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复习-【满分测试】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1.(2020九上·金华月考)Na2CO3这种盐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A.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B.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D.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排除钾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盐酸可将碳酸根离子除去,红色消失,则可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离子,不能排除氢氧根离子是否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3·杭州模拟)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由此推断该白色固体中()A.可能存在硫酸钾 B.一定存在氢氧化钾C.可能存在氯化钡 D.有且仅有两种物质构成【答案】B【解析】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为碳酸钙,一定不含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即硫酸钾和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碳酸钾与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由此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不含硫酸钾;故选B。3.(2023·杭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物质目的主要实验操作A食盐水和氯化钙溶液鉴别取样,通入CO2气体,观察比较现象B制备氢氧化铜制备将Ba(OH)2溶液和适量CuSO4溶液混合,过滤CNaCl中混有Na2CO3除杂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过滤DCaCl2和CaCO3固体混合物分离加水溶解、过滤,并蒸发结晶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CO2与两种物质都不反应,无法区别,A错误;
B、Ba(OH)2与Cu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Cu(OH)2沉淀,不能通过过滤方法分离,B错误;
C、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OH,引入新的杂质,C错误;
D、CaCl2能溶于水,CaCO3不溶于水,过滤后可分离得到CaCl2溶液和CaCO3沉淀,再蒸发CaCl2溶液得CaCl2固态,D正确;故答案为:D4.(2023·杭州模拟)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就是酸的通性。为了验证酸的通性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①无明显现象B.试管②能验证酸的通性C.将试管③中的铁粉换成铜粉也能验证酸的通性D.试管④中的溶液变红【答案】A【解析】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得到的是无色溶液,A正确;
B、稀盐酸和AgNO3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与氯离子有关,B错误;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后面,不能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C错误;
D、稀盐酸与CuO粉末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显蓝色,D错误;故答案为:A5.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操作现象结论A将黄豆和芝麻分别倒入量筒并反复摇晃总体积小于黄豆与芝麻的体积之和分子间有间隙
B
将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C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具有酸性D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表面皿中的纸上写字字迹逐渐变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物质颗粒间存在间隔,进入了彼此间隔中,不能用分子间隔解释,不符合题意;
B、将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可证明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酸使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D、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表面皿中的纸上写字,字迹逐渐变黑,是由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3·宁波模拟)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酸雨的pH<7,则pH<7的降雨一定是酸雨B.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则食物的腐烂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答案】C【解析】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A错误。
B.阴离子带负电荷,但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等,故B错误。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食物的腐烂过程是化学变化,所以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C正确。
D.活泼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D错误。故选:C。7.(2023·江山模拟)我校校园阳光房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了果蔬,现需要在营养液中加入复合肥,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①KNO3②Ca(PO4)2③NH4H2PO4④K2SO4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①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②Ca(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③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④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答案为:B。8.(2023·宁波)“灰汁团”是宁波传统小吃,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大米和“灰汁”。“灰汁”制取方法如资料卡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有机物B.稻草燃烧属于物理变化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是混合物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答案】B【解析】A、大米中含有的淀粉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B、稻草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传统方法制得的“灰汁”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现代方法制得的“灰汁”中含有纯碱和小苏打,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故选B。9.(2023·宁波模拟)高纯碳酸钙广泛应用于精密电子陶瓷、医药等生产。下图为模拟制备高纯碳酸钙的主要流程,已知该大理石中杂质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由“酸溶”可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B.“除杂”中,氨水只与溶液中的氯化铁反应C.“转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NH4)2CO3+CaCl2=CaCO3↓+2NH4ClD.操作a为组合操作,包含过滤、洗涤、干燥【答案】B【解析】A.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故将其过滤;
B.氨水还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避免生成的碳酸钙再次酸溶;
C.主要反应为碳酸氢铵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氯化铵;
D.操作a为组合操作,包含过滤、洗涤、干燥;故答案为:B10.(2023·慈溪模拟)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玉米汁显中性B.上述食物中红豆汁的的酸性最强C.胃酸过多的人不宜过量饮用苹果汁D.苹果汁和西瓜汁混合液可能显中性【答案】C【解析】A.玉米汁大于7其为碱性;
B.苹果汁的ph最小,故其酸性最强;
C.苹果汁为酸性,故胃酸过多不能多喝;
D.苹果汁和西瓜汁均为酸性,故混合后为酸性。故答案为:C11.(2023·常山模拟)合理的实验方案才能达成实验目的,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目的试剂与操作方法A分离CaCO3和CaO加水溶解、过滤B鉴别NaOH和NaCl滴加酚酞试液C检验溶液中的Fe3+滴加NaOH溶液D除去KCl中的K2CO3加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无法进行分离,故A设计不合理;
B.NaOH和NaCl溶液分别显碱性、中性,分别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无色,可以鉴别,故B设计合理;
C.滴加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可检验溶液中的Fe3+,故C设计合理;
D.K2CO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结晶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设计合理。
故选A。12.(2023·金华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溴化氢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上述的操作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将紫色石蕊溶液改为酚酞溶液,可以看到蓝色喷泉B.溴化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C.试管内液体的pH>7D.溴化氢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答案】D【解析】A.溴化氢溶于水形成氢溴酸,为酸性,不能使酚酞变为蓝色,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④现象可知溴化氢易溶于水,微溶于水错误,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知,试管内液体的pH<7,pH>7错误,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溴化氢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正确,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3.(2023八下·永嘉期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答案】B【解析】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符合题意;C.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D.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石墨或酸碱盐溶液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4.(2023·上城模拟)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Zn粒、Fe2O3粉末.Cu(OH)2固体和Ba(NO3)2溶液的4支试管中。关于实验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A.反应后4支试管中均得到无色溶液B.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SO4C.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D.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答案】C【解析】A.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分别得到黄色溶液和蓝色溶液,①号和④号得到无色溶液,A错误;B.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2(SO4)3;B错误;C.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SO42-和NO3-不会和H+、Fe3+、Cu2+反应生成新的物质,C正确;D.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①②③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属于酸的共性;④中无现象,这两者不发生反应,属于酸的个性,D错误;故答案为:C15.(2023·温州模拟)奥运五环的蓝、黄、黑、绿和红色象征欧、亚、非、大洋、美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若要用化学试剂给如下有凹槽的塑料奥运五环加上颜色(注:所给试剂恰好完全反应或完全溶解,凹槽可盛放溶液),你认为合理的是()A.用铜粉末和稀硫酸给蓝环上色 B.用铁粉和稀盐酸给黄色环上色C.用氧化铁和稀盐酸给绿环上色 D.用氢氧化钠和酚酞给红环上色【答案】D【解析】A.铜不与稀硫酸反应;B.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亚铁是绿色的;C.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的氧化铁是黄色的;D.氢氧化钠呈碱性,故遇酚酞呈红色;故答案为:D16.(2023·绍兴模拟)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MgB.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MgCl2和CuCl2C.本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镁的活动性顺序D.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答案】B【解析】由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无其他金属;则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亚铜,可能有氯化铜。
A.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无其他金属;B.有上述分析可知氯化铜可能还没反应完,故可能有氯化铜;C.根据第一次时的反应现象即可知三者的活动性,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D.不管是铁置换出铜还是镁置换出铜,由其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质量一定增大;故答案为:B17.(2023·嘉兴模拟)小敏在吃皮蛋时尝到了涩味。为找到去除涩味的方法,小敏查阅资料发现皮蛋制作时需要用到“灰料”进行腌制。“灰料”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定比例的生石灰,纯碱以及食盐混合,并加水调至糊状。根据上述信息分析,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纯碱分别是Ca(OH)2和Na2CO3B.“灰料”的制作过程中只涉及了复分解反应C.“灰料”溶液中可能含有Na+,Cl-,OH-,Ca2+,CO32-D.皮蛋沾点食醋再吃,可缓解皮蛋的涩味【答案】D【解析】A.“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纯碱分别是CaO和Na2CO3,故A错误;
B.“灰料”的制作过程中,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个反应为化合反应,故B错误;
C.“灰料”溶液中不可能同时含有Ca2+,CO32-,二者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故C错误;
D.食醋和氢氧化钙,食醋与纯碱都能发生反应,因此皮蛋沾点食醋再吃,可缓解皮蛋的涩味,故D正确。故选D。18.(2023·宁波模拟)在探究水的组成实验时,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以增加水的导电性,下列关于电解水过程所作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A、反应时硫酸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B、因水的不断减少,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酸性变强,pH增加,至接近于7,但不会超过7,不符合题意;
C、是否加硫酸不影响产生氢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D、阴阳极产生气体体积比为2:1,符合题意;故选D。19.(2023·余姚模拟)推理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但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推理中结论正确的是()A.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D.CuO不能与水反应,则CaO也不能与水反应【答案】C【解析】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成原子,不符合题意;
C、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符合题意;
D、CaO能与水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023·柯桥模拟)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的pH<7B.bc段(不含b、c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C.c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D.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答案】C【解析】A、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a点溶液中盐酸未完全反应,溶液中的pH<7,不符合题意;
B、bc段(不含b、c点)为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不符合题意;
C、c点溶液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钠一种溶质,符合题意;
D、整个变化过程中是氢离子、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共7题;共34分)21.(2020九上·黄岩期中)下列五种溶液:①Na2SO4溶液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1)指出其中属于碱性溶液的是(选填序号);(2)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象的是(选填序号)。【答案】(1)②③(2)D【解析】(1)①Na2SO4溶液呈中性,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呈碱性,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呈酸性。
(2)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因氢氧化钡与硫酸钾反应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质量从原点起增加,至硫酸钾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故选D。
22.某小组同学通过如下四组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①Mg和稀硫酸;②MgO和稀硫酸;③Ba(NO3)2溶液和稀硫酸;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反应后的溶液混合进行了如图操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选填“能”或“不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了反应。(2)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操作①的名称为(3)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用化学式表示)。【答案】(1)能(2)过滤(3)Ba(NO3)2、NaNO3、Ba(OH)2【解析】(1)铁能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实验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说明硫酸消失,据此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了反应。
(2)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操作①是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操作,名称为过滤。
(3)向滤液a中加稀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不含钡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B中加过量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说明B只有氢氧化镁,不含硫酸钡,则滤液a中不含钡离了、硫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为硝酸镁,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生成的Ba(NO3)2、NaNO3和剩余的Ba(OH)2。23.(2023·湖州)实验室用水吸收HCl气体时,若用导管直接将HCl气体通入水中,由于它溶解快、溶解度大,会造成导管内外压强差,形成倒吸(如图1),带来实验安全问题。图2装置用水吸收HCl气体时,可以防止发生倒吸。(1)结合图2装置中液体分层情况,可得液体A的密度水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2)用图2装置吸收HCI气体可以防止发生倒吸,请分析选择的液体A还应该具有的性质。【答案】(1)大于(2)不易溶解HCl气体,不与HCl气体反应【解析】(1)液体A在水的下层,说明液体A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2)图2为了防止倒吸现象,要求液体A应具有不易溶解HCl气体,且不与HCl气体发生反应;如果液体A能溶解HCl气体或者与HCl气体反应,那么HCl溶解在液体A后会使得导管内外有压强差,形成倒吸。24.(2023八下·路桥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填序号)(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答案】(1)浸没漏斗下端(2)③(3)不可燃、不助燃【解析】(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比0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③正确;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25.(2023·宁波模拟)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Na2CO3、Na2SO4、MgCl2、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1)白色沉淀E的化学式为。(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答案】(1)BaCO3(2)Na2CO3、MgCl2、Ba(OH)2【解析】(1)白色沉淀E为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钡(BaCO3);
(2)由上述分析可知,固体M的成分为Na2CO3、MgCl2、Ba(OH)2。26.(2023·常山模拟)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2)滤渣a的成分是。(填写化学式)(3)通过上述实验,判断样品中一定存在的是。【答案】(1)漏斗(2)CaCO3和Mg(OH)2(3)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解析】(1)过滤还需要漏斗;
(2)由现象①可知:沉淀a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沉淀,因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沉淀,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或氯化镁生成碳酸钡或碳酸镁,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7.(2023·金华模拟)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Na2CO3、Na2SO4、NaCl、Ba(NO3)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甲图所示;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乙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2)为进一步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后,依次加入过量稀HNO3和硝酸银溶液,最终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从而确定原白色固体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答案】(1)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2)可行,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解析】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钡、氢氧化钠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钠,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所以
(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
(3)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足量稀HN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所以该方案可行,原因是: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三、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42分)28.(2023·衢州)小科利用以下“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未知气体X的性质。(1)变化→性质:小科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向左侧塑料瓶里倒入足量的气体X,观察到试纸A不变红,试纸B比C先变红。据此推测气体X有哪些性质?(2)性质→变化:通过学习知道,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如图乙,小科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预测将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对应的原因。(3)性质→应用:根据以上性质,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X,可将气体X干燥后,再选用下图中的(填字母)方法进行收集。【答案】(1)气体X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2)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烧瓶,原因:气体X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3)B或E【解析】(1)X能倒入容器,试纸B比C先变红,说明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干燥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可证明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气体X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烧瓶。
(3)X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X,可将气体X干燥后,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B或E。29.(2023·江山模拟)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填试剂名称)。(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选项实验装置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A甲氮气氮气B甲干燥空气干燥空气C乙氮气氮气D乙干燥空气干燥空气A.A B.B C.C D.D【答案】(1)浓硫酸(2)不合理,因为碱石灰也会吸收二氧化碳(3)A;C;D【解析】(1)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2)小明的做法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3)A.甲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装置吸收,实验结果更准确,故A可行;
B.甲装置不能鼓入干燥空气,是因为干燥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故B不可行;
C.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故C可行;
D.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干燥空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故D可行;
故选ACD。30.(2023·宁波)小宁在课外资料中获悉: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为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①在规格相同的A、B试管中分别放入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锌粒,胶头滴管吸入等量的溶液,如图甲所示。塞紧橡胶塞。②将两个胶头滴管中的溶液同时挤入试管后,立即开启数据采集器③约100s后,停止采集数据。电脑显示气压p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实验分析】⑴图甲中“★”处应填。⑵要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应检查反应装置的。⑶实验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通过采集到的试管内值的变化快慢来反映。【实验结论】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以(填“减慢”或“加快”)反应速度。【答案】硫酸铜;气密性;气压;加快【解析】(1)要证明锌与硫酸反应中硫酸铜溶液是否会影响反应的快慢,由对比实验的变量的控制可知,图甲中“★”处应填硫酸铜;
(2)该反应需测定反应时压强的变化,由此确定产生氢气速率的快慢,所以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要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应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3)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时间产生气体体积越大,则装置内压强越大,实验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通过采集到的试管内气压值的变化快慢来反映;【实验结论】由实验所给数据可知,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率。31.(2023·温州模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实验时,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都不相同,并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影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作出猜想】猜想一:稀盐酸的浓度猜想二:石块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猜想三:石块颗粒大小【实验设计】为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各试管生成的气体分别通入到足量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称量相同反应时间内各组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图1图2【分析及结论】(1)对A组和B组实验:观察到A组产生气体使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小于B组,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2)对比B组和C组实验:观察到B组产生气体使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等于C组,说明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与石块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无关。但有同学指出该组对比实验的结论不合理,写出可能的原因。(3)对比C组和D组实验:观察到C组产生气体使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小于D组,说明石块颗粒越小,石块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越大,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越快。【反思提升】小明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3组实验,并通过数字化仪器测量实验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符合曲线B的实验是(填实验序号)①10g块状大理石+1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②10g块状大理石+1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盐酸③10g粉末状大理石+1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盐酸【答案】(1)一(2)不能确定两只试管中石块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否相同(3)②【解析】(1)AB两组的实验变量为稀盐酸的浓度,同时A组的气体使氢氧化钠的增量小于B组,即验证了猜想一;
(2)尽管石块的质量不相同,但不能确定两只试管中石块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否相同;
(3)由上述实验可知,大理石的体积越大,盐酸质量分数越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也就越大,故B曲线为中程度,选择②;32.(2023·绍兴模拟)今年11月7日正是立冬节气,浙江部分城市会有吃年糕的习俗,其中顺溪“黄年糕”以其突出的口感深受大家欢迎。在“黄年糕”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草木灰的浸出液,使年糕具有金黄的色泽和软滑的口感。小梅对制作“黄年糕”的草木灰展开了探究:【查阅资料】①糯米中加入食用碱可起到中和微生物生成的酸、软化食物纤维等作用;②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实验探究】检验草木灰的成分,并测定草木灰中K2(1)取少量草木灰浸泡在蒸馏水中制成浸出液,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说明草木灰的浸出液呈性。(2)小梅想测定草木灰(质量为m0)中K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足量稀盐酸逐滴加入锥形瓶,待气泡不再产生后,关闭活塞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装置A中的试剂应该为溶液,装置A的作用是。(3)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A.若缺少步骤④,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B.若缺少装置C,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C.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反应产生的CO2D.根据实验数据,草木灰中K2COE.草木灰属于复合肥,经常使用可以使农作物茎秆粗壮、不易倒伏【答案】(1)碱(2)氢氧化钠/NaOH;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A;D【解析】(1)草木灰的浸泡液与酚酞若呈碱性,则说明该溶液呈碱性;
(2)本题通过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计算得到碳酸钾的质量,故应该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用氢氧化钠吸收;
(3)A.步骤4可以促进装置中没有吸收完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完,故缺少该步骤导致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减少;
B.浓硫酸是用来吸水的,故在D中的质量增量偏大;
C.装置E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D.K2Cmm2−m1
138m=33.(2022九上·金华月考)初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1)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于是,同学们将废液进行过滤,并对过滤所得滤液中所含溶质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2)【提出问题】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小科猜想: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你认为他的猜想合理吗?请说明理由。(3)【实验验证】小科对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成分进行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滤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钙溶液,结果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实验,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拓展提高】有同学认为,需要对小科的实验操作进行改进,才能最终确认滤液中所含有溶质的成分,请写出该同学对小科实验操作的改进方案及改进操作后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对溶质成分的判断结果。【答案】(1)Na2CO3+Ca(OH)2=CaCO3↓+2NaOH(2)不合理,不能确定是否有NaOH。因为Na2CO3和Ca(OH)2也能使溶液显红色。(3)滤液中一定有Na2CO3,一定没有Ca(OH)2。(4)继续加CaCl2溶液直至过量,若溶液红色不消失,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Na2CO3、NaOH和NaCl;若溶液红色消失,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Na2CO3和NaCl。【解析】(1)在烧饼C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我认为小科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因为Na2CO3和Ca(OH)2也能使溶液显红色。
(3)【实验验证】小科对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成分进行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滤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钙溶液,结果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实验,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滤液中一定有Na2CO3,一定没有Ca(OH)2。
(4)该同学对小科实验操作的改进方案及改进操作后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对溶质成分的判断结果:继续加CaCl2溶液直至过量,若溶液红色不消失,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Na2CO3、NaOH和NaCl;若溶液红色消失,则滤液中溶质成分为Na2CO3和NaCl。四、解答题(共4题;共24分)34.小明用如图装置确定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加入反应物前,电子天平的示数为215.3克。分别用不同质量固体与稀硫酸充分反应,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123固体质量(克)61218稀硫酸质量(克)505050电子天平示数(克)270.2275.1281.1(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的原因是。(2)计算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3)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答案】(1)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44.2%(3)装置内有二氧化碳气体残留【解析】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会变质是由于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及表中数据可知,6克固体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服务备案管理规则
- 犹太教堂防水施工墙面协议
- 研发经理解除聘用合同分析
- 图书馆环境卫生工招聘合同
- 2024年网络游戏运营合同范本
- 2024年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与合作合同
- 地下排水桩基夯扩桩施工合同
- 2025年酒水新品研发与技术合作合同2篇
- 2025版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供货与安装合同
- 2024年瑜伽馆学员培训协议3篇
-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一)
- 模特的基础训练
- 急救技术-洗胃术 (2)
- 药品招商流程
-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
- 100道递等式计算(能巧算得要巧算)
- 【2019年整理】园林景观设计费取费标准
- 完整word版,ETS5使用教程
-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ppt
- 2018年秋季人教版十一册数学第7、8单元测试卷
- 学生作业提交与批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