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143_第1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143_第2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143_第3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143_第4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14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B.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协调就可维持内环境稳态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2、草地贪夜蛾由东南亚侵入我国多个省(区、市),严重威胁我国农业及粮食生产安全。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可引诱雄虫寻找雌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地贪夜蛾适合用灯光诱捕器捕获并调查种群密度B.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短期内增长速率会逐渐增大C.草地贪夜蛾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其相应的天敌D.可喷洒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来降低其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3、“林窗”又称隙或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森林施工的临时用地,施工期的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都会使植被破坏,形成森林内部的“林窗结构”,引起“林窗效应”。下列有关森林施工引起的“林窗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变化B.大量喜阴树种大量进入进入扩张C.森林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降低D.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改变4、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植物、动物等多种生物,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都很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构成湿地生态系统基石的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B.捕捞少量草鱼,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C.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是评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6、研究发现,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鹛种群内的报警声,改变其行为,可以极大减少自己的警戒时间,显著增加觅食时间,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斑鸫鹛种群内的报警声对于戴胜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B.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C.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有利于提高戴胜种群的觅食效率D.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8、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9、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10、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到_______,又从_______回到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_______。11、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_______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_______。12、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1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4、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5、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闭合球形囊泡;其在生物学和医学上有多种用途。

(1)将抗癌药物包埋于脂质体内,将单克隆抗体连接在脂质体膜上,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的_______结合;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

(2)在基因工程中,利用脂质体膜的_______性,将_______包埋于脂质体内;从而使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

(3)脂质体还可以用于包埋疫苗。将重组乙肝疫苗(HBS)包埋于阳离子脂质体(DOPAT)内;如下图所示。

为研究包埋后的疫苗是否能提高免疫效果;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HBS和包埋有HBS的DOPAT分别溶于磷酸缓冲液中,以一定剂量分别于第0天和第28天注射于小鼠体内,然后在第14;28、42天采血测定相应抗体的含量(用几何平均滴度表示。滴度越大,抗体含量越高)。结果如下:

。组别。

14天。

28天。

42天。

HBS组。

565.69

1600

58688.3

DOPAT包埋组。

2690.87

102400

1448155

①实验中使用的HBS是由转入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酵母菌分泌产生的。与传统疫苗(灭活的乙肝病毒)相比,该疫苗只含有_______成分。

②表中数据显示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③第42天检测的抗体水平很高的原因是________。

④该实验说明包埋乙肝疫苗能显著提高_________免疫的水平。据图推测其原因:__________。

⑤本实验还有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改进:_________。16、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请分析回答:

(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和______。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______________途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6分)17、图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_________(填“甲”或“乙”)表示初生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群落中某昆虫种群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_________,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取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_保护。19、图1为某池塘中的小型鱼甲的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池塘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l)若鱼甲是经济鱼类,为持续地获得最大收获量,结合图1曲线图,则捕捞的时间及维持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在c点时,鱼甲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___死亡率。

(2)该池塘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____________,垂直结构的形成与____________等外界因素有关。

(3)从能量角度来看,该池塘中鱼________(填“甲”或“乙”)更有生存优势。若引进一种鱼丙,该鱼以鱼甲为食,使鱼甲的种群数量维持在d~e水平,此现象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鱼丙的产量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弥补鱼甲的减少量。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0、在青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冬季时,高原雪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高原雪兔的种群数量。高原雪兔的存在影响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2)据药鉴记载,高原雪兔脑可治痢疾、肠痛,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价值。

(3)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属于第_______________营养级,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能将有机物转化无机物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21、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结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___________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疫苗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极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极体,______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的HPV结合,阻止HPV_______。故A2组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____组;据此推测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4;内环境稳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构成人体的各器官和系统协调一致运作的结果;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2、D【分析】【分析】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以及性别比例。

【详解】

A;蛾类具有趋光的特点;A正确;

B;草地贪夜蛾作为入侵物种;在我国没有天敌,空间和食物等条件充裕,短期内增长速率会逐渐增大,B正确;

C;草地贪夜蛾作为入侵物种;在我国没有天敌,C正确;

D;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可以降低其出生率;但无法提高死亡率,D错误。

故选D。3、B【分析】【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

【详解】

A;森林施工会导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

B;乔木层、灌木层的破坏导致“林窗结构”地带照射到地面的阳光增强;导致喜光植物大量进入扩张,喜阴植物减少衰退,B错误;

CD;植被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进一步使森林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降低,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改变,CD正确。

故选B。4、B【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详解】

A;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各种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种丰富度主要与物种数目有关,捕捞少量草鱼,物种数目保持不变,物种丰富度基本也不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是评价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所以其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B。5、C【分析】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即1250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C不正确。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6、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鹛种群内的报警声,改变其行为,可以极大减少自己的警戒时间,显著增加觅食时间,可见,斑鸫鹛的警报声对于戴胜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班鸫鹛的鸣叫声对戴胜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从题中获取戴胜对班鸫鹛有益的信息,因而不能说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错误;

C;由图示可知;戴胜独处时警戒时间高于和斑鸫鹛共处时的警戒时间,且觅食时间低于和斑鸫鹛共处时的觅食时间,这说明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有利于提高戴胜种群的觅食效率,C正确;

D;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进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故选B。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9、略

【分析】【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析】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1、略

【解析】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②.生物防治,③.信息传递的作用。12、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13、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4、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5、略

【分析】试题分析:理清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过程、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等相关知识;从题意、题图和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围绕上述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将抗癌药物包埋于脂质体内;将单克隆抗体连接在脂质体膜上,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

(2)在基因工程中;利用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将重组DNA分子包埋于脂质体内,从而使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

(3)①实验中使用的HBS是由转入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酵母菌分泌产生的;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见,与传统疫苗(灭活的乙肝病毒)相比,该疫苗只含有蛋白质。

②表中信息显示:相同时间内检测;DOPAT包埋组的相应抗体的含量显著高于HBS组,说明与HBS组相比,DOPAT包埋组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

③第42天检测的抗体水平很高的原因是: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④结合对②的分析可知;该实验说明包埋乙肝疫苗能显著提高体液免疫的水平。据图推测其原因为:表面带阳离子的脂质体复合物更容易被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吸引,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疫苗,从而诱导激活体液免疫;疫苗被脂质体包裹,保存时间长。

⑤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包埋后的疫苗能否提高免疫效果,只设置了将HBS和包埋有HBS的DOPAT分别溶于磷酸缓冲液中的两个实验组,只检测了体液免疫的效果。可见,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一是缺对照,应增加磷酸缓冲液、空白脂质体对照组;二是未检测细胞免疫的效果,还应增加效应T细胞活性检测。【解析】抗原流动重组DNA分子蛋白质与HBS组相比,DOPAT包埋组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体液表面带阳离子的脂质体复合物更容易被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吸引,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疫苗,从而诱导激活体液免疫;疫苗被脂质体包裹,保存时间长缺对照,增加磷酸缓冲液、空白脂质体对照组未检测细胞免疫的效果,还应增加效应T细胞活性检测16、略

【分析】【分析】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据此分析。

【详解】

(1)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上述变化的意义是维持体温恒定。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协同作用。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和肝脏。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神经调节途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体温没有变化,说明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相等。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所以低温下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低温条件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低温条件下,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应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要求学生能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分析机体代谢的变化。【解析】维持体温恒定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协同作用骨骼肌和肝脏神经调节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6分)17、略

【分析】据图分析;加的物种丰富度先保持不变,然后降低,最后又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的物种丰富度是从0开始的,且发生了缓慢的增加过程,说明发生的初生演替。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乙表示初生演替,因为曲线乙起始物种数为0。

(2)A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是因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群落中某昆虫种群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由于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所以地衣被苔藓取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概念,能够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起点判断两者的群落演替的类型。【解析】乙曲线乙起始物种数为0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生物种群的繁衍地衣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18、略

【分析】【分析】

根据能量金字塔,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戊的能量最多,戊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因此其相应的食物网可表示为:

【详解】

(1)根据分析;戊属于第一营养级,能量为226.50;乙和丙同属于第二营养级;乙能量为12.8,丙的能量为10.30,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乙+丙)/甲=(12.8+10.30)/226.50×100%=10.2%。

(2)根据食物链:甲和乙是捕食关系;丁是第四营养级,是该生态系统消费者。

(3)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4)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点睛】

注意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乙、丙是相邻营养级,其之间传递效率能量大于20%,因此乙、丙不属于相邻两个营养级,属于同一营养级,熟记能量金字塔、种间关系、生态系统成分、功能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析】10.2%捕食消费者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就地19、略

【分析】【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

(1)图1中的a点种群的数量约为K/2;其增长速率最大。据此依题意可知:若在a点之后捕捞,捕捞后使鱼甲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点,则可持续地获得最大收获量。在c点前后,种群的数量均低于c点,说明在c点时,鱼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该池塘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形成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解氧等外界因素有关。

(3)在图2中;鱼甲只处于第三营养级,鱼乙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可见,鱼乙获得的能量比鱼甲多,鱼乙更有生存优势。若引进一种以鱼甲为食的鱼丙,使鱼甲的种群数量维持在d~e水平,说明鱼丙的引进,使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此现象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鱼丙处在鱼甲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鱼丙的产量不能弥补鱼甲的减少量。

【点睛】

识记并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解析】在a点之后捕捞,捕捞后使鱼甲种群数量保持在a点=(等于)水平结构阳光、温度、食物和溶解氧乙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