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互联网行业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TOC\o"1-2"\h\u29294第一章智能化能源管理概述 210611.1能源管理的重要性 243261.2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219617第二章能源监测与数据采集 3154652.1监测设备的选型与应用 3269692.1.1传感器选型 3322852.1.2数据采集卡选型 3316862.1.3通信设备选型 4253092.2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444952.2.1有线传输 433362.2.2无线传输 4106582.2.3光纤传输 4301282.3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25492.3.1数据预处理 4246642.3.2时序分析 4124702.3.3相关性分析 5239792.3.4机器学习 520174第三章能源需求预测与优化 5237553.1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5292703.2能源需求优化策略 520843.3预测与优化系统的实施 617566第四章智能化能源存储技术 6209784.1储能设备的类型与功能 6277404.2储能系统的设计原则 7301704.3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 712129第五章能源互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 782485.1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 7223015.2关键技术解析 8125765.3技术发展趋势 85681第六章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 9326.1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9244766.2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模式 9284786.3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 1025672第七章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系统集成 10209907.1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 10248527.2系统集成实施步骤 1118107.3系统功能评估与优化 11969第八章政策法规与市场环境 11184948.1政策法规对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影响 11304648.2市场环境分析 12129348.3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展 1213311第九章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实施 13125789.1实施策略与流程 1371709.1.1实施策略 13163119.1.2实施流程 13179309.2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3172629.2.1项目管理 13112949.2.2风险控制 14229509.3成功案例分析 1415281第十章未来展望与挑战 141263110.1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41075410.2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42773910.3产业创新与市场前景 15第一章智能化能源管理概述1.1能源管理的重要性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源管理作为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管理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能源管理,可以对能源消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降低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降低企业成本。能源管理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能源管理能够保证能源供需平衡,预防能源供应中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能源管理有助于促进能源结构优化。通过能源管理,可以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管理有助于推动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管理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推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国家能源产业竞争力。1.2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应运而生,成为能源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一是能源管理系统趋于智能化。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能源消费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为能源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二是能源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能够对能源消费过程进行精细化控制,实现对能源设备、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三是能源管理实现跨行业融合。智能化能源管理打破了传统行业界限,实现了能源与信息、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四是能源管理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五是能源管理向智能化服务转型。能源管理需求的不断升级,能源管理服务逐渐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第二章能源监测与数据采集2.1监测设备的选型与应用在能源互联网行业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中,监测设备的选型与应用是关键环节。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卡、通信设备等。在选择监测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功能、稳定性、兼容性等因素。2.1.1传感器选型传感器是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将各种能源参数转换为电信号。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在选择传感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范围:保证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精度:选择具有较高精度的传感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稳定性:选择稳定性好的传感器,以降低长期运行中的误差。(4)响应速度: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有合适响应速度的传感器。2.1.2数据采集卡选型数据采集卡负责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选择数据采集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样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有合适采样率的数据采集卡。(2)通道数:根据监测对象的数量,选择具有足够通道数的数据采集卡。(3)分辨率:选择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卡,以提高数据精度。(4)抗干扰能力:选择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数据采集卡,以保证数据的稳定性。2.1.3通信设备选型通信设备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在选择通信设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传输速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有合适传输速率的通信设备。(2)传输距离:考虑通信设备的传输距离,保证满足实际应用场景。(3)稳定性:选择稳定性好的通信设备,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4)兼容性:选择与数据处理中心兼容的通信设备,以便于数据集成。2.2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能源监测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2.2.1有线传输有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串口、USB等。有线传输具有稳定性好、传输速率高等优点,但受限于布线距离和成本。2.2.2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LoRa、NBIoT等。无线传输具有布线简单、灵活性高等优点,但受限于传输距离和信号干扰。2.2.3光纤传输光纤传输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高速、长距离的数据传输。2.3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在能源监测系统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2.3.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数据降维等,旨在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2.3.2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是对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包括趋势分析、周期分析等。2.3.3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不同监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发觉潜在的能源浪费和优化空间。2.3.4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于能源监测数据的预测、分类、聚类等任务,为能源管理与存储提供决策支持。第三章能源需求预测与优化3.1需求预测模型构建能源需求预测是能源互联网行业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的核心环节。本节主要阐述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根据能源需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短期预测,回归分析适用于中长期预测,而机器学习则可根据数据特点选择不同的算法。收集和整理历史能源需求数据。数据来源包括能源企业、气象部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对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1)确定模型参数:根据预测方法,设定模型参数,如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系数、移动平均系数等。2)训练模型:使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使模型能够捕捉到能源需求的规律。3)验证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留出法等方法,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若预测精度满足要求,则进入下一步;否则,调整模型参数,重新训练。4)应用模型: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测,为能源需求优化提供数据支持。3.2能源需求优化策略本节主要阐述能源需求优化策略。能源需求优化旨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力。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能源需求优化策略:1)峰谷电价策略:根据电力市场的峰谷电价差异,合理安排能源消费,降低电费支出。2)需求响应策略:通过调整能源消费行为,参与电力市场需求响应,获取电价优惠。3)能源替代策略: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成本。4)能源存储策略:利用储能设备,实现能源的时空转移,降低能源消费成本。3.3预测与优化系统的实施本节主要阐述预测与优化系统的实施。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系统设计:根据需求预测和优化策略,设计预测与优化系统。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处理、预测、优化等功能。2)系统开发: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实现系统设计。3)系统部署:将开发好的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保证系统满足实际需求。5)系统运维: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实施预测与优化系统,能源互联网行业可以实现对能源需求的精准预测和高效优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智能化能源存储技术4.1储能设备的类型与功能储能设备是智能化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繁多,功能各异。根据储能介质和工作原理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电化学储能设备: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其中,铅酸电池具有成熟的技术和较低的成本,但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但成本较高,安全性有待提高。(2)电磁储能设备:包括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等。超级电容器具有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等特点,但能量密度较低;飞轮储能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点,但成本较高,应用范围有限。(3)热能储能设备:包括显热储能、潜热储能等。显热储能通过提高介质的温度来储存能量,潜热储能则利用介质的相变过程来储存能量。这两种储能方式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寿命,但响应速度较慢。(4)其他储能设备:如氢储能、液流电池等。氢储能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液流电池具有较长的寿命和可扩展性,但能量密度较低。4.2储能系统的设计原则储能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储能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不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2)经济性: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可扩展性:储能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4)智能化:储能系统应具备智能化管理功能,实现与能源互联网的协同运行。(5)环境适应性:储能系统应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稳定运行。4.3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以下为几个储能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某地区采用电化学储能系统对电网进行调峰,有效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2)电磁储能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某城市地铁采用飞轮储能系统回收制动能量,降低了能耗和运行成本。(3)热能储能技术在工业生产的应用:某工厂采用热能储能系统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4)液流电池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应用:某光伏电站采用液流电池储存电能,实现了光伏发电的平滑输出,提高了电站的经济效益。第五章能源互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5.1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体系,其基本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收集各类能源信息,包括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电力系统、用户用能等数据,通过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信息的实时监测。网络层是能源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通道,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构建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实现感知层与平台层、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平台层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分析、优化和调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能源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应用层提供决策支持。应用层是能源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能源交易、需求响应、能源服务、能源监管等。通过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能源服务,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价值最大化。5.2关键技术解析(1)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海量能源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能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大数据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弹性资源。通过构建云平台,实现能源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效率。(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调度、预测分析和故障诊断等。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4)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构建高速、稳定、安全的通信网络,实现能源信息的实时传输。5.3技术发展趋势(1)能源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2)5G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源互联网的通信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为能源信息的实时传输提供保障。(3)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将逐渐成熟,为能源交易、需求响应等业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撑。(4)能源互联网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逐步推进,以促进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5)能源互联网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6.1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电网形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特高压、柔性输电、储能技术、分布式发电等,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建设规模: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已覆盖全国范围,形成了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新能源并网、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取得了显著成效。(3)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电网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规划》等,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产业链发展:智能电网产业链逐渐成熟,涉及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多个环节,为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6.2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模式分布式能源是指以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生物质能等为基础,分布在负荷中心附近的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具有以下应用模式:(1)独立运行:分布式能源系统独立运行,为负荷中心提供电力、热力、燃气等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2)并网运行:分布式能源系统与电网并网运行,既可以满足本地负荷需求,又可以向电网输送多余的电力。(3)微网运行:分布式能源系统与负荷中心形成微网,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4)虚拟电厂:将分布式能源系统整合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3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下为两者融合的几个方面:(1)技术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2)信息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信息共享,提高能源系统的监控、调度和管理水平。(3)资源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资源整合,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利用。(4)市场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共同参与电力市场,推动能源市场的发展和竞争。(5)政策融合: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发展,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我国能源系统将实现更加高效、清洁、安全、可靠的运行,为我国能源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系统集成7.1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系统集成是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的核心环节,为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以下设计原则需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得到遵循:(1)兼容性原则:系统集成应考虑各种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保证各组件能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2)模块化原则:系统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3)安全性原则:在系统集成过程中,需关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可靠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自恢复等功能,保证系统在异常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5)易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注重用户体验,界面简洁、操作方便,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7.2系统集成实施步骤系统集成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明确系统功能、功能和接口要求。(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和接口规范。(3)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软件产品,并进行采购。(4)系统安装与调试:将选定的设备安装到位,进行调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5)系统集成:将各个子系统、模块和设备进行集成,实现数据交互和共享。(6)系统测试与验收:对系统集成后的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保证系统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验收。7.3系统功能评估与优化系统集成完成后,需对系统功能进行评估与优化,以下为评估与优化的主要方面:(1)功能指标:评估系统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处理能力、稳定性等,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找出差距。(2)瓶颈分析:分析系统中的瓶颈环节,找出影响功能的关键因素。(3)优化措施:针对瓶颈环节,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提高系统功能。(4)持续监控: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持续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异常情况。(5)迭代改进:根据系统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系统设计和实施策略,提升系统功能。第八章政策法规与市场环境8.1政策法规对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影响智能化能源管理作为能源互联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政策法规的深刻影响。政策法规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政策法规对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几个主要影响方面:(1)政策引导与支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智能化能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例如,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智能化能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行业标准与规范。政策法规对智能化能源管理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了明确,有助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保障产品质量。例如,《能源互联网技术规范》等标准文件的制定,为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了依据。(3)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法规对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准入进行了严格规定,保证了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8.2市场环境分析当前,我国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环境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是对市场环境的简要分析:(1)市场规模。能源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规模逐年上升,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市场竞争。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市场份额。同时跨界合作、产业链整合等现象日益普遍,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3)市场需求。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企业、工业园区等对智能化能源管理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8.3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展政策法规与市场环境的协同发展,是实现智能化能源管理产业繁荣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1)完善政策体系。应进一步完善智能化能源管理政策体系,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2)加强市场监管。应加强对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3)推动产业协同。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应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效应。(4)培育市场需求。应积极培育智能化能源管理市场需求,推动新能源企业、工业园区等加大智能化能源管理技术应用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撑。第九章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实施9.1实施策略与流程9.1.1实施策略在实施智能化能源管理与存储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策略:(1)明确目标:确立项目目标,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任务符合预期要求。(2)系统规划:对能源管理与存储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各环节协同工作。(3)技术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成熟、可靠的智能化技术及设备。(4)人员培训:加强项目团队成员的技能培训,保证项目顺利推进。(5)质量控制:严格把控项目质量,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9.1.2实施流程(1)项目启动: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2)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后续系统设计提供依据。(3)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能源管理与存储系统架构。(4)设备采购与安装: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完成设备采购及安装。(5)系统集成与调试:保证各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并进行调试。(6)人员培训与交付: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培训,保证系统顺利投入使用。(7)运维与优化:持续关注系统运行状况,及时调整优化方案。9.2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9.2.1项目管理(1)项目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及时间节点。(2)进度监控:实时监控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3)成本控制:合理控制项目成本,避免资源浪费。(4)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质量。(5)沟通与协作:加强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项目顺利进行。9.2.2风险控制(1)风险识别:全面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3)风险应对: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影响。(4)风险监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科技大学《中外戏剧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五官科护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建模与计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植物食品加工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女子学院《材料分析测试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理】第十章 浮力 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政治学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考物理总复习《电磁感应规律及应用》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导航与制导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新北师大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
- 《智慧城市概述》课件
- 2024年北京市家庭教育需求及发展趋势白皮书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中建道路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拆机移机合同范例
- 智能停车充电一体化解决方案
- 化学验室安全培训
- 天书奇谭美术课件
- GB/T 18916.15-2024工业用水定额第15部分:白酒
- 部编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