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1页
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2页
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3页
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4页
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莲缢管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莲缢管蚜绿色防控的有关术语和定义、调查监测、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莲藕栽培过程中莲缢管蚜的绿色防控。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DB11/T1939-2021捕食性天敌繁育及释放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总叶数Totalnumberofverticalleaves一个方位上调查的所有立叶数总和。虫叶数Numberoffoliumvermis发现虫害的立叶数量总和。3.3立叶叶片高大,叶柄粗硬,柄上倒生刚刺,挺立出水的荷叶。3.4浮叶初生叶1-2张,叶柄细弱不能直立,浮于水面的荷叶。3.5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的时间。4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为原则,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用,构XX衡生态系统的策略。“控制越冬虫源、诱杀部分害虫、天敌昆虫控制、安全药剂防治”,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藕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下。实现莲藕绿色、安全和生态的害虫防控体系。5田间监测4.1发生区确认3月-4月气温达到20℃以上时,在莲藕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剖查心叶与倒2叶叶片和叶柄上,若发现莲缢管蚜若蚜或成蚜,即确认为发生区。4.2危害程度分级4月下旬至5月中旬,每个监测区域调查5点,每个点调查3株~5株,每株调查5个方位,每个方位调查5个立叶(不足30全部调查),记录调查立叶数和虫叶数,计算虫叶率,按表A.1确定发生程度。6防治方法6.1农业防治选择莲池最好远离莲缢管蚜越冬寄主如桃、李等核果类植物的种植区。如莲池附近有冬季主果树,可在3月-4月气温达到20℃以上,发现有翅蚜时及时进行防控,降低蚜虫迁入莲田数量。莲缢管蚜可为害浮萍、眼子菜、水葫芦、慈姑、茭白等20多种水生植物,因此要及时清理莲田里的浮萍、绿萍、眼子菜等水生杂草以降低虫口数量。采收后,及时清理残株老叶XX边杂草,减少蚜虫越冬场所。连片种植,避免与慈姑等其他水生蔬菜混栽。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减轻田间郁闭度,降低湿度。及时调节田间水层,看长势施用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莲缢管蚜发生区莲田合理间作,减少慈姑、莲藕混栽。及时清除田间绿萍等水生植物,以减少虫口数量。6.1物理防治利用莲缢管蚜具有趋黄的特性,4月下旬至6月蚜虫发生期,每亩可悬挂规格为25cm×40cm的黄板30-40块诱杀有翅蚜虫。保持黄板顶部高于植株顶端20cm左右,将黄板呈棋盘式均匀插置藕田,当虫体沾满黄板面积70%时或无粘性时,及时更换黄板。黄板支架可重复使用。另外,莲缢管蚜对银灰色具有负趋向性,可以在蚜虫发生初期,即监测周围桃、李等核果类植株上出现有翅蚜时,可在莲田悬挂银灰色塑料袋或银白色锡纸拒避有翅蚜迁入莲池。悬挂于立叶中上部内膛空旷处,莲田四周的悬挂密度应高于莲田田间。黄板粘满了虫体或无粘性时及时更换。6.2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蛉、食蚜盲蝽等食蚜天敌;施用蚜霉菌等微生物制剂。6.4化学防治当蚜株率达15%-20%,单株蚜量1000头时,可进行化学防治。根据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和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推荐使用已登记可用于防治莲缢管蚜的3种化学药剂:啶虫脒、吡虫啉和吡蚜酮。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中的一种进行喷雾防治。尽量轮换使用药剂,禁止使用菊酯类农药。施药前可在药液中添加少量洗衣粉以增加黏着性。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为10d。7记录与保存建立莲缢管蚜防控档案(防控档案记载见表D.1),档案应保存3年以上。附录A(规范性)莲缢管蚜调查监测记录表A.1莲缢管蚜虫叶率和危害程度调查莲缢管蚜虫叶率和危害程度调查内容见表A.1。表A.1莲缢管蚜虫叶率和危害程度调查表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地点:调查品种:调查人:莲田方位总叶数虫叶数虫叶率危害程度东南西北中小计注:总叶数为调查立叶的总数量,虫叶数为调查发现的虫叶数量,:虫叶率=虫叶数/总叶数。蚜虫发生程度分为极轻度发生、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按虫叶率分级:极轻度发生为虫叶率小于1%;轻度发生为虫叶率1%~3%;中度发生为虫叶率大于3%~5%;重度发生为虫叶率大于5%。虫叶率(%)的计算公式按,E=n/N×100%,式中E表示虫叶率,n表示,N表示(要不简单点,按表格里的名词写:虫叶率=虫叶数/总叶数。前面给出虫叶数和总叶数的定义。)。附 录 D(规范性)莲缢管蚜防控档案记载表表D.1 莲缢管蚜防控档案记载表园地称:面(亩):序号防控日期(月、日)防控措施使用方法记载人123注:(1)根据投入品使用顺序逐项记载。说明投入品来源,化学农药应注明品名、剂型、生产厂家、用量浓度。防控措施防治黄板诱杀、诱虫袋趋避、成片种植或保护和利用天敌等。使用方法。黄板诱杀和诱虫袋趋避填写使用密度(个/亩);保护和利用天敌填写释放天敌数量。农药计量单位用毫升或克;成片种植填写种植面积。附 录 E(资料性)莲缢管蚜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E.1分类地位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nymphaeae(Linnaeus),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E.2形态特征E.2.1越冬卵:椭圆形,长0.55-0.71mm,宽0.3-0.39mmE.2.2若蚜:若蚜体小,多数4龄,少数3龄或5龄E.2.3成蚜:成蚜卵圆形,棕色、褐色、褐绿至黑褐色,触角6节,第3节上生有21-23个圆形次生感觉圈,喙大,延伸至后足基节,足黑色,翅面透明、翅脉色暗,体侧具乳头状突起,腹管缢管形,尾片近圆锥形,具3对长毛。附 录 F(资料性)莲缢管蚜分布为害和生物学特性F.1分布与危害莲缢管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XX、XX、宁夏、XX、XX、XX、XX、XX、XX等多个省(市),成虫及若虫群集于莲叶及叶柄刺吸汁液,趋向于为害嫩绿的幼叶,如初生立叶、浮叶,亦为害新叶、叶柄乃至花蕾,春夏及夏秋时节为害尤为严重,其可能是莲藕花叶病毒的传毒媒介。为害较轻时,莲叶出现黄白色斑痕,随后叶面发黄、植株生长量减少,出叶速度骤降;为害较重时,大部分集中在心叶和倒2叶叶片及叶柄上,造成叶片卷曲、枯黄,叶柄变黑、花蕊枯干,继而抑制地下茎的生长,致其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减产可达50%以上F.2生物学特性莲缢管蚜属全周期型,全年发生25~30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冬季以卵在李、桃等果树上越冬,翌年3月初,平均气温稳定在12℃左右时,越冬卵孵化,干母羽化当天即产若蚜,产蚜高峰为羽化后4d内,约占产蚜总量的83.5%。在冬寄主上繁殖4~5代后,4月下旬翅蚜迁至莲、泽泻、慈姑等夏寄主上繁殖20~25代,至10月中旬左右出现有翅性蚜,迁回越冬寄主,于11月上中旬雌、雄性蚜交尾产卵,产卵历期持续时间比较长,暖冬年份尤甚。莲缢管蚜雌性蚜偏爱在果树枝条的分枝、叶芽等处产卵,受枝条的高度、直径等影响较大。越冬卵的抗寒性较强,卵孵化率与产卵的时间相关,冬前卵的孵化率远高于冬后卵的孵化率。若蚜各龄历期与温度相关,温度与湿度对成蚜发育影响很大,成蚜的寿命随着温度增加而缩短,其生存及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