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团体标准《漏泄同轴电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标准任务来源于中电元协2021第(026)号文《关于下达2021年第五批中国
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计划编号为YX202110001,
项目名称为《漏泄同轴电缆》,制定期限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
1.2起草单位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包括: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
二十三研究所、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永鼎电气有限公司、江苏中利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焦作铁路
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大唐电缆有限公司、杭州普天乐电缆有限公司、珠海汉
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
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和国家信息传
输线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1.3编制过程
起草(草案)阶段:计划下达后,鉴于本标准涉及的漏泄电缆在移动通信、
铁路通号和安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各漏缆研发生产企业、使用方和检测
机构的高度关注,“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秘书处”联合
“全国电子设备用高频电缆及连接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射频电缆分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组成了涵盖漏缆研发生产、使用和检测机构的标准编制组,并在推进
国家标准修订的同时,同步制定本标准,以及时满足各标准使用方的市场需求。
在收集分析GB/T17737.4-2013、相关行业标准和IEC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
合近年来漏缆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情况,编制组提出了草案1稿,并于2021年10
月25日召开了编制组第1次会议(网络视频会议),16个单位的26位专家参加了
会议,与会专家就标准制定原则、技术内容和章节编排等进行了讨论,达成一致
意见,形成会议意见36条(见附件1)。会后牵头单位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对标准
1
草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形成草案2稿,于2022年1月10日发编制组各成员单位征求
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47条。2022年1月27日至2月21日,根据各编制组成员单位
的反馈意见(见附件2),多次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形成草案3稿,
提交编制组网络会议讨论。
2022年3月3日,召开了编制组第2次会议(网络视频会议),17个单位的30
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上次协调会后三稿草案的回复意见处理情况、链路损
耗的数据处理方式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等内容进行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
会议意见6条(见附件3)。
会后,编制组根据会议意见,对草案3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
意见稿,征求各单位意见。
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2.1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随着5G移动通信和轨道交通等对信号频率和覆盖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均
布辐射”漏泄同轴电缆(以下简称“漏缆”)为代表的新型漏缆不断涌现,对漏
缆的链路损耗、均匀辐射漏缆、漏缆极化方向、阻燃防火等提出了新的方法和要
求。
现有国家标准GB/T17737.4-2013《同轴通信电缆第4部分:漏泄电缆分
规范》和通信行业标准(YD/T1120-2013、YD/T2491-2013和YD/T2740.2-2014)
由于标龄较长,技术内容无法满足5G通信和消防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
急需修改完善。
本项目与已立项的国标修订计划(GB/T17737.4-2013《同轴通信电缆第
4部分:漏泄电缆分规范》修订,计划号:20211929-T-339)同步起草,将充分
利用团体标准“短、平、快、活”的特点,及时推广实施,尽快满足市场对漏缆
标准的需求。
2.2标准编制的原则
根据同步编制的国家标准和编制组会议的讨论意见,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如
下:
——贯彻GB/T1.1-2020、GB/T1.2-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和《中国电子元
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的要求;
——技术内容与正在修订中的国家标准等同;
2
——非等效采用IEC61196-4:2015和该标准正在修订中的最新工作文件
(46A/1511e/CDV和46A/1561e/RVC);
——注意结合国情,执行线缆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GB31247-2014《电缆
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与现有的产品行业标准(TB∕T3201-2015《铁路通
信漏泄同轴电缆》、YD/T1120-2013《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铜管
外导体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YD/T2491-2013《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
缘纵包铜带外导体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和YD/T2740.2-2014《无线通信室内
信号分布系统第2部分:电缆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协调一致;“检验规
则”、“包装运输和贮存”和“工程使用数据”等根据国内需补充确定;
——为便于国内各单位的使用,除技术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的,保留国际标
准外,其余有适用国内标准的,尽量引用国家和行业标准;
——标准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漏缆研发生产厂商、设计院、运营商以及第
三方检测机构的意见,技术内容充分协调,取得一致。
2.3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基础为GB/T17737.4-2013《同轴通信电缆第4部分:漏
泄电缆分规范》,结合正在修订中的IEC61196-4最新工作文件和国情,对以下
技术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考虑到国内电线电缆类产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写惯例,对GB/T
17737.4-2013的编排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型号及标识”,“型号及
标识”仅规定针对电缆的标识内容和标识方法,电缆及包装上的标签要求,则移
至“包装、运输和贮存”(见第7章);根据国内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
确定了以“出厂检验+型式检验”为核心的“检验规则”(见第6章);根据工
程设计和施工需求,增加了“工程使用数据”(见第8章)。
——根据近年来MIMO无线通信以及漏泄电缆规格品种的增加,在“术语和
定义”(见第3章)中增加了“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水平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垂直极化漏泄同轴
电缆”、“链路损耗”、“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圆图”、“圆周耦合损耗圆图不圆
度”、“圆周方向辐射场强圆图”、“圆周辐射场强圆图不圆度”和“不可用频
段”等与漏泄电缆分类、特征参数等相关的术语;并将GB/T17737.4-2013中第
1章的注1,调整至“漏泄同轴电缆”的注2,以便于准确理解漏泄电缆的功能及
3
特性;
——删除了GB/T17737.4-2013中“优选额定值和特性”,有关内容纳入
“产品型号”、“术语和定义”和“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相关条款中;
——“电缆结构与材料”中,根据近年来电线电缆产业原材料的使用现状,
增补了适用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以便于详细规范选用;此外针对近年来对漏
缆极化方向的关注以及均匀辐射型漏缆等新产品,补充了对相应产品结构的要求;
——“成品电缆”的各项要求和对应的试验方法,本标准尽量选用适用的国
家和行业标准,以便于国内的使用;
——在总结漏缆通信系统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为适应通信技术发展和工艺
技术进步对漏缆的产品结构和性能指标的需求,本标准增加了电连续性、直流电
阻、电容、护套耐压(火花)、链路损耗、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和圆周方向场强等
要求和相应的试验方法;
——为保证漏缆在铁路隧道、地铁隧道、工业互联网等严酷环境下的安装
敷设和正常使用,本标准根据近年来漏缆的安装和使用经验,参考国际和国内的
产品标准,优化了漏缆的机械和环境适应性要求,补充了冷弯、温度冲击、尺寸
稳定性、护套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老化、气候顺序、内导体/绝缘附着力、
耐侧压、标志耐擦拭性;
——本标准与GB/T17737.4-2013相比,在燃烧性能上作了较大的修改,
燃烧特性根据使用需求分别执行GB31247《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或GB/T
19666《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的规定。其中GB/T19666全面替代了
GB/T17737.4-2013中的“燃烧性能”,对阻燃型漏缆的分类和试验方法等作了
详细的规定,补充了卤素含量及毒性等指标和试验方法,更具可操作性;GB31247
则参考了欧盟CPR法规,对各类进口产品的替代和今后消防法规的推进,有较强
的指导意义;
——本标准为响应国家“绿色环保”的国策,增加了环保特性(见5.2.7),
有关指标和试验方法,与国内线缆的相关要求一致;
——为便于漏缆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删除了GB/T17737.4-2013中,国
内漏缆企业和产品认证中不用的“能力批准”,补充了国内线缆产品检验中常用
的检验规则(见第6章),规定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组批规则、检验项目、
抽样方案和判定规则等,使检验规则更符合国情,增加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4
——根据近年来漏缆生产后的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实践,对GB/T17737.4-
2013中的包装运输和储存要求,作了大幅度补充,增加了漏缆基本的包装要求
(见7.1)、标签要求(见7.2)、运输和贮存要求(见7.3和7.4);
——根据工程设计单位和漏缆用户的要求,补充了工程使用数据(见第8
章),为漏缆的选用、安装敷设、寿命评估等提供指南;
——更改了GB/T17737.4-2013中衰减常数测量方法,为提高测量的准确
度和修正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见附录A),增加了矢量网络分析仪和信号源
-功率计测量的具体校准、测量和计算要求,衰减常数校正到20℃时的值;
——为避免GB/T17737.4-2013中耦合损耗平均值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理
解偏差,本标准中优化了计算流程,明确了局部耦合损耗、局部三向耦合损耗平
均值、耦合损耗接收概率值(50%中位值和95%概率值)之间的关系(见B.3);
——考虑到新型均匀辐射漏缆衰减的不均匀性,传统的耦合损耗(见附录
B)已无法准确评估这类漏缆的辐射特性,增加了“链路损耗的测量方法”(见
附录C),直接用偶极天线的接收端电平与漏缆输入端电平来评判此类漏缆的辐
射特性;
——鉴于漏缆辐射方向性对系统传输速率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标准参考IEC
61196-4:2015及最新工作文件的相关内容,引入了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和圆周方
向辐射场强,作为评估方向性的参考手段,考虑到上述方法在国内实际应用,目
前仅作为标准的资料性要素(见5.2.3.12、5.2.3.13、附录D和附录E);
——漏缆的无源互调指标同样影响漏缆系统的传输特性,但其试验方法国
际和国内都处于研究探讨中,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试验方法,因此本标准暂时未
纳入。
3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
针对本标准编制组前期的讨论意见,针对冷弯试验后电性能测量的方法、
漏缆极化方向与频率的关系、耦合损耗三向平均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目前正在
安排相关单位进行试验验证,初步研判结果证明本标准所采用的产品各项性能指
标和试验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4本标准是否涉及知识产权的说明
暂未发现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5标准在起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5
有无重要技术问题需要说明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编制组讨论意见及各次会议意见汇
总见附件1~附件2。
6与国外标准的关系(包括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与国外标准主
要技术内容的差异)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EC61196-4:2015和该标准正在修订中的最新工作文件
(46A/1511e/CDV和46A/1561e/RVC)。本标准与IEC最新草案文件的主要异同
如下。
1)根据国内电线电缆类产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写惯例,对标准的编
排格式进行了适当调整;
2)引用文件部分,为便于国内各单位的使用,除技术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的,保留国际标准外,其余有适用国内标准的,尽量引用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3)术语与定义(见第3章)与IEC(见46A/1511e/CDV,第3章)相比,
增加了水平极化漏泄同轴电缆(见3.5)、垂直极化漏泄同轴电缆(见3.6)、
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圆图(见3.9)、圆周耦合损耗圆图不圆度(见3.10)、圆周
方向辐射场强圆图(见3.11)、圆周辐射场强圆图不圆度(见3.12);删除了
总损耗(见46A/1511e/CDV,3.7);修改补充了漏泄同轴电缆(见46A/1511e/CDV,
3.1)、均匀辐射同轴电缆(见46A/1511e/CDV,3.4)、不可用频段(见
46A/1511e/CDV,3.5)、耦合损耗(46A/1511e/CDV,3.6)和链路损耗
(46A/1511e/CDV,3.8)等的定义(含注);
4)IEC中的材料和结构(见46A/1511e/CDV,第4章),其主要技术内
容均已采用,并根据国内实际使用要求作了若干调整,补充了适用的国内材料标
准;
5)IEC中的漏缆型号设计(见46A/1511e/CDV,第5章)的主要内容已
整合至型号及标识(见第4章)中,其中型号命名规则采用国标总规范(GB/T
17737.1)的规定,对新增的均匀漏缆代号规定为U,与IEC一致;
6)IEC中的标准额定值(见46A/1511e/CDV,第6章)中的标称特性阻
抗、不可用频段、辐射特性已整合入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第5章)中的电性
能要求(见5.3.2)和工程使用数据(见第8章)等章节中;额定温度范围整合
入各相关环境试验中,由详细规范根据产品的所选用的护套类型和安装敷设形式
6
确定;
7)IEC中成品电缆要求(见46A/1511e/CDV,第8章)的内容,其主要
技术内容已纳入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第5章)中,主要技术性差异
如下:
——对IEC草案中(见46A/1511e/CDV)的介质耐电压、绝缘电阻、气候顺
序、椭圆度等,与具体产品材料、结构、安装敷设方式和应用环境相关的指标,
本规范不做具体规定,改由产品详细规范确定;
——总损耗(见46A/1511e/CDV,8.2.11)和三阶无源互调(见46A/1511e/CDV,
8.2.13)由于国际和国内专家对试验方法未协调一致,等将来成熟时再制定方法
标准,本标准暂不规定;环境应力开裂(见46A/1511e/CDV,8.3.5)是针对护套
材料的试验,已在护套的要求中规定(见5.1.5);绝缘收缩(见46A/1511e/CDV,
8.4.10)的考核已涵盖在本标准补充的尺寸稳定性(见5.2.4.3)和温度冲击
(5.2.4.2)中,本标准未列入;
——针对国内应用需求,增加了温度冲击(见5.2.4.2)、尺寸稳定性(见
5.2.4.3)、护套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见5.2.4.4)、标志耐擦拭性(见5.2.5.5)、
环保特性(见5.2.7)等;
8)IEC文件中燃烧特性(见46A/1511e/CDV,8.5)已全部纳入本标准燃
烧特性(见5.2.6)所执行的GB/T19666中。同时,还根据近年来国内对欧盟CPR
法规的需求,增补了贯彻执行GB31247的规定;
9)鉴于IEC的能力批准体系(见46A/1511e/CDV,第9章)在国内线缆
行业并未执行,本标准对检验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采用了国内生产商和产
品认证通用的出厂检验和形式检验,以满足漏缆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
10)包装运输和贮存(见第7章),在采用IEC文件运输和贮存(见
46A/1511e/CDV,第10章)和标签(见46A/1511e/CDV,7.3)的基础上,根据国
内漏缆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补充规定。
7修订标准时,说明与标准前一版本的重大技术变化,并列出所涉及的新、旧版
本的有关章条;废止/代替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首次制订。
8说明标准与其它标准或文件的关系,特别是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
国家标准的关系
7
与本标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GB/T17737.4-2013《同轴通信
电缆第4部分:漏泄电缆分规范》、YD/T1120-2013(2017)《通信电缆物理发
泡聚烯烃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YD/T2491-2013(2017)《通
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纵包铜带外导体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和YD/T
2740.2-2014(2017)《无线通信室内信号分布系统第2部分:电缆(含漏泄电缆)
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属漏泄电缆产品的通用规范,与已立项的国标修订计划(GB/T
17737.4-2013《同轴通信电缆第4部分:漏泄电缆分规范》修订,计划号:
20211929-T-339)同步,技术内容等同。
9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标准发布后,对国内外企业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标准发布后,建议通过网站、媒体和微信等方式进行积极宣贯,也可组织
人员进行该标准类产品的研究和论文发表等,使标准的使用者能够及时掌握新标
准的动态,并及时应用到设计、生产和检测当中去。它的贯彻和执行必将产生良
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本标准制订后尽快作为团体标准发布、宣贯和实
施,并根据产品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组织制定产品详细规范。
10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标准起草组
2022年05月
8
附件1:
漏泄电缆编制组第一次协调
会议纪要
2021年10月25日,国家标准《同轴通信电缆第4部分:漏泄
电缆分规范》和团体标准《漏泄同轴电缆》联合编制组以网络会议形
式召开第一次协调会。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江苏永鼎电气有限
公司、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江
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焦作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大唐电缆有
限公司、杭州普天乐电缆有限公司、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
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国家信息传输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
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的20余位领导和专家(详见附件1)参加了本
次会议。
本次会议讨论了上述两项国家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事宜,达成如
下意见建议:
1.增加RoHS2.0的内容;
2.本次修订不涉及耐火。阻燃倾向于引用GB/T19666,会后与
运营商沟通GB31247的适用性;
3.检验规则改为形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4.是否有必要以资料性附录形式给出目前常用漏缆的产品规格,
待下次会议做进一步讨论;
5.对各单位前期意见的处理,见附件2;
1/7
6.下次会议时间地点:预定11月上旬在宜兴召开。
会议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附件1:参会代表名单
附件2:意见汇总处理表
漏泄电缆联合编制组
2021年10月28日
2/7
(附件1:)
参会代表名单
序号单位姓名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王锐臻
2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刘中华
3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赵瑞静
4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林垄龙
5江苏永鼎电气有限公司田祥身
6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孙建宇
7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王念立
8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蒋奇
9焦作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尚爱民
10焦作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睿敏
11成都大唐电缆有限公司徐竞奕
12成都大唐电缆有限公司张磊
13杭州普天乐电缆有限公司钱华
14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韦小兰
15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建军
16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田彦豪
17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茹伟光
1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泰
19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翟庆诗
20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朱荣华
21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孙小文
22国家信息传输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殷海成
23国家信息传输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朱萍
2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方旭
2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潘倩
26特邀顾问李庆和
3/7
(附件2:)
意见汇总处理表
序标准章
建议意见人处理意见
号条编号
GB/T2951.11-2008等同IEC60811-1-1已经换版,IEC
采纳。结合具体的引用章条号中的内容,核对新版标准,优先引用
1260811-201、IEC60811-202、IEC60811-203,建议明确具体朱萍
国家标准,如无国家标准,引用IEC标准。
哪些结构参数,如外径、厚度等。
GB/T17651、GB/T17650、GB/T18380更加明确引用的是哪部部分采纳。结合GB/T19666和阻燃原则,进一步与运营商讨论适
22朱萍
分,如GB/T1765.1、GB/T1765.2等用性。
核查一下IEC标准的引用,目前很多标准已经有对应的国标,
如果IEC标准没有更新的版本,直接使用国标就可以了,例如采纳。结合具体的引用章条号中的内容,核对新版标准,优先引用
32刘泰
IEC61196-1-314:2015已经有了国标GB/T17737.314-2018国家标准,如无国家标准,引用IEC标准。
与之对应
43建议增加:垂直极化的定义王念立改为:垂直极化漏泄电缆,下次会议进一步讨论
53建议增加:水平极化的定义王念立改为:水平极化漏泄电缆,下次会议进一步讨论
63建议增加:95%系统损耗的定义王念立部分采纳,增加系统损耗的定义,95%、50%由试验方法规定。
漏泄同轴电缆的分类需要考虑增加分段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
73.1刘泰采纳。增加均匀辐射型漏缆的定义。
(IEC标准中叫uniformlyradiatingtypecable)的分类
修改“漏泄同轴电缆”、“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和“辐射型
83.1李庆和采纳。
漏泄同轴电缆”的定义
只有耦合损耗的解释,建议增加系统损耗的解释,并在下面给
93.2刘泰部分采纳。处理同第6条。
出系统损耗的计算方式
4/7
序标准章
建议意见人处理意见
号条编号
修改公式的示例,将“漏泄电缆内对应某点的传输功率”改为
103.2李庆和待下次会议进一步讨论。
“漏泄电缆内传输功率”
113.3增加“信号功率电平”、“传输衰减”、“不可用频段”定义李庆和采纳。
124建议增加:护套标识线(适用时)韦小兰采纳。
“聚氯乙烯”和“阻燃聚氯乙烯”的写法有问题,建议该部分
134.5刘泰采纳。确认PVC国标分类,列出对应国标
列举一下相应护套料对应的国标或者行业标准
144.5建议去除聚氯乙烯、阻燃聚氯乙烯张磊暂时保留,下次会议再议。
辐射形式增加分段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IEC标准中叫
uniformlyradiatingtypecable);产品的分类方式要素需
155.1刘泰部分采纳,结合IEC61196-4、YD、TB的分类。
要重新考虑一下,使用频段、衰减常数、耦合损耗不适合作为
漏缆分类的要素
注明“衰减常数”和“耦合损耗”(均匀辐射型不适用),增
165.1李庆和原则同意
加“信号功率电平”
5.3增加“辐射特性”李庆和原则同意
5.4增加“三阶互调(PIM3)”李庆和采纳。
电缆的型号命名在GB/T17737.1-2013中没有具体描述,建议
176.1刘泰采纳,综合IEC61196-4、YD、TB的命名方式。
在该部分做具体描述
第7章试验方法建议整合一下现在已有产品标准的内容,尽可
采纳,综合IEC61196-4、YD、TB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尽量引用
187能多的涵盖漏缆产品的性能要求,这样有利于发挥国标的指导刘泰
国标和IEC,或以附录形式给出
作用
5/7
序标准章
建议意见人处理意见
号条编号
在该章条内,建议将系统损耗指标作为判定漏缆最终指标的依
据:(由于漏缆的损耗指标是耦合损耗与衰减常数相结合的,
197而漏缆由于设计的不同,不同厂家的漏缆在损耗指标以及衰减王念立部分采纳。
常数上会不尽相同,因此增加相关距离的系统损耗作为评判漏
缆损耗指标的最终依据)
建议增加:导体连续性、内导体直流电阻、外导体直流电阻、
207.2韦小兰部分采纳,增加系统损耗等。
电容、护套耐电压、系统损耗(耦合损耗+衰减常数*L)
217.2建议增加:“信号功率电平”,并增加附录C李庆和采纳
耦合损耗需要考虑一下IEC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段耦合型漏泄
同轴电缆(IEC标准中叫uniformlyradiatingtypecable)
227.2.5目前还没有relativepowerleveltosinglesource的测刘泰采纳,参考IEC修订草案。
试方法,但是该类型的产品不能没有辐射性能的评价,是否可
以考虑使用耦合损耗进行评价,只是方法上做必要的调整?
建议根据IEC61196-4修订版增加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试验、
237.3朱萍采纳。
压扁试验、增加护套材料的老化试验
247.3建议增加:温度冲击韦小兰部分采纳。注明“合同有要求时进行”。
257.3.2“低温”修改为“低温下弯曲(或冷弯曲)”韦小兰部分采纳。注明“合同有要求时进行”。
建议根据IEC61196-4修订版增加绝缘附着力、绝缘热收缩试
267.4朱萍采纳。
验;增加护套热收缩、护套的抗张强度和延伸率测试试验
建议燃烧性能测试适用于低烟无卤阻燃材料。7.5.1-7.5.4中
部分采纳。结合GB/T19666和阻燃原则,进一步与运营商讨论适
277.5四项燃烧性能测试参考的方法标准中均有判据,建议引用标准朱萍
用性。
中的判据
6/7
序标准章
建议意见人处理意见
号条编号
部分采纳。结合阻燃标准GB/T19666,并注明“合同有要求时进
287.5建议增加:毒性指数指标韦小兰
行”。
建议明确具体测试项目,单根燃烧或者成束燃烧,以及哪类成
297.5.1朱萍部分采纳。与IEC61196-4协调。
束燃烧。建议针对发泡绝缘增加绝缘氧化诱导期测试。
30附录A增加:电缆长度的具体数值“最小不少于50m”张磊原则同意。
31附录B增加:隧道测试方法李庆和暂时不采纳,隧道结构无标准,难以定义,做适当文字描述
在B.1.2中,建议增加描述:对于单一耦合损耗结构的漏缆长
度,应不短于50m;对于等电平调整的不同耦合损耗结构的电
32附录B王念立原则同意。
缆长度,应根据用户要求不同提供,以满足不同长度要求为
准。
在测试中建议将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测试描述清楚,原因是目
33附录B王念立意见同第4条和第5条。
前客户对此有需求。
公式
34去掉衰减项李庆和暂不采纳,待进一步讨论。
B.1
35增加规范性附录C“信号功率电平测量方法”李庆和起采纳。
36保留IEC61196-4:2015的资料性附录C和D李庆和采纳。
7/7
附件2:
意见汇总处理表(工作组讨论稿,V.20220110)
编制日期:2022-01-27M
说明:红字——不采纳;XXXX——需讨论内容
序标准章备
意见内容提出单位处理意见
号条号注
“实现信号的接受和发送”调整为“实现信号的接收和
13.2发送”,建议全文统一,将信号的“接受”调整为“接中国铁塔采纳
收
均布电缆定义改为在连续外导体上通过采用整根电缆采纳,改为“辐射型漏泄电缆的外导体上开有一定排列形
“焦作铁路电缆
上采用不同排列形式或形状的槽孔实现辐射信号能量式或形状的槽孔,使电缆从信号输入端至终端的辐射的信
有限责任公司
沿线均衡分布的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号基本均匀。”
“使电缆从信号输入端至终端的辐射或接受的信号基
本均匀”不同的人对基本均匀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同,建部分采纳。在注释中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将注释改为
23.4
议调整为:电缆至少划分成始段(靠近漏缆信号输入“注:此类电缆应标记信号的输入端,从电缆输入端至终
端)、过渡段和末段(远离漏缆信号输入端),在电缆中国铁塔端,在传输性能逐渐衰减的同时,电缆的辐射性能逐渐增
始段的传输性能优于过渡段和末段的传输性能,末段的加,使得电缆外接收到的辐射信号,从电缆输入端至终端
辐射性能优于过渡段和始段的辐射性能,使得信号从电基本相同。”
缆始段到末段的电平近乎相同。
1)标准中所有“链路损耗”改为“L”
2)链路损耗公式应为10lg(𝑙𝑙Pin/Pr)𝑙𝑙
𝛼𝛼
Pr—半波长偶极子天线在离漏泄电缆输入端一定距离
焦作铁路电缆
33.7处的接收功率,单位为瓦特(W);采纳
有限责任公司
Pin——从信号源输入至漏泄电缆输入端的功率,单位
为瓦特(W)。
3)增加链路损耗50%及95%概率要求。
1
序标准章备
意见内容提出单位处理意见
号条号注
同上1),附录C中链路损耗的符号相应的修改。理由
4C.3中电23所附录C中“链路损耗”改为“L”
见上
𝑙𝑙𝑙𝑙
焦作铁路电缆𝛼𝛼
53.8标准中所有“耦合损耗c”改为“Lc”采纳
有限责任公司
𝛼𝛼
6B.3同上,附录B中耦合损耗的符号作相应的修改中电23所附录B中“耦合损耗c”改为“Lc”
1)采纳。修改为“P𝛼𝛼t——漏泄电缆内距输入端一定距离
1)建议3.8中的Pr定义和3.7中的Pr定义保持一致;
处的传输功率,单位为瓦特(W);Pr——半波长偶极
2)c,50定义中“各位置”理解起来有多重理解,建议
73.8中国铁塔子天线在离漏泄电缆输入端一定距离处的接收功率,单位
参考B.3.2中定义:50%测得的局部耦合损耗均小于该
𝛼𝛼为瓦特(W)。”
值,c,90同样;易于理解且前后一致
2)采纳。3.7也作同样修改。
均匀辐射型漏缆的分类代号为𝛼𝛼SLU,
示例1中标称绝缘外径22mm,型号表示的
84.1中国铁塔采纳
“WDZ-SLDYFYZ-50-24-01M/H”应为
“WDZ-SLUYFYZ-50-22-01M/H”
建议参考内导体的方式逐点对应要求,如:其中铜线疏不采纳。同一外导体结构可采用不同的材料,逐一列出会
95.1.4中国铁塔
松编织应符合….,把列的几种形式逐个说清楚造成重复。
建议添加上聚全氟乙丙烯的套料执行标准中国铁塔采纳。增加:聚全氟乙丙烯应符合JB/T11131的规定。
GB/T15065《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
105.1.5
GB/T8815《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
中电23所采纳
聚乙烯护套料应符合GB/T15065的规定。
聚氯乙烯护套料建议修改为符合GB/T8815的规定。
环境性能只规定了各种环境试验后对外观的要求,建议目前“冷弯”和“温度冲击”未规定试验后的电性能试验。
115.2.4在某些环境试验下加入部分电气性能指标要求,如驻波中国铁塔如有必要,可考虑增加耐压试验,待下次工作组会议讨论。
比等试验验证:冷弯
2
序标准章备
意见内容提出单位处理意见
号条号注
GB/T17737.201标准中方法A和方法C中根据护套材
料的不同规定了试验温度(PVC为-40℃,PE为-55℃),改为“试验方法按GB/T17737.201的规定,详细规范应
方法B中未规定试验温度,芯轴直径(方法A:10D,),规定试验程序(方法A、方法B或方法C)和试验条件。”。
125.2.4.1中电23所
方法B和方法C未规定芯轴直径,详细规范与当详细规范的规定与试验方法标准有冲突时,以详细规范
GBT/17737.201中规定的温度、芯轴直径不一致时,建为准。
议采用哪份标准?
参考试验方法建议加上GB/T2951.12(热老化试验方采纳,改为“试验方法按GB/T2951.11,详细规范还应按
135.2.4.4中电23所
法)GB/T2951.12的要求,规定老化试验的细节。”
试验方法参考IEC61196-1-215,该试验设备是IEC
60068-2-2中的高温试验箱,建议此项试验不进行护套
采纳。此试验中删除对护套机械性能的要求,相应要求已
145.2.4.5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的测试,护套拉伸强度与断裂伸中电23所
纳入5.2.4.4中。
长率变化率的测试一般条件下使用热老化试验箱,不采
用高温试验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借储罐协议书
- 财产分清协议书
- 教学工作室合同协议书
- 聘用养花协议书
- 用电合伙协议书
- 管理导购协议书
- 正规劳务工合同协议书
- 收购二手房合伙协议书
- 职工死亡协议书
- 调解病房协议书
- “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成信校史课程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钢箱梁焊接作业指导书
- GB 34660-2017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 BB/T 0034-2017铝防盗瓶盖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模拟测试题附答案
- 12-1限度样品管理办法
- UI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教学
- 主要股东或出资人信息及投标人基本情况表模板
- 钢箱梁计算分析与案例详解
- 绞肉机的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
- 山东省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节能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