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_第1页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_第2页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_第3页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_第4页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分析TOC\o"1-2"\h\u16590第一章汽车电子技术概述 222251.1汽车电子技术定义及分类 2276381.2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367321.3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311268第二章智能驾驶系统 4289602.1自动驾驶技术 44332.1.1技术原理 410902.1.2技术发展现状 492052.1.3技术挑战 4169222.2驾驶辅助系统 4219222.2.1防撞系统 4245952.2.2车道保持系统 412322.2.3自适应巡航系统 5207002.3车联网技术 5272932.3.1技术原理 5239622.3.2技术应用 5220382.3.3技术挑战 5439第三章电池管理与能源系统 5254133.1电池管理系统 5261713.2电机控制系统 6101563.3能源系统优化 6204第四章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6265644.1车载导航系统 6153034.2车载音响系统 7177114.3智能互联功能 730740第五章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 850555.1电机驱动技术 8324155.2电力电子器件 8131915.3电机控制策略 926275第六章安全控制系统 91366.1防抱死制动系统 9243496.1.1工作原理 9114556.1.2技术发展动态 10320456.2电子稳定程序 10162786.2.1工作原理 10323036.2.2技术发展动态 1036036.3安全气囊系统 1091616.3.1工作原理 11228356.3.2技术发展动态 1116709第七章车身电子技术 11277237.1车身控制器 1133177.2车身总线系统 1190777.3车身传感器 127534第八章车载通信技术 12169688.1车载网络技术 12311948.2车载无线通信 1313918.3车载通信协议 137613第九章汽车电子技术标准与法规 13281259.1汽车电子技术标准 1350749.1.1标准概述 13314009.1.2标准分类 13104829.1.3标准制定与修订 14283849.2汽车电子法规 14325529.2.1法规概述 14273419.2.2法规分类 14190309.2.3法规制定与修订 1472969.3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1428479.3.1国际合作 14106589.3.2标准化 154879.3.3未来展望 1517624第十章汽车电子技术未来展望 15901310.1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151311810.2汽车电子技术挑战与机遇 152450110.3汽车电子技术产业链分析 15第一章汽车电子技术概述1.1汽车电子技术定义及分类汽车电子技术是指在汽车领域中,运用电子技术对汽车各个系统进行控制、监测和优化的一种技术。它涵盖了汽车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安全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电子化控制。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汽车电子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动力系统电子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电子节气门、电子喷油嘴等,用于提高发动机功能、降低排放和油耗。(2)底盘系统电子控制技术:包括电子稳定程序(ESP)、电子助力转向(EP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用于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3)车身系统电子控制技术:包括车身电子控制单元(BCM)、智能钥匙、车载娱乐系统等,用于提高汽车舒适性和便利性。(4)安全系统电子控制技术:包括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用于实现自动驾驶辅助、盲区监测、车道保持等功能。1.2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下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简要历程:(1)20世纪6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开始应用于汽车领域,主要体现在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应用。(2)20世纪7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逐渐应用于汽车各个系统,如电子点火、电子燃油喷射等。(3)20世纪8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出现了电子节气门、电子助力转向等新技术。(4)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电子稳定程序(ESP)、电子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5)21世纪初:汽车电子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智能钥匙、车载娱乐系统等。(6)近年来:汽车电子技术向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1.3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汽车功能、安全性、舒适性的日益追求,汽车电子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高度集成化:未来汽车电子系统将实现高度集成,减少电子元件数量,提高系统稳定性。(2)智能化:汽车电子技术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功能。(3)网络化:汽车电子技术将实现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实现车联网、远程诊断等功能。(4)节能环保:汽车电子技术将致力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5)安全舒适:汽车电子技术将继续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6)跨界融合:汽车电子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结合,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第二章智能驾驶系统2.1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行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1.1技术原理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包括感知、决策、执行三个阶段。感知阶段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收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决策阶段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路径规划、障碍物识别等;执行阶段通过车辆控制系统实现对车辆的操控。2.1.2技术发展现状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已进入L3级别,即有条件自动驾驶。在此级别下,车辆能够在特定场景下实现自动驾驶,但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力集中,随时接管车辆。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如谷歌、百度、特斯拉等。2.1.3技术挑战自动驾驶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传感器功能、数据处理能力、算法优化、信息安全等方面。法规政策、道路基础设施等也是制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2.2驾驶辅助系统驾驶辅助系统是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驾驶辅助系统:2.2.1防撞系统防撞系统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环境,当发觉前方有障碍物时,自动启动制动系统,避免发生碰撞。2.2.2车道保持系统车道保持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道路标线,实时监测车辆在车道中的位置,当发觉车辆偏离车道时,自动调整方向,使车辆保持在车道内。2.2.3自适应巡航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自动调整本车速度,保持安全距离。在交通拥堵时,系统可自动跟随前车减速,减轻驾驶员疲劳。2.3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车联网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1技术原理车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通信网络、服务平台三个部分。车载终端负责收集车辆信息,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服务平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2.3.2技术应用车联网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车辆远程监控、车辆故障诊断、交通信息实时共享、车辆位置追踪等。这些应用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出行体验。2.3.3技术挑战车联网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通信网络覆盖、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为推动车联网技术发展,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第三章电池管理与能源系统3.1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监控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温度、电压等参数,保证电池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工作。当前,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高精度检测:为提高电池管理的准确性,电池管理系统不断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如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以实现对电池状态的精确监测。(2)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电池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电池管理方案。(3)模块化设计:电池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同时模块化设计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2电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驾驶功能和能源利用率。电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和电机本体等部分。电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下:(1)高效率:电机控制系统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电机控制器功能等手段,实现电机的高效率运行,降低能源消耗。(2)高可靠性:电机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故障诊断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3)集成化设计:电机控制系统逐渐采用集成化设计,将电机控制器、电机驱动器等部件集成在一个紧凑的模块中,减小体积,降低成本。3.3能源系统优化能源系统优化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以下为能源系统优化的几个方面:(1)动力电池优化: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手段,提高动力电池的功能。(2)能源回收:新能源汽车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回收制动过程中的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3)能源管理策略: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策略,合理分配电机、发电机等部件的功率,实现能源的最佳利用。(4)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提高车辆的综合功能和能源利用率。未来,混合动力系统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车载信息娱乐系统4.1车载导航系统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导航系统作为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提升驾驶体验的关键因素。当前,车载导航系统主要依赖卫星信号进行定位,通过高精度地图数据提供路线规划和导航服务。车载导航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1)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为了提高定位精度,车载导航系统开始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如GPS、GLONASS、Galileo、BD等卫星导航系统,以及车载惯性导航系统、轮速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相互融合,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提供更为准确的定位信息。(2)实时路况信息:车载导航系统通过实时路况信息,为驾驶员提供避开拥堵路段的合理建议。导航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路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状况,帮助驾驶员规划最优出行路线。(3)人机交互界面优化:为了使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更加方便地操作导航系统,人机交互界面逐渐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例如,采用语音识别技术,让驾驶者通过语音指令进行导航操作,降低驾驶负担。4.2车载音响系统车载音响系统是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了高品质的音乐享受。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车载音响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1)音质提升:车载音响系统通过采用高品质音频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硬件设备,以及专业音频算法,实现了音质的大幅提升。(2)智能音场调节:现代车载音响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车型、驾驶者和乘客的需求,自动调节音场效果,提供个性化的听觉体验。(3)多源音频输入:车载音响系统支持多种音频输入方式,如蓝牙、USB、AUX等,方便驾驶者和乘客播放各类音乐资源。4.3智能互联功能智能互联功能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它将汽车与外部世界紧密连接,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体验。以下是智能互联功能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的应用:(1)车联网:通过车联网技术,汽车可以与周边车辆、基础设施、云平台等实现信息交互,为驾驶者提供实时路况、车辆监控、远程诊断等服务。(2)智能家居控制:驾驶者可以通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远程控制家中智能设备,如空调、灯光、窗帘等,实现智能家居与汽车的无缝连接。(3)在线娱乐服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支持在线音乐、视频、导航等娱乐服务,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丰富的娱乐体验。(4)语音:现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普遍采用语音技术,驾驶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导航、打电话、播放音乐等操作,降低驾驶负担。第五章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5.1电机驱动技术电机驱动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和效率。当前,电机驱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电机效率、减小电机体积、降低噪音和振动等方面。在电机类型方面,永磁同步电机(PMSM)和交流异步电机(ASM)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中最常用的两种电机。其中,PMSM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低噪音等优点,但成本较高;ASM则具有成本低、制造工艺成熟等优点,但效率相对较低。电机驱动技术的研究还包括电机控制策略、电机冷却技术、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等方面。电机控制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电机冷却技术的发展可以保证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提前发觉电机故障,防止发生。5.2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是汽车电子技术中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和可靠性。当前,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件材料、器件结构、器件封装和器件散热等方面。在器件材料方面,硅(Si)基器件因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较低的导通电阻和成熟的制造工艺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硅基器件在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功能受限,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这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压、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好的热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功能。在器件结构方面,多级功率模块和集成式电力电子器件成为研究热点。多级功率模块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功率密度,降低系统体积;集成式电力电子器件可以实现功率器件与控制电路的集成,简化系统结构,提高可靠性。器件封装和散热技术也是电力电子器件研究的重要方向。优良的封装工艺可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有效的散热技术可以保证器件在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5.3电机控制策略电机控制策略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控制策略可以优化电机运行功能,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当前,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矢量控制策略:矢量控制是一种基于电机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解耦控制电机的转矩和磁通,实现电机的高效运行。矢量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直接转矩控制是一种基于电机转矩的直接控制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该方法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模糊控制策略: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模糊控制策略在电机控制中可以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因素,提高电机系统的可靠性。(4)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神经网络控制策略在电机控制中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有效控制。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滑模控制等方面。这些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电机功能和降低能耗。第六章安全控制系统6.1防抱死制动系统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已成为现代汽车安全配置中的标准配置。该系统通过控制车轮的制动压力,避免在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制动效果。6.1.1工作原理防抱死制动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液压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ECU通过轮速传感器获取车轮的转速信息,实时调整液压控制单元的输出压力,使车轮在制动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滑动率,从而防止车轮抱死。6.1.2技术发展动态防抱死制动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算法优化:通过对控制算法的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使车辆在紧急制动时更加稳定。(2)传感器精度提升:采用更高精度的轮速传感器,提高系统对车轮状态的监测能力。(3)集成化设计:将防抱死制动系统与其他电子控制系统(如电子稳定程序)进行集成,降低成本,提高功能。6.2电子稳定程序电子稳定程序(ESP)是一种集成在汽车上的主动安全技术,通过对车轮制动和发动机输出进行控制,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6.2.1工作原理电子稳定程序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执行器组成。当车辆发生转向过度或不足时,ECU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状态信息,实时调整车轮的制动力和发动机输出,使车辆恢复稳定行驶。6.2.2技术发展动态电子稳定程序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控制策略优化:通过对控制策略的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使车辆在极限工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操控性。(2)传感器精度提升:采用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提高系统对车辆状态的监测能力。(3)软硬件集成:将电子稳定程序与其他电子控制系统(如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进行集成,降低成本,提高功能。6.3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技术,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能迅速膨胀并填充在驾驶员和乘客周围的气囊,减轻碰撞对乘员的伤害。6.3.1工作原理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气囊和充气装置组成。当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ECU迅速发出指令,使气囊在短时间内膨胀并填充,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6.3.2技术发展动态安全气囊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传感器精度提升:采用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提高系统对碰撞的监测能力。(2)气囊材料优化:采用新型材料,提高气囊的膨胀速度和可靠性。(3)多气囊配置:根据车辆的不同部位和乘员需求,配置多种类型的气囊,提高防护效果。第七章车身电子技术7.1车身控制器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身控制器作为车身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进步日益显著。车身控制器主要包括控制器、门控制器、灯光控制器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车辆各个部件的监控与控制。在当前的车身控制器技术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1)集成度提高:电子技术的进步,车身控制器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使得控制器体积更小、功能更优、功耗更低。(2)智能化程度提升:现代车身控制器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能够实现复杂的控制策略,提高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3)网络化发展:车身控制器通过与其他控制器进行通信,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提高车辆整体功能。(4)节能环保:车身控制器在控制策略上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如合理控制空调、灯光等系统的工作状态,降低能耗。7.2车身总线系统车身总线系统是汽车电子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将车辆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以下是车身总线系统的发展动态:(1)总线类型多样化: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车身总线系统逐渐形成了CAN、LIN、MOST等多种总线类型,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2)传输速率提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车身总线系统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如CAN总线已从传统的500kb/s提升至1Mb/s。(3)网络拓扑优化:车身总线系统的网络拓扑逐渐由星型、环型等结构向总线型结构转变,提高系统的通信效率和可靠性。(4)安全性加强:针对车身总线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如数据篡改、病毒攻击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加密、认证等。7.3车身传感器车身传感器是汽车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测,为车身控制器提供数据支持。以下是车身传感器的发展动态:(1)类型丰富:科技的发展,车身传感器的类型日益丰富,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2)精度提高:现代车身传感器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能够为车身控制器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提高车辆控制功能。(3)集成化发展:车身传感器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如将多个传感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4)智能化程度提升:现代车身传感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能够实现预处理和初步判断,减轻车身控制器的负担。(5)网络化发展:车身传感器通过网络与车身控制器进行通信,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提高车辆整体功能。第八章车载通信技术8.1车载网络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车载网络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汽车内部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和控制的功能。目前常见的车载网络技术包括LIN、CAN、MOST、FlexRay等。LIN总线主要应用于汽车的低速网络通信,如车灯、空调等;CAN总线具有高通信速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高速通信领域;MOST总线则主要用于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传输;FlexRay总线则是新一代的高速车载网络技术,具有更高的通信速率和可靠性,适用于自动驾驶等领域。8.2车载无线通信车载无线通信技术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实现汽车与外部环境、汽车与汽车之间的信息交换。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车载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RFID、DSRC等。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应用于车内的无线网络连接,实现多媒体数据传输、手机互联等功能;RFID技术则主要用于车辆识别和智能交通管理;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是一种专门为车联网设计的通信技术,具有低延迟、高可靠性的特点,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协同控制等场景。8.3车载通信协议车载通信协议是保证车载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有效、可靠通信的重要技术。车载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等层次,各层次协议共同构成了车载网络的通信框架。目前主流的车载通信协议有CAN协议、LIN协议、MOST协议等。CAN协议是一种面向汽车的串行通信协议,具有高通信速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LIN协议则是一种低速串行通信协议,适用于车内分布式控制;MOST协议则是一种针对多媒体数据传输的高功能串行通信协议。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车载通信协议如TCP/IP、HTTP等也在逐渐应用于车载网络通信,以满足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场景的需求。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车载通信协议将更加丰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载通信需求。第九章汽车电子技术标准与法规9.1汽车电子技术标准9.1.1标准概述汽车电子技术标准是对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维修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所作的规定。这些标准旨在保障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和可靠性,提高汽车电子产业的整体水平。9.1.2标准分类汽车电子技术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标准:包括术语、符号、代号、图形符号等;(2)产品标准: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的功能、结构、尺寸、接口等;(3)方法标准:包括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测量方法等;(4)管理标准: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管理要求。9.1.3标准制定与修订我国汽车电子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主要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现有委员近300名,涵盖汽车、电子、通信、软件等领域。我国汽车电子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速度加快,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9.2汽车电子法规9.2.1法规概述汽车电子法规是对汽车电子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这些法规旨在规范汽车电子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汽车电子产业发展。9.2.2法规分类汽车电子法规可分为以下几类:(1)产品法规: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的认证、许可、标识、环保等;(2)市场法规: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市场准入、价格、竞争、促销等;(3)安全法规:涉及汽车电子产品安全功能、处理、召回等;(4)环保法规: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的排放、噪声、电磁兼容等。9.2.3法规制定与修订我国汽车电子法规制定与修订工作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负责。我国汽车电子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3国际合作与标准化9.3.1国际合作汽车电子技术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汽车电子技术交流与合作,与联合国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