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位于今天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属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一部分。该遗址发现的墓葬大小不一,墓内随葬品多玉器,如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据此推知,当时辽宁地区()A.已出现较明显的贫富分化 B.玉器制作水平全国领先C.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D.已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墓葬大小不一,墓内随葬品多玉器……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可知,当时辽宁地区已出现较明显的贫富分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比较信息,无法推知当时辽宁地区玉器制作水平全国领先,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辽宁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出现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2.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戒、加害后人。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这一转变()A.推动了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 B.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C.增加了祖先在政治上的威望 D.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观念,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可知,祖宗神形象从商代的两面性变为西周单一的护佑形象,这种神学观念的变化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祖先在国家政治中起到的作用,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不断强化,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度的成熟 B.君主集权的趋势C.世袭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的衰落【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而非成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而非世袭制度的崩溃,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为主,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这反映了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可知,西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禁止周人子弟经商,表明西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对农业的重视,并不是笼络殷商移民,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神权政治浓厚的特点,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C.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D.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直接得出这些措施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对官员的任用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为以才能为标准授任官职,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也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儒法合流的趋势”与史实不符,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做法削弱了贵族政治的功能,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表1先秦时期两位著名思想家的部分主张人物主张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持守本真,以“无为”治国,“使民无知无欲”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对臣民道德感召,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政令可行的效果由表1可看出两位思想家()A.顺应了封建贵族参政要求 B.积极探索理想的治世之道C.主张发挥君主无为的作用 D.试图重塑时代道德价值观【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孔子与老子对君主的道德要求,而非对封建贵族参政要求,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孔子与老子都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提出思想主张,主张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以对臣民产生正向的影响和引导,即积极探索理想的治世之道,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主张发挥君主无为的作用”仅是对老子观点的片面解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重塑时代道德价值观”说法夸大,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错误;B项是墨家思想,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都满足”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百家争鸣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旨是探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诸多因素,“国家兴衰”的话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没有特别指向“文化认同”是否缺乏,材料不是强调“朝统治”而是秦王朝瓦解,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精英知识分子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意在强调秦帝国在施政过程中对传统的改变过速,激化了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矛盾,多个因素导致了秦朝的覆灭,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全形成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 D.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随着水陆商品转运大量出现,出现了新的商品集散地“会市”,后又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商业性市场,体现了当时的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的监管,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表述不准确,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割据政权,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主要是汉族,为了统治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汉化政策。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汉化政策()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消除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C.加速了自身封建化进程 D.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是南迁的汉族而非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无法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十六国时期的中原汉族封建化程度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封建化进程,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有学者据《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正统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三教合流的相关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趋于集中不符合史实,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孝”代表了正统儒学的影响,“之”“道”“灵"僧"等代表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正统儒学较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远为普遍,体现了正统儒学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儒学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这一变化可知()A.察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种选官制度都可以选拔相应的人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由血缘到地方官考查到通过分科考试形式,越来越公平公正,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世官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产生后,仍然存在其他选官制度,如宋朝的恩荫制等,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察举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图1某一朝代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示意图图1中的②处应该是()A.三司使 B.枢密院 C.御史中丞 D.同平章事【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司负责总理财政,①处应该是三司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监察制度实行台谏合一,③处应该是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枢密院执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④处应该是枢密院,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图示中的“三司、政事堂、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即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由此可知,②处应该是同平章事,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二府三司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家药铺的招牌分别为“赵太丞家”“杨家应诊”,招牌介绍了大夫特长与药品功能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商家经营诚实无欺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C.商人市场意识强烈 D.风俗画的写实风格【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广告只是宣传,不能证明诚实无欺,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反映突破时空,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赵太丞家”“杨家应诊”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对于广告、招牌较为重视,说明他们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风俗画的风格,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材料二“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答案】(1)变化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特征: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解析】(1)设问是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可分析出诸侯国越来越少。影响:消极:结合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可分析出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结合战国的统一趋势可分析出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设问是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特征:根据材料“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可分析出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根据材料“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可分析出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结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思想观念可分析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所产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秦制的精华与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材料三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1)根据材料一,概述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答案】(1)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转变;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2)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3)名称:两税法。原因: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户籍制度的混乱;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危机严重。【解析】(1)设问是概述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并分析其影响。内涵:结合中央集权制度可分析出,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结合秦朝通统一中国可分析出,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格局、小农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经济方面,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交融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2)设问是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二“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分析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根据材料二“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分析出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根据材料二“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分析出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根据材料二“确立新的经济政策”可分析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3)设问是分析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名称:根据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两税法。原因:根据材料三“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可分析出土地兼并;根据材料三“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可分析出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根据材料三“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可分析出户籍制度的混乱;根据材料三“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可分析出均田制的破坏;根据材料三“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可分析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根据材料三“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可分析出财政危机严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两税法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摘编自《新丝绸之路》解说词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唐朝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论述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论述: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品流通;长安城商业繁荣,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异国他乡的客人在长安城流连忘返,增添了长安城的妩媚与繁华。综上所迷,唐朝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示例二观点:唐朝民族交融发展。论述: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东突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综上所述,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大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提炼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或唐朝民族交融发展,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例如: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品流通;长安城商业繁荣,商品琳琅满目;来自异国他乡的客人在长安城流连忘返,增添了长安城的妩媚与繁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唐朝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依据材料“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提炼观点:唐朝对外交往繁盛,并依据所学加以论述。例如: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东突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大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唐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识记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作简要评析。【答案】变化:从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到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析: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婚姻观以当时政治、经济为重,体现了当时门第观念的谈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解析】设问是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作简要评析。变化:依据材料“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婚姻不问阀阅”,得出从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到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析:依据材料“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依据材料“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得出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依据材料“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位于今天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属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一部分。该遗址发现的墓葬大小不一,墓内随葬品多玉器,如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据此推知,当时辽宁地区()A.已出现较明显的贫富分化 B.玉器制作水平全国领先C.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D.已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墓葬大小不一,墓内随葬品多玉器……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可知,当时辽宁地区已出现较明显的贫富分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比较信息,无法推知当时辽宁地区玉器制作水平全国领先,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辽宁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出现的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2.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戒、加害后人。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这一转变()A.推动了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 B.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C.增加了祖先在政治上的威望 D.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观念,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可知,祖宗神形象从商代的两面性变为西周单一的护佑形象,这种神学观念的变化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祖先在国家政治中起到的作用,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不断强化,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度的成熟 B.君主集权的趋势C.世袭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的衰落【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而非成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而非世袭制度的崩溃,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为主,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这反映了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可知,西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禁止周人子弟经商,表明西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对农业的重视,并不是笼络殷商移民,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神权政治浓厚的特点,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C.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D.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直接得出这些措施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对官员的任用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为以才能为标准授任官职,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也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儒法合流的趋势”与史实不符,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做法削弱了贵族政治的功能,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表1先秦时期两位著名思想家的部分主张人物主张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持守本真,以“无为”治国,“使民无知无欲”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对臣民道德感召,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政令可行的效果由表1可看出两位思想家()A.顺应了封建贵族参政要求 B.积极探索理想的治世之道C.主张发挥君主无为的作用 D.试图重塑时代道德价值观【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孔子与老子对君主的道德要求,而非对封建贵族参政要求,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孔子与老子都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提出思想主张,主张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以对臣民产生正向的影响和引导,即积极探索理想的治世之道,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主张发挥君主无为的作用”仅是对老子观点的片面解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重塑时代道德价值观”说法夸大,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A.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错误;B项是墨家思想,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都满足”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百家争鸣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旨是探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诸多因素,“国家兴衰”的话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没有特别指向“文化认同”是否缺乏,材料不是强调“朝统治”而是秦王朝瓦解,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精英知识分子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意在强调秦帝国在施政过程中对传统的改变过速,激化了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矛盾,多个因素导致了秦朝的覆灭,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全形成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 D.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随着水陆商品转运大量出现,出现了新的商品集散地“会市”,后又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商业性市场,体现了当时的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的监管,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跨区域贸易异常繁荣”表述不准确,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割据政权,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主要是汉族,为了统治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汉化政策。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汉化政策()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消除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C.加速了自身封建化进程 D.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是南迁的汉族而非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无法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十六国时期的中原汉族封建化程度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封建化进程,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有学者据《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正统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三教合流的相关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趋于集中不符合史实,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孝”代表了正统儒学的影响,“之”“道”“灵"僧"等代表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正统儒学较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远为普遍,体现了正统儒学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魏晋时期儒学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这一变化可知()A.察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种选官制度都可以选拔相应的人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由血缘到地方官考查到通过分科考试形式,越来越公平公正,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世官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产生后,仍然存在其他选官制度,如宋朝的恩荫制等,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察举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图1某一朝代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示意图图1中的②处应该是()A.三司使 B.枢密院 C.御史中丞 D.同平章事【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司负责总理财政,①处应该是三司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监察制度实行台谏合一,③处应该是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枢密院执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④处应该是枢密院,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图示中的“三司、政事堂、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即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由此可知,②处应该是同平章事,故D正确;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二府三司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家药铺的招牌分别为“赵太丞家”“杨家应诊”,招牌介绍了大夫特长与药品功能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商家经营诚实无欺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C.商人市场意识强烈 D.风俗画的写实风格【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广告只是宣传,不能证明诚实无欺,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反映突破时空,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赵太丞家”“杨家应诊”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对于广告、招牌较为重视,说明他们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风俗画的风格,排除D;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材料二“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答案】(1)变化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特征: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解析】(1)设问是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可分析出诸侯国越来越少。影响:消极:结合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可分析出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结合战国的统一趋势可分析出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设问是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特征:根据材料“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可分析出思想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根据材料“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可分析出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结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的思想观念可分析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所产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秦制的精华与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材料三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1)根据材料一,概述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答案】(1)内涵: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转变;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2)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3)名称:两税法。原因: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户籍制度的混乱;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危机严重。【解析】(1)设问是概述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并分析其影响。内涵:结合中央集权制度可分析出,从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转变;结合秦朝通统一中国可分析出,从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格局、小农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经济方面,推动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交融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影响深远。(2)设问是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表现:根据材料二“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分析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根据材料二“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分析出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根据材料二“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分析出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根据材料二“确立新的经济政策”可分析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3)设问是分析两税法产生的原因。名称:根据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两税法。原因:根据材料三“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垂体危象与垂体卒中讲课课件
- 21、《槐乡五月》第二课时
- 初二年级期中考试家长会教学案例
- 二零二五年网络零售商合作协议样本2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四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
- 水利工程合同管理制度
- 黄金投资入门教学教案
- 九年级物理全册19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科幻小说赏析与写作》 课件 -第四章 “生命奇迹”的重述与复魅-《弗兰肯斯坦》
- 二零二五年矿产品资源整合开发合作协议书3篇
- 工程管理中心管理制度
- 下套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
- 翼状胬肉病人的护理
- GB/T 12914-2008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含评分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件(完整版)
- 线缆包覆挤塑模设计和原理
- TSG ZF001-2006 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