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堂主题探究随堂达标训练课前自主学习

栏目索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了解中国古代关税制度,知道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斗争及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______和徭役。(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________”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人头税与民休息[释概念]

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田赋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是赋税的一种形式。算赋是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丁税是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一般对男丁征收。2.隋唐时期(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2)唐朝实行______制,针对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______。(3)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____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____,分夏、秋两次征收。租庸调均田制田亩户税3.宋元时期(1)宋朝:宋承唐制,征收____,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____、____,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____”。两税募役法丁税地税科差4.明清时期(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3)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________”。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______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头税[挖深度]对摊丁入亩制度的评价它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新的经营方式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概念: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____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关境(2)过程时期内容古代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____时期。②存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近代①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②________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________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________,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④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________”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西周鸦片战争海关大权关税自主改订新约时期内容现代①直到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②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③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______建设。④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1)概念: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2)起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________。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民国时期(3)演变①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此后,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释概念]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3)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史论要旨]1.我国古代的赋役包括田赋、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收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主题一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税制改革材料一唐宋税收情况比较。(见下表)(注:间接税指消费税、关税等)——摘编自刘光临、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二据杜估《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熙宁十年(1077年)户数约1424.5万,垦田数(以熙宁五年土地清丈为准)约4.62亿亩。——摘编自刘光临、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解读]

材料一“唐天宝年间税收总值是2170万贯,而北宋熙宁十年是6198.7万贯”说明税收总额增加;材料一“唐朝实物是2500万石,北宋是1788.7万石,唐朝税钱是20万贯,北宋税钱是564.6万贯”说明唐以实物为主到宋以钱为主,税收货币化;材料一“唐朝间接税是0万贯而北宋是4248.4万贯”说明间接税增长。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宋间户数增多,有利于增加税收;垦田数的减少导致实物税下降。[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间税收的变化,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结论]变化:税收总额增加;唐以实物为主到宋以钱为主,税收货币化;间接税增长;实物税下降。(任两点)原因: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实物税下降;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加深;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任三点)[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演变的特点(1)主要内容①丁税,即以人丁为依据征收的人头税。②调,即以户为依据征收的财产税。③田租,以田亩为依据征收的土地税。④徭役和兵役,一般征发成年男子。⑤其他苛捐杂税。(2)演变的特点①征税对象: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②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⑤赋税种类:税种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主题二史料实证——南京国民政府收回海关自主权的斗争材料

1928年6月,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中国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英、法也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达到31.2%,最高税率达80%。此外,政府还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倾销。虽然海关总税务司由英人担任,但一些口岸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负责,税教也开始由中国中央银行储存保管。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解读]材料“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达到31.2%,最高税率达80%”,说明提高关税税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材料“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倾销”,说明刺激了民族工业,同时抑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材料“一些口岸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负责,税教也开始由中国中央银行储存保管”,说明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材料“海关总税务司由英人担任”,说明海关行政权依旧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关税自主运动的影响。[结论]影响:关税税率提高,增加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收回了部分主权,是近代外交的重大突破;为日后的长期抗战作了财经和物质准备;海关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关税未完全自主。[深化拓展]

“改订新约”运动的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2)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中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3)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4)“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主题三家国情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演变材料

1955年,中国出台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在此后的20多年中基本没有落实。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个人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起征点是月收入800元,而当时中国人月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该政策主要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改,纳税人主要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调高起征的标准,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税率……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将个税免征额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征管模式由代扣代缴为主转向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增加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聚焦个税改革》

[解读]材料反映了新时期个税改革的特点和意义。中国个税改革过程中先后制定了三部法案,历经60多年,可知特点有逐步推行、渐进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实现法制化原则的特点;材料“增加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等”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科学性、公平性的特点;材料“征管模式由代扣代缴为主转向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体现了引导诚信纳税和政府主导的特点。个税改革对收入高的群体征收个税,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个税免征额提高,增加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等,有利于减轻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这也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个税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个税改革的意义。[结论](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体现科学性、公平性;范围扩大,税种统一;引导诚信纳税;政府主导;落实税收法制化原则。(2)意义: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减轻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弘扬孝道等传统美德;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深化拓展]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D.弥补财政的亏空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重在征收人丁税,而唐代侧重征收田税,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C项正确;改革者的愿望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从秦到唐朝,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弥补财政亏空是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2.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是制度性词语,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面表格内容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年代

出现次数

次/年康熙时期

1201.97雍正时期463.54乾隆时期641.07嘉庆时期100.40A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从康熙到嘉庆时期,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知是赋役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3.1928—1930年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通过谈判签订新的关税条约,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逐渐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逐渐收回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C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废除了列强在华的关税特权,说明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逐渐收回,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是关税主权的收回而非丧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逐渐收回,并未反映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并未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排除D项。4.我国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D解析:

题干提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才开征个人所得税,这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征收个人所得税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的比例并不高,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大幅度提升国家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B项;个人实际收入增长后才征收个人所得税,C的说法逻辑错误,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摘自(唐)白居易《重赋》(白居易772—846年,唐代杰出诗人,《重赋》写于810年)材料二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摘自(唐)陆贽《中书奏议·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