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素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实力!“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实力的基本要求。依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实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其次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干脆提出了信息提取实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培育这方面的实力。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实力方面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起先于何时?”部分学生不细致视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简单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全部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索。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视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留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供应的全部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当对题示全部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全部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只见表面,不见实质。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状况。”这段提示提示考生,不仅应留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化思索擅长发觉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状况”,缺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改变(由小篆向隶书的改变),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只见主体,不及其余。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协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留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视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很多学生忽视了唐2、提取信息不精确●不能理解喻意。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假如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觉很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不能解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淌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淌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淌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确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精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阅历,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推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须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日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确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供应了确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逼(“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如何培育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实力1、重视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依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实力培育的基本方法,假如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实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实行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开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供应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靠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常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常训练中我们应当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当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老师可以有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状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状况。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纳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将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