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538第一章智能能源概述 2315411.1智能能源的定义与发展 286651.2智能能源的关键技术 34182第二章储能技术基础 3171122.1储能技术的分类 44692.1.1物理储能 440972.1.2化学储能 4225302.1.3电磁储能 4278122.1.4热储能 4236122.2储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4273082.2.1物理储能原理与应用 4139902.2.2化学储能原理与应用 472.2.3电磁储能原理与应用 588072.2.4热储能原理与应用 527756第三章电池储能技术 5135323.1锂离子电池 5312973.1.1概述 5223753.1.2结构与组成 5234623.1.3工作原理 5206793.1.4优缺点 6115113.2钠硫电池 6251163.2.1概述 6123553.2.2结构与组成 6238023.2.3工作原理 6126773.2.4优缺点 68333.3飞轮储能 6168073.3.1概述 6180693.3.2结构与组成 698773.3.3工作原理 6278163.3.4优缺点 74327第四章电化学储能技术 717134.1超级电容器 7276334.2纳米材料电化学储能 7240074.3流电池 7822第五章物理储能技术 8171515.1压缩空气储能 8206295.2液流电池 8269965.3混合储能系统 98353第六章储能技术的应用 9250036.1分布式能源系统 9263776.2微电网 10186696.3新能源汽车 1011005第七章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集成 1052557.1集成技术的原理 10296777.2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124603第八章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化 1284778.1优化算法 1280378.1.1遗传算法 12109658.1.2粒子群优化算法 12222968.1.3模拟退火算法 125848.1.4神经网络算法 13240048.2优化策略与应用 13116088.2.1储能设备的容量优化 13278868.2.2储能设备的调度策略优化 13260898.2.3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 13193768.2.4微电网的优化配置与运行 13100第九章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的市场与政策 13265309.1市场发展分析 13152419.1.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356039.1.2市场竞争格局 14276049.1.3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 14177779.2政策法规与产业政策 14181719.2.1政策法规 14300009.2.2产业政策 1430789第十章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5495310.1技术创新方向 151147810.2产业发展趋势 152281810.3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 16第一章智能能源概述1.1智能能源的定义与发展智能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形式,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消费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智能能源涵盖了电力、热力、燃气、石油、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环保等特点。智能能源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末,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能源供应压力加大,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提出了发展智能能源的战略目标。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智能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智能能源的发展方向。智能能源的定义经历了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再到涵盖整个能源体系的过程。目前智能能源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能源生产:利用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提高能源生产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2)智能化能源传输:通过智能电网、智能管道等设施,实现能源的高效、安全、可靠传输。(3)智能化能源分配:通过智能调度、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智能化能源消费:通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应用,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降低能源消耗。1.2智能能源的关键技术智能能源的关键技术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2)智能电网技术:包括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微电网技术、虚拟电厂技术等,以及相应的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3)能源互联网技术:构建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分配、消费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协同调度和优化配置。(4)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能源系统的运行规律,为能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能源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能源管理效率。(6)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设备、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7)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能源系统的运行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8)绿色建筑技术: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第二章储能技术基础2.1储能技术的分类储能技术是智能能源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分类主要依据储能介质和储能原理的不同。按照储能介质,储能技术可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热储能四大类。2.1.1物理储能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机械储能、水力储能和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是指利用弹簧、重力等原理将能量以机械能的形式储存起来;水力储能是通过调节水库存水高度实现能量储存;飞轮储能则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将能量以动能的形式储存。2.1.2化学储能化学储能主要包括电池储能和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储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能量储存于电池内部,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燃料电池储能则是通过燃料与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将能量储存,如氢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等。2.1.3电磁储能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和电感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是利用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电荷储存能量;电感储能则是利用电感元件在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磁场储存能量。2.1.4热储能热储能是利用物质的热容量和相变特性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储存。根据储存方式的不同,热储能可分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显热储能是指利用物质温度变化储存能量,如热水储能、热油储能等;潜热储能则是利用物质相变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储存能量,如冰储能、盐储能等。2.2储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2.2.1物理储能原理与应用物理储能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将能量以机械能、动能或势能的形式储存。在水力储能中,通过调节水库存水高度实现能量储存,应用广泛,如抽水蓄能电站。飞轮储能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储存能量,应用于短时高功率输出的场合,如电网调峰、电力系统备用等。2.2.2化学储能原理与应用化学储能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电池储能利用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将能量储存于电池中。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等领域。燃料电池储能则利用燃料与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将能量储存于燃料电池内部,如氢燃料电池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家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2.2.3电磁储能原理与应用电磁储能技术利用电磁场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超级电容器储能利用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电荷储存能量,应用于短时高功率输出场合,如电力系统调峰、脉冲电源等。电感储能利用电感元件在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磁场储存能量,应用于电力系统滤波、补偿等。2.2.4热储能原理与应用热储能技术利用物质的热容量和相变特性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显热储能利用物质温度变化储存能量,应用于热水储能、热油储能等。潜热储能利用物质相变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储存能量,应用于冰储能、盐储能等,广泛应用于空调、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等领域。第三章电池储能技术3.1锂离子电池3.1.1概述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池储能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和长寿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动汽车等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正负极之间的锂离子迁移来实现充放电过程。3.1.2结构与组成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组成。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锰酸锂等;负极材料一般采用石墨或硅基材料;电解液为含有锂盐的有机溶剂;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绝缘材料,用于隔离正负极材料,防止短路。3.1.3工作原理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出,通过电解液向负极迁移,嵌入到负极材料中;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脱出,回到正极。锂离子的迁移,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电流。3.1.4优缺点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成本较高、安全性问题(如热失控、爆炸等)和低温功能较差等。3.2钠硫电池3.2.1概述钠硫电池是一种高温运行的电池储能技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主要应用于大型储能系统和部分电动汽车。3.2.2结构与组成钠硫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组成。正极材料采用硫,负极材料采用钠;电解质为β氧化铝陶瓷;隔膜为多孔材料,用于隔离正负极材料。3.2.3工作原理在充电过程中,钠离子从负极脱出,通过电解质向正极迁移,嵌入到硫材料中;在放电过程中,钠离子从正极脱出,回到负极。钠离子的迁移,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电流。3.2.4优缺点钠硫电池具有以下优点: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工作温度高(约300℃)、安全性问题(如热失控、爆炸等)和成本较高等。3.3飞轮储能3.3.1概述飞轮储能是一种机械式储能技术,通过旋转飞轮的动能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其主要应用于短时高功率输出的场合,如电力系统调峰、脉冲功率负载等。3.3.2结构与组成飞轮储能系统主要由飞轮、电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和能量转换器等组成。飞轮用于储存能量;电机/发电机用于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控制系统用于调节飞轮的转速和输出功率;能量转换器用于将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3.3.3工作原理在储能过程中,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使飞轮加速旋转;在释放能量过程中,飞轮的旋转速度降低,电机/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输出。3.3.4优缺点飞轮储能具有以下优点:响应速度快、效率高、寿命长、无污染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成本较高、能量密度较低、容量扩展困难等。第四章电化学储能技术4.1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储存装置,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的电荷存储,即静电存储机制。根据储能机制的不同,超级电容器可分为双电层电容器和伪电容两种类型。双电层电容器主要依靠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电荷分离形成的电场来储存能量,其储能过程是物理吸附过程,因此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而伪电容器的储能机制则包括电荷存储和电荷转移过程,其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但功率密度相对较低。4.2纳米材料电化学储能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纳米电极材料和纳米复合电解质两部分。纳米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化学功能,可提高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按照电极材料的类型,纳米电极材料可分为金属纳米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和复合纳米材料等。这些纳米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的功能。纳米复合电解质则具有优异的离子导电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可提高储能设备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纳米复合电解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纳米复合电解质、无机纳米复合电解质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电解质等方面。4.3流电池流电池是一种基于流体电解质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具有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流动的特点。流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电解质的浓度和活性物质的含量,而功率密度则取决于电解质的流动速度和电极材料的功能。根据电解质类型,流电池可分为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其中,钒液流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应用前景的流电池之一。流电池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提高电解质的能量密度、优化电极材料和结构、降低成本等方面。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流电池有望在可再生能源储存、电网调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五章物理储能技术5.1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AirEnergyStorage,CAES)技术是一种将空气压缩并储存于地下洞穴或容器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将高压空气释放并通过膨胀驱动涡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该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循环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空气压缩系统:空气压缩机将低压空气压缩至高压,储存于储气罐中。(2)储气系统:储气罐用于储存高压空气,通常采用地下洞穴或地上容器。(3)膨胀系统:高压空气从储气罐释放,通过膨胀驱动涡轮机发电。(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调节空气压缩和膨胀过程中的压力、温度等参数,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2液流电池液流电池(FlowBattery)是一种以液态电解质作为活性物质的电池,其正负电极分别存储在两个独立的容器中。液流电池具有以下特点:(1)储能容量与功率容量相互独立,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2)循环寿命长,可达10000次以上。(3)响应速度快,可快速充放电。(4)安全功能好,电解质不易泄漏。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充电过程中,正极电解质中的活性物质在正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释放电子;负极电解质中的活性物质在负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被还原,吸收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完成充电过程。在放电过程中,正极电解质中的活性物质在正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被还原,吸收电子;负极电解质中的活性物质在负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释放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完成放电过程。5.3混合储能系统混合储能系统(HybridEnergyStorageSystem,HESS)是将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的储能设备组合在一起,以实现优势互补的储能系统。常见的混合储能系统包括以下几种:(1)锂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两者结合可提高系统的综合功能。(2)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混合储能系统:液流电池具有长循环寿命,铅酸电池具有较低成本,两者结合可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功能。(3)压缩空气储能与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大容量,锂电池具有快速响应能力,两者结合可提高系统的调节能力。混合储能系统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电网侧混合储能系统:用于调节电网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等。(2)用户侧混合储能系统:用于削峰填谷、提高用户侧供电质量等。(3)分布式混合储能系统: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光伏、风电等。第六章储能技术的应用6.1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分布式能源系统逐渐成为能源供应的重要形式。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削峰填谷:通过储能设备在低谷时段储存能源,高峰时段释放,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降低系统负荷波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功率调节:储能设备可以实时调节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输出功率,使其与用户需求保持一致,提高系统的供电质量。(3)备用电源: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设备可以作为备用电源,保障系统在突发情况下的稳定运行。(4)黑启动: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储能设备可以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黑启动能力,快速恢复系统运行。6.2微电网微电网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多种能源发电单元、储能装置和负荷集成在一个小区域内,实现能源的就近供应。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储能设备,微电网可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能源损失。(2)提高供电可靠性:储能设备可以实时调节微电网的输出功率,保障供电质量,降低停电风险。(3)增强系统灵活性:储能设备可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削峰填谷,提高系统对负荷波动的适应能力。(4)降低系统成本:通过储能设备,微电网可以实现能源的优化调度,降低系统运行成本。6.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储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储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1)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采用的动力电池作为其主要能源储存装置,为车辆提供驱动力。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功能。(2)能量回收:新能源汽车在制动和下坡过程中,通过储能设备回收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中,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充电功率的调节,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电网负荷。(4)智能电网互动: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储能设备与智能电网实现互动,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微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七章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集成7.1集成技术的原理集成技术是指将多种能源、设备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互补原理:集成技术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以及储能设备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能源的互补利用,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2)信息融合原理:集成技术通过采集各种能源、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处理,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预测和调度。(3)模块化设计原理:集成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不同的能源、设备和技术单元集成在一起,便于系统的扩展、升级和维护。(4)智能化控制原理:集成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实现能源的智能调度、优化配置和故障诊断,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7.2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设计在设计集成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结构:根据当地能源资源、能源需求和能源政策,合理配置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和储能设备。(2)设备选型:根据系统需求和设备功能,选择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能源设备、储能设备和控制器。(3)控制策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实现能源的智能调度、优化配置和故障诊断。(2)系统集成集成系统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设备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将各种能源设备、储能设备和控制器安装到位。(2)信息采集与传输: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实时采集系统运行数据,并将其传输至监控中心。(3)系统调试:对集成系统进行调试,保证各设备、部件和控制系统正常运行。(3)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分布式能源:集成系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自给自足。(2)微电网:集成系统可以应用于微电网项目,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能源成本。(3)储能系统:集成系统可以应用于储能系统,提高储能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4)工业园区:集成系统可以应用于工业园区,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5)城市能源:集成系统可以应用于城市能源项目,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以上设计与应用,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八章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化8.1优化算法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化成为关键的研究方向。优化算法是提高系统功能、降低成本、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技术。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优化算法:8.1.1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随机搜索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较好的收敛性。在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中,遗传算法可用于求解优化问题,如储能设备的容量配置、调度策略等。8.1.2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通过粒子间的信息共享和局部搜索实现全局优化。该算法在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包括:优化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求解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最优运行参数等。8.1.3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固体退火过程实现全局优化。在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中,该算法可用于求解储能设备的调度策略、优化能源系统运行参数等。8.1.4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的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在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中,神经网络算法可用于预测能源需求、优化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策略等。8.2优化策略与应用优化策略是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优化策略及其应用:8.2.1储能设备的容量优化针对储能设备的容量配置问题,可采取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求解最优容量。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储能设备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寿命等因素,以实现经济、高效的能源利用。8.2.2储能设备的调度策略优化储能设备的调度策略优化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可采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求解最优调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状态、能源市场价格、负载需求等因素。8.2.3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是提高系统功能、降低能源损失的关键。可运用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求解最优运行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负载需求、设备特性等因素。8.2.4微电网的优化配置与运行微电网作为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配置与运行对于提高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可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等求解微电网的最优配置方案和运行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微电网的规模、设备选型、运行成本等因素。通过对智能能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化研究,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的市场与政策9.1市场发展分析9.1.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1.2市场竞争格局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有国内外知名企业,如ABB、西门子、特斯拉、宁德时代等。这些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共同推动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9.1.3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为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研发实力以应对市场竞争。政策法规的调整、行业标准的制定等也将对市场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9.2政策法规与产业政策9.2.1政策法规我国对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市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例如,《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提供了政策支持。9.2.2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智能能源与储能技术的扶持力度。主要包括:(1)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