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1.1认识人体解剖生理学CONTENTS目录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二人体的组成与分部三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融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的学科内容,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发育过程,使学生适应现代医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临床岗位实际的需要。全面、熟练认知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从事岗位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二(一)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结构和功能是整个人体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结构是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则是结构的运动形式。一旦结构发生变化,功能活动也随之改变;相反,功能的长期改变,又可逐渐引起结构发生变化。(二)局部与整体相联系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并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机制的协调下,进行有规律活动。因此,在学习某一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一定要注意其与统一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二(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习人体结构与功能时,要将书本知识与多媒体课件、图谱、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实验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成效。另外,还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人体与环境相联系人体的正常生存离不开内外环境,内外环境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经过神经、体液和自身的调节,不断统一功能活动,以适应环境,并进而改造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二人体的组成与分部三(一)人体的组成

人体组成的层次关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人体有4类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脑、心、胃、肾等。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的连续性生理功能,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九大系统。人体的组成与分部三(二)人体的分部

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头包括面部和颅部。颈包括颈部(颈的前部)和项部(颈的后部)。躯干包括背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部等。上肢和下肢合称四肢,其中上肢包括肩、臂、前臂和手四部分,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和足四部分。人体的组成与分部三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一)解剖学姿势

人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置于躯干两侧,双足并拢,手掌和足尖朝向前方的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描述人体各部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时,不管被观察的身体、标本或模型是何体位(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等)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依据。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二)方位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使用以下方位术语来描述人体内部结构及位置。1.上和下上和下是描述器官、结构与颅、足关系的术语。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2.前和后前和后是描述器官、结构与人体前后面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距人体胸腹近者为前,也可称腹侧;距背腰近者为后,也可称背侧。在描述手的前和后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常用术语和概念四3.内和外内和外是描述与体腔或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术语。腔内者或近腔面者为内,腔外者或远腔面者为外。例如,心在胸腔内。

4.浅和深浅和深是描述器官、结构与皮肤表面相对关系的术语。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者为深。5.内侧和外侧内侧和外侧是描述器官、结构距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距人体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常用术语和概念四常用术语和概念四6.近侧和远侧近侧和远侧是描述四肢各结构的方位术语。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距肢体根部远者为远侧。7.尺侧与桡侧在前臂,近尺骨者为尺侧,近桡骨者为桡侧。8.胫侧与腓侧在小腿,近胫骨者为胫侧,近腓骨者为腓侧。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三)面和轴术语

1.轴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以解剖学姿势为准,人体规定了三种相互垂直的轴(线)。垂直轴:呈上下方向,与水平面(地平面)相垂直。矢状轴:呈前后方向,自腹侧面到达背侧面,与垂直轴、冠状轴呈直角交叉。冠状轴:呈左右方向,为人体两侧同高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矢状轴相垂直。常用术语和概念四2.面在解剖学姿势下,人体有相互垂直的3个面。矢状面:指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该面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冠状面:指从左、右方向,将人体或器官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水平面:又称横切面,指与地平面平行、与冠状面和矢状面相互垂直的切面,将人体或器官横断为上、下两部分。常用术语和概念四(四)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本方式。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间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二者是新陈代谢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合成代谢指机体不断从环境中摄取物质,经过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变为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分解代谢指机体不断分解自身旧的物质并将终产物排到体外环境中,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能量代谢又有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和运动等各种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结束。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五)兴奋性

常用术语和概念四1.概念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和能力。(1)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2)刺激的种类:

物理性刺激、生物性刺激、化学性刺激、

社会心理性刺激。兴奋性常用术语和概念四反应兴奋抑制组织和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减弱。组织和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机体接收刺激后,出现的体内代谢和外部活动的变化。反应常用术语和概念四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又称阈值。阈值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根据刺激强度,可以把刺激分为阈刺激(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只有阈刺激、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阈强度可兴奋性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最高,接收较小的刺激,就可以发生某种形式的反应。各种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不同,通常把阈强度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常用术语和概念四2.【思考】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阈值越高,兴奋性?1.【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3.【可兴奋组织】

神经组织、肌组织、腺体兴奋性∝1/阈值(六)适应性

机体按照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适应。生理性适应: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以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和功

能变化为主,如长期居住于高原,体内红细胞数量远超过平原。行为性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人类的行为性适应更具有主动性,如

动物躲避烈日曝晒,寒冷时躯体蜷缩等等。机体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互相关系的能力称为适应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生物、化学、物理、内环境、社会环境常用术语和概念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1.2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CONTENTS目录内环境稳态一二内环境一内环境一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温度、气压、光照、湿度等。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居住条件、文化教育、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一)人体与外环境内环境一(二)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占机体重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血浆4%组织液15%淋巴液、脑脊液等1%稳态二稳态二稳态内环境的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稳态。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动(如体温、体液pH值、渗透压、离子浓度等)。一旦偏离这个范围,内环境稳态就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发生异常。生理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二例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中,参考值存在一个范围,即体现了内环境稳态。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1.3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CONTENTS目录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一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免疫调节行为调节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活动不是孤立或互不联系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外当环境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会受影响,机体必须对一些功能活动(血液循环、呼吸等)进行调节,使内环境稳态重新得到维持,这种过程称为生理性调节,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在所有调节方式里占主导地位。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特点:迅速、精确、局限而短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经体液的运输,到达机体的特定部位,对机体功能的调节。调节方式:远距分泌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自分泌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特点:反应速度缓慢,作用广泛、持久。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远距分泌调节: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也称全身性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旁分泌调节:特殊的化学物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而直接进入周围的组织液,经扩散作用到达邻近的细胞后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也称局部性体液调节,如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过程。自分泌调节: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如胰岛素亦可抑制B细胞自身分泌胰岛素的活动。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实际上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如前负荷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比较简单、局限。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二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二运用控制论理论来研究、分析人体功能的调节,发现人体内从分子、细胞水平到系统、整体功能调节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因此可以借用工程技术中控制论的理论来解释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调节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影响受控部分,而受控部分不能返回信息,控制方式是单向的“开环”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没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在人体功能调节中一般比较少见。。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二(二)自动控制系统在人体生理功能自控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返回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地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地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二控制信息反馈信息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二调节的结果反过来减弱调节的原因或过程。意义:使生理过程保持稳态。例如:减压反射极为多见调节的结果反过来加强调节的原因或过程。意义:使生理过程迅速发起、尽快结束。例如:排尿便、分娩、血液凝固少见正反馈负反馈控制信息反馈信息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1.4细胞的基本结构CONTENTS目录细胞膜细胞质一二细胞核三人体最初只是一个受精卵。当精子与卵子融合为受精卵后,不断分裂、分化,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个体。人体众多的细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机的结合。每个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独立性又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人体结构和生命现象。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约1012个,细胞种类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细胞均来自一个受精卵。前

言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扁平形、立方形、柱形、梭形、球形和星形等,与其功能相适应。细胞的大小悬殊很大。尽管细胞的外形可以变化,但每一种细胞都有相对稳定的外形特征。前

言细胞膜一细胞膜是指包围在细胞外面的透明的薄膜,又称质膜,厚度约为7~8nm。这层薄膜不仅能保护细胞的完整性,又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感受其周围环境的变化,使细胞产生应答反应。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即细胞膜是一种流动的液态镶嵌式结构,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糖类分子与脂质、蛋白质结合后附在细胞膜表面。细胞膜一细胞质二(一)基质

约占细胞总体积55%,为细胞质中均质而半透明的胶体部分,充填于其他有形结构之间。基质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也可为细胞器的功能发挥提供的稳定微环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二(二)细胞器1.线粒体外形呈杆状、线状或杆状。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基质内含有与三羧酸循环相关的全部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制造能量的主要场所,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质二2.内质网由单层膜所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根据内质网膜外表面是否有核糖体附着,将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两种基本类型。细胞质二3.核糖体用负染色高分辨电镜观察,核糖体不是圆形颗粒,而是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的不规则颗粒。无膜结构,是由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核蛋白颗粒。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按照mRNA的指令将遗传密码转换成氨基酸序列,并从氨基酸单体构建蛋白质聚合物,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细胞质二细胞质二4.高尔基体由多个膜性扁平囊泡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具有极性(扁平囊的凸面称为形成面,或未成熟面;凹面称为分泌面,或成熟面)。主要功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一步加工、修饰和浓缩,然后分类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细胞质二5.溶酶体由单层膜包被,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如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当细胞衰老时,其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消化整个细胞而使其死亡。细胞质二细胞核三细胞核由双层膜包被,是人体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只有极少数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核是人体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进行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在细胞代谢、生长、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核主要由核膜、染色质与染色体、核仁、核基质等组成。细胞核三(一)核膜

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交界处,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两层膜之间的间隙,称核周隙。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些部位的内外膜互相连接,形成穿过核膜的核孔,有选择性地控制物质出入细胞核。细胞核三(二)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呈伸展的状态。在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大部分时间是以染色质的形态而存在的。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呈高度螺旋的状态。人类体细胞内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细胞核三(三)核仁

核仁是人体细胞间期核中最显著的结构,多为单一或多个匀质的球形小体,没有外膜。核仁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核糖体RNA与核糖体前体。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细胞核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与细胞1.5细胞的基本功能CONTENTS目录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受体功能一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物质跨细胞膜转运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泡运输几种方式。被动转运:指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主动转运: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电位或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膜泡运输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一)被动转运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

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

所贮存的势能);

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分类: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1.单纯扩散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

①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

②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

能量;

③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

相关。转运的物质:O2、CO2、N2、尿素、乙醇、H2O等。H2O也可通过水通道转运。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2.易化扩散概念: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协助"下,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物质扩散量主要取决于:

①细胞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

梯度愈大,扩散速率愈大。

②细胞膜对所转运物质的通透性。通透性愈大,转

运速率愈大。分类:根据转运蛋白不同,分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

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转运过程:在

高浓度侧膜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物质结合→载体蛋

白分子变构→将被转运的物质转移到膜低浓度侧

→被转运物与载体蛋白分离,进入该侧;

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③选择性(因为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④饱和性(因为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⑤竟争性(因为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

①转运过程:通道蛋白分子中央的贯通膜内外的亲

水性孔道开放→相应的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

位梯度跨膜快速移动。不消耗能量。

②被转运的物质:主要为带电离子(如Na+、K+、

Ca2+等)。某些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允许水

分子通过。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

③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特征有离子选择性、离子转运

速度快、门控特性。④门控通道的类型:一般根据控制闸门开闭的因素,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⑤电压门控通道的功能状态为静息状态、激活状态、失活状态。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二)主动转运概念: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电位或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

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③是逆电位或化学梯度进行的。分类:根据细胞是否直接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即一般所说的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1.原发性主动转运概念:指细胞通过离子泵,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ATP)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体内有多种离子泵,最重要的是钠﹣钾泵和钙泵。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钠﹣钾泵:简称钠泵,又称Na+-K+依赖式ATP酶。除了有对Na+、K+的转运功能外,还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能用此能量进行Na+和K+的主动转运。钠泵每分解1个ATP分子,可将3个Na+移到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上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

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和功能;

③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K+等离子在膜两侧

的不均衡分布,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④它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Na+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

差也是其他许多物质形成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以影响膜电位。钠泵活动增强

,可使细胞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2.继发性主动转运概念:某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能量并不直接由ATP提供,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势能贮备,并依靠膜蛋白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即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同向转运:如果被转运的物质与Na+转运的方向相同。例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就属于同向转运;反向转运:如果被转运的物质与Na+转运的方向相反。例如,心肌细胞上Na+-Ca2+交换,借助Na+内流的驱动,将排出细胞Ca2+。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三)膜泡运输概念: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膜泡运输包括出胞和入胞两种方式。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1.出胞概念:又称胞吐,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例如,细胞的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形成的分泌囊泡,逐渐移向细胞膜的内侧面,然后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并在融合处破裂,最后将囊泡内容物排出细胞。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2.入胞概念:又称胞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物质在入胞时,首先是与细胞膜接触,引起该处的质膜发生内陷,将团块或颗粒包裹起来,再出现膜结构的断离,最后是异物连同包裹它的那一部分膜整个地进入细胞质中。固态物质进入细胞称为吞噬;如果液态物质进入细胞则称为吞饮。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的受体功能二受体是分布于细胞表面的细胞表面的一种或一类特殊生物大分子,能识别、结合专一的生物活性物质(即配体),如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受体的主要功能为识别激素、神经递质等配体,并与它们特异性结合,从而识别和接收某一特定信号;把识别和接收的信号进行跨膜转导,在细胞内部启动一系列胞内信号级联反应,最后引起特定的细胞生物效应。细胞的受体功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恩格斯指出过:“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细胞生物电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故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膜电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在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迅速发生、并向远处传播的动作电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一)静息电位1.概念: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又称静息膜电位或膜电位。静息电位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

2.特点:通常规定细胞外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大都在﹣10~-100mV之间,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即"外正内负"。3.静息电位状态的变化

极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稳定的“内负

外正”的电位状态,是静息电位的另一种表

现形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都是以极化为基

础。去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负值减

小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

弱,如膜内电位从-70mV

-50mV。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负值增

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表示膜

的极化状态增强,如膜内电位从-70mV→

-90mV。88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膜两侧极性倒转的过程,如

膜内电位由0mV变化到+30mV。反极化的

电位幅度称为超射,超射的最大值即为动作

电位的锋电位顶点。复极化:细胞从反极化的电位状态(“内正

外负”)恢复到“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的

过程,即膜内电位从+30mV→-70mV。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K+]内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但[A-]内不能向膜外扩散[K+]内↓、[A-]内↑→膜内电位↓(负电场)[K+]外↑→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静息电位4.静息电位产生条件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蛋白质)。5.静息电位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因此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二)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2.动作电位的意义: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92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去极相,-55mV~+30mV)锋电位迅速复极化下降支(复极相,+30mV~-55mV)迅速去极化:-55mV~0mV迅速反极化:0mV~+30mV,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后电位负后电位:-55mV~-70mV正后电位:-70mV~-70mV92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去极化刺激→局部电位(-70mV~-55mV)→阈电位(-55mV)→迅速去极化上升支(迅速去极化和迅速反极化)→迅速复极化下降支→后电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