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机械运动(解析版)_第1页
第1章 1机械运动(解析版)_第2页
第1章 1机械运动(解析版)_第3页
第1章 1机械运动(解析版)_第4页
第1章 1机械运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科学八上第1章运动和力1机械运动一、单选题(共27题;共54分)1.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

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

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

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

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答案】C【解析】坐在汽车中的小明在车窗里看到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火车的车尾。若两车头朝向一致,两车之间一定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汽车有三种运动情况,由汽车的三种情况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车尾,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

汽车有三种情况:

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

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

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汽车的倒车速度小,因此不可能是C。

故答案为:C2.一人驾一小船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5米/秒,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米/秒,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5分钟后发现,于是掉头回追,回追上这只木箱还需的时间是(

)A.

大于5分钟

B.

少于5分钟

C.

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

等于5分钟【答案】D【解析】以河水为参照物,分析船的运动速度和距离物品掉落时的距离,进而判断追上木箱需要的时间。

如果以流动的河水为参照物,那么木箱和河水的速度相同,保持相对静止,即木箱在原地不动;船相对于河水的速度为10m/s保持不变,根据公式t=sv可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回追的时间与离开的时间相同,也就是5min。3.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有人观察到会场主旗杆上的旗帜和两位火炬手刚结束传递时手中火炬火焰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左运动

B.

甲、乙两火炬手一定向右运动

C.

甲火炬手可能静止,乙火炬手向右运动

D.

乙火炬手可能静止,甲火炬手向右运动【答案】D【解析】由图中红旗向右飘,说明风一定向右吹;甲的火焰向左偏,说明甲物体一定向右运动,并且运动的速度大于风的速度,乙的火焰向右偏,乙物体可以静止,可以向左运动,还可以向右运动,但是速度必须小于风的速度;故选D。4.小军驾车路途中,路边窜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紧急刹车发生在9:06

B.

在9:02-9:06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

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小时

D.

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答案】D【解析】本图是速度--时间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从图象上能够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能分析出某个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根据具体题目结合图象分析得出。本题考查通过图象的结论,关键是考查我们分析图象的能力,这是本题的重点也是难点。解:A、从图象可知,速度急剧减小时间是9:06,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9:06,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在9:02-9:06时间段内的士车速度是60km/h,汽车在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从图象可知,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最小速度为0千米/时,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从图象可知,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最小速度为0千米/时,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千米/时,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如图甲所示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连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而仪器A为B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波形。现固定装置B,并让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T0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如图乙中幅度大的波形),而B接收到由小车C反射回的超声波由A处理后显示成图乙中幅度较小的波形,反射滞后的时间在乙图已标出,其中,T和△T为已知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也已知。由所给信息可知(

)A.

小车右运动速度v=△T·v02T0+△T

B.

小车往左运动速度v=【答案】A【解析】超声波在空中匀速传播,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求出小车行驶的时间.通过路程差计算出小车前进的路程,最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即可。

由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可以看出,反射波滞后于发射波的时间越来越长,说明小车离信号源的距离越来越远,小车向右运动。

由题中图2可得,小车相邻两次反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

t=T0+12(T+△T)−12T=T0+16.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1=2t2。则(

)A.

小鸟与汽车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

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

C.

小鸟到达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

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答案】C【解析】(1)在相遇运动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相同,且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2)①小鸟的飞行速度不变,因此小鸟与汽车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等于它飞行时间的一半,根据L=s1+s2结合速度公式列出关系式;汽车行驶全程用的时间为t2,根据速度公式再次列出总路程的表达式;最后结合t2=2t1,就能得到二者的速度之比;

②从出发到相遇,小鸟和汽车的运动时间相同,因此它们的路程之比就等于它们的速度之比;

③小鸟到达A时,汽车行驶的时间与它相同为t1,根据汽车速度计算它行驶的路程并与总路程L比较即可;

④将小鸟飞行的路程转化为汽车行驶的路程,然后再与汽车行驶的路程L作比即可。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

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故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和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即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12t1,

由v=st得:v112t1+v212t1=L,即(v1+v2)×12t1=L,

而对汽车来说,v2t2=L,由此可得v1=3v2,A不符合题意;

由s=v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因为v1=3v2,所以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路程之比为3:1,D不符合题意;

又因为t2=2t1,故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2=v2t1=v212t2=12L,C符合题意;小鸟通过的总路程为s1=v1t1=3V2×12t故答案为:C7.(2019七下·衢州月考)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A.

20米/秒

B.

25米/秒

C.

30米/秒

D.

40米/秒【答案】A【解析】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根据s1=12v声t1计算出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再根据s2=12v声t2计算出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而两个距离之差就是汽车在0.9s内通过的距离,最后根据v车=s车t车计算即可。

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

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8.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设全程路程为s,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t=t1+t2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9.百货大楼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在扶梯上的人送上去,若自动扶梯不动,人沿自动扶梯扶梯走上去要3min,若此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则需要的时间为(

)A.

0.04min

B.

0.02min

C.

0.25min

D.

0.75min【答案】D【解析】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

v1=s60s,人的速度v210.(2018八上·绍兴月考)下列各图中,表示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分析各个图像中速度是否大小发生变化即可。A.在s-t图像中,图像不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合题意;

B.在v-t图像中,三个时间段速度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值,因此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合题意;

C.在v-t图像中,虽然时间变化,但速度始终保持20m/s不变,因此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在s-t图像中,虽然时间变化但路程始终保持15m不变,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D不合题意。

故选C。11.质量相同的M、N两件货物在两台吊车钢索的牵引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

)A.

两件货物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前6秒货物M的速度小于货物N的速度

C.

吊车钢索对货物M的拉力大于货物M的重力

D.

货物N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答案】B【解析】(1)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分析二者的速度变化即可;

(2)从图像中找到6秒时M、N对应的路程,然后根据公式v=st分别计算出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左图确定M的运动状态,然后判断是否受到平衡力即可;

(4)根据右图确定N的运动状态,然后判断是否受到平衡力。

甲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说明货物M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变小,说明货物N不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前6秒内,sM=0.4米,sN=0.6米,根据v=s故答案为:B12.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

甲上升,乙下降

B.

甲下降,乙上升

C.

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

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答案】D【解析】(1)楼房静止在地面上,甲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一定是下降。

(2)楼房静止在地面上,乙看到楼房在上升,看地面也应该是上升的,以乙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乙一定是下降的.甲和乙都在下降,乙看到甲在下降,说明甲下降的速度比乙大。

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下降的,甲是下降的,并且甲下降的速度大于乙。

故选D13.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③A→C平均速度为3a/2△t;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答案】D【解析】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①错误;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②正确;A→C中,因为SAC=3a,tAC=2△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③正确;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④正确;所以正确结论为②③④;故选D。关键是观察在相同时间段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是否相等。14.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A.

乙车先到达

B.

甲车先到达

C.

甲、乙同时到达

D.

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将两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

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

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12t1v1+12t1v2=1;

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2v1+v2;

因为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1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G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5N的拉力F。物体经过E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物体的位置,物体在EG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A.

物体在EF段的速度大于GH段的速度

B.

物体在GK段受到的摩擦力等于5N

C.

拉力F在EF段所做的功大于在GH段所做的功

D.

拉力F在EF段的功率小于在GK段的功率【答案】D【解析】(1)根据公式v=s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据此将GH段的长度与FG段的长度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

(3)根据公式W=Fs比较做功的大小;A.根据图片可知,FG<GH,因为时间相同,所以FG段的速度小于GH段的速度。因为物体在EG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EF段的速度小于在GH段的速度,故A错误;

B.因为物体在E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在EF段受到的摩擦力f=F=5N;GK段的粗糙程度和EF段的不同,虽然物体的压力相等,但是两段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等,故B错误;

C.拉力F相等,EF=GH,根据公式W=Fs可知,拉力在EF段做的功与GH段做的功相等,故C错误;

D.拉力F在EF段的速度小于在GK段的速度,根据P=Fv可知,拉力在EF段的功率小于在GK段的功率,故D正确。

故选D。16.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静止时,往返一次需时间为t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为t2,则(

)A.

t1=t2

B.

t1>t2

C.

t1<t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答案】C【解析】设出甲乙两地往返一次的距离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水流的速度v′,分别根据公式t=sv表示出河水静止时,往返一次需时间为t1,若河水流动,将整个过程分为顺水行驶一半路程和逆水行驶一半路程,求出需要的总时间为t2,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的选项。本题的关键点是将水流动时的来回路程分为逆水一半路程和顺水一半路程,表达出水流动时的总时间t2,根据数学方法对比t1和t解:设甲乙两地往返一次的距离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水流的速度v′,根据公式t=sv,河水静止时,往返一次需时间为河水流动时,顺水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逆水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总时间t2故答案为:C17.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D【解析】由图像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选项C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会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18.

如图为一电焊工人的工作照片,飞溅的火花留下一段美丽的“划痕”,已知拍摄这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的曝光时间为150A.

3×108m/s

B.

3.4×102m/s

C.

8m/s

D.

8×10﹣2m/s【答案】C【解析】解:成年人手的长度为20cm左右,由照片结合图中人手的尺寸可以看出,火花运动的距离大约在20cm左右,火花运动的平均速度:v=st故选C.已知相机镜头的曝光时间为15019.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

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

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答案】B【解析】要弄清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就要找到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首先以树木为参照物确定乙车上的运动方向,然后再根据甲车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乙车的运动情况确定甲车的运动方向。乙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南运动,那么以树木为参照物,乙车肯定是向北运动的;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也在向南运动,说明甲乙两车的距离在增大,可能情况有: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南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但速度小于乙车,故B正确。

故选B。20.如图所示,两个宽度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台球框固定在水平面上,从两个框的长边同时沿与长边夹角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速度

发出小球P和Q,小球与框碰撞情形与光反射情形相同(即小球与框碰撞前后运动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与框边夹角相同)。摩擦不计,球与框碰撞的时间不计,则两球回到最初出发的框边的先后是(

)A.

两球同时回到出发框边

B.

P球先回到出发框边

C.

Q球先回到出发框边

D.

因两台球框长度不同,故无法确定哪一个球先回到出发框边【答案】A【解析】如下图可知,球先到达对边然后再回来,那么在竖直方向上通过的路程就是2L,而无论是左图情形,还是右图情形,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都是vsina,据此计算即可。

设台球框的宽度为L,小球与长边夹角α,两球沿图示向上方向的分速度大小为v;不计摩擦,则两个球与框边碰撞前后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t=2Lv故答案为:A21.(2019·杭州)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面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A.

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

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C.

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D.

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甲乙两船、木桶的运动速度都会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分别判断出甲乙两船的运动速度,再根据公式s=vt计算它们到木桶的距离。

通过速度计可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

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那么相当于水流速度为0,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根据公式s=vt可知:

1h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s=vt=30km/h×1h=30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22.一个物体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如果规定向东为正方向,下列关于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前1s内的速度是8m/s

B.

物体在前4s内通过的位移是0

C.

物体在3.5s时向东运动

D.

物体在5s末位于出发点西侧【答案】D【解析】图象为s-t图象,故图中坐标表示各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由位置的变化情况可知物体的运动情况.s-t图象主要考查物体的位置及运动速度,即明确各点坐标的含义及线的含义即可;但由于我们平常常考查v-t图象,导致部分同学思维定势,将s-t图当成了v-t分析。解:A、由图可知前1s时,物体的位置不变,故在1s内的速度为零,物体静止,故A错误;B、物体在前4s内由8m处运动到了原点,故4s内的位移应为8m,故B错误;C、物体在3s~4s的时间内,由正方向8m处向原点运动,故3.5s时物体正在向西运动,故C错误;D、物体在5s末时处在-8m处,负表示物体的方向在出发点的西侧,故D正确。故答案为:D23.(2018八上·宁波月考)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

v甲=0.6m/s,v乙=0.4m/s

B.

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

C.

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

D.

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答案】D【解析】(1)在s-t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从图像上任取一个点找到对应的时间和路程,根据公式v=st计算速度即可;A.通过图像可知,甲6s内前进3.6m,那么它的速度:v甲=s甲t甲=3.6m6s=0.6m/s;乙在12s内前进2.4m,那么它的速度:2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

28.33米/秒

B.

13.60米/秒

C.

14.78米/秒

D.

14.17米/秒【答案】D【解析】根据公式v=st知: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之间的距离s解: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t1=0.32s2∵v=s∴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1=v波•t1=340m/s×0.16s=54.4m;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经过的时间为t2=0.24s2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2=v波•t2=340m/s×0.12s=40.8m,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sAB=s波1-s波2=54.4m-40.8m=13.6m;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0.16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点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是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故答案为:D25.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A.

斜向上爬升

B.

斜向下俯冲

C.

竖直向上爬升

D.

竖直向下俯冲【答案】B【解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由高的,故A错误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如图乙所示时,故B正确;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故C错误;D、当战斗机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看到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近,故C错误;故答案为:B26.(2016·宁波)在某次青少年“机器人”展示活动中,甲、乙、丙三个智能机器人在周长为20米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速度测试活动,它们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甲率先跑完5圈,此时乙正好落后甲半圈;当乙也跑完5圈时,丙恰好也落后乙半圈。假设甲、乙、丙沿圆周运动时速度大小均保持不变,按照大赛的要求,三个机器人都要跑完50圈。那么,当甲完成任务时,丙还要跑多少圈(

)A.

9圈

B.

9.5圈

C.

10圈

D.

10.5圈【答案】B【解析】设甲跑完5圈所用的时间为t,然后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分别表示出甲、乙、丙的速度;然后利用甲跑完50圈所用的时间,再求出此时丙通过的路程,进步求出丙剩余的路程,最后根据跑道的周长即可求出丙还需跑的圈数。设甲跑完5圈用的时间为t,则根据速度公式可得

V甲=5×20米t=100米t;V乙=4.5×20米t27.小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A.

36km/h

B.

80km/h

C.

105km/h

D.

144km/h【答案】C【解析】当小汽车刚刚超过大客车时,它比大客车多行驶的路程为大客车的长度,而辆车之间的相对速度等于二者速度之差,据此根据t=sv普通大客车的长度大约在10m左右,小汽车的速度大约为110km/h≈30.6m/s;

设大客车的速度为x,

根据公式t=sv得到:5s=10m30.6m/s−v客车;二、填空题(共5题;共11分)28.北京时间2016年8月9日上午,里约奥运会女子100m仰泳决赛中,傅园慧以58.76s的好成绩获得铜牌。游泳池长50m,假设傅园慧前后半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且v1=v2。若掉头时间不计,则(v1+v2)/2=________m/s(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答案】1.702【解析】前后半程的长度都是50m,既然v1=v2,那么说明前后半程的时间相同,即半程用的时间是58.76s的一半,据此根据公式v1=s1t前半程所用的时间:t1=58.76s×1/2=29.38s;

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1=s1t1=50m29.38s≈1.702m/s;

那么v2=v1小孩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图中oa段和cd段为直线。则据此图可知,小孩和蹦床接触的时间段为________。【答案】t1-t5【解析】(1)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与运动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

(2)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与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有关,合力越大,速度改变的越快;

(3)对各个时间段内小孩的运动速度做出判断,根据上面规律判断它的受力情况,只要它受到弹力,那么他就肯定与蹦床接触。小孩从高处下落,在接触蹦床前,只受重力作用,他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图象为直线,即oa段;

小孩接触蹦床后,开始时,弹力小于重力,后来弹力等于重力,随着弹力的增大,合力逐渐减小,因此他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t1~t2),t2时刻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后来,弹力大于重力,且合力越来越大且方向相反,因此小孩又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t2~t3),到t3时刻小孩速度减小到零;

这时弹力大于重力,且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随着弹力的减小,小孩又向上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t3~t4),到t4时刻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增大到最大;然后小孩又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t4~t5),到t5时刻,小孩离开蹦床;之后小孩向上做匀减速运动(t5~t6),

所以,在t1~t5这段时间内,小孩与蹦床接触。30.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点,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点同时出发,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则甲的s﹣t图线为图中的________图线(选填“A”或“B”),10秒钟甲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米;若8秒时甲乙相遇,则乙的s﹣t图线在图中的__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答案】A;10;Ⅰ或Ⅲ【解析】(1)由物体的s-t图象可以得出,利用速度公式求A、B图线代表物体的移动速度,进而确定哪个图线为图中的A图线;利用s=vt求10s甲通过的路程;

(2)由题知,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点同时出发,相遇时间t=8s,分别对若同向运动,甲追乙和乙追甲,相向运动时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乙的速度,进而判断乙的图像所在的范围。

(1)A图线的代表物体的移动速度vA=sAtA=8m8s=1m/s;

B图线的代表物体的移动速度vB=sBtB=6m12s=0.5m/s,

所以甲的s-t图线为图中的A图线;

10s甲通过的路程:s甲=v甲t甲=1m/s×10s=10m;

(2)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点同时出发,相遇时间t=8s,

①若同向运动,甲追乙,那么:

s甲-s乙=sPQ,

v甲t-v乙t=10m,

1m/s×8s-v乙×8s=10m,

解得:v乙=-0.25m/s(舍去)

若同向运动,乙追甲,则:

s乙-s甲=sPQ,

v乙t-v甲t=10m,

v乙×8s-1m/s×8s=10m,

解得:v乙=2.25m/s;

即乙在1s内路程为2.25m,

因此乙的s-t图线在图中“Ⅰ”;

②若相向运动,则:

s甲+s乙=s31.(2019七下·杭州期中)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像(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由图可知:(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________(填“向下”或“向上”),其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答案】(1)向下;等于

(2)4.5米/秒【解析】(1)蜻蜓每次点水,就会产生一个圆,而圆心的位置就是它点水的位置,根据三个圆的圆心移动的位置分析蜻蜓的运动方向;根据蜻蜓在三个圆的圆周上,分析它的距离和声波距离的关系,最后根据速度公式分析二者速度的大小;

(2)三个圆圆心的距离就是蜻蜓飞行的距离,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1)根据图片可知,三个圆的圆心逐渐向下移动,所以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向下;

当蜻蜓点水后,水波和蜻蜓都同时运动,而蜻蜓刚好在每个圆周上,说明蜻蜓经过的距离和水波前进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v=st可知,蜻蜓的平均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蜻蜓三次点水的位置在三个圆的圆心,即:(0,10m)、(0,3m)、(0,1m),

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

飞行的平均速度32.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为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________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答案】5;4;7.5【解析】(1)根据“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为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计算出甲同学经过的距离,然后根据公式v甲=s甲t(1)前100s内甲通过的路程:s甲=400m+100m=500m;

那么甲的速度为:v甲=s甲t甲=500m100s=5m/s;

(2)甲跑完全程的总时间:t甲总=s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1分)33.小刚家的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漏到地上.小刚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如图).他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1)写出用上述物理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运动的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2)小刚测得h=1m,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求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请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由题意知,水滴的路程为h,时间t内共有n-1滴水下落,一滴水下落的时间为;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

(2)把h=1m,n=2,t=8.7s带入平均速度公式,得:。【解析】(1)由题意知,水滴的路程为h,时间t内共有n-1滴水下落,一滴水下落的时间为;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2)把h=1m,n=2,t=8.7s带入平均速度公式,得:。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水滴的平均速度。34.(2018七下·柯桥期中)英国男子马尔科姆·拉姆住处离工作地点有120km路程,不过他每天靠骑自行车就可轻松地在两地间往返。拉姆的这辆自行车可非同寻常,速度最大可以达到80km/h,因此被媒体称为“子弹头自行车”,如图所示。(1)以最大速度计算,拉姆从住处到工作地点只要________小时。(2)从图中拉姆的骑行姿势分析,此时自行车受力平衡吗?________。(3)如图是根据他自行车运动情况绘制而成的,本次旅行中,AB段的车速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D段的速度。(4)通过计算说明,整个旅途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1.5

(2)不平衡

(3)小于

(4)整个旅途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v=st=【解析】(1)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sv可计算出拉姆从住处到工作地点所需时间;

(2)分析图像中各线段所表示的含义,进而判断其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3)根据图像中提供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自行车在AB段和CD段上的运动速度,比较解答;(1)以最大速度计算,拉姆从住处到工作地点需要的时间:t1=sv1=120km80km/ℎ=1.5ℎ;

(2)从图中拉姆的骑行姿势看,他在转弯,此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一定发生改变,此时自行车受力不平衡;

(3)AB段的速度:VAB=sABtAB=40km35.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l号线已开始建设,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1)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比地上的成本要

________

(填“高”或“低”);(2)目前我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25千米/时,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

________

时;(3)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

________

千米/小时。【答案】(1)高(2)0.21(3)37.2【解析】(1)从表中可以得知,二期全部为地上,已知花费的资金,可求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的成本,用单位长度的成本乘以一期地上部分的长度就是一期地上部分的花费,一期总投资减去地上部分的投资就是地下部分的投资,再除以地下部分的长度就是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部分的成本.

(2)从表中可知1号线一期建成后,速度为33km/h,原来速度是25km/h,总路程已定,根据公式t=s/v分别求出所需的时间,两个时间之差就是节省的时间.

(3)已知一期的总长和平均速度,根据公式t=s/v可求所需的时间,还知二期的总长和平均速度,根据公式t=s/v可求所需的时间,一期和二期的长度之和除以总时间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1)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上部分成本45.0亿元23.3km≈1.9亿元/k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