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肥东县高级中学2025届新高三历史暑假特训卷01一、选择题1.南宋时期,理学家陈亮主见“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宋室、转弱为强的途径。据此可知A.儒学具有主动入世的情怀B.传统义利观到宋须要抛弃C.朱熹理学脱离时代的须要D.宋儒对孟子学说推崇备至2.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在形象上“神兽合一”“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形象则是神人同形,有人类的七情六欲。这样的差异源于A.主流价值观念不同B.经济发展模式差异C.文化艺术传统不一D.政治运作模式相悖3.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推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通过教化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4.西周至春秋时期,自天子至士,他们虽有等级之分,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同一性质的,也就是说,从天子到士,都贯穿着反映政治关系的“君统”和反映宗法关系的“宗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以分封制的分封关系为基础B.宗统和君统的相互关系拓展到平民C.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D.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5.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见“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精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见主要是对一般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6.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C.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起先出现D.政府已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7.古罗马时期,参加宴饮的贵族各就其位,座次往往是依据地位凹凸进行排列的,供应的饮食也有区分,尊贵者“吃比目鱼”,地位低者面前“只有一般的淡水鱼”。这反映了A.罗马法维护贵族的利益B.古罗马公民权利并不同等C.罗马共和制渐渐被破坏D.中国文化渐渐传播至罗马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高校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加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肯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高校士有决策权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持续历代宰相职权9.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须要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C.地主阶级改革派快速形成和发展壮大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仔细吸取阅历教训10.《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儒学为尊,排斥了其他学说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更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1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织,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1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依据自然缘由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全部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运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A.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B.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记C.自然法详细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D.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13.《梦梁录》卷13《夜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引自《中国商业简史》此史料反映出正确信息是A.打破坊和市的界限B.“草市”出现C.打破市的活动时间限制D.市的活动有时间限制14.普罗塔戈拉宣称,宙斯安排人以政治技术,但政治与别的技术不同,不是安排给个别的人,如使这个人会做鞋,那个人会种植等等,而是平均地安排给每一个人。苏格拉底则认为,既然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特地学问的鞋匠,同样,治理国家也须要具有特地学问的人。可见,两人争吵的焦点,是城邦政治决策应当遵循A.全体公民看法还是多数人看法B.神的旨意还是城邦公共利益C.城邦利益至上还是思想自由D.多数人看法还是以精英治国15.晚明士人“尊女”观集中体现为“男女同等”说和“女胜于男”说。这反映在晚明A.女性提出维护自身权益诉求B.进步思潮极大推动妇女解放C.出现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自由同等的思想被普遍接受16.当代学者秦晖指出,中国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终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由此可见A.古代官吏贪腐的根源是赋税制度B.赋税收入确定了历代王朝的兴衰C.中国古代赋税内容始终过于繁杂D.税制改革未能根本解决小农负担17.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抗战时期,曾随家在中国各地流浪,目睹农村之真实景象,后来撰写《汉代农业》一书。据他的视察,“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农村变更不太大,我当时看到的农村基本上跟汉朝相差不多。”由此可得出A.当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以耦犁耕作为主B.当时农田浇灌基本沿用杜诗独创的水排C.中国古代较早有比较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D.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始终没有取得发展18.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绽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B.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C.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D.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19.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体现A.周朝末年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更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战国时期社会变更猛烈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20.南宋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殊是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的平原地带以及苏州府沿太湖一带已须要从外地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地消费的不足。下列各项对其缘由说明合理的是,江南地区A.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更C.农夫与耕地的冲突渐渐激化D.农业生产力出现严峻倒退21.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因祖辈恩惠,受到荫庇做官)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把持国家政权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D.强化重文轻武治国方略2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注:唐代永业田是可世袭的土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面食”A.自由买卖土地削减B.新兴工商业取代传统农业C.政府土地政策发生变更D.政府对土地的限制力有限23.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B.市民法不再爱护罗马公民的利益C.罗马法以爱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法发展的动力24.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间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与宋元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高潮。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它对科技能供应的阅历往往是片段和零星、不系统的。这一基础上的科学探讨也就只能是阅历性的总结。这导致与农业关系亲密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闻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纵观史事,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绵不断的,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方面都是政府出面组织浩大的人力物力完成的。一一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数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与大跨步发展的世界数学形成显明对比。中国数学落后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好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封建社会在明清呈现出严峻的停滞性和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在传统的数学文化中,数学是儒家培育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学问“六艺”之一,其作用在于“通神明,顺性命,经世务,奖万物”,所以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探讨数学者受到束缚甚至道到禁锢。一一摘编自尹洪武等(中国清朝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缘由分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国古代数学走向“黑暗时代”的缘由。(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相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养、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随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需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需“变人”,变人必需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见。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材料自2011年起先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致,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加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觉,对于探讨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状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论述合理)
参考答案1.A2.A3.D4.D5.C6.B7.B8.C9.B10.D11.A12.D13.C14.D15.C16.D17.C18.D19.C20.B21.C22.D23.A24.A25.(1)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并呈现出阶段性高潮的特征;科技发展强调好用性,大多是阅历的总结;与农业有关的科学发展较快;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2)缘由:中心集权制的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没落;八股取士、思想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传统数学自身的局限性,强调应用性,缺乏逻辑性;小农经济占主导,数学主要围绕农业与历法,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理学占主导,重人伦,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3)因素: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师范大学《规范字与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视频传播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拓展与定向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用菌栽培基质废弃物降解
- 硕士职场竞争力
- 秋分节气与粮食安全
- 农业创新路演
- 学校文化建设上墙标语
- 会计辞职报告范文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市场营销体系(6版)
- 2023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钢结构加工厂考察报告
- 发电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 第五版
- 废旧物资处置申请表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