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11.送东阳马生序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新课导入
这是明代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关于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宋濂的代表作,感受他的求学之路。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元朝至正九年,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以身老拒仕,隐居龙门山著书。交流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写了这篇文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音形识记嗜
加冠逾
硕俟
布衾烨然叱咄
(shì)
(guān)
(yú)
(shuò)(sì)
(qīn)
(yè)
(chìduō)音形识记皲裂媵人容臭
负箧曳屣缊袍绮绣
(jūn)(yìng)(xiù)
(qiè)(yèxǐ)
(yùn)
(qǐ)
交流预习,朗读课文1、诵读课文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⑵同桌之间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⑶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⑷全班齐读。交流预习,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1)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2)小组合作,一读一译,先在组内一对一,口头翻译,如有不懂之处,再在组内讨论。(3)共同质疑、释疑。(4)归纳重点内容,通译全文。交流预习,朗读课文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日期。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常常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得以广泛地阅览到各种书籍。交流预习,朗读课文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交流预习,朗读课文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⑧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廷每天供给粮食,父母每年有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送来。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文言现象梳理1、通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文言现象梳理2、一词多义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计日以还(连词,可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以中足有乐者(连词,因为)以衾拥覆(介词,用)烨然若神人(副词,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比得上)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文言现象梳理3、古今异义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右备容臭[古义:香气 今义:气味难闻(跟“香”相对)]文言现象梳理4、词类活用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亲手写;用笔)寓逆旅(名词用作动词,寄居)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文言现象梳理5、重点虚词计日以还(连词,可不译)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以衾拥覆(介词,用)录毕,走送之(代词,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是)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不译)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却)则又请焉(连词,就)文言现象梳理6、特殊句式⑴省略句(先达)未尝稍降辞色。(省略主语)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省略主语)余立侍(于)左右。(省略介词)⑵倒装句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内容探究1、思考:全文三段文字各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第二段: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第三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第一段是立意基础,第二、三段是文章的主旨。内容探究2、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3、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对比手法的作用。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课程导入1、指名,分段背诵课文。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⑴致书以观()⑵假借()⑶弗之怠()⑷走送之()⑸既加冠()⑹无硕师名人与游()⑺填其室()⑻稍降辞色()⑼援疑质理()()⑽叱咄()⑾俟其欣悦()⑿持汤沃灌()⒀腰白玉之环()⒁负箧曳屣()()⒂略无慕艳意()3、翻译句子。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理解内容1、作者求学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⑴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坚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⑵从师之劳:所居之处无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⑶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⑷生活之艰: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理解内容2、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3、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分析对比手法对比阅读的方法:(1)找准对比点;(2)寻找其中的不同点;(3)感知人物品质;(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求:找出对比点,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1、第一组对比:先达与作者先达:作者:未尝稍降辞色俯身倾耳以请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点:师生态度作用: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
分析对比手法2、第二组对比:作者与同舍生作者:同舍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缊袍敝衣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对比点:衣食方面作用: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分析对比手法3、第三组对比:作者与太学生作者:太学生: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廪稍之供缊袍敝衣裘葛之遗对比点:衣食方面太学生:作者: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书缊袍敝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对比点:学习环境
分析对比手法
作者:太学生:未尝稍降辞色司业、博士为之师叱咄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对比点:老师作者:太学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手自补录、计日以还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对比点:书本
分析对比手法总结:作者对比太学生幼时读书之难有丰富藏书加冠叩问之难勉励马生有专门老师从师行路之难无奔走之劳寓旅吃穿之难无冻馁之患
4、反比:师生态度、作者与同舍生、作者与太学生三方面相反对比。正比:作者的嗜学----马生的用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押金合同范本
- 2025年漳州货运准驾证模拟考试
- 医院器械采购合同范本
- 加工类协议合同范本
- 办公窗帘购销合同范本
- 村级采购合同范本
- 代销铺货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和货运合同范本
- 专利转让英文合同范例
- 北京不备案施工合同范本
- 专题13《竹里馆》课件(共28张ppt)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GB/T 9846.4-2004胶合板第4部分:普通胶合板外观分等技术条件
- GB/T 17836-1999通用航空机场设备设施
- GB/T 13012-2008软磁材料直流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2023年全国高中生物联赛竞赛试题和答案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 《木兰诗》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核电项目人桥吊车抗震计算书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