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_第1页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_第2页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_第3页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_第4页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4秋•合肥校级期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二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D.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2.(2024秋•静海区期中)王安石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的间隔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3.(2024秋•丰润区期中)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有“白气”冒出(如图所示)。形成“白气”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A.运动停止 B.间隔减小 C.体积减小 D.数目增多4.(2024秋•商城县校级期中)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必须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5.(2024秋•海口期末)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6.(2024秋•廊坊校级期中)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B.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的是②③⑤7.(2024秋•石家庄校级期中)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属于金属元素 B.②、④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③表示的一个粒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D.①、②、⑤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8.(2023秋•连云港校级期末)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③>②>① C.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D.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9.(2024秋•濮阳期中)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水分子体积增大 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储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10.(2024秋•兴平市期中)2024年4月30日,国际首套3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从微观角度分析,压缩空气时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质量 B.分子体积 C.分子间隔 D.分子大小11.(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此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 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Mg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2 D.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12.(2024秋•玉林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高锰酸钾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碳 D.空气13.(2024秋•黄埔区校级期中)2022年9月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在北京发布了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其中一个是发现月球新矿物:氦﹣3;已知地球上大量存在的是氦﹣4。如图所示是两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两种原子说法错误的是()A.“”表示质子,“〇”表示中子 B.氦﹣3与氦﹣4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C.氦﹣3比氦﹣4的相对原子质量小 D.氦﹣3与氦﹣4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14.(2024秋•仓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枣糕模型 C.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玻尔的分层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了完整的原子结构说二.填空题(共8小题)15.(2024秋•郑州期中)请写出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1)香水要密封保存。(2)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到钢瓶中。16.(2024秋•昭平县期中)请根据构成物质奥秘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17.(2024秋•临沭县期中)小明同学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了如图实验:先在纸花上滴加酚酞溶液,再用一个玻璃杯将该纸花和玻璃杯装有浓氨水的敞口玻璃瓶罩住,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从微观角度看,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18.(2024秋•陆丰市校级期中)科学家从未停下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根据以下微粒模型,回答问题:i.ii.(1)写出下列原子的化学符号:B:,C:;D:。(2)i中易失电子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原子是。(3)ii中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4)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5)分析ii中粒子的变化,请你说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19.(2023秋•海伦市校级期末)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Br。(1)图中x=;Br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下列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填序号,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20.(2024秋•屏南县期中)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表示下列内容:①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②2个氢原子;③3个铁离子。(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该物质是由(填微粒名称)构成。(3)如图,表示1个氢气分子和1个氯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请将如图方框内生成物模型补充完整,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1.(2024秋•大田县期中)走进微观世界,探索微观奥秘。(1)原子理论的发展。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图1中符合该模型的是(填字母)。(2)图2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表示的是。构成水蒸气的微观粒子是;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填符号)。(3)图3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①与②的(填“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相同。若m﹣n<10,则粒子③是(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22.(2024秋•东平县期中)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请分析回答:(1)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材料二: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粒,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材料三: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①汤姆孙实验中,带负电的微粒是。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②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③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为以下类型中的(填序号)。④根据卢瑟福实验推测,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填“大”或“小”)。(2)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①由下图可知,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决定的。②氢气是由大量聚集而成的,氧气是由大量聚集而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不同。

2024-2025学年鲁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CBDACDCCCA题号121314答案DDB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4秋•合肥校级期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二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 D.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根据微粒的基本特征: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微粒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微粒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024秋•静海区期中)王安石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的间隔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2024秋•丰润区期中)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有“白气”冒出(如图所示)。形成“白气”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A.运动停止 B.间隔减小 C.体积减小 D.数目增多【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不会停止运动,故选项错误;B、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水分子的间隔减小,故选项正确;C、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D、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水分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2024秋•商城县校级期中)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必须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故选项错误;B、不能笼统地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大小和质量,故选项错误;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5.(2024秋•海口期末)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A、根据电子的能量高低来分析;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原子来分析;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D、根据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不一定是金属的原子,如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2,但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如离子也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6.(2024秋•廊坊校级期中)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B.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的是②③⑤【考点】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似的原子来分析;D、根据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解答】解:A、①对应的元素是F,④对应的元素是Na,在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氟元素显﹣1价,则由这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故A选项说法正确;B、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③④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则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故B选项说法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氦为稳定结构,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D、图中②③⑤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稳定,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相关知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7.(2024秋•石家庄校级期中)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属于金属元素 B.②、④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③表示的一个粒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D.①、②、⑤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考点】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A、根据质子数确定元素的种类;B、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来分析;C、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D、根据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来分析。【解答】解:A、①中质子数是11,为钠元素,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B、②、④都属于原子,②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④的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层上电子数为2,属于稳定结构。所以②、④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故B说法正确;C、③中的电子数比质子数多一个,说明③是带一个负电荷的阴离子,故C说法正确;D、元素所处周期数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①属于离子,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层,则①表示的元素位于第3周期;②、⑤都是原子,电子层数均为2,位于第2周期,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知识的理解,和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进行判别原子的种类,进行解题的能力。8.(2023秋•连云港校级期末)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③>②>① C.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D.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解答】解:由图像可知,①表示水蒸气,②表示水,③表示冰。A、①→②水由气态转化为液体,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①表示水的气态,②表示水的液态,③表示水的固态,故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故B错误;C、①表示水的气态,③表示水的固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C正确;D、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只是运动的速率不同。9.(2024秋•濮阳期中)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水分子体积增大 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储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菠萝蜜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2024秋•兴平市期中)2024年4月30日,国际首套3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从微观角度分析,压缩空气时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质量 B.分子体积 C.分子间隔 D.分子大小【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从微观角度分析,压缩空气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1.(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此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 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Mg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2 D.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A、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特点分析;B、根据氩原子的性质分析;C、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D、根据离子的结构分析。【解答】解:A、由图示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可知,在此周期中,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该A分析正确;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属于稳定结构,氩原子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仍能发生化学变化,该B分析不正确;C、由镁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硫与镁形成化合物时显﹣2价,所以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该C分析不正确;D、硫、氯原子分别得到2个、1个电子,形成离子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核外电子数均为18,核外电子数相同,该D分析不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8依次递增。12.(2024秋•玉林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高锰酸钾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碳 D.空气【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分子,故A错误;B、五氧化二磷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分子,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分子,故C错误;D、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加强对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2024秋•黄埔区校级期中)2022年9月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在北京发布了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其中一个是发现月球新矿物:氦﹣3;已知地球上大量存在的是氦﹣4。如图所示是两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两种原子说法错误的是()A.“”表示质子,“〇”表示中子 B.氦﹣3与氦﹣4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C.氦﹣3比氦﹣4的相对原子质量小 D.氦﹣3与氦﹣4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分析判断;B、根据元素的定义和原子的结构分析;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分析;D、根据稳定结构的含义分析。【解答】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表示质子,“〇”表示中子,故A说法正确;B、氦﹣3与氦﹣4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故B说法正确;C、氦﹣3相对原子质量是3,氦﹣4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所以氦﹣3比氦﹣4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故C说法正确;D、氦﹣3与氦﹣4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最外层也是第一层,属于稳定结构,不容易失去电子,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解答的基础。14.(2024秋•仓山区校级期中)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枣糕模型 C.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玻尔的分层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了完整的原子结构说【考点】原子论观点发展.【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B【分析】根据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汤姆孙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因为电子的存在说明原子内部有空隙,且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故选项说法正确。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了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这一实验结果无法用汤姆孙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来解释,因为该模型认为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卢瑟福根据实验修正了汤姆孙枣糕模型,故选项说法正确。C、虽然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它并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更复杂的结构,如质子和中子的发现等,此外,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原子结构模型,故选项说法错误。D、玻尔的分层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但没有描绘了完整的原子结构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8小题)15.(2024秋•郑州期中)请写出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1)香水要密封保存分子在不断运动,不密封时分子会运动到瓶外,从而使香水不断减少。(2)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到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不密封时分子会运动到瓶外,从而使香水不断减少;(2)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1)香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密封时分子会运动到瓶外,从而使香水不断减少。(2)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到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运动,不密封时分子会运动到瓶外,从而使香水不断减少;(2)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间隔变小。【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2024秋•昭平县期中)请根据构成物质奥秘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10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O2﹣。【考点】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10;(2)阴离子;O2﹣。【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2+8=10。(2)当a=8时,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为氧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2﹣。故答案为:(1)10;(2)阴离子;O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7.(2024秋•临沭县期中)小明同学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了如图实验:先在纸花上滴加酚酞溶液,再用一个玻璃杯将该纸花和玻璃杯装有浓氨水的敞口玻璃瓶罩住,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纸花变红色,从微观角度看,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纸花变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与酚酞溶液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解答】解: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纸花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分子从浓氨水中运动出来,在玻璃杯中扩散,部分氨分子与纸花中的水接触形成碱性的氨水使酚酞变红。故答案为:纸花变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18.(2024秋•陆丰市校级期中)科学家从未停下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根据以下微粒模型,回答问题:i.ii.(1)写出下列原子的化学符号:B:O,C:Mg;D:Cl。(2)i中易失电子的粒子是C(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原子是AE。(3)ii中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4)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5)分析ii中粒子的变化,请你说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O;Mg;Cl;(2)C;AE;(3)化合反应;(4)分子构成不同;(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析】(1)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2)根据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3)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4)根据构成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5)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来分析。【解答】解:(1)B的质子数为8,电子数为10,是氧离子,其原子是氧原子,C的质子数为12,是镁原子,D的质子数为17,是氯原子,符号分别为O、Mg、Cl;(2)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A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属于原子的有ACDE,其中A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E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两者化学性质相似;(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氢气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结构不同;(5)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然后每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由此可知,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答案为:(1)O;Mg;Cl;(2)C;AE;(3)化合反应;(4)分子构成不同;(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19.(2023秋•海伦市校级期末)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Br。(1)图中x=7;Br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下列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C(填序号,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E。【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7;非金属;(2)C;E。【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2)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核外只有第一层的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5=2+8+18+x,x=7;Br是溴元素的元素符号,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2)当原子或离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当第二层或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相对稳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题干中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7,E符合要求。故答案为:(1)7;非金属;(2)C;E。【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2024秋•屏南县期中)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1)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表示下列内容:①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N;②2个氢原子2H;③3个铁离子3Fe3+。(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该物质是由过氧化氢分子(填微粒名称)构成。(3)如图,表示1个氢气分子和1个氯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请将如图方框内生成物模型补充完整,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答案】(1)①N;②2H;③3Fe3+;(2)过氧化氢分子;(3);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分析】根据反应的结构示意图和模型表示的原子种类,可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1)①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N;故答案为:N;②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故答案为:2H;③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3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故答案为:3Fe3+;(2)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该物质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答案为:H2O2;过氧化氢分子;3)如图,表示1个氢气分子和1个氯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故答案为:;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表示,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的实质结合模型的结构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21.(2024秋•大田县期中)走进微观世界,探索微观奥秘。(1)原子理论的发展。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图1中符合该模型的是C(填字母)。(2)图2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表示的是原子。构成水蒸气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Na+和Cl﹣(填符号)。(3)图3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①与②的质子数(填“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相同。若m﹣n<10,则粒子③是阴离子(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论观点发展;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C;(2)原子;水分子;Na+和Cl﹣;(3)质子数;阴离子。【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2)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3)根据图中信息,以及离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1)A表示原子是不可分的粒子,B表示原子没有原子核,C表示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故选C;(2)图2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表示的是原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也可结合为分子,构成水蒸气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符号分别为:Na+和Cl﹣;(3)图中①与②的质子数相同;若m﹣n<10,即m<10+n,则表示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故答案为:(1)C;(2)原子;水分子;Na+和Cl﹣;(3)质子数;阴离子。【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22.(2024秋•东平县期中)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请分析回答:(1)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材料二: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粒,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材料三: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①汤姆孙实验中,带负电的微粒是电子。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②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③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为以下类型中的C(填序号)。④根据卢瑟福实验推测,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填“大”或“小”)。(2)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①由下图可知,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决定的。②氢气是由大量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氧气是由大量氧分子聚集而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论观点发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答案】(1)①电子;原子核。②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③C。④大。(2)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②氢分子;氧分子;分子构成。【分析】本题需要从原子结构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作答。【解答】解:(1)①汤姆孙发现原子内带负电的微粒,这种微粒是电子,用e﹣表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因为α粒子带正电,当遇到质量大且带正电的原子核时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故答案为:电子;原子核。②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穿过原子内部的空间时,没有受到阻碍,所以沿原方向前进;故答案为: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③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符合这种结构的是C选项;故答案为:C。④根据卢瑟福实验,极少数α粒子被金箔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这样才能使α粒子被弹回;故答案为:大。(2)①由图可知,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决定的,金刚石中碳原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石墨中碳原子是层状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硬度、导电性等性质上有很大不同;故答案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②氢气是由大量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氧气是由大量氧分子聚集而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氢分子;氧分子;分子构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察了原子结构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本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考点卡片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知识点的认识】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主要是指金刚石、石墨和C60;当然,碳单质不止这些,还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以及1991年日本的科学家合成、发现的布基管(即碳纳米管)和1992年瑞士科学家合成、发现的布基洋葱等一些新发现的科学前沿物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名称、性质及其用途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空气的污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名称、性质及其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的书写、金刚石的硬和夺目光泽及相应的用途,石墨的软、润滑和导电及相应的用途,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作吸附剂、碳的不充分燃烧与空气污染、焦炭的还原性与冶金、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及有关的实验操作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名称、性质及其用途,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产、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技前沿知识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书写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名称时,一定要规范,不可写错别字.特别是,碳与炭不可弄混了.其中,“碳”是元素名称,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用来描述元素、原子或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名称(但并不具体指某种物质),如碳元素、碳原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碳水化合物等.而“炭”是用来专指由碳元素组成的部分单质(即没有固定形状的碳单质),主要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2.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特别联系着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答.2.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知识点的认识】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与原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八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即分子还是原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2.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但是,不能认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可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3.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它们的区别是:1.物质和元素都是宏观概念,它们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微观粒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与物质之间是组成关系,也就是,它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习惯上用“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微观粒子;它们与物质之间是构成关系,也就是,它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的,习惯上用“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3.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而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原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合物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元素在概念和分类、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宏观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将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元素与物质之间的组成关系隔离开来,其实它们(即物质的构成和组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2)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硫、铝和氦气等.(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化钠、氯化钙等.2.根据物质的构成关系(或组成关系),可以推得它的组成关系(或构成关系).即知道物质的构成粒子可以推得其组成元素;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组成元素也可以推得其构成粒子.例如,知道了镁是由镁原子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元素组成(因为镁原子总称为镁元素);反过来,知道了镁是由镁元素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因为镁元素是金属元素,它组成的镁单质是金属,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4.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例如,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是由于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的能力大,运动加剧,分子间隔逐渐变大,从而使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例如,分析图1中的模型图可知:(1)A表示的是某种原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当该原子是能够直接物质的原子(即金属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和能够构成固态非金属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时,该图还能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2)B表示的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了,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单质.(3)C表示的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化合物.(4)D表示的是两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还表示由这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5)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原子;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分子(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6)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指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化合物是只含有一种分子(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混合物是含有多种分子的物质.又如,分析图2中的模型图可知:(1)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2)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和乙物质都属于单质.(3)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5)甲、乙、丙的化学式分别是BA3(或A3B)、A2和B2.(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A3(或A3B)=B2+3A2(由于不知条件和物质的状态,所以暂时不够全面).(7)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借助微观粒子反应模型图考查分子、原子知识是近年中考的新亮点.此类试题提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运用分子观点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和运用模型图分析解答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和化学反应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1)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5)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6)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5.原子结构【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原子核与电子层: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为稳定结构(氦为2电子稳定结构)。3.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其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用于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4.离子的形成:阳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如Na+、Mg2+等。阴离子: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如O2﹣等。5.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命题方向】1.基础知识考查:①考查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②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2.应用题型:①结合实际问题,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某些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②探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结合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填空题或开放性试题。3.推理与计算:①考查学生通过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例如根据原子结构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②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解题方法点拨】1.结构示意图判断:①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原则。②通过观察质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稳定性。2.对比记忆法:将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对比,帮助记忆和理解元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了解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6.原子论观点发展【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结构:这是中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等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分类。3.推理思维:在化学学习中,推理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通过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这在中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命题方向】1.基础知识的考察:中考命题通常会围绕原子论的基础知识展开,如原子的组成、元素的分类等。2.推理与应用:命题会通过具体的化学现象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3.综合应用:命题可能会结合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过程。【解题方法点拨】1.夯实基础:首先要扎实掌握原子论的基本知识,确保对每一个概念都有清晰的理解。2.逻辑推理: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已知信息出发,逐步推导出未知结论。3.模拟练习: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7.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表所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微观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分子大(或重),原子小(或轻)”.当然,分子确实比构成的它的任何一个原子都要大(或重).例如,水分子比构成它的氢原子或氧原子都要大(或重),但水分子与其它原子相比就不一定了.2.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当然,构成分子的哪些原子确实不能直接构成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但是它们也可能直接构成其它的物质.例如,水是水分子构成的,而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直接水的;但是,氢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氢气,氧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氧气(或臭氧).3.这种说法:“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也是错误的.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但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4.分子和原子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解,而原子不能够再分.8.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知识点的认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这样的:最外层电子不稳定的原子通过得、失最外层的电子,从而变成了阴、阳离子;当然,阴、阳离子如果再失、得相应的电子,就又变成了原来的原子了.总之,它们的相互转化是通过电子的得失来完成的.如图所示:.例如,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钠原子通过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了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钠离子(它属于阳离子);反过来,钠离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又会变成了原来的钠原子.同样,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氯原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而变成了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的氯离子(它属于阴离子),反过来,氯离子通过失去一个电子,也会变成了原来的氯原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或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原子转化离子时的电子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子得失电子的目的都是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2.原子得失电子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得的电子数是8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差),变成相应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就是所得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即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所失的电子数就是其最外层电子数),变成相应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所失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由此可见,原子的得失电子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彼此相互推断.3.原子的得失电子与其元素的化合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几个电子,该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该元素就显负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几个电子,该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该元素就显正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得失电子,该元素就显零价.反过来,依然成立.所以,还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以及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等等.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只是原子有电子的得失,离子也有电子的得失.只不过,阳离子是通过得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得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失电子的数目;而阴离子是通过失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失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得电子的数目.9.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识点的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决定着该原子在化学反应时是否得失电子,也就是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稳定性(即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非常密切.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从而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多于4个时,容易获得电子,从而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8个电子时,本身就是于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时一般不会有电子的得失,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这里所说的稳定结构是指相对稳定结构,也就是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所以还可以说,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br/>【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或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的判断、是否是稳定结构的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br/>【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br/>1.原子得失电子的目的都是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br/>2.原子得失电子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得的电子数是8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差),变成相应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就是所得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即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所失的电子数就是其最外层电子数),变成相应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所失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由此可见,原子的得失电子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是密切相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