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设计原理与规范指南TOC\o"1-2"\h\u22323第一章建筑设计基础 2232231.1建筑设计概述 296651.2建筑设计程序 23794第二章设计原理与方法 3215732.1设计原理概述 393212.2设计方法与策略 4110572.3创新设计理念 426412第三章建筑空间组织 4246933.1空间组织原则 4210843.2空间布局形式 5294613.3空间序列与节奏 516012第四章建筑形态与结构 6246914.1建筑形态构成 616104.2建筑结构类型 6268294.3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68481第五章建筑材料与构造 712125.1常用建筑材料 7285655.1.1金属材料 7316815.1.2无机非金属材料 720495.1.3有机材料 7194915.1.4复合材料 750035.2建筑构造原则 7221715.2.1结构稳定性原则 78995.2.2功能性原则 852965.2.3美观性原则 8273685.3材料与构造的匹配 858125.3.1金属材料与构造 8258335.3.2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构造 8119505.3.3有机材料与构造 8308765.3.4复合材料与构造 96091第六章建筑功能与设施 9110756.1功能分区与布局 997286.2建筑设施配置 9158236.3功能与形式的融合 1010237第七章建筑环境与景观 10142247.1环境设计原则 10137487.2景观设计方法 10120677.3环境与建筑的协调 1114321第八章建筑安全与消防 1131098.1建筑安全标准 1166198.2消防设计要求 1238978.3安全与消防设施的设置 1223380第九章建筑规范与法规 1269959.1建筑规范概述 12132079.2建筑法规体系 13211109.3设计与施工规范 1311653第十章建筑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 142694810.1设计实践流程 141317310.2案例分析 142867910.3设计评价与反思 15第一章建筑设计基础1.1建筑设计概述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科的核心内容,涉及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选择、环境适应以及美学表现等方面。建筑设计旨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功能需求、审美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人类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环保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建筑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宜居、宜用的空间环境。(2)遵循法规: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建筑法规、规范,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环保性。(3)技术创新:建筑设计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物的技术含量和功能。(4)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关注生态、环保,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1.2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程序是建筑项目实施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研究:对项目背景、场地条件、功能需求、投资预算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设计目标和任务。(2)方案设计: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多个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方案。方案设计应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形式、材料选用等。(3)初步设计: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的设计内容。(4)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的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5)施工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理,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6)验收与交付: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符合国家法规和规范要求,然后交付使用。(7)后期维护: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建筑设计程序的严格执行,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质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投资风险,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第二章设计原理与方法2.1设计原理概述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导建筑设计实践的基本规则与理念,它涉及建筑的功能、结构、形式、材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原理的遵循有助于保证建筑的安全、舒适、美观与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建筑设计原理的几个关键方面:(1)功能主义原则:建筑应满足使用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2)结构合理性原则:建筑结构应遵循力学原理,保证结构安全、稳定,同时考虑建筑物的耐久性。(3)美观原则:建筑应注重形式美,遵循比例、尺度、韵律等美学法则,展现建筑的艺术魅力。(4)环境适应性原则:建筑应考虑周边环境,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5)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应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2.2设计方法与策略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是实施设计原理的具体途径,以下列举了几种常用的设计方法与策略:(1)功能分区法: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实现各功能区的有机组合。(2)模块化设计法:将建筑分解为若干模块,通过模块的重复、组合、变体等方式,实现多样化设计。(3)形式法:以形式为出发点,通过形态推演、结构演化等手段,具有独特个性的建筑形态。(4)参数化设计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元素进行参数化处理,实现建筑形态的多样化与优化。(5)绿色建筑设计策略: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建筑的环境友好性。2.3创新设计理念创新设计理念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以下列举了几种创新设计理念:(1)生态建筑设计: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2)智慧建筑设计: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建筑的功能与智能化水平。(3)人文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创造富有内涵的建筑空间。(4)跨界融合设计: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设计理念,实现建筑设计的跨界融合与创新。(5)地域特色设计:挖掘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展现地域风貌。第三章建筑空间组织3.1空间组织原则建筑空间组织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则主要涵盖功能性、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功能性原则要求建筑空间必须满足使用需求,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保证使用便捷、高效。经济性原则强调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空间利用率。美观性原则要求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和经济性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美、和谐统一。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建筑空间应遵循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2空间布局形式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集中式布局:将主要功能区域集中布置,便于管理和使用,适用于小型建筑。(2)分散式布局:将各功能区域分散布置,降低相互干扰,适用于大型建筑或复杂功能建筑。(3)线性布局:将建筑空间沿一定轴线布置,形成明显的方向感,适用于景观轴线、交通轴线等。(4)环状布局:将建筑空间围绕中心区域布置,形成内向型空间,适用于广场、庭院等。(5)自由式布局:根据地形、环境等因素,灵活布置建筑空间,适用于不规则地形或特殊功能建筑。3.3空间序列与节奏空间序列是指建筑空间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组合关系,包括空间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合理组织空间序列,能够使人们在建筑空间中产生愉悦的感受。空间节奏则是指建筑空间在大小、高低、虚实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视觉节奏感。在空间序列与节奏的组织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空间起始和结束,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2)合理设置空间发展,使各功能区域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3)突出空间高潮,营造视觉焦点,提升空间品质。(4)注重空间节奏,使建筑空间在大小、高低、虚实等方面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通过以上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建筑空间,实现功能、美观和可持续性的统一。第四章建筑形态与结构4.1建筑形态构成建筑形态构成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关注建筑的外在表现和内部空间组织。建筑形态的构成要素包括体量、界面、线条和质感等。体量是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它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在建筑设计中,体量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经济、技术和美观等因素。合理的体量布局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增强空间的层次感。界面是建筑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包括建筑的立面和剖面。立面设计关注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如建筑与城市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剖面设计则关注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和利用,如空间的流动、采光和通风等。线条在建筑形态构成中起到连接、分隔和强化作用。合理的线条处理可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感和动感,提高建筑的美观程度。质感是建筑形态的表面特征,包括材料的质地、颜色和纹理等。质感设计可以增强建筑的表现力,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4.2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结构类型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分类。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以柱、梁、板等构件组成,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框架结构广泛应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墙体为主要承载构件,具有较好的抗侧向力和抗震功能。剪力墙结构适用于高层住宅和商业建筑。(3)排架结构:排架结构以柱和梁组成的框架为主要承载体系,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空间灵活性。排架结构常用于工业厂房和大型公共建筑。(4)网架结构:网架结构以三角形网格为主要承载体系,具有较好的力学功能和空间效果。网架结构适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和展览馆等。(5)悬索结构:悬索结构以悬索为主要承载体系,具有较大的跨越能力和优美的造型。悬索结构常用于桥梁和大型体育场馆。4.3结构与形态的关系结构与形态是建筑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构决定了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而形态则体现了建筑的美观和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需要遵循力学原理,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同时结构设计还需考虑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要求,使结构形式与建筑形态相协调。建筑形态设计则需要根据结构特点进行创作,充分利用结构的美学价值。合理的形态设计可以强化结构的力学功能,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结构与形态的关系还受到材料、技术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实现结构与形态的和谐统一。第五章建筑材料与构造5.1常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物质基础,其功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美观性。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5.1.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高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和防护等方面。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钢筋、型钢、不锈钢、铝材等。5.1.2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砖、石材、陶瓷等。它们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和围护材料。5.1.3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主要包括木材、塑料、橡胶等。它们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但强度和耐久性相对较低。有机材料常用于建筑物的装饰、隔热和防护。5.1.4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们具有优异的综合功能,如高强度、低密度、良好的抗腐蚀性等。常用的复合材料有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5.2建筑构造原则建筑构造是建筑物内部和外部各组成部分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合理的建筑构造原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5.2.1结构稳定性原则结构稳定性是建筑物的基本要求。在构造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因局部破坏导致整体失稳。2)合理设置支撑和约束,提高结构的空间稳定性。3)采用高强度、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5.2.2功能性原则建筑物的功能性体现在满足使用需求、提高舒适性和降低能耗等方面。在构造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提高使用效率。2)采用保温、隔热功能好的材料,降低能耗。3)选用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5.2.3美观性原则美观性是建筑物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构造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建筑物的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搭配。2)采用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法,体现建筑物的个性和特色。3)结合周边环境,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5.3材料与构造的匹配材料与构造的匹配是建筑物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材料与构造匹配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功能,降低成本。5.3.1金属材料与构造金属材料在建筑结构中主要承担承重、连接和防护等功能。在构造过程中,应根据金属材料的功能特点进行合理选用和搭配。例如,采用高强度钢筋作为承重构件,型钢作为连接件,不锈钢和铝材作为装饰和保护材料。5.3.2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构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建筑物中主要用作承重、围护和装饰。在构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功能优势。例如,混凝土作为承重构件,砖、石材作为围护材料,陶瓷作为装饰材料。5.3.3有机材料与构造有机材料在建筑物中主要用作装饰、隔热和防护。在构造过程中,应结合有机材料的功能特点进行合理应用。例如,木材用于室内装饰,塑料用于隔热层,橡胶用于密封和防护。5.3.4复合材料与构造复合材料在建筑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构造过程中,应根据复合材料的功能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例如,采用玻璃钢作为屋顶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加固结构。第六章建筑功能与设施6.1功能分区与布局建筑的功能分区与布局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保证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兼顾美观与实用性。在进行功能分区与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将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形成明确的区域,以便于使用和管理。(2)遵循流线合理:在建筑内部,应根据使用者的活动规律,设计合理的流线,使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紧密,提高使用效率。(3)注重空间尺度:在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空间尺度,避免过大或过小的空间造成浪费或拥挤,影响使用体验。(4)兼顾美观与实用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的协调,力求达到美观与实用的统一。6.2建筑设施配置建筑设施配置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以下为建筑设施配置的几个关键点:(1)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暖、通等基本设施,应保证其稳定、可靠、安全,满足建筑的使用需求。(2)公共服务设施:如卫生间、休息室、食堂等,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规模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3)智能化设施: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施已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网络、安防监控等,应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先进性。(4)绿色环保设施:在建筑设施配置中,应注重绿色环保,如采用节能型设备、绿色建材、太阳能利用等,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6.3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应将二者有机融合,以实现建筑的美观、实用和可持续发展。以下为功能与形式融合的几个方面:(1)形式服从功能:建筑形式应充分反映建筑的功能特点,以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优化。(2)创新与传承:在建筑形式上,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又要勇于创新,体现时代特色。(3)注重细节:在建筑形式设计中,要关注细节处理,如材料、色彩、比例等,以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4)和谐与统一:建筑形式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提升城市品质。第七章建筑环境与景观7.1环境设计原则环境设计是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则旨在营造和谐、宜人的空间环境,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以下为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环境设计应与建筑本体及周围环境形成整体,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实现空间与环境的有机融合。(2)功能性原则:环境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包括交通流线、空间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保证环境舒适、便捷、实用。(3)生态性原则:环境设计应注重生态平衡,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提高环境自净能力,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4)美观性原则:环境设计应注重审美价值,通过造型、色彩、质感等手段,展现建筑与环境的美学特征,提升整体环境品质。7.2景观设计方法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1)景观规划: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配置、水系布局等,实现空间环境的有序发展。(2)景观设计:结合建筑风格、使用功能等因素,对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包括广场、庭院、绿化带等,提高环境品质。(3)景观构造:运用景观构造手段,如地形改造、植被配置、水景设计等,实现景观空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4)景观照明:合理运用照明设计,营造舒适、美观的夜景环境,提升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形象。7.3环境与建筑的协调环境与建筑的协调是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环境与建筑协调的主要措施:(1)空间布局:在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中,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风格统一: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形成统一的视觉感受。(3)色彩搭配: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运用色彩搭配原理,使建筑与环境的色彩和谐、协调。(4)材料选择:选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提高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品质,实现环境与建筑的协调。(5)细部处理: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注重细部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的连接自然、流畅,提升整体效果。第八章建筑安全与消防8.1建筑安全标准建筑安全标准是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抵御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我国建筑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物应满足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刚度等要求,保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发生破坏。(2)建筑防火安全:建筑物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保证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和扑救的顺利进行。(3)建筑防雷安全:建筑物应采取防雷措施,防止雷电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损害。(4)建筑抗震安全:建筑物应满足抗震设防标准,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抵御地震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5)建筑室内环境安全:建筑物应满足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噪音等环境要求,保障人员身心健康。8.2消防设计要求消防设计是建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如下:(1)合理布局:建筑物应合理设置消防通道、消防电梯、消防泵房等设施,保证消防设施的有效使用。(2)防火分区:建筑物应划分防火分区,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构件进行分隔,降低火灾蔓延风险。(3)消防设施:建筑物应配置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4)疏散设施:建筑物应设置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疏散指示标志等疏散设施,保证火灾发生时人员迅速疏散。(5)消防电源:建筑物应设置消防电源,保障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8.3安全与消防设施的设置安全与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设置。(2)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和功能,合理选择安全与消防设施的类型和规模。(3)保证安全与消防设施的质量和功能,选用合格的产品。(4)安全与消防设施的设置应与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相协调,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功能。(5)加强安全与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九章建筑规范与法规9.1建筑规范概述建筑规范是指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及环保等要求,对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技术准则和标准。建筑规范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功能符合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建筑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设计规范:涉及建筑物的布局、造型、结构、材料、设备、防火、节能等方面的要求。(2)建筑施工规范:涉及建筑施工过程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规定。(3)建筑验收规范:涉及建筑物施工完成后,对工程质量、设备安装、安全功能等方面的验收标准。(4)建筑使用规范:涉及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9.2建筑法规体系建筑法规体系是指由国家、地方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用以规范建筑活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筑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层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2)行政法规层面: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3)地方性法规层面:包括各省市制定的相关建筑法规,如《北京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4)部门规章层面:包括建设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的规章,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等。(5)标准规范层面:包括《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施工规范》、《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等。9.3设计与施工规范设计与施工规范是建筑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环节进行规范。(1)设计规范: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设计规范:对建筑物的布局、造型、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2)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进行规范,保证结构安全、可靠。(3)建筑设备设计规范:对建筑物的设备选型、安装、调试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设备功能满足使用要求。(2)施工规范:施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施工规范: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对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规范,保证施工顺利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大学《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结构设计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生产调度软件市场竞争格局
- 专业基础-房地产经纪人《专业基础》模拟试卷2
- 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点睛提分卷3
- 先进班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 二零二五年电子竞技俱乐部店铺租赁合同样本6篇
- 外研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一般现在时专项训练(含答案)
- 信阳农林学院《机械设计基础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智慧养老项目合同2025版协议书2篇
- 建设工程总承包计价规范
- 大同市阳高县王官屯50MW风电项目220kV升压站及送出工程环评报告
- GB/T 2992-1998通用耐火砖形状尺寸
- 英语名著阅读老人与海教学课件(the-old-man-and-the-sea-)
- 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词汇表(10000词全) - 打印版
- 最新《会计职业道德》课件
- DB64∕T 1776-2021 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站点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
- 中医院医院等级复评实施方案
- 数学-九宫数独100题(附答案)
- 理正深基坑之钢板桩受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