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答案】A【解析】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元一体,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能够反映原始社会发展的概况,“全貌”表述错误,排除B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的信息,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古代石器文明,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左图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右图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家畜业,因此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符合新石器时代的表现,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没有出现原始农业和社会分工,排除A项;我国青铜时代是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以来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特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差别,阶级分化明显,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玉器是墓葬的随葬品,无法体现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没有贫富差别,氏族成员过着平等的生活,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良渚文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下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A.掌握了彩绘陶器制作技术 B.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 D.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右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已经掌握了制作彩绘陶器的技术,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掌握制作彩陶的技术,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部落之间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出土的陶罐,不能证明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新石器时代文明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可知,反映的是殷商时期方国进贡的历史信息,这可以用于研究商朝方国联盟制的相关内容,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夏朝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战国军事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夏商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6.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分封制()A.具有包容性 B.构建了政治同盟C.具有开创性 D.避免了权力争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可以看出,周人通过分封制实现了与商人、土著的合作共存,这说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具有包容性,A项正确;西周与商人、土著之间通过分封实现了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不属于政治同盟,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分封制对商人、土著的包容性,而不是强调其开创性,C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化,错误。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7.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A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C不符合题意;D项完备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宗法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8.“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D.体现权力过渡平稳【答案】C【解析】从材料“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太子一般按照正常程序即位,宗法制度严格执行,而春秋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太子即位的风险很大,所以牵扯的政治事件也就很多,出现的频率也就高,D符合题意;ABC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均排除。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根据“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并结合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汉族还没有形成,故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春秋到战国……周边各族”。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10.“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获得最大的收获。”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男耕女织 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1.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A.饮食 B.娱乐 C.装饰 D.政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作礼器和兵器,即用在政治领域,D项正确;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并非饮食,排除A项;娱乐并非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青铜器并非仅为装饰之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答案】C【解析】天子行祭祀之礼,撒祭时唱《雍)》,而鲁国的卿大夫在撤察时,也唱《雍》,这显然违背了礼乐制度,因此孔子批评鲁国权贵,由此可知,孔子主张维护周礼,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与孔子的主张无关,排除B项;孔子并不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贵贱有序”,但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形势下不受重视。13.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儒学复兴 D.西学东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名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被称为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掀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西学东渐,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结合百家争鸣的内涵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两句话是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提倡“法治”不谋而合,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的是法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法家思想的把握,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先秦文字的紊乱状况,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这种文字是()A.楷书 B.行书 C.小篆 D.草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秦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世袭 B.中央任命 C.恩荫 D.科举选拔【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郡县制的认识,根据对郡县制的掌握可知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命、罢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垂直对地方的管理。17.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学生笔记“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秦朝统一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交往方面的意义,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战国经济社会发展、七国并立、秦国强”等秦统一的背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通过战争完成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逐一攻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结合秦统一的意义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A.士 B.诸侯 C.卿大夫 D.丞相【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国家,三公包括永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故D正确;士和诸侯、卿大夫属于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贵族,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A.创立禅让制 B.建立内外服制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秦朝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排除B项;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分封制也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郡县制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20.图1中秦朝的举措()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BD与题意无关;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体现的是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故A正确;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秦统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措施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2.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等,一国分为多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B项正确;分化地方王国势力与解决边疆危机无关,A项错误;加快经济开发并非汉文帝分化王国力量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汉文帝将王国一分为多个,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3.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A.崇尚无为 B.尊崇儒术 C.礼佛尊道 D.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道家崇尚无为,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排除A项;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4.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监察机构,它的设置表明汉代政府对地方实施监察措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错误,材料无关选官;B错误,材料不涉及削弱丞相的权力;D错误,材料不涉及对商业的管控;故答案为C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25.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是夏商周时期,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的现象,C项错误;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6.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除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C项正确;光武帝此举是为了威慑外戚,而非为了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和遏制诸侯,排除ABD项。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汉的政治,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东汉政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7.这部著作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它”是()A.《春秋》 B.《论语》 C.《汉书》 D.《史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故D正确;A是编年体史书,B不是历史学著作,C是断代史均不符合。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8.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期的()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 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箱,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唐朝孙思邈所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创立了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东汉的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东汉的科技成就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9.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考古学上,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说明存在尧舜禹时代,体现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故C项正确;题目没有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题目没有体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题目没有体现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解答本题需知道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现象,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30.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可知,秦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富国之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的统一进程,故C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反映了诸侯争霸的兴起,排除A。商鞅推行新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需识记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1.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则天 D.金城公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排除A;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需理解并识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C.《清明上河图》 D.《马可·波罗行纪》【答案】B【解析】《宋史·职官志》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必备参考书,故B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地理学著作,排除A;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商贸往来,排除C;《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状况,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了解宋代政治”,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3.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答案】D【解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体现了词人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故D项正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大意为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排除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排除B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辛弃疾的词,解答本题需重点掌握诗词中的历史,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4.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这表明当时()A.推行了行省制度 B.沿用了科举制度C.加强了边疆治理 D.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更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可知,元朝沿用了汉族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科举制度有关,没有涉及行省制度,排除A;题干材料与科举制度有关,没有涉及边疆的管理,排除C;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永相制度,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科举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需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5.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A.加强了东南海防 B.促进了中外联系C.巩固了清朝疆域 D.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691年康熙帝通过阅兵和会盟,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属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故C符合题意;漠北地区不属于东南地区,排除A;通过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帝时清朝与蒙古族之间的民族交往,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B;通过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没有提及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巩固边疆地区统治的史实,需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巩固边疆地区的史实,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题,共计30分)36.材料分析题图一: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俑图二:秦始皇陵修建者墓地瓦志(墓志)瓦志上刻有“平阳”“赣榆”“东武”等地名图三: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具根据上面秦始皇陵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图一中的兵俑与当时哪项手工业部门直接相关?大量的兵俑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此判断孔子对此制度的态度,并说明这一态度与孔子的哪一思想有关。(2)据实测,图一的兵俑平均身高为1.85米,为什么要将兵俑塑得如此高大?这是否可以证明古人的平均身高比今人高?为什么?(3)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而图一的兵马俑坑却在秦始皇陵东侧,而且又面朝东方。依据所学知识,试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4)图二和图三为我们了解秦始皇陵营造者的情况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答案】(1)制陶业。人殉。反对;仁(2)显示秦军的威严。不能。恰恰相反,今人的身高超过古人。因为秦军主力由北方人组成,身材较高;且作为主力,人员经过挑选,身材更高一些;这是一种艺术渲染(3)秦国地处西方,六国在东方,秦灭六国时秦军由西向东进攻。为再现秦军东进雄姿,故兵马俑安排在陵墓东侧,兵马俑面朝东方。(4)说明修建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是刑徒【解析】(1)手工业部门:依据兵俑可知是制陶业。制度:依据商朝时期历史可知是人殉。态度:依据“始作俑者”可知孔子持反对态度;思想:依据所学从孔子主张“仁”回答。(2)原因:依据兵马俑身高可知是显示秦军的威严。证明:古代人身高没有那么高。显然不能正确。原因:结合所学从今人的身高超过古人、秦军人身材较高以及艺术渲染等回答。(3)依据所学从秦国地理位置、秦军进攻方向以及秦军东进雄姿等回答。(4)依据图二“平阳”“赣榆”“东武”可知修建者来自全国各地;依据图三“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具”可知建造者中许多人是刑徒。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案】(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君主:汉武帝。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一“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可知,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第二小问政治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可从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设立察举制的选官制度、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等势力几个方面说明。(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君主,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纳董仲舒主张的皇帝是汉武帝。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尊崇儒学,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答案】A【解析】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元一体,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能够反映原始社会发展的概况,“全貌”表述错误,排除B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的信息,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古代石器文明,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左图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右图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家畜业,因此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符合新石器时代的表现,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没有出现原始农业和社会分工,排除A项;我国青铜时代是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以来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特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差别,阶级分化明显,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玉器是墓葬的随葬品,无法体现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没有贫富差别,氏族成员过着平等的生活,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良渚文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下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A.掌握了彩绘陶器制作技术 B.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 D.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右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已经掌握了制作彩绘陶器的技术,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掌握制作彩陶的技术,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部落之间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出土的陶罐,不能证明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新石器时代文明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可知,反映的是殷商时期方国进贡的历史信息,这可以用于研究商朝方国联盟制的相关内容,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夏朝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战国军事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夏商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6.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分封制()A.具有包容性 B.构建了政治同盟C.具有开创性 D.避免了权力争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可以看出,周人通过分封制实现了与商人、土著的合作共存,这说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具有包容性,A项正确;西周与商人、土著之间通过分封实现了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不属于政治同盟,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分封制对商人、土著的包容性,而不是强调其开创性,C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化,错误。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7.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琉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可得出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B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A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C不符合题意;D项完备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宗法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8.“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D.体现权力过渡平稳【答案】C【解析】从材料“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太子一般按照正常程序即位,宗法制度严格执行,而春秋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太子即位的风险很大,所以牵扯的政治事件也就很多,出现的频率也就高,D符合题意;ABC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均排除。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根据“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并结合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汉族还没有形成,故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春秋到战国……周边各族”。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10.“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获得最大的收获。”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男耕女织 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1.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A.饮食 B.娱乐 C.装饰 D.政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作礼器和兵器,即用在政治领域,D项正确;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并非饮食,排除A项;娱乐并非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青铜器并非仅为装饰之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答案】C【解析】天子行祭祀之礼,撒祭时唱《雍)》,而鲁国的卿大夫在撤察时,也唱《雍》,这显然违背了礼乐制度,因此孔子批评鲁国权贵,由此可知,孔子主张维护周礼,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与孔子的主张无关,排除B项;孔子并不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贵贱有序”,但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形势下不受重视。13.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儒学复兴 D.西学东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名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被称为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是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掀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西学东渐,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结合百家争鸣的内涵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两句话是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提倡“法治”不谋而合,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的是法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法家思想的把握,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先秦文字的紊乱状况,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这种文字是()A.楷书 B.行书 C.小篆 D.草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秦统一的措施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世袭 B.中央任命 C.恩荫 D.科举选拔【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郡县制的认识,根据对郡县制的掌握可知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命、罢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垂直对地方的管理。17.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学生笔记“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秦朝统一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交往方面的意义,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战国经济社会发展、七国并立、秦国强”等秦统一的背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通过战争完成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逐一攻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结合秦统一的意义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A.士 B.诸侯 C.卿大夫 D.丞相【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国家,三公包括永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故D正确;士和诸侯、卿大夫属于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贵族,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A.创立禅让制 B.建立内外服制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秦朝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排除B项;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分封制也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郡县制的把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20.图1中秦朝的举措()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排除C;BD与题意无关;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体现的是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故A正确;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秦统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措施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2.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等,一国分为多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B项正确;分化地方王国势力与解决边疆危机无关,A项错误;加快经济开发并非汉文帝分化王国力量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汉文帝将王国一分为多个,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3.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A.崇尚无为 B.尊崇儒术 C.礼佛尊道 D.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道家崇尚无为,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排除A项;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4.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监察机构,它的设置表明汉代政府对地方实施监察措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错误,材料无关选官;B错误,材料不涉及削弱丞相的权力;D错误,材料不涉及对商业的管控;故答案为C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25.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是夏商周时期,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的现象,C项错误;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6.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光武帝以“非刘氏不王”为借口将吕皇后的神位移除刘邦的高庙,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擅权的阴皇后家族,起到威慑外戚的目的,C项正确;光武帝此举是为了威慑外戚,而非为了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和遏制诸侯,排除ABD项。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汉的政治,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东汉政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7.这部著作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它”是()A.《春秋》 B.《论语》 C.《汉书》 D.《史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故D正确;A是编年体史书,B不是历史学著作,C是断代史均不符合。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8.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期的()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 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箱,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唐朝孙思邈所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创立了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东汉的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东汉的科技成就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9.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考古学上,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说明存在尧舜禹时代,体现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故C项正确;题目没有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题目没有体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题目没有体现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解答本题需知道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现象,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30.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可知,秦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富国之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的统一进程,故C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反映了诸侯争霸的兴起,排除A。商鞅推行新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B。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需识记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1.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则天 D.金城公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排除A;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需理解并识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C.《清明上河图》 D.《马可·波罗行纪》【答案】B【解析】《宋史·职官志》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必备参考书,故B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地理学著作,排除A;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商贸往来,排除C;《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状况,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了解宋代政治”,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3.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答案】D【解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