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规范TOC\o"1-2"\h\u15109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4319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2219701.1.1定义 25691.1.2特征 3243261.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315441.2.1政策推动 3282761.2.2技术创新 371121.2.3市场需求 390151.2.4社会参与 3217841.2.5国际合作 317303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原则 355402.1生态优先原则 423182.2节能环保原则 4275372.3人居环境优化原则 424948第三章建筑节能设计基础 5277653.1节能设计方法与手段 5303713.1.1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 5171453.1.2外围护结构设计 561533.1.3设备系统设计 5149923.1.4可再生能源利用 5158783.2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 6168783.2.1基本要求 6238213.2.2设计标准 6251163.2.3设计规范 611990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223754.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 626014.1.1设计原则 688194.1.2设计方法 7261274.2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7233564.2.1设计原则 7193014.2.2设计方法 773714.3窗户节能设计 7205164.3.1设计原则 7225054.3.2设计方法 820961第五章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830945.1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844305.2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885915.3供水系统节能设计 97877第六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9133516.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9184676.1.1设计原则 9241236.1.2设计内容 9313546.1.3设计要点 10194776.2风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10241706.2.1设计原则 10254516.2.2设计内容 10276756.2.3设计要点 10265966.3地热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10235986.3.1设计原则 1032786.3.2设计内容 11177026.3.3设计要点 119570第七章绿色建筑材料 11289457.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11287487.1.1分类 1154967.1.2特点 1182727.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2102117.2.1选择原则 1249347.2.2应用策略 127032第八章建筑环境质量保障 12291228.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 12308358.2噪声控制与防治 1313118.3水质保障 131170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160739.1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4111739.1.1引言 147639.1.2评价方法概述 1445839.1.3评价方法选择 1467349.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178619.2.1引言 1422469.2.2评价指标 14300189.2.3评价方法 15159379.2.4评价等级 1527419第十章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与实施 152956110.1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 153131010.2绿色建筑实施策略与措施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的统一。1.1.2特征(1)节能: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重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环保:绿色建筑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舒适度:绿色建筑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居住和办公的舒适度,保障人体健康。(4)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5)智能化:绿色建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智能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居住体验。1.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1.2.1政策推动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绿色建筑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2.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1.2.3市场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市场需求的重要方向。1.2.4社会参与绿色建筑涉及到建筑、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1.2.5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即在建筑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规划:在项目选址阶段,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2)生态保护: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保护场地内的自然植被、地形地貌、水体等生态要素,避免破坏生态平衡。(3)生态恢复:对受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保护等,使建筑项目与周边环境形成良性循环。2.2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形态:优化建筑形态,提高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降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能耗。(2)建筑材料:选用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节能技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环保设施:配置环保设施,如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处理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3人居环境优化原则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人居环境优化原则,即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氛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空间,提高居住舒适度,满足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2)绿化配置: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便捷性,降低交通污染。(4)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智能化系统:引入智能化系统,提高居住安全性、便捷性,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第三章建筑节能设计基础3.1节能设计方法与手段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以下为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手段:3.1.1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与形态,以提高自然通风、采光效果,降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能耗。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建筑朝向、体形系数,采用适宜的建筑密度,以及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3.1.2外围护结构设计外围护结构是建筑物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界面,其热工功能直接影响建筑能耗。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1)选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墙、屋面等结构的热阻、热容及保温功能。(2)优化窗墙比,选用节能型门窗,提高其气密性、水密性及保温功能。(3)采用绿色屋顶、立体绿化等手段,降低建筑物的热岛效应。3.1.3设备系统设计合理选择和配置设备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具体措施包括:(1)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热水等设备。(2)优化设备系统的运行参数,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3)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设备的自动调节与优化。3.1.4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的化石能源消耗。具体措施包括:(1)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2)合理布局风力发电设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3.2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为保证建筑节能设计的效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以下为主要内容:3.2.1基本要求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2)满足建筑物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3)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3.2.2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筑热工功能标准:规定建筑物的热阻、热容等指标。(2)建筑照明标准:规定照度、功率密度等指标。(3)建筑设备能效标准:规定空调、照明、热水等设备的能效指标。3.2.3设计规范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规范:规定建筑朝向、体形系数等要求。(2)外围护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墙、屋面、门窗等结构的热工功能要求。(3)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规定设备选型、运行参数等要求。(4)可再生能源利用规范: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例等要求。通过以上节能设计方法与手段,以及遵循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4.1外墙保温隔热设计4.1.1设计原则外墙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2)选用环保、高效、经济的保温隔热材料;(3)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施工便捷和美观性;(4)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措施。4.1.2设计方法(1)保温层厚度计算: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室内外温差要求,采用适宜的保温层厚度计算方法。(2)保温材料选择:选用导热系数低、保温功能好、环保、耐久、经济的外墙保温材料。(3)隔热措施:在保温层外侧设置隔热层,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4)节点处理:对外墙的拐角、窗口、门口等节点进行特殊处理,保证保温隔热效果。4.2屋面保温隔热设计4.2.1设计原则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2)选用高效、环保、经济的保温隔热材料;(3)充分考虑屋面的结构安全、施工便捷和美观性;(4)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措施。4.2.2设计方法(1)保温层厚度计算: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室内外温差要求,采用适宜的保温层厚度计算方法。(2)保温材料选择:选用导热系数低、保温功能好、环保、耐久、经济的屋面保温材料。(3)隔热措施:在保温层外侧设置隔热层,以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4)节点处理:对屋面的女儿墙、天窗、通风井等节点进行特殊处理,保证保温隔热效果。4.3窗户节能设计4.3.1设计原则窗户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窗户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2)选用高效、环保、经济的窗户材料;(3)充分考虑窗户的采光、通风、隔声、安全等功能;(4)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合理选择窗户类型和节能措施。4.3.2设计方法(1)窗户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外观要求及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窗户类型。(2)玻璃选择:选用LowE玻璃、中空玻璃等高效节能玻璃,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3)框材选择:选用导热系数低、保温功能好、环保的框材。(4)密封处理:加强窗户的密封功能,减少空气渗透。(5)遮阳措施:设置遮阳设施,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6)节点处理:对窗户的拐角、连接处等节点进行特殊处理,保证保温隔热效果。第五章建筑设备节能设计5.1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供暖空调系统作为建筑中能耗最大的设备之一,其节能设计对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供暖空调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选择供暖空调设备,提高设备能效比。优先选用高效、环保的供暖空调设备,降低能耗。(2)优化系统设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合理确定供暖空调系统规模,优化管道布局,降低系统阻力损失。(3)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供暖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控制,实现供暖空调系统的最优运行,降低能耗。(4)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5.2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照明系统是建筑中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选择照明光源,提高光源光效。优先选用高效、长寿的照明光源,降低能耗。(2)优化照明设计,提高照明质量。合理确定照明方案,保证照度均匀,减少能耗。(3)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控制,实现照明系统的最优运行,降低能耗。(4)加强照明设备的维护管理,保证照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5.3供水系统节能设计供水系统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节能设计对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供水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选择供水设备,提高设备能效比。优先选用高效、环保的供水设备,降低能耗。(2)优化系统设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合理确定供水系统规模,优化管道布局,降低系统阻力损失。(3)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供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控制,实现供水系统的最优运行,降低能耗。(4)加强供水设备的维护管理,保证供水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第六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6.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6.1.1设计原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需求,实现太阳能与建筑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6.1.2设计内容(1)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热水需求量、建筑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太阳能热水器类型、容量及安装位置,保证热水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根据建筑用电需求、屋顶面积等因素,合理配置太阳能电池板数量、类型及安装方式,实现建筑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3)太阳能通风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通过通风管道将热量传递至室内,提高室内舒适度。6.1.3设计要点(1)太阳能集热器的选择与布局:应选择具有较高的集热效率和稳定性的太阳能集热器,合理布局太阳能集热器,使其与建筑外观相协调。(2)保温隔热措施:应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3)系统集成与控制:应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通风系统的集成设计,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2风能建筑一体化设计6.2.1设计原则风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风能资源条件、建筑功能需求及环境因素,实现风能与建筑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风能利用效率。6.2.2设计内容(1)风能发电系统:应根据建筑用电需求、屋顶面积等因素,合理配置风力发电设备,实现建筑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2)风能通风系统:利用风力驱动的通风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能耗。6.2.3设计要点(1)风力发电设备的选型与布局:应选择具有较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的风力发电设备,合理布局风力发电设备,使其与建筑外观相协调。(2)风道设计:应合理设计风道,提高风能利用效率,降低能耗。(3)系统集成与控制:应实现风能发电系统、通风系统的集成设计,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3地热能建筑一体化设计6.3.1设计原则地热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地热资源条件、建筑功能需求及环境因素,实现地热能与建筑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6.3.2设计内容(1)地热供暖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供暖需求等因素,合理选择地热供暖设备,实现建筑供暖的稳定性和经济性。(2)地热制冷系统:利用地热能实现建筑制冷,降低建筑能耗。(3)地热生活热水系统:利用地热能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提高热水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6.3.3设计要点(1)地热资源勘探与评估:在项目前期进行地热资源勘探,评估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为地热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提供依据。(2)地热设备选型与布局:应选择具有较高利用效率和稳定性的地热设备,合理布局地热设备,使其与建筑外观相协调。(3)系统集成与控制:应实现地热供暖系统、制冷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的集成设计,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七章绿色建筑材料7.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7.1.1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健康等特性的建筑材料。根据其来源、功能和用途,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绿色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天然纤维等,来源于自然,具有较好的环保功能。(2)再生绿色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废塑料等,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高功能绿色建筑材料:如高功能混凝土、高功能钢材、玻璃纤维等,具有优异的力学功能和耐久功能,同时符合绿色环保要求。(4)功能性绿色建筑材料:如保温材料、防水材料、防火材料等,具有特殊功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功能。7.1.2特点绿色建筑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环保性: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环保要求。(2)节能性: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3)健康性:材料本身不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4)可持续性: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7.2.1选择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材料的质量、环保功能和安全功能。(2)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气候特点和建筑需求,选择适宜的绿色建筑材料。(3)性价比高: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绿色建筑材料。(4)技术创新:推广使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功能。7.2.2应用策略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策略如下:(1)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结构、节能和环保要求,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材料。(2)在施工阶段,加强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保证材料的正确使用。(3)在运行维护阶段,定期检查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在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型建筑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第八章建筑环境质量保障8.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是建筑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与舒适度。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以下措施应予以遵循:(1)合理设计建筑室内通风系统,保证新风量的充足供应。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合理设置通风口、通风面积及通风方式。(2)采用环保、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对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进行严格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定期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对检测不合格的部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4)提高室内空气净化技术水平,采用高效、环保的空气净化设备,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同时加强空气净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8.2噪声控制与防治噪声污染对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以下措施应予以采取,以降低建筑室内噪声:(1)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采取隔音、隔振措施,降低室内外噪声传播。例如,设置隔音窗、隔音墙等。(2)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建筑设备进行噪声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设备,及时更换或采取措施降低噪声。(3)合理布局建筑内部空间,避免噪声敏感区域与噪声源相邻。在建筑内部采用吸音、隔音材料,降低室内噪声。(4)加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噪声防治,对噪声污染源进行治理,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8.3水质保障建筑水质保障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健康。以下措施应予以遵循,以保证水质达标:(1)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给水、排水系统的布局,保证水质的稳定和安全。对给水、排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水质污染。(2)选用合格的供水设备,加强水质检测,保证供水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水质不合格的设备,及时更换或维修。(3)加强对建筑内部给水管道的防护,防止管道腐蚀、污染水质。定期清洗、消毒给水管道,保证水质清洁。(4)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水质监测,发觉水质污染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同时加强对周边水体的保护,防止水质恶化。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9.1绿色建筑评价方法9.1.1引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建筑评价方法旨在对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9.1.2评价方法概述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性评价法:通过对建筑项目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绿色建筑的水平进行定性判断。(2)定量评价法:运用具体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对建筑项目的各项功能进行量化评估。(3)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进行综合评价。(4)层次分析法:将评价因素分为多个层次,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对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进行评价。9.1.3评价方法选择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建筑项目的特点、评价目的和评价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例如,在项目设计阶段,可选用定性评价法;在项目施工阶段,可选用定量评价法;在项目运营阶段,可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或层次分析法。9.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2.1引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对建筑项目绿色功能进行评估的依据,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等方面的内容。9.2.2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评价指标:(1)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方面的节能措施。(2)节材与材料利用: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资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给水、排水、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方面的措施。(4)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内容。(5)室外环境质量:包括绿化、景观、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6)社会影响:包括建筑项目对周边社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9.2.3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评价方法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2)系统性:评价方法应涵盖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等。(3)动态性:评价方法应能够反映建筑项目在不同阶段的绿色功能变化。(4)实用性:评价方法应易于操作,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9.2.4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绿色建筑水平。评价等级的划分应参照以下标准:(1)一级绿色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安全教育资料》课件
- 2024年隔离酒店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人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职工管理】十篇
- 《种按摩康复疗法》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职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电子商务新技术》课件
- 2024年地税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 《硬笔书法讲》课件
- 智能 检测与监测 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01课件讲解
- 网络版权合同范例
-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4篇)
- 各类骨折病人体位护理
- 邮政行业事故隐患监测与奖励机制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结构与选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派出所考勤制度管理制度
- 网络评论员培训
- 2024年西藏中考语文真题
- 某大厦10kv配电室增容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中建“大商务”管理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