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_第1页
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_第2页
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_第3页
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_第4页
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农业技术与管理指南TOC\o"1-2"\h\u1177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 41258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4255661.1.1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多种作物、畜禽和微生物资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488891.1.2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倡导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583701.1.3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注重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应用。 5199961.1.4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28301.2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548871.2.1发展历程 5212671.2.2现状 532721.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5114861.3.1发展趋势 5303151.3.2挑战 510246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原理 613752.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6102.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6236382.2.1能量流动 654352.2.2物质循环 7105282.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调控 7312042.3.1稳定性 7188622.3.2调控 77613第3章生态农业技术 8312913.1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8127803.1.1水土保持技术 8240063.1.2农田水利调控技术 8292213.1.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8315433.1.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891223.2生态种植技术 8237913.2.1适应性种植技术 8248463.2.2有机种植技术 8116653.2.3保护性耕作技术 8170483.2.4设施农业技术 8174703.3生态养殖技术 9112083.3.1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9255103.3.2生态饲料配制技术 953233.3.3畜禽健康养殖技术 9190883.3.4生态渔业技术 949453.4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技术 9270903.4.1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9182273.4.2能源作物种植技术 9293883.4.3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9126723.4.4农业生态工程 919162第4章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9288254.1间作套种模式 949684.1.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 10293164.1.2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 10131914.1.3果蔬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 10303774.1.4蔬菜作物间作套种 10305114.2精准施肥技术 10170374.2.1土壤养分检测与施肥推荐 10147404.2.2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调整 10187604.2.3精准施用有机肥与生物肥料 10315534.2.4控释肥料与缓释肥料的应用 10173534.3抗病抗虫品种应用 1025074.3.1抗病抗虫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10266644.3.2抗病抗虫品种的栽培与管理 10200594.3.3抗病抗虫品种的轮作与间作 1083384.3.4抗病抗虫品种的种子处理与繁殖 10167464.4适应性种植技术 10262654.4.1旱作农业适应性种植技术 10136564.4.2水稻适应性种植技术 10199424.4.3寒冷地区适应性种植技术 10304114.4.4海拔梯度适应性种植技术 1124994第5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与管理 11309685.1生态养殖环境优化 11210155.1.1环境布局与规划 11136365.1.2养殖设施与设备 1172485.1.3生态养殖模式 11248015.2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1255395.2.1饲料原料的选择与搭配 11287495.2.2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11139025.2.3饲料加工与储存 11245475.3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11299595.3.1疾病预防 11127685.3.2疾病诊断与治疗 11124705.3.3健康管理 12218885.4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324965.4.1废弃物处理技术 1220865.4.2资源化利用 12136075.4.3生态循环农业 122220第6章生态农业水资源管理 1284986.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2302876.1.1渠道工程 12212726.1.2排水工程 12163376.1.3水源工程 13271656.1.4配套设备 13278416.2节水灌溉技术 13100916.2.1滴灌 1366786.2.2喷灌 13232446.2.3微灌 1431906.3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1487736.3.1水土保持 1435536.3.2生态修复 14316486.4雨洪资源利用 14147516.4.1雨水资源利用 14243506.4.2洪水资源利用 1512442第7章生态农业肥料应用 1553577.1有机肥料制备与应用 15167827.1.1有机肥料原料选择 15171727.1.2有机肥料制备工艺 15111877.1.3有机肥料应用技术 15245627.2生物肥料研发与应用 1560987.2.1生物肥料概述 15218937.2.2生物肥料研发 157417.2.3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15174237.3环保型化肥研发与应用 15283247.3.1环保型化肥概述 1617567.3.2环保型化肥研发 1640287.3.3环保型化肥应用技术 16297467.4肥料施用技术规范 16119067.4.1施肥原则 16229557.4.2施肥方法 16221017.4.3施肥时期 161477.4.4施肥量 1643777.4.5肥料搭配 1686997.4.6施肥监管 165991第8章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 16124498.1生物防治技术 16254488.1.1天敌昆虫利用 16201928.1.2病原微生物防治 17172808.1.3植物源农药 17146518.2物理防治技术 17130918.2.1诱杀技术 17292648.2.2防虫网技术 17132018.2.3高温消毒 1789968.3农业防治技术 17274778.3.1品种选择与搭配 17315408.3.2轮作与间作 17191178.3.3土壤管理 17301298.4病虫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 1892908.4.1病虫害监测预警 18219528.4.2应急处理 18258708.4.3防治效果评价 1831173第9章生态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 18109249.1生态农业产品质量标准 18261129.1.1产地环境标准 18144259.1.2生产过程标准 18104959.1.3产品质量标准 184929.2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1942769.2.1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923389.2.2重金属检测技术 1974749.2.3微生物检测技术 19260839.3产品认证与追溯体系 19180149.3.1产品认证 19229639.3.2产品追溯体系 1951429.4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1940269.4.1加强生产过程管理 20175619.4.2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20302179.4.3强化风险监测与预警 20233579.4.4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016903第10章生态农业管理与政策 2042810.1生态农业项目管理与评估 2028810.2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与扶持措施 201440810.3生态农业推广与培训 202463210.4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20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建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1.1.1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多种作物、畜禽和微生物资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1.1.2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倡导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1.1.3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注重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应用。1.1.4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2.1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逐步展开。1982年,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标志着生态农业正式进入国家政策层面。此后,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2.2现状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效:(1)生态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已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市和示范区。(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技术模式。(3)生态农业产业逐步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不断提高。(4)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3.1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2)技术创新驱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将不断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3)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将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1.3.2挑战(1)生态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集成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技术模式。(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依然严重,对生态农业发展构成挑战。(3)政策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生态农业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影响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4)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参与度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宣传培训和激励机制。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原理2.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三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1)生物群落:包括作物、家畜、家禽等主体生物及其伴生生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2)生物种群: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一组生物个体。(3)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气候等自然因素,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1)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生物转化等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产出粮食、纤维、能源等农产品。(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3)社会功能:提供就业机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2.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2.2.1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向生物体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流动过程遵循以下规律:(1)能量传递的单向性: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只能从低级生物向高级生物传递,不可逆转。(2)能量递减规律: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只能获得前一级生物能量的一部分,能量逐级递减。(3)能量转化效率: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不同,通常在10%至20%之间。2.2.2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氮、磷、钾等元素的循环。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1)循环性: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进行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全球性:物质循环过程涉及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具有全球性的特征。(3)动态平衡:物质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在生物体、土壤、水体等不同环境中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形成动态平衡。2.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调控2.3.1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农产品的能力。(2)结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生物群落结构、生物种群数量和生态位分配等方面的稳定性。(3)功能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2.3.2调控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以下调控措施:(1)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作物、家畜、家禽等生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结构稳定性。(2)改进农业技术:采用节水、节肥、抗病虫害等农业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3)生态补偿:通过政策引导、经济补偿等手段,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4)监测与评估: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定期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生态农业技术3.1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是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旨在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生态环境保护技术:3.1.1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实施梯田、梯地、等高植物篱、水平阶等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如种植水土保持林、草被植物等,降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蚀性。3.1.2农田水利调控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3.1.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通过轮作、间作、套作等耕作制度,增加作物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3.1.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修复受污染的农田土壤,提高土壤质量。3.2生态种植技术生态种植技术以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充分发挥作物、土壤、气候等资源的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几种生态种植技术:3.2.1适应性种植技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提高作物的适应性。3.2.2有机种植技术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保障农产品安全。3.2.3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翻耕、深松等传统耕作方式,采用秸秆还田、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降低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3.2.4设施农业技术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调控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3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旨在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产品品质。以下是几种生态养殖技术:3.3.1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发酵、堆肥等处理方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3.3.2生态饲料配制技术选用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原料,添加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3.3.3畜禽健康养殖技术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降低疫病发生率,提高畜禽生长功能。3.3.4生态渔业技术采用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工程等,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养殖废水排放。3.4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效率。以下是几种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技术:3.4.1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壳皮、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有机肥等,实现资源化利用。3.4.2能源作物种植技术种植能源作物,如甜高粱、油料作物等,用于生物质能源生产。3.4.3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内部循环利用。3.4.4农业生态工程通过构建农业生态工程,如湿地、人工草地等,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生态农业种植模式4.1间作套种模式间作套种模式是生态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等目的。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间作套种模式:4.1.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4.1.2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套种4.1.3果蔬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4.1.4蔬菜作物间作套种4.2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肥力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精准施肥技术:4.2.1土壤养分检测与施肥推荐4.2.2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调整4.2.3精准施用有机肥与生物肥料4.2.4控释肥料与缓释肥料的应用4.3抗病抗虫品种应用抗病抗虫品种的应用是生态农业种植中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几种抗病抗虫品种的应用方法:4.3.1抗病抗虫品种的筛选与评价4.3.2抗病抗虫品种的栽培与管理4.3.3抗病抗虫品种的轮作与间作4.3.4抗病抗虫品种的种子处理与繁殖4.4适应性种植技术适应性种植技术是根据不同生态区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采用适宜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实现生态农业的高效生产。以下是几种适应性种植技术:4.4.1旱作农业适应性种植技术4.4.2水稻适应性种植技术4.4.3寒冷地区适应性种植技术4.4.4海拔梯度适应性种植技术第5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与管理5.1生态养殖环境优化生态养殖环境优化是提高养殖动物生长功能和健康水平的关键。本章首先对生态养殖环境的优化措施进行探讨。5.1.1环境布局与规划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因素,保证养殖环境舒适、通风、光照充足。5.1.2养殖设施与设备选择适宜的养殖设施与设备,提高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5.1.3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立体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实现养殖环境的自净和资源的高效利用。5.2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生态养殖的核心环节,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5.2.1饲料原料的选择与搭配根据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选择优质饲料原料,合理搭配,提高饲料利用率。5.2.2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5.2.3饲料加工与储存改进饲料加工工艺,保证饲料质量;加强饲料储存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和损失。5.3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是保障生态养殖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5.3.1疾病预防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和消毒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5.3.2疾病诊断与治疗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损失。5.3.3健康管理建立养殖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5.4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农业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5.4.1废弃物处理技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5.4.2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5.4.3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第6章生态农业水资源管理6.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章首先介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原则、技术要求和实施要点。内容包括渠道工程、排水工程、水源工程及配套设备等方面的建设。6.1.1渠道工程渠道工程是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渠道和输水渠道。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保证灌溉和排水畅通;(2)采用适宜的渠道断面和材料,降低水头损失;(3)提高渠道的防渗漏功能,减少水资源浪费;(4)便于施工和维护。6.1.2排水工程排水工程是解决农田内涝、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措施。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设计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畅通;(2)选择适宜的排水方式,如明渠排水、暗管排水等;(3)提高排水系统的防堵、防淤能力;(4)结合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排水水质。6.1.3水源工程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塘坝、泵站等设施,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保障。建设时需关注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水源地,保证水源充足、水质优良;(2)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3)提高水源工程的调蓄能力,满足农田灌溉需求;(4)优化泵站设计,降低能耗。6.1.4配套设备配套设备包括水泵、阀门、量水设施等,对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高效、节能的水泵;(2)合理设置阀门,实现灌溉、排水的自动控制;(3)配备精确的量水设施,提高用水管理精度。6.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6.2.1滴灌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其优点包括:(1)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2)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3)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4)降低能耗,减少劳动力投入。6.2.2喷灌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以下优点:(1)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均匀度;(2)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地形和作物;(3)减少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4)降低能耗,减轻农民负担。6.2.3微灌微灌是一种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的灌溉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能耗;(3)适应性强,适用于不同地形和作物;(4)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6.3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是生态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6.3.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工程措施:梯田、坡脚砌筑、截排水沟等;(2)植物措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3)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轮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6.3.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措施包括:(1)湿地保护与恢复;(2)水源涵养林建设;(3)生态拦截与净化;(4)生态补水与调控。6.4雨洪资源利用雨洪资源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本章介绍了以下内容:6.4.1雨水资源利用(1)雨水收集:屋顶集雨、路面集雨等;(2)雨水渗透:透水铺装、渗透池等;(3)雨水调蓄:蓄水池、调蓄塘等;(4)雨水利用:灌溉、景观用水等。6.4.2洪水资源利用(1)洪水调蓄:水库、塘坝等;(2)洪水利用:蓄洪区、洪泛区等;(3)洪水疏导:河道整治、分洪道等;(4)洪水预警与调度:洪水预警系统、水库调度等。第7章生态农业肥料应用7.1有机肥料制备与应用7.1.1有机肥料原料选择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农业废弃物及城乡有机垃圾等,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在制备有机肥料时,应根据原料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7.1.2有机肥料制备工艺有机肥料的制备主要包括堆肥、发酵、腐熟等过程。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消除有害物质,提高肥料品质。7.1.3有机肥料应用技术有机肥料在施用过程中,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可以采用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多种方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7.2生物肥料研发与应用7.2.1生物肥料概述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动植物残体等生物资源制备的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7.2.2生物肥料研发生物肥料的研发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载体选择等方面。通过筛选高效、稳定的微生物菌种,提高生物肥料的效果。7.2.3生物肥料应用技术生物肥料在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微生物特性进行合理施用。可采用拌种、蘸根、土壤处理等方法,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7.3环保型化肥研发与应用7.3.1环保型化肥概述环保型化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肥料损失的一类化肥。7.3.2环保型化肥研发环保型化肥研发主要包括新型肥料配方、控释技术、稳定性肥料等方面。通过优化肥料成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7.3.3环保型化肥应用技术环保型化肥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地”的原则,采用深施、分层施、穴施等方法,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养分利用率。7.4肥料施用技术规范7.4.1施肥原则根据作物需求、土壤肥力、肥料特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实现养分平衡。7.4.2施肥方法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如深施、分层施、穴施等,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7.4.3施肥时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施肥时期,满足作物各阶段养分需求。7.4.4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肥料利用率,合理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或不足。7.4.5肥料搭配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肥料,发挥肥料间的协同作用,提高肥料效果。7.4.6施肥监管加强对施肥过程的监管,保证施肥技术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第8章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8.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8.1.1天敌昆虫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或寄生病虫害,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例如,引入捕食性螨虫防治柑橘红蜘蛛,利用寄生蜂防治棉铃虫等。8.1.2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病虫害,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的目的。如利用绿僵菌防治地下害虫,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等。8.1.3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中具有杀虫、抑菌作用的次生代谢物,开发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如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8.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具有环保、无残留等特点。8.2.1诱杀技术利用病虫害对特定光谱、气味的趋向性,设置诱杀设备,诱杀病虫害。如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白飞虱、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性害虫等。8.2.2防虫网技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采用防虫网覆盖,阻止病虫害入侵,降低病虫害发生。8.2.3高温消毒利用高温杀灭病虫害,如利用太阳能、热风等对土壤、种子、种苗进行高温消毒处理。8.3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8.3.1品种选择与搭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搭配作物,降低病虫害发生。如选用抗病毒病、抗稻瘟病的品种等。8.3.2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间作改变病虫害的生活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采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地下害虫的发生。8.3.3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如深翻、晒垡、有机肥施用等。8.4病虫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8.4.1病虫害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8.4.2应急处理针对突发性病虫害,制定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病虫害蔓延。如采用化学农药应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8.4.3防治效果评价对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评价,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第9章生态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9.1生态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生态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旨在保障生态农业产品的高品质和安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本节主要介绍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9.1.1产地环境标准产地环境标准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水质等方面的要求。产地环境应符合以下条件:(1)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2)土壤质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3)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9.1.2生产过程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包括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废弃物处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生产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农业投入品使用:合理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2)农业废弃物处理: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9.1.3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产品外观、口感、营养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要求。产品质量应符合以下条件:(1)外观:符合产品品种特征,无异味、无霉变;(2)口感:具有品种特色,口感鲜美;(3)营养成分:满足人体健康需求;(4)农药残留:符合国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