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_第1页
《地球和地球仪》_第2页
《地球和地球仪》_第3页
《地球和地球仪》_第4页
《地球和地球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和地球仪》科目授课时间节次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具体为“地球和地球仪”章节。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球的基本形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赤道与极点的位置。接着,我们将介绍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符号,如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

其次,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观察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地轴,学生可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通过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符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赤道与极点的位置。同时,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符号,如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此外,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将学会运用地球仪来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地球的奥秘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培养自己对地球的敬畏之情。同时,学生将学会尊重和保护地球资源,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5.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等。同时,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地球仪,对地球仪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地理知识,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喜欢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学习。在学习风格方面,他们可能更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如动手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运动等。同时,他们可能更喜欢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分享观点。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各个部件和功能不够熟悉,难以理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影响不够了解,难以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这些运动。

(3)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学生可能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不够熟悉,难以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4)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球仪来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现象不够熟练,难以独立完成观察和分析任务。

针对以上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包括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中的“地球和地球仪”章节。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例如,准备地球仪的图片和地球仪制作过程的视频,以及地球运动的相关图表。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亲手制作地球仪,通过实验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和功能。因此,需要准备地球仪的制作材料,如地球仪模型、剪刀、胶水等。同时,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教室可以布置成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布置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

-利用地球仪模型和地球运动的相关视频,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

2.新课呈现:

-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地球仪制作过程的动画,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包括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

-通过实例和图表,讲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赤道与极点的位置。

-利用地球仪模型和地球运动的相关视频,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以及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地球仪制作师,根据教材和辅助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练习:

-提供地球仪制作和组成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如分析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符号,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

5.总结反馈: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提供及时的反馈,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建议,以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整。

6.教学流程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流程,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知识点梳理1.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略微膨胀,两极略微扁平。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1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2.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的模型,通常由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组成。地球仪的制作通常包括制作地球的形状、绘制经纬线、标注国家边界、描绘海洋和陆地等步骤。

3.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同时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惯性离心力,形成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风向、水流和气候等产生影响。

4.地球仪的使用:地球仪可以用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地轴,学生可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影响。

5.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符号: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符号包括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线,分别代表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国家边界是地球仪上的线条,表示国家之间的边界。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仪上的颜色和图案,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

6.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通过地球仪,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空间分布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7.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的实践操作: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制作地球仪,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各种标记和符号,来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的知识。

8.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空间分布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地球仪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解、演示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生活动方面,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我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和指导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显得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认真听讲。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在课堂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不够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评价不够全面等。

在教学效果上,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好的。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运动。但在情感态度方面,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缺乏兴趣,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掌握知识。

2.在教学管理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教学效果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板书设计-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的形状、大小、赤道与极点的位置。

-地球仪的制作和组成:地球仪的组成、制作步骤、使用方法。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转偏向力。

-地球仪的使用:观察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2.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使用彩色粉笔或图标,标注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

-绘制地球的运动轨迹,使用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

-设计有趣的地球仪制作流程图,展示地球仪的制作步骤。

-利用卡通地球仪和地球仪制作师的插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使用关键词和简短的句子,避免冗长的解释和说明。

-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加粗和下划线等视觉元素来强调。

-设计简洁的图表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

-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笔记和复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地球的运动。我们了解了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1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的模型,它由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国家边界、海洋和陆地等组成。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地轴,我们可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影响。

2.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直径约为多少公里?

A.12742公里

B.10000公里

C.15000公里

D.20000公里

2.地球仪上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是?

A.经纬线

B.国家边界

C.海洋和陆地

D.地球仪的底座

3.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

A.一天

B.两天

C.三天

D.四天

(2)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它的直径约为________公里。

2.地球仪由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海洋和陆地等组成。

3.地球的自转周期为________。

(3)简答题:

1.请简述地球的基本形态。

2.请简述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3.请简述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综合题:

1.请根据地球仪,观察并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请结合地球仪,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

3.请设计一个地球仪制作和使用的实践活动,并说明其目的和意义。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地球的运动,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当堂检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一:请根据地球仪,描述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答案: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用来表示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的。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的线,从北极出发,经过地球仪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回到南极。纬线是连接赤道和南北极的线,从赤道出发,分为南纬和北纬,经过地球仪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回到赤道。

2.例题二:请根据地球仪,描述地球仪上的国家边界。

答案:地球仪上的国家边界是用来表示国家之间的界限的。国家边界通常用线条来表示,线条的颜色和粗细可以表示不同国家的面积和重要性。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国家边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3.例题三:请根据地球仪,描述地球仪上的海洋和陆地。

答案:地球仪上的海洋和陆地是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表示的。海洋通常用蓝色来表示,陆地则用绿色或其他颜色来表示。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水域分布和陆地形态,以及这些因素对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例题四:请根据地球仪,描述地球的自转现象。

答案:地球的自转现象是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地轴来描述的。地球仪上的经线是均匀分布的,而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仪上的经线呈现出旋转的动态效果。同时,地球仪上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