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之主要用途讲解材料_第1页
有机溶剂之主要用途讲解材料_第2页
有机溶剂之主要用途讲解材料_第3页
有机溶剂之主要用途讲解材料_第4页
有机溶剂之主要用途讲解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機溶劑之主要用途盧春火公共衛生碩士醫事檢驗師工礦衛生技師工業安全技師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技術人員一、定義(1)(一)溶劑(二)容液(三)溶質(四)溶媒(五)混合物(六)化合物(七)V/W,%,ppm,ppb一、定義(2)溶劑:為用以溶解其他物質之物質。為將一物質轉為特殊用途目的之型態。如:水、氨水、酸、鹼、清潔劑等。一、定義(4)有機溶劑:指正常溫度或氣壓下為揮發性之液體,且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特性之有機化合物。一、定義(5)混合溶劑:二種以上溶劑混合物,且仍具溶劑性能者。溶解作用:溶劑之分子滲入溶質,使溶質分子間之內力減少而分離、擴散。同性互溶:溶劑與溶質之化學親和力相似性愈大或化學組成相同者,其相互溶解度愈大。包括極性溶劑與非極性溶劑。非極性溶劑:組成分子(原子)間不形成電應力。極性溶劑:組成分子(原子)間會形成電應力。一、定義(6)溶解力:

(一)苯胺點AnilinePoint(二)K-B值(Kauri-ButanolValue)蒸發速度:

溶劑之乾燥蒸發速度關係到表層膜面的平滑度,故需以溶劑之蒸發乾燥速度為基準來選用合適之溶劑。粘度:粘度愈大,溶解度愈小,溫度增加溶解度隨之成正比。二、有機溶劑之分類方式(一)物理性質區分1.溶劑沸點區分2.蒸發速度區分(二)化學結構區分烷、烯、醚、醇、酮、酯、酸、芳香族(三)使用特性區分真溶劑、助溶劑、稀釋劑(四)依毒性區分法規之區分: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三、有機溶劑之來源(1)(一)煤原料系列:1.醇類、二硫化碳、氯化烴2.苯、甲苯、二甲苯、煤焦油精3.酚、萘

4.加氫溶劑—環己醇、環己酮三、有機溶劑之來源(2)(二)石油系列1.石油精、礦油精、石油醚芳香族烴類、二甲苯、正己烷2.脂肪族烴類、醇類、醚類、酯類、酮類、乙二醇醚類、鹵化烴類、硝基烷。3.含氟溶劑(脂肪族烴類)三、有機溶劑之來源(3)(三)玉蜀黍穗軸:糠醛、麩醇。(四)木材:硬木:甲醇松木:松節油(五)糖蜜、穀物:醇類、酯類、酮類有機溶劑之用途(1)(一)塗料:如表面塗敷漆、亮光漆、透明漆。(二)潤滑:脂肪烴類。(三)抗凍:脂肪烴類。(四)萃取:脂肪烴類、醇類、正己烷。(五)稀釋:醇醚類、芳香族烴、烷烴類。(六)調味: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七)防腐:甲醇、異丙醇。(八)黏劑:芳香族烴類。(九)清洗:脂肪族氯化烴類。請參看講義P.6表1-2:不同工業使用之溶劑種類有機溶劑之用途(2)部份塗料稀釋劑成分:(一)脂肪族烴類:調合漆、防繡漆、油性磁漆、油性凡立水、酚樹脂漆。(二)芳香族烴類:油性凡立水、快乾凡立水、酚樹脂漆、硬化胺基樹脂塗料。(三)醇類:白洋干漆、氯化乙烯樹脂漆。(四)酮類:氯化乙烯樹脂漆。(五)醚類:酸硬化胺基樹脂塗料。(六)一般稀釋劑:芳香族烴類、脂肪族烴類、醇類、酮類、醚醇類、乙酸酯類。有機溶劑之用途(3)01.輪胎翻修:橡膠溶劑、正己烷。02.染整清洗:三氯乙烷、三氯乙烯。03.農藥製造:二甲苯、苯、氯仿、CS2。04.零件清洗:香蕉水、稀釋液、天那水。05.油脂萃取:正己烷。06.橡膠工業:橡膠溶劑、甲苯、三氯乙烯。07.聚酯樹脂:苯乙烯、乙酸酯類、甲苯。08.鉛焊軟焊:甲苯、異丙醇。09.印刷工業:甲苯、丁酮、乙酸酯類。10.鞋業黏劑: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有機溶劑之用途(4)11.陶瓷描繪:松節油、稀釋劑、去漬油。12.噴漆烤漆:芳香族烴、脂肪族烴、酯、酮。13.水型塗料:乙二醇醚類。14.檢驗實驗:醚、酮、醇、酯、CS2、甲苯。15.臨床醫學:甲醇、丙酮、異丙醇、乙醚。16.玻璃纖維:苯乙烯。17.塑膠塗料:甲苯、二甲苯、丁酮、醇醚類。18.PU製造:甲苯、丁酮、二甲基甲醯胺。19.香精萃取:正己烷、乙醚、甲醇、異丙醇20.化妝顏料:二氯甲烷、乙酸酯類、丙酮。21.車輛燃料:汽油、烷烴類、芳香族烴類有機溶劑之用途(5)(一)第一種有機溶劑:(1)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2)1.1.2.2.-四氯乙烷1.1.2.2.-Tetrachloroethane(3)四氯化碳Tetrachloromethane(4)1.2.-二氯乙烯1.2.-Dichloroethylene(5)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6)二硫化碳Carbondisulfide(7)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有機溶劑之用途(6)(二)第二種有機溶劑

丙酮、異戊醇、異丁醇、異丙醇、乙醚、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乙醚醋酸酯、乙二醇丁醚、乙二醇甲醚、鄰-二氯苯、二甲苯(含鄰、間、對異構物)、甲酚、氯苯、乙酸戊酯、乙酸異戊酯、乙酸異丁酯、乙酸異丙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酯、苯乙烯、二氧陸圜、四氯乙烯、環己醇、環己酮、1-丁醇、2-丁醇、甲苯、二氯甲烷、甲醇、甲基異丁酮、甲基環己醇、甲基環己酮、甲丁酮、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丁酮、二甲基甲醯胺、四氫砆喃

、正己烷

。(合計41種)有機溶劑之用途(7)(三)第三種有機溶劑:1.汽油Gasoline(C6-C12)2.煤焦油精Coaltarnaphtha3.石油醚Petroleumether(C6-C8)4.石油精Petroleumnaphtha(C7-C10)5.輕油精Petroleumbenzin(C6-C7)6.松節油Turpentine7.礦油精Mineralspirit貳、有機溶劑之毒性一、引言(一)毒性之定義1.凡能引起生物細胞產生結構之改辨惑影響其功能之任何現象,稱之為毒性。2.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十九條:本規則所稱「有害物」,係指致癌物、毒性物質、劇毒物質、生殖系統致毒物、刺激物、腐蝕性物質、致敏感物、肝臟致毒物、神經系統致毒物、賢臟致毒物、造血系統致毒物及其他造成肺部、皮膚、眼、黏膜危害之物質,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者。二、國內列管有害物之法規(一)勞工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二)危險物有害物通識規則(三)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四)高壓氣體勞工安全規則(五)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六)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七)鉛中毒預防規則(八)粉塵危害預防標準(九)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三、有機溶劑職業災害案例(一)電子工廠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中毒:五死五重傷(二)油漆工廠新進勞工以二甲苯洗衣,中毒致死。(三)浴室內以三氯乙烷洗衣,急性中毒。(四)二氯甲烷儲桶之蒸氣噴出,19人中毒送醫。(五)印刷廠以四氯化碳清洗機台油脂,三人中毒。(六)碳纖球拍勞工手腕、頸項溶劑過敏職業病。(七)球類工廠正己完調膠及貼膠之末梢神經炎病變。(八)鞋類工廠之黏膠及硬化劑之二甲苯中毒。(九)防水處理時環氧樹脂溶劑(甲苯、丁醇)中毒死亡(十)稀釋液任意排放導致廠外其他單位勞工中毒。四、中毒途徑

(一)食入

(二)皮膚或黏膜

吸收

(三)吸入

(四)其他四、中毒途徑(2)(一)食入:1.有機溶劑甚少直接從口腔進入人體,除非刻意喝下或誤食。2.進入體內之有機溶劑,大部在胃內就開始被吸收進入血液中。3.作業勞工應養成作業場所中不飲食、喝水、吸煙、嚼食檳榔或口香糖等之衛生習慣,並應於休息時先洗手後再飲食。四、中毒途徑(3)(二)接觸或皮膚、黏膜之滲透進入1.眼睛粘膜容易吸收有機溶劑蒸氣。2.皮膚表層之油脂易被有機溶劑清洗去除,導致有機溶劑滲透進入體內,皮膚亦會有過敏、紅腫及角質化等病變。3.作業過程中,皮膚大面積的流汗現象,會增加有機溶劑滲透度,導致中毒。4.作業員工最佳的防護就是:帶防護手套及護目鏡,隨時保持皮膚之清潔。四、中毒途徑(4)(三)呼吸進入1.90%以上的中毒案件都是吸入性中毒。2.人類正常的呼吸數據:

◎一分鐘呼吸12-18次,平均16次

◎每次呼吸量:進500㏄,出500㏄。◎基本條件:一大氣壓,氧氣21%,氮氣79%◎正常人每分鐘氧氣需求量約250㏄。◎氧氣每降低1%,呼吸頻率就要增加50%。◎有機溶劑蒸氣會排擠空氣中的氧氣濃度。◎進入血液後,約一分鐘就會擴散到全身。有機溶劑之毒理(1)(一)化學物質未被完全吸收,或人體之吸收程度較低,未達到對人體產生危害之濃度劑量,故未發生毒性作用機轉。

(toxicitymechanism)(二)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尚未到達標的器官或組織(targetorgansortissue)就被其他組織系統濃縮降解(Granding)排除,或減低毒性(Decreasingtoxicity),故未發生毒性作用機轉。有機溶劑之毒理(2)(三)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經過生化轉換程序(biotransformation)後之代謝物(metabolites)比原來的物質更具組織器官毒害性。(四)低毒性或幾乎無毒性之化學物質於進入人體後,因其他器官組織之快速濃縮或轉化作用(rapidlyconcentration),因而對標的器官發生強烈的毒害性。有機溶劑之毒理(3)相加作用(Addtiveeffect):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與他種化學物質會合後對人體之生理機能影響情況為該兩種物質各自產生危害之總和。(1+1=1+1)

相乘作用(Synergisticeffect)

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與他種化學物質會合後對人體之生理機能影響情況為該兩種物質各自產生危害之總和倍數以上。【1+1=(1+1)×5~10】

有機溶劑之毒理(4)協力作用(Potentiationeffect):某種化學物質單獨進入人體時不會產生人體生理機能危害現象,但與他種化學物質會合後會加大該種物質對人體之生理機能影響之危害。(1+1=0+4)拮抗作用(Antigonismeffect):化學物質進入人體與他種化學物質會合後會降低對人體之生理機能影響,其危害為該兩種物質各自產生危害之相減。(3+3=1+1)

生理之毒性反應(PhysiologicEffect)(一)過敏反應(二)特質性反應(三)即時毒性與延遲毒性反應(四)可逆性與不可逆性反應(五)局部性與系統性毒性毒性物質之轉化(1)

第一型酵素轉換反應(PhaseIenzymereaction)係於原物質之結構中,引加入一個功能基(functiongroup),如OH、NH2SH...等),使該物質轉變為具較大極性而無活性之新陳代謝產物,順利排出體外。毒性物質之轉化(2)第二型酵素轉換反應(PhaseIIenzymereaction)係指經PhaseIreaction後之代謝產物,仍為不具水溶性之物質,故再與體內之有機物(glucuronicacid,sulfuricacid,aceticacid,aminoacid…)結合,使之轉化為具水溶性後隨尿液排出。毒性效應(ToxicAction)(一)干擾或抑制細胞接受器之作用(二)干擾或抑制細胞膜功能作用(三)干擾或抑制細胞之能量(四)抑制生物分子功能(五)導致激素失衡或生育缺陷劑量-效應(Dose-Response)(一)ACUTELETHALITY(急致死性)(二)IRRITATIONS(黏膜刺激性)(三)SENSITIVITYREACTION(過敏性)(四)SUBACUTE(亞急性)(五)CHRONIC(慢性)(六)MUTAGENICITY(致突變性)各系統器官之中毒現象(1)◎有害物質在人體內之代謝轉換,以肝臟之負荷量最大,其次為肺、腎、小腸;其他相關之組織僅具微量之生物代謝功能。◎長期暴露有害物質之情況下,很容易先造成肝臟之急、慢性危害(如化學性肝炎)。◎此也是大部分作業勞工實施定期或特殊健康體檢時,肝功能檢查被列為必須檢測項目之原因各系統器官之中毒現象(2)◎血液系統:所有外來物質最大的接觸與涵納系統,進入循環系統之外來物質都可能隨著血液之循環傳輸到身體各處細胞組織進行轉化與儲存;由於其物性化性之不同,可能短暫存在於血球或血清蛋白中,隨著血液循環系統排出體外或儲存。各系統器官之中毒現象(3)◎呼吸系統:

通常有害性氣體或蒸氣被吸入肺部後,一部份會隨著肺動脈輸出量與肺濾泡細胞之氣體交換量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大部分氣態物質仍是混存於呼吸氣體中進出呼吸道,另有部份氣態物質則於肺腔中形成滯留現象,繼而造成侵犯細胞之後續危害。各系統器官之中毒現象(4)◎泌尿系統:人體之新陳代謝產物係依賴腎盂及腎小球來執行過濾與排除之功能,故進入血液循環中之所有物質,皆必須經過泌尿系統,將所有新陳代謝產物濾後,以尿液型態排出體外,若腎盂、腎小球因該外來物質的毒性產生病變(如蛋白質病變、細胞壞死、組織纖維化等),則血液中之新陳代謝產物無法排出,終將致生腎功能衰竭或尿毒症等疾病。各系統器官之中毒現象(5)1.中樞神經麻醉(感覺神經、運動神經)2.抑制自主神經功能。3.抑制呼吸。4.肝功能損壞。5.血液系統危害。6.腎臟機能危害。7.皮膚過敏及刺激性紅疹。8.致癌性。9.致畸胎。有機溶劑之主要為害(1)(一)脂肪族烴類刺激皮膚、黏膜,產生麻醉作用。(二)芳香族烴類毒性較強,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