“霸王,您赶紧上船吧。”他跳下马,双手扶住马鞍,浑身颤抖,这段日子真是难为他了,没日没夜地浴血奋战、死里逃生。现在好了,终于到家了。我再次催促道:“走吧,霸王。”但他依旧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来路;路的尽头,有二三十匹马儿飞驰疾来。我心里一惊,忙喊:“追兵来了!”他无奈地摇摇头,依旧不改凝视的方向。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们一个个身负重伤,却不改初衷。瞧着这二十八个东倒西歪的将士,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再次催促他:“霸王,走吧。”他们也一起催促:“快走,霸王。”但他依旧没有动身。我说:“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霸王还年轻,到江东称王,重振霸业。”我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天我的话特多,我也是被逼急了,眼看着追兵就要到了,而他却纹丝不动。事后,我一遍遍地回忆江边那一幕,我为自己的多嘴而后悔不已。肯定是我的多嘴,触痛了他,才令他做出极端举动的。他拥抱他的士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恳求他上船时,他也向他们跪了下来,嘴里讷讷的。他说:“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这是什么屁话!这是西楚霸王该说的话吗?我过去扶他,他一把将我推开。他说乌骓就留给你,望亭长好生看待它。就在这个时候,追兵赶到了,成千上万的汉军乌鸦鸦地围上来,将乌江边围得跟铁桶似的,他弃了乌骓,挥舞战刀,逆行而上。霸王所托,我不得不从。我小心地将乌骓引上船,手举撑竿,却迟迟不敢将船撑开,我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能跳上船,和我们一起回江东。我站在船上,只见他冲入敌阵。他的身后,二十八骑也追随着他,冲入敌阵。他们的身后,还有我的十几个好兄弟。我又看到昔日霸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他一步杀一人,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他是战神。他是杀不死的战神,当他身后的追随者全部倒下时,他依旧傲立在汉军中。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到东岸时我已虚脱,将乌骓牵下船都累得汗流浃背,谁知一不留神,乌骓脱缰狂奔,疯狂地跳入江中,朝着对岸,朝着主人的方向远去,不多时已经消失在急流中。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霸王和他的乌骓走了,而亭长还在,令我无地自容。我上船,撑到江心,往舱里一躺,任流水将我带走。(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长再三催促霸王渡江,霸王“纹丝不动”,表现了此时霸王的心态,虽然面对危急形势,但仍然镇定、决绝。B.霸王“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双目“落寞无神”,这样的描写既写出霸王兵败的落魄,也表现出战争的残酷。C.霸王兵败,逃亡至江边,发出“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的慨叹,此时,霸王虽然想突出重围,但已无力回天。D.小说从乌江亭长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2)关于文中首段乌江亭长内心独白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亭长一职的介绍,虽是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但无碍于对这一义士形象的塑造。B.亭长安排兄弟们提前在江边等候,因为他认为霸王兵败垓下之后应该会回到江东。C.亭长对霸王性格的认识,解释了前文潜伏的原因,也为后文霸王不肯渡江埋下伏笔。D.亭长满心期待霸王东山再起,与后文霸王悲壮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3)小说写到“我”三次落泪,每次落泪的心情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著名文学评论家常智奇说:“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锦州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2)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大同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可以理解为写梦中情形,也可以看成作者回忆当年的美好生活。(2《过秦论》中贾谊用“,”突出了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3)小刚正在创作一部历史小说,其中一章写主人公以劣势兵力坚守孤城,战况惨烈至极。他可以选择“,”两句古诗作为本章的题目。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涟源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1)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2)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六.作文(共1小题)7.(2023秋•吉林期末)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你有何想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阿勒泰地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材料二: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C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答案】(1)D(2)A(3)C(4)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5)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表现出孔子思想的矛盾性”错,材料二信息是“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见文中说的是“好像”“似乎”,其实并不矛盾。故选D。(2)A.正确。B.“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错,材料一第四段信息是“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可见孔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能有爱人的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错,材料一结尾段信息是“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可见选项表述中“否定”一说过于绝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D.“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错,孟子是从民与统治者关系角度,说明要重视百姓;孔子从哲学角度谈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不一致。故选A。(3)ABD都表现了对祭礼的敬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材料二认为祭礼、丧礼都是尽人心的行为,而C项是对“问鬼神”的否定(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属于迷信行为。故选C。(4)由材料一“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得出答案①除旧布新,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由材料二“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得出答案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5)相关段落为三、四、五段。第三段先提出问题,以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方式总领下文,“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第四段观点句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前提,然后展开论述,首先明确“爱人”的重要性,“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从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仁者爱人的阶级思想,认为只有统治者能做到,“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第五段明确施行仁爱的方法,关键句为“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实现,“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推己及人)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综上可见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宏观看是层层推进,微观看又有平行并列关系,条理清晰,结构合理。③采用了引证(《论语•宪问》《论语•雍也》《论语•为政》)、对比论证(统治者和劳动者,新旧阶级间)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答案:(1)D(2)A(3)C(4)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5)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2.(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亭长许仙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小黑点在我噙满泪水的视野中渐渐变大,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十几条好汉立马潜伏到江边草丛中,无声无息。亭长这个官儿虽小,但大小也算是个官儿,虽说不在编制内,也不给工资,但责任不轻,也多亏有一帮好兄弟帮衬,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早些时候,我就听说了我们的西楚霸王兵败的消息,我猜到他会回家。人嘛,在外面飞黄腾达或潦倒落魄时,唯一想回的,就是家。我精挑细选了十几个身手不错的兄弟,早已在乌江西岸等候多日了。我知道霸王人傲性烈面子薄,这种时候羞于见到众人,就事先吩咐兄弟们,千万别让他发现,若有追兵,拼死也要让霸王全身而退,安全地渡过乌江,回到家乡。家乡就是江河,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通体如黑缎,油光放亮。瞬间,西楚霸王就冲到乌江边,我慌忙迎上去:“霸王,霸王,是我,乌江亭长。”我边喊边伸手牵住他的战马,这匹号称天下第一的骏马,直喘粗气,双目悲愤。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不再是那个秦始皇驾大船渡浙江时,扬言此人可以被取代的傲慢男子,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我指指江边早已等待的船道:“霸王,您赶紧上船吧。”他跳下马,双手扶住马鞍,浑身颤抖,这段日子真是难为他了,没日没夜地浴血奋战、死里逃生。现在好了,终于到家了。我再次催促道:“走吧,霸王。”但他依旧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来路;路的尽头,有二三十匹马儿飞驰疾来。我心里一惊,忙喊:“追兵来了!”他无奈地摇摇头,依旧不改凝视的方向。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们一个个身负重伤,却不改初衷。瞧着这二十八个东倒西歪的将士,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再次催促他:“霸王,走吧。”他们也一起催促:“快走,霸王。”但他依旧没有动身。我说:“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霸王还年轻,到江东称王,重振霸业。”我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天我的话特多,我也是被逼急了,眼看着追兵就要到了,而他却纹丝不动。事后,我一遍遍地回忆江边那一幕,我为自己的多嘴而后悔不已。肯定是我的多嘴,触痛了他,才令他做出极端举动的。他拥抱他的士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恳求他上船时,他也向他们跪了下来,嘴里讷讷的。他说:“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这是什么屁话!这是西楚霸王该说的话吗?我过去扶他,他一把将我推开。他说乌骓就留给你,望亭长好生看待它。就在这个时候,追兵赶到了,成千上万的汉军乌鸦鸦地围上来,将乌江边围得跟铁桶似的,他弃了乌骓,挥舞战刀,逆行而上。霸王所托,我不得不从。我小心地将乌骓引上船,手举撑竿,却迟迟不敢将船撑开,我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能跳上船,和我们一起回江东。我站在船上,只见他冲入敌阵。他的身后,二十八骑也追随着他,冲入敌阵。他们的身后,还有我的十几个好兄弟。我又看到昔日霸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他一步杀一人,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他是战神。他是杀不死的战神,当他身后的追随者全部倒下时,他依旧傲立在汉军中。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到东岸时我已虚脱,将乌骓牵下船都累得汗流浃背,谁知一不留神,乌骓脱缰狂奔,疯狂地跳入江中,朝着对岸,朝着主人的方向远去,不多时已经消失在急流中。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霸王和他的乌骓走了,而亭长还在,令我无地自容。我上船,撑到江心,往舱里一躺,任流水将我带走。(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亭长再三催促霸王渡江,霸王“纹丝不动”,表现了此时霸王的心态,虽然面对危急形势,但仍然镇定、决绝。B.霸王“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双目“落寞无神”,这样的描写既写出霸王兵败的落魄,也表现出战争的残酷。C.霸王兵败,逃亡至江边,发出“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的慨叹,此时,霸王虽然想突出重围,但已无力回天。D.小说从乌江亭长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2)关于文中首段乌江亭长内心独白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亭长一职的介绍,虽是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但无碍于对这一义士形象的塑造。B.亭长安排兄弟们提前在江边等候,因为他认为霸王兵败垓下之后应该会回到江东。C.亭长对霸王性格的认识,解释了前文潜伏的原因,也为后文霸王不肯渡江埋下伏笔。D.亭长满心期待霸王东山再起,与后文霸王悲壮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3)小说写到“我”三次落泪,每次落泪的心情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著名文学评论家常智奇说:“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1)C(2)A(3)①第一次落泪是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我”的兴奋。②第二次落泪是“我”接到西楚霸王时,表现出“我”见到霸王时的激动,以及看到霸王落魄时的心痛。③第三次落泪是“我”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此时霸王已自刎,表现出“我”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4)①小说于史有据,取材于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如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情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情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但已无力回天”错误,霸王仍有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故选C。(2)A.“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错误,这只是亭长对职位的简介,强调为官为民的责任意识,不带有激愤之情。故选A。(3)原文“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可知,“我”翘首以盼的霸王终于来了,在结合“又是一天天亮了”推断“我”已经等候多时。现在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终于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我”的兴奋,故第一次落泪是兴奋的泪水。原文“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可知,“我”见到心中的英雄满含激动之情,看到英雄落难又心痛无比,表达了“我”对霸王的一腔忠诚之情。原文“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第三次“我”落泪是看到霸王自刎和壮士英勇牺牲的过程后流露出的痛苦悲情的泪水,“我”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不禁泪流满面,表达了“我”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4)“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的意思是历史小说一要有历史的史实作基础,二要有艺术的创造表达审美的内涵。原文“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乌江亭长”“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抽刀自刎”等内容可知,小说于史有据(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事实),取材于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原文“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我慌忙迎上去”“我再次落泪道”“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可知,关于这段历史,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如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说依据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将其中的人物“乌江亭长”“二十八骑士”等虚构出具象的人物形象,通过虚构的故事、人物以及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外貌等内容,将历史和文学融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故事的基础,又有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答案:(1)C(2)A(3)①第一次落泪是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我”的兴奋。②第二次落泪是“我”接到西楚霸王时,表现出“我”见到霸王时的激动,以及看到霸王落魄时的心痛。③第三次落泪是“我”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此时霸王已自刎,表现出“我”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4)①小说于史有据,取材于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如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锦州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2)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案】(1)B(2)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故选B。(2)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答案:(1)B(2)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大同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小轩窗,正梳妆”两句,可以理解为写梦中情形,也可以看成作者回忆当年的美好生活。(2《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突出了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3)小刚正在创作一部历史小说,其中一章写主人公以劣势兵力坚守孤城,战况惨烈至极。他可以选择“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两句古诗作为本章的题目。【答案】(1)小轩窗正梳妆(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小轩窗正梳妆(重点字:妆)(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重点字:揭)(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字:萧)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涟源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评价和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明确观点,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根据前文可知,“爱其璧而假之道”的主语是“虞君”,“爱其璧”“假之道”之间是因果关系,不能断开,所以应在“道”后断开,即C处;“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取”是谓语,“虢”是宾语,所以应在“虢”后断开,即F处;“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反”作“灭”的状语,所以应在“反”前断开,即G处。故选CFG。(2)A.正确。B.错误。经过;责备。句意:经过郑国。/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C.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D.正确。讨伐;夸耀。句意:举兵讨伐郑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故选B。(3)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国君并未重视,才导致灭国。由此可见应当“争于腠理”。故选C。(4)①“居”,过了;“还”,同“旋”,回转,调转;“走”,跑;“故”,特意。译文: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②“安”,安然;“持”,持守;“兆”,显露迹象;“谋”,解决。译文:所以说:“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5)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由原文“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也可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所以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二者不矛盾。答案:(1)CFG(2)B(3)C(4)①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②所以说:“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5)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道:“大王为什么攻打越国呢?”楚王说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道:“我为您这样的想法而担忧,人的智慧就好比眼睛,能够看见百里之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跟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当盗贼,官吏们不能够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好比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因此,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自我认知。因此说:“能够自知的人是明智的。”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道:“您的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道:“我没有病。”扁鹊离开以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以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理睬。扁鹊离开以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道:“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能够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能够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如今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了。蔡桓公就病死了。因此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因此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滕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活动精彩登场,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春节为世界感知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①是不变的寄望。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文化。英国广播公司一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春节的视角,正是“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②。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1)画横线的句子改成“近年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各种活动精彩登场,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共享美好时光。”后表述更简洁,你是否赞同,请陈述理由。(2)文中有两处标记的引号,请结合语段分析其具体用法。【答案】(1)不赞同。①原句中出现的“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等过年具体活动,让中国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现中国年活动的丰富多彩。②原句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强调了中国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表明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节日。(2)①处是突出强调,突出了春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了中华儿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家团圆的情结永恒不变。②处是直接引用,引用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的观点,表现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一扇窗。【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考查选用句式、辨析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