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4•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2.(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3.(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2)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7.(2023•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202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鹤叹[宋]苏轼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B.“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C.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3)分析本诗主旨。9.(2023•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10.(2023•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11.(2023•上海)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12.(2024•香坊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错刀行①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D.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具大声鞭瞽之美。(2)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13.(2024•南充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玉漏迟周密题吴梦富《霜花腴词集》①老来欢意少。锦鲸仙去②,紫箫声杳。怕展《金奁》,依旧故人怀抱。犹想鸟丝醉墨③,惊俊语、香红围绕。闲自笑。与君共是、承平年少。雨窗短梦难凭。是几番宫商,几番吟啸。泪眼东风,回首四桥烟草。载酒倦游甚处?已换却、花间啼鸟。春恨悄。天涯暮云残照。[注]①此词写于宋亡之后,词人倦游苏州时所作。②锦鲸仙去:杜甫诗歌“若逢李白猗鲸鱼,道菊问讽今何如。”民间俗传李白醉乘鲸鱼溺死于浔阳。③乌丝:指有墨线格子的绢素或纸笺。醉墨:指醉后酣畅的墨迹。(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鲸仙去,紫箫声杳”用李太白骑鲸仙去之事,写词友亡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B.“乌丝醉墨,惊俊语、香红围绕”运用比喻与借代的手法,写尽风流才子狂吟醉草、享乐游玩的豪兴。C.“已换却、花间啼鸟”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感叹过往美好生活已不复存在。D.本词开篇就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上片多忆昔,下片由忆昔转入伤今。(2)本词围绕“欢意少”来展开,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人“欢意少”的原因。14.(2024•安徽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李白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2)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15.(2024•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方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16.(2024•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罢还边将雍陶白须虏将【注】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注]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B.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C.颈联写边将的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D.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2)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17.(2024•贵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寿楼春•寻春服感念①史达祖裁春衫寻芳。记金刀②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鼓床病酒,多梦睡时妆。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③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④。【注】①这首词为史达祖悼念其亡妻所作,可能作于其任中书省堂吏、受韩侂胄重用期间。②金刀:刀之美称。③丝阑:即乌丝阑,与下句“金谱”,均为乐谱。④蘋藻香:古时贵族少女出嫁前,要到宗庙受教为妇之道,教成之日就在宗庙里主持祭祖之礼,祭时陈设之物中有采来的萌藻。后来蕨藻香引中指新婚的温馨日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中的“残絮”“斜阳”给人萧瑟凄凉之感,“谁念”两句勾起词人对少年时光的回忆。B.“金刀素手,同在晴窗”用静谧温暖、祥和美满的画面,突出亡妻贤惠温柔的形象。C.“良宵长”承接上片“多梦”句、写词人因梦见妻子睡时的妆容而醒来,感觉夜长难捱。D.词末两句描写词人见人家出游踏青,妇女采集芳草,不由想起新婚之日,更为“魂伤”。(2)本词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念亡妻之作,但引发写作的缘由和所抒情感均有不同,请对此简要分析。18.(2024•湖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淮上雪①王以宁天工何意,碎琼珰五佩,书空②千尺。箬笠蓑翁扁舟下,淮口烟林如织。飞观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③如席。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注】①此词作于宋徽宗宜和六年(1124年),词人任职于淮南发运司。②书空:形容雪在空中飞舞如书写字画。③六花:指雪花。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三句写雪,以“天工何意”发问起势,再写雪之晶莹与盛大,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B.大雪中烟林如织,淮水澄碧,亭台楼观倒映水中,渔翁与词人点缀其间,动静相映,富有情趣。C.“易水”“燕山”既是现实地名,也是文化符号,使“遥想”的内涵更丰富,情感更深沉蕴藉。D.下阕刻画了纵横疆场的将领形象,“踏碎千山白”与岳飞《满江红》“踏破贺兰山缺”异曲同工。(2)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19.(2024•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老将一首刘克庄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C.宝刀、芦管这些事物能勾起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并触发他内心的多种情感。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气节,于细微处见深情。(2)最后一联写出了老将的复杂心态。请结合诗句分析。20.(2024•山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梅投所知戴复古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的洁白无瑕、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2)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21.(2024•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2)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22.(2024•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官舍竹①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此诗为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设问开篇:是谁种下这数百竿竹?诗人自问自答:正是被贬到此地任虚职、整日以竹为伴的“我”。B.颔联两句既有对竹形象上的暗示,又表达了诗人与竹在精神上的契合。此联是咏竹,更是诗人的自喻。C.颈联的“拂”“侵”二字极传神,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出物我为友的意境。D.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白雪翠竹既具骚人风致,又照应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2)王禹偁爱竹写竹,从这首《官舍竹》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禹偁?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3.(2024•顺德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王安石万屋相夸漆与丹,笑歌长在绮纨间。彩船春戏城边水,画烛秋寻寺外山。忆我屡随游客入,喜君今赴辟书还。遥知曼倩威行久,赤笔应从到日闲。(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杭州城中千家万户建筑精美,色彩鲜艳,人们穿着华丽的衣物,在街头巷尾谈笑风生。B.“彩船戏水”“画烛秋寻”,不仅描绘出杭州春秋的盛景,也表现了人们欢乐的心情。C.“赤笔应从到日闲”与“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王诗和柳永《望海潮》都描写了山水美丽、繁华富庶的杭州,表达了相同的写作意图。(2)这首诗一扫送别诗感伤惆怅的基调,流露出明朗昂扬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4.(2024•江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和景彝省闱宿斋二首(其二)①梅尧臣昼日南宫②雨后凉,斋严官重静于常。庭前斗雀堕还起,栏下秋花落自香。看尽云容天漏碧,读残书帙卷披黄。九衢尘土莫能到,萧瑟微风叶响廊。【注释】①景彝:王畴,字景彝,曹州济阳人,官至枢密副使。省闱宿斋:指在尚书省值宿。②南宫:即尚书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写南宫雨后景色,从庭前斗雀、栏下秋花写到天上云容,依次写来,自然流畅。B.诗人笔下的官舍别有一番情趣,以此表达了对王畴居官而不失娴雅之风的赞美之情。C.与此时相比,尚书省平常的值宿生活枯燥无趣,那桌上的书卷已读破,书页亦泛黄。D.南宫环境宁静,因为这里远离嘈杂喧闹的通衢大街,同时也因为人物内心的清净。(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南宫之静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5.(2024•重庆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望夫台苏轼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注]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冬,此前诗人回四川眉山葬母,守丧甫毕,便在朝廷的催促下与苏辙、苏洵经长江南行返京。作者曾在《望夫台》题下自注:“在忠州南数十里。”《郡国志》载:“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山望之,久乃化为石。”(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随江流宛转在船上远望望夫石所见到的情景。B.千百年来望夫石前船去船来,忙忙碌碌,都未曾因为望夫石而停驻,这让诗人倍觉伤感。C.众多沿江而下的过客就如浮萍一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其中也蕴含诗人的身世之感。D.诗歌尾联想象山月升起,清冷的月光照在望夫石上,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2)诗歌末句的“空”字和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字意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5年菁优高考语文解密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4•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答案】(1)D(2)B(3)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自计。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还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分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诗歌的分析,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评价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错误。由注释④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好马之癖”,“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所送非人,其人生价值自然无法实现。故选D。(2)A.“宝玦谁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其中“宝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贵玉佩,并非“马具”,且衬托的是“侠客”的形象,而非“马的形象”。B.正确。C.“句句对仗”错误。如“何当金绺精”“走踏清秋”“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等句就不对仗。D.“排比”错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句中运用了拟人的重辞手法,但四首诗中均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3)怀才不遇是李贺在这组咏马诗中所寄寓的一层意思,也是这组诗中的重点所在。其一,描绘了一匹神奕奕的良马形象,可惜的是,这样一匹好马却“无人织锦榜”,没人为之“铸金鞭”,诗人在这里寄寓了自己空有满腹才华绿人赏识的感慨。其十三,同样感慨能够赏识良马的人并不多佩戴宝块的侠客声名远扬,而他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诗人借此同样寄寓了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慨。择明主而事则是李贺在这组咏马诗中所寄寓的第二层意思。其十,设想乌雁马被项羽送给亭长后,亭长载马息急泄口而去,接着以马的口吻说,项羽今天自刎以后,我想再找一位进样的英雄一同驰骋疆场,已经不可能了,表达才士痛失英主要的无可依托之慨。而遇上英主,则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显示英才本色,负是李贺在这组咏马诗中寄托的第三层意思。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沙场的画面,连露出企盼知遇、一展作长的意思。答案:(1)D(2)B(3)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自计。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还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译文:其一骏马脊上花纹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跑起来一片白如踏云烟。没有人为它编织遮挡泥的锦糠,又有谁肯为它铸造饰金的马鞭。其五平沙覆盖着大漠宛如茫茫白雪,弯钩般的月亮高挂在燕然山上。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驰骋在那深秋的战场。其十亭长载马急忙划桨横渡乌江,神马乌骓独自悲泣向着寒风。君王今天已经解剑自刎身死,我到哪里再去追随盖世英雄。其十三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久闻他豪侠的美名远扬四方。他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2.(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是炼字题。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全诗尤其是词语所在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1)C.“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没错,但是本诗中此处不能如此理解。所缺之字客根据颔联的对仗进行分析,“□同斥鴳”对“舟比蜉蝣”,既然诗人将“舟”比作“蜉蝣”,那么空缺处应为与“斥鴳”相似的事物。而“鹏”不可能与“斥鴳”相似,故此处不应为“鹏”。故选C。(2)“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中的柳条,与“线”相应,野外的小桥旁,柳树的枝条随风轻摆,如同柔软的线条。“软”字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柳条的特点,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变弱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点,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和时间的流逝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答案:(1)C(2)①“软”字形容柳条随斜风轻轻摇摆的柔和的状态,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②“低”字描绘出柔和低垂的夕照映照着栏杆旁的花儿的温馨画面,“低”字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诗意,传达出时光的流逝感。译文:春天到来,溪水因雨水而上涨,绿意盈盈,水面与岸边的绿草相映成趣。在这二月的江城,草色一片齐整,春意盎然。我们的船在浩渺的水面上飘荡,犹如微小的蜉蝣在千顷的大地上漂泊。我们的栖息之地,就如同小鸟在一根树枝上停留,微不足道但却安然自得。野外的小桥旁,柳树的枝条随风轻摆,如同柔软的线条;夕阳下,栏杆旁的花儿在斜射的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然而令我惊讶的是,那些擅长探求事物深层含义的才子们却并未出现,这清澈的酒杯和美丽的画舫,只得请你我共同分享并以此为题吟诗。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春日气息,诗人吕本中借泛舟虹桥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春江水暖、绿意盎然的画面。首联“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开门见山,以春水的上涨和江城草色的齐整为引,奠定了整首诗春意盎然的基调。诗人巧妙地用“半篙”和“绿平溪”来形容水位的上涨和溪水的碧绿,使人仿佛能够亲身体会到春天的气息。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和友人泛舟的情景比作微小的蜉蝣和栖息在一根树枝上的小鸟,表现出一种豁达与闲适的态度。虽然身处浩渺的江面,但诗人并不觉得孤单或渺小,反而感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满足。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景色,诗人用“柳线”来形容柳枝的柔软与细长,用“花光”来形容花儿在夕阳下的绚烂,表现出一种柔和而温馨的美。同时,“斜风软”和“夕照低”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尾联“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诗人发出感叹,那些擅长探求事物深层含义的才子们并未出现,使得这美好的春日景色和清樽画舫只能由他和友人共同分享并以此为题吟诗。这既表现出诗人对才子的期待与遗憾,也反映出他对当前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春日江上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豁达、闲适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运用比喻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3.(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2)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而摒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而摒弃了乐器”。故选D。(2)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案:(1)D(2)诗中通过“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进行对比,刚开始听到泉声时,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口,而长时间听后,又怀疑屋子像在船上,通过初听和久听的不同感受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样和神奇美妙;同时“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4.(2024•参考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身在山亭,心系国事。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孤独寂寞,辗转难眠。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不满朝廷,壮志难酬。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这里诗人通过月光和虫鸣,刻画出深夜的寂静和寂寥,使诗人的孤独感更加深厚。故选C。(2)首联写大雨过后,屋檐下空气稍显清新凉爽,诗人卧听远方军营中刁斗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军营里刁斗的声音此起彼伏,暗示着战争的临近。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颔联和颈联写景,写数次抬头看向窗外,淡淡的月光从窗前经过,令人惊讶的是,阴湿的虫子在台阶周围鸣叫着。滚滚的南江水在安静的夜晚中汹涌流过,寥落的北斗星高悬于城楼之上。静谧寥廓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里的“白头”与“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衰老和壮志未酬的无奈。同时诗人的惭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答案:(1)C(2)①身在山亭,心系国事。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孤独寂寞,辗转难眠。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不满朝廷,壮志难酬。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译文:大雨过后,屋檐下空气稍显清新凉爽,我躺着静听远方军营中刁斗的敲击声此起彼伏。数次抬头看向窗外,淡淡的月光从窗前经过,令人惊讶的是,阴湿的虫子在台阶周围鸣叫着。滚滚的南江水在安静的夜晚中汹涌流过,寥落的北斗星高悬于城楼之上。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心中的事务如此繁多,每当听到孩子们谈论着为国请缨的事,我就感到无比惭愧。赏析:这首《雨后为山亭独卧》是叶梦得的作品,他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雨后的山亭中独自卧躺的情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首联“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描述了雨后的环境:经过雨的洗涤,虚空的檐角空气清新。在这安静的环境中,他听到远方军营里刁斗的声音此起彼伏,暗示着战争的临近。这种动与静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独自在山亭中的静谧和周围世界的纷扰。也表现诗人时刻关心国事。颔联“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诗人又进一步描绘夜景:月光淡淡的,时隐时现地照过窗轩;阴湿的虫子绕着台阶鸣叫,使人惊讶。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月光和虫鸣,刻画出深夜的寂静和寂寥,使诗人的孤独感更加深厚。颈联“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接着诗人视线扩大,描述了滔滔的江水在宁静的夜晚汹涌奔流,北斗七星在高高的城楼上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壮丽的景色,更突显出诗人的孤独和渺小,他的壮志在浩瀚的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诗人笔锋一转,回到了自我,他的心事重重,看到儿童都在谈论着为国请缨,他不禁感到惭愧。这里的“白头”与“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衰老和壮志未酬的无奈。同时诗人的惭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无奈。在这首诗中,叶梦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雨后山亭独卧时的情景与心境。他通过描写清新的空气、远处的军营声、月光、虫鸣、江水以及北斗星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同时,他通过“白头心事”和“惭愧儿童话请缨”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年轻一代的羡慕与自愧不如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叶梦得独特的艺术风格。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5.(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灿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把握诗歌主题,把握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把握诗中蕴涵的哲理。【解答】(1)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有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于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2)“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大意是“不要想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必须要到树头枝底欣赏桃李,这样才能见到其活泼的精神,看到桃李绽放的盛况”。卖花人的担子上的桃花李花虽然也缤纷灿烂,但它们已经被摘下,活力早已不再。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中作者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诗人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求学需“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了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底枝头才能体会搭配它们活泼的精神,即阅读经典只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答案:(1)A(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灿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译文: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皮毛之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禅理要自己亲自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需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赏析:林希逸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他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其作品传播广泛,更在域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令人赞赏的同时也收获匪浅。诗人在闲暇时经常翻阅古人的优秀作品,尤其喜爱唐宋大文豪的名篇。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古人的诗句,颇有感悟,于是就即兴题写了这首七律,也顺便回答了友人的提问。可是诗人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作者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会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的要素。而此后还会以讹传讹,更加令人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作者在此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他将那些被人遗漏、或者视而不见的观点,比作剥落的皮毛,从而无法口耳相传。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颈联颇有理趣,“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作者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诗人认为,只有经过“自参、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其《六一诗话》中记录了别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林希逸在结尾不加修改地引用了第一句,然后又说自己读到这一句之后,就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号鹤山),他曾提出“虚无乃道之害也”,甚至怀疑人们对朱熹作品注释的正确性。诗人希望借用魏了翁的观点,让人们懂得道听途书的危害。全文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意在言外,读完令人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卖花担”的故事,讽刺一些人见识浅薄,经常避重就轻,无法体会文章或作品的妙趣。这首七律不愧为南宋的佳作,值得人们赞赏!6.(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首联,诗人将普通居住之地看成蓬瀛仙界,正是诗人喜爱山水,寄情自然的心态的反应。颔联,诗人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秋天傍晚的景色因为诗人心情的愉悦而变得美好,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颈联,采用拟人手法,通过写“如见避”的翠鸟、“似相迎”的莲花对自己的态度,融情于景,流露出诗人的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以境写人,以我观物。尾联,借鸡鸣、犬吠之声写出居住地方静谧美好的景色,借物抒怀,物皆著我之色彩,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先要理解题干中人物所说话语的意思,然后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每一联所写内容,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以及诗歌的景情关系去分析。【解答】(1)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结尾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鸡鸣、犬吠之声的声音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的景色,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并不是“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故选:C。(2)先要理解王国维说的句子的意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然后结合本诗来具体分析。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写自己乘船回家,归思一片,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诗歌着一“清”字,正是诗人心境的折射,普通居住之地被看成蓬瀛仙界,正是诗人喜爱山水,寄情自然的心态使然。“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写所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很有新意。秋天的晚上的景色因为诗人心情的愉悦而变得美好,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写的是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对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流露出诗人的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这是诗人以境写人,以我观物。没有写自己对事物的情感,而是写事物对自己的态度,可以说,“物皆著我之色彩”。尾联写终于要靠近目的地了,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结尾借“鸡鸣、犬吠之声”写出居住地方静谧美好的景色,“鸡鸣、犬吠之声”代表着隐居生活,自然的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答案:(1)C(2)首联,诗人将普通居住之地看成蓬瀛仙界,正是诗人喜爱山水,寄情自然的心态的反应。颔联,诗人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秋天傍晚的景色因为诗人心情的愉悦而变得美好,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颈联,采用拟人手法,通过写“如见避”的翠鸟、“似相迎”的莲花对自己的态度,融情于景,流露出诗人的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以境写人,以我观物。尾联,借鸡鸣、犬吠之声写出居住地方静谧美好的景色,物皆著我之色彩,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白话译文: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怡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诗歌鉴赏: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秋天傍晚的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匠心独具,诗人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全诗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结尾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鸡鸣、犬吠之声的声音来反衬居住地的静谧美好的景色,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化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7.(2023•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D(2)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D.“远方友人”错误,在诗中无法体现友人是远方的。故选D。(2)①直抒胸臆,结合“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结合“身闲心太平”,直接表达作者身心闲适的情感。②诗人的行为,结合“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苔纸闲题溪上句”可知,用诗人自由自在的行为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菱唱遥闻烟外声”,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答案:(1)D(2)①直抒胸臆,“看破”“放轻”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②诗人的行为,“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表现诗人的闲适。③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闲适的氛围。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8.(202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鹤叹[宋]苏轼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B.“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C.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3)分析本诗主旨。【答案】(1)A(2)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3)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视角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说法有误。《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借“白鸥”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鹤叹》则借“鹤”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二者不同。故选A。(2)诗歌开头,诗人说“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语是“我”,宾语是“之”(代鹤),可见是以诗人视角展开。而中间从“鹤有难色侧睨予”到“戛然长鸣乃下趋”,都是以“鹤”为主语,具体描绘鹤的神态、举止。而最后,“难进易退我不如”,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鹤懂得进退之道,则又是以诗人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3)该诗是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作于定州。诗人以鹤拟人,抒写了他身在仕途的深沉感叹。他借用贾谊《鵩鸟赋》代鹤作语,却有以贾谊自广之意。诗中的鹤“三尺长胫阁瘦躯”,是一个零落孤独、傲骨嶙峋的形象。诗人借鹤自喻,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鹤的口吻说自己处境孤苦,所求极少,不甘供人娱乐,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寄托意义。结句借用《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语意,“难进易退”写出诗人进退取舍的矛盾心理,用“我不如”写出诗人面对高傲的仙鹤自叹不如,表现了他政治上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的态度,彰显了他对独立人格的坚守。答案:(1)A(2)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3)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9.(2023•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答案】(1)D(2)B(3)①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②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赏析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考生应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见微知著地理解。【解答】(1)D.错误。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可知此诗写时诗人并不在成都,诗句中的“恐”也印证了是诗人的一种猜测。故选D。(2)A.错误。首联和尾联构不成对仗。如首联中“锦官城西”的“西”与“乌皮几在”的“在”词性就不一样,尾联中“共说”与“不妨”的词性也不一样。B.正确。C.错误。“芰荷衣”指隐者的衣服,这里指隐居之意,因此是和首联的“还思归”相呼应。D.错误。“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误,“芰荷衣”指隐者的衣服,这里指隐居之意。因此表达的是诗人的归隐之情。故选:B。(3)怀古是杜甫一生的“常客”,诗人说“侧身天地更怀古”,其实也是在怀念翻转之后过去辉煌的天地,在怀念那个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生活,而“怀古”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写“今”,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即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回首风尘甘息机”,诗人一身都在忧国忧民,而此时却说“甘息机”,即“熄灭用世之心”,这与诗人的报国之心是矛盾的,据此可知,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语,是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答案:(1)D(2)B(3)①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②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参考译文:成都草堂产业微薄,我最喜爱的乌皮几还在,我内心却思虑着回归故里。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现在回去,担心经历战乱后,邻居已是物是人非。寄身于天地则更加怀古,回顾这些年的漂泊,我甘愿熄灭用世之心。大家都说主帅的云鸟阵足以用来安定蜀地,身为游子的我姑且身着茭荷衣过着隐居的生活。10.(2023•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A(2)①最后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词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展现了东溪的美景。②两句对仗工整,对偶手法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原文为“明年应赋送君诗”,据此可知,诗人在作此诗时并未送别友人,而是担忧以后的分别。故选A。(2)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答案:(1)A(2)①最后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词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展现了东溪的美景。②两句对仗工整,对偶手法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译文: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