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先秦“君子”身份标志向道德内涵的延伸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先秦“君子”身份标志向道德内涵的延伸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先秦“君子”身份标志向道德内涵的延伸素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先秦“君子”:身份标记向道德内涵的延长"君子"一词具备了多重道德内涵,常与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端正的言行等含义干脆相关。而事实上,"君子"最初只用以指代人物的社会地位,并不具备道德素养的要求。其道德内涵的确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述。本义:身份地位的称谓《说文》释"君"为"尊",意味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子"是先秦对男性的称呼。因此,"君子"原指地位尊贵的男子。甲骨文中未见关于"君子"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尚书》中首次提到"君子",指具有肯定政治地位的人。《易经》中"君子"一词共出现20处,皆用来指称奴隶主。"君子"的运用频率在《诗经》里明显增多,共183例,除了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外,主要用以指代奴隶主贵族。然而,因为"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所以常与肯定的道德素养要求相联系,例如《尚书·无逸》要求君子"无逸",不能贪图安逸。《诗经·淇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描述君子的才能与品质。当然,这种联系是比较松散、不固定的,所以《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用"君子"来指称品德恶劣的奴隶主贵族,如《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雨无正》的"凡百君子,各敬尔身"等。总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通常是身份地位的标记,尚未发展出系统的道德内涵。沿袭:地位内涵的淡化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当然,仍有部分"君子"的运用沿袭了从前的用法,指具有肯定政治地位的人。例如《道德经》26章"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两处提到"君子",应指在军队中担当肯定职位的官员。而道家另一部重要典籍《庄子》中有36处对"君子"的论述,其中与社会地位干脆相关的只有《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句,指出"君子"假如不得已须要治理天下的话,那就"莫若无为",让一切顺其自然。墨家典籍《墨子》中"君子"共出现115处,仅四分之一的"君子"具有社会地位内涵。儒家代表作《论语》中,仅10余处含有"君子"的论述明确用以指代社会地位。如《子张》"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说明"君子"从事的是远大的事业而不是小技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既要管理百姓,又要"信而后谏",劝诫统治者。延长:道德内涵的确立如前所述,尽管"君子"仍用以指代男子的社会地位,但这一用法已渐渐为道德内涵所取代。须要留意的是,各家学说对"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并不一样,其构建的"君子"形象也存在较大的差别。1.《论语》《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对"君子"的描述,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画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仁是"君子"的信仰。《里仁》中提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是"君子"一言一行都必需遵守的信条。假如去掉仁,"君子"便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冒昧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能因为外在环境而变更。《颜渊》里对仁的定义是:"克己复礼为仁。"并且清晰地揭示了儒家志向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归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则是"笃于亲",因为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是仁德的根本,"君子"以此为本,方能"本立而道生"。义代表了"君子"的价值取向。义往往与利对举,代表两种迥然的价值维度。正如《里仁》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的不同选择,将"君子"与一般人区分开来。"君子"在选择道义的同时,一方面须要将其推而广之,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另一方面则要处理好勇与义的关系,因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君子应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否则简单走上歧途。"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在于礼。《雍也》称君子"博学于文",首先要做到学问广博,然后"约之以礼",借助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违正道。《卫灵公》也用"礼以行之"来要求"君子",认为"君子"言行必需严格根据礼法进行。《季氏》与《尧曰》反复强调礼是"君子"安家立命的言行规范,因为"不学礼"与"不知礼",最终都"无以立也"。2.《墨子》相较于《论语》,《墨子》里"君子"的道德标准更近似于零散的"点"的要求,包含行义、兼爱、无斗等多个方面。例如《亲士》指出:"君子自难而易彼","君子"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君子"志向坚决,无论处于顺境和逆境都不会变更初衷。《耕柱》称"君子无斗",认为君子应胸怀宽广,与人和谐相处。在《修身》篇里,墨子指出"君子"必需具备廉洁、道义、仁爱、怜悯这四种品质。此外,"君子"还应当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明天志、敬鬼神、弃礼乐等。3.《庄子》庄子认为儒家学说中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即使像曾参等人那样精通仁义,也"非吾所谓臧也",不是庄子心中的志向人格。如伯夷那样为了贤名而死,则更是为庄子所诟病。《骈拇》里说:"天下尽殉也。"为了仁义而死的"君子",与为财物而死的大盗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为了满意欲望而损害生命,因此不值得效仿。同样,遵循礼法也是对大道的背离。《大宗师》中提到道家和儒家对丧礼的不同看法:孟子反、子琴张在好友死后唱歌,子贡诘难这种行为不合礼制,却遭到二人的讪笑:"是恶知礼意!""君子"严格遵守世俗的礼法制度,根据规则处理丧事,意味着失去了人的本真。《在宥》一文里描述了庄子对"君子"的设想:"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希望君子能够不显露才华与才智,行事合乎天理,对待外物犹如烟尘一般逍遥自由。这种合于道而不拘于仁义,顺应自然、保全本性的品质,是庄子对"君子"志向人格的最高期盼。整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主要用以指称男子的身份地位,而具备肯定社会地位的人往往担当相应的社会职责,因此人们对其道德品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