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3小题)1.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B.洋务派势力依然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已成为共识3.一战后,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书中一反过去人们认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这说明梁启超()A.扭转了中国社会对西方的看法 B.反对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C.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更趋理性化 D.对中国无产阶级态度更趋客观4.20世纪30年代初,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农村的封建社会,而新教育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号召青年们学成即到农村去,先把“下层的农村经济建筑得稳固,然后再在上层的社会组织上建起宏伟壮观的宝塔”。上述言论反映了该学者()A.认同苏俄社会主义革命 B.主张发展农村新式学堂教育 C.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拥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郑观应的建议意在()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 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 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6.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西学传人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7.民国七年,一篇名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民国初年宣传类似思想的文献是()A.《新学伪经考》 B.《革命军》 C.《吾人最后之觉悟》 D.《文学改良刍议》8.李大钊指出:“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李大钊的观点()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 C.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9.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10.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11.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12.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窟,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13.1919年,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中写道:“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促使李大钊作出上述预言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十月革命③五四运动④袁世凯复辟帝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4.如图是吴虞在1917﹣1921年所发表文章的标题,他在文中对先秦诸子学说予以正面解释。由此可知,吴虞()◆《道家法家均反对旧道德说》◆《消极革命之老庄》◆《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墨子的劳农主义》A.倡导白话文运动 B.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反思民主政治的缺陷 D.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1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16.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好人”。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得51票居第二。该变化体现了()A.西方对中国的榜样力量彻底丧失 B.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失去了吸引力 C.中国知识界救亡之路出现了转向 D.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学人的共同追求17.陈独秀在《吾人之最后觉悟》一文中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又要在伦理上维护纲常礼教,想收到新旧调和的功效,自家冲突,绝对不可能的事。”据此可知,陈独秀()A.旨在灌输民主与科学思想 B.坚持思想启蒙与政治革新并举 C.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D.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体系18.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吴汝纶认为其目的是“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称赞“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康有为得到此书“喜幸无量”;夏曾佑对此书“钦佩至不可言喻”,梁启超在未见到此书时表示“垂涎不能自制,先生盍怜而饷之”。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A.近代启蒙思想开始传入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维新变法得到普遍支持 D.西方社会学说占据主导19.1919年3月6日《申报》的第一次报道称:“国立北京大学自蔡孑民氏任校长后,气象为之一新,尤以文科为最有声色。文科学长陈独秀氏,以新派首领自居,平昔主张新文学甚力,教员中与陈氏沆瀣一气者,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学生闻风兴起服膺师说者,张大其辞者,亦不乏人。”这一观点()A.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B.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基础 C.凸显了文人的保守意识 D.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20.有学者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概括为:政治乱中有“序”、经济与社会生活乱中有“进”、思想文化乱中有“新”。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乱中有“序”指地方割据与民主共和秩序并存 B.乱中有“进”得益于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C.乱中有“新”说明封建思想已被平等自由取代 D.该学者意在强调北洋军阀时期社会转型完成21.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澳门新闻纸》等著作,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据此可以说明当时知识分子()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主动地开眼看世界 D.确立近代国家意识22.如表为张謇的1911年辛亥日记中高频词统计(含“笺注”中相关电文)。这反映了()高频词出现次数实业8教育3专制3立宪3革命10A.近代中国社会激荡转型 B.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C.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D.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23.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7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1.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可知,白话文运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新式标点议案,没有涉及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的接轨,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标点符号的改革,不能直接推断出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排除C项;教育革新并没有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B.洋务派势力依然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已成为共识【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中体西用”的内涵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皆以孔子经学为本”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士大夫阶层包括维新派依然秉持中体西用思想,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洋务派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已经失势,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排除C项;当时士大夫阶层依然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这表明制度变革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3.一战后,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书中一反过去人们认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这说明梁启超()A.扭转了中国社会对西方的看法 B.反对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C.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更趋理性化 D.对中国无产阶级态度更趋客观【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书中一反过去人们认知的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文化的功利主义等学说导致欧洲陷入权力崇拜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主张中国人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东西文化的优劣”分析。【解答】梁启超强调实事求是的看待西方文化中的优缺点,反对片面的评价西方文化,认知更为理性,故C项正确;扭转的说法错误,材料只能说明他自己的看法,排除A;反对说法太绝对,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无产阶级的看法,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4.20世纪30年代初,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农村的封建社会,而新教育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号召青年们学成即到农村去,先把“下层的农村经济建筑得稳固,然后再在上层的社会组织上建起宏伟壮观的宝塔”。上述言论反映了该学者()A.认同苏俄社会主义革命 B.主张发展农村新式学堂教育 C.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拥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号召青年们学成即到农村去,先把下层的农村经济建筑得稳固,然后再在上层的社会组织上建起宏伟壮观的宝塔”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C项正确;苏俄的革命道路是城市中心突破,武装夺取政权,且材料没有涉及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号召青年学成到农村去,不是发展农村新式学堂教育,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其主要内容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郑观应的建议意在()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 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 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结合近代西方人办报的特点和影响分析作答。【解答】据材料“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描述了西方人在中国兴办中文报刊以便为其侵略行为提供掩护和粉饰的局面,他建议中国人自己办报并限制西方人的办报行为,故郑观应的建议意在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C项正确;争夺利权、宣扬早期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材料均不涉及,也均不是郑观应提出材料中建议的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6.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西学传人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民国七年,一篇名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民国初年宣传类似思想的文献是()A.《新学伪经考》 B.《革命军》 C.《吾人最后之觉悟》 D.《文学改良刍议》【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新学伪经考》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故A项错误;B.《革命军》是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书籍,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故B项错误;C.《吾人最后之觉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抨击封建礼教的檄文,而不是文学革命,故C项错误;D.据题干“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可知,该文章的作者批评了旧文章对青年子弟的毒害,结合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动了文学革命,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代表作品,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李大钊指出:“像中国这样的被压迫的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都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这也算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李大钊的观点()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 C.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强调组建民主的联合阵线,以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和推动世界革命,因此,李大钊的观点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D项正确;李大钊的观点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A项;李大钊的观点强调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未涉及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排除B项;此时世界殖民体系还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关于外国时事和变法的书籍,在1895年之前国人很少关注,而1895年至1899年三年来,这些书籍则广为流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挽救民族危机,D正确;“师夷之长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民众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维新派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主张改良道路,排除B;“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失败,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材料强调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应当参照现在的情形,结合本国具体的国情加以考虑,而不能一昧盲从,说明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正确;材料强调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盲从,没有体现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没有涉及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排除B;材料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没有涉及民主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解答】A.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被指的是民主和科学,正确;C.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民主、科学,不是独立与进步,排除;C.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民主、科学,不是民权与平等,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窟,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成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根据材料“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窟,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可知,民国成立只是一年时间,就成立了上百个政党,多个政党进入议会。政党的组织,议会的进入,都需要通过选举的方式,这体现当时议会政治的热情高,政党宣言也提出政党对于改良政治,国家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都表明当时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期望,故A项正确;B.材料看不出政党政治的“运作”情况,更不能体现“渐趋成熟”,故B项错误;C.通过材料无法证明当时政治斗争的核心是议会,故C项错误;D.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力量有限,并不能左右政局,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1919年,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中写道:“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促使李大钊作出上述预言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十月革命③五四运动④袁世凯复辟帝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②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得到削弱,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然后社会主义东传到中国,①正确;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③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间是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生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影响。14.如图是吴虞在1917﹣1921年所发表文章的标题,他在文中对先秦诸子学说予以正面解释。由此可知,吴虞()◆《道家法家均反对旧道德说》◆《消极革命之老庄》◆《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墨子的劳农主义》A.倡导白话文运动 B.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反思民主政治的缺陷 D.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吴虞发表多篇文章,对先秦诸子学说予以正面解释,体现了吴虞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表明吴虞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未体现他倡导白话文,排除A项;材料表明吴虞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表明吴虞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没有反思民主政治的缺陷,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卖国统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国人“纪念国耻”的时间从日本提出的5月7日,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的5月9日,更侧重于以北洋政府接受卖国条约为耻,说明国人认为日本侵略并非真正的耻辱,而是中国接受耻辱条约才是真正的耻辱,更强调救亡应以自强为本,B正确;材料强调国耻日从日本提出条约的时间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的时间,和北洋政府分崩离析无关,且1915年北洋政府还没有分崩离析,排除A;无论那个时间为国耻日,都足以证明北洋政府外交的失败,且材料强调以接受耻辱条约为耻,强调国人应自强救国,和北洋外交失败无关,排除C;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北洋政府的卖国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好人”。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得51票居第二。该变化体现了()A.西方对中国的榜样力量彻底丧失 B.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失去了吸引力 C.中国知识界救亡之路出现了转向 D.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学人的共同追求【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1918年陈独秀认可威尔逊,到1923年列宁影响力提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出现了新的救亡图存道路,即社会主义,C项正确;A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失去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共同追求”范围过大,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生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影响。17.陈独秀在《吾人之最后觉悟》一文中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又要在伦理上维护纲常礼教,想收到新旧调和的功效,自家冲突,绝对不可能的事。”据此可知,陈独秀()A.旨在灌输民主与科学思想 B.坚持思想启蒙与政治革新并举 C.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D.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体系【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与中国传统纲常礼教是绝对不相容的,因此,中国在政治上不仅要觉悟,建立共和体制,在思想上也要觉悟,打破纲常礼教的束缚,B项正确;A项不是陈独秀这一观点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学中源”的主张,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持绝对否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吴汝纶认为其目的是“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称赞“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康有为得到此书“喜幸无量”;夏曾佑对此书“钦佩至不可言喻”,梁启超在未见到此书时表示“垂涎不能自制,先生盍怜而饷之”。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A.近代启蒙思想开始传入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维新变法得到普遍支持 D.西方社会学说占据主导【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是惊醒国人奋发图强以自存,受到当时思想界的好评和追捧,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的中国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B项正确;严复翻译《天演论》之前,启蒙思想已经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受到社会普遍支持、西方社会学说地位的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919年3月6日《申报》的第一次报道称:“国立北京大学自蔡孑民氏任校长后,气象为之一新,尤以文科为最有声色。文科学长陈独秀氏,以新派首领自居,平昔主张新文学甚力,教员中与陈氏沆瀣一气者,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学生闻风兴起服膺师说者,张大其辞者,亦不乏人。”这一观点()A.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B.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基础 C.凸显了文人的保守意识 D.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材料“文科学长陈独秀氏,以新派首领自居,平昔主张新文学甚力,教员中与陈氏沆瀣一气者,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文人抵触文学革命的态度,C项正确;文学革命指的是提倡白话文,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观点起不到动摇封建礼教的基础的作用,排除B项;D项作用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学生需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开始标志、主要内容及评价。20.有学者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概括为:政治乱中有“序”、经济与社会生活乱中有“进”、思想文化乱中有“新”。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乱中有“序”指地方割据与民主共和秩序并存 B.乱中有“进”得益于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C.乱中有“新”说明封建思想已被平等自由取代 D.该学者意在强调北洋军阀时期社会转型完成【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