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卷08-2025年1月八省联考语文备考信息卷(新高考八省通用)2025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八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栱就出现了。斗栱在柱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栱、昂等构件,通过榫卯拼搭而成,斗栱具有复杂的组合形式,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材料二: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拱。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伸出深远,故用重叠的曲木——翘——向外支出,以承挑檐桁。为求减少桁与翘相交处的剪力,故在翘头加横的曲木——拱。在拱之两端或拱与翘相交处,用斗形木块——斗——垫托于上下两层拱或翘之间。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拱。在中国建筑演变中,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能代表各时期建筑技艺的程度及趋向。辽宋元明清斗拱比较,即可见其(一)由大而小,(二)由简而繁,(三)由雄壮而纤巧,(四)由结构的而装饰的,(五)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如昂部,(六)分布由疏朗而繁密。跟着时代看斗拱演变的步骤,以至清代,可以定清式斗拱在结构和美术上的地位。(摘编自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材料三:我常说,建筑是文化之母,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的山岭是石材所构成,而黄河上游则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基本的差异。生活在这两种不同地景中的人类,为了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有怎样的差异?两者各有长短。以石为基的地区,必须克服石头的坚硬与笨重,需要很多的人力与工作技巧,才能使石材为人所用。石砌的建筑是耐久的,不会因岁月而很快倾塌。这种永久性会使人觉得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甚至会投入感情。这种感情会衍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因而产生石工的文化;而土相对于石材,是很容易操作的,可以以土和水为泥墙,可以直接自泥地割切为砖,也可以夯土为壁。比较起来,它不需要辛苦的工作,建屋变得很轻易,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不可讳言的,泥土的房屋破坏也很容易,一阵大风雨就可将它冲蚀净尽,或使之倾塌。很容易消失于时间之流与兵火之灾的建筑,是无法寄予永恒纪念价值的。好在这两个文化区都有相当丰富的木材,在结构上,土、石都是承受压力的材料,只能做地面与墙壁;而木材是承受弯力的材料,可以做成梁材。这两个文化的早期建筑,都离不开木材,只是木材并不牢固,若没有土、石为墙,达不到安全栖身的目的;可是若没有木材,建屋是困难的。比较土与石的建筑文化,土比石更需要木材。所以在中国,几乎一开始就是土、木并用的,中国语言中仍以“土木”指称建筑,中国古建筑几乎就是木建筑了。在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可是木架构的成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东周时期古建筑的遗址可见,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已经大体完备。(选编自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1.下列对材料二第四段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③①②⑤④ B.①⑤④②③ C.③④①⑤② D.④②③①⑤2.下列对材料中“斗拱”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B.因斗拱有标识等级的作用,学者们能将其结构特征分类,作为划分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C.斗拱在屋顶与立柱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建筑受力构件与建筑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D.林徽因认为斗拱是一种装饰部件,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建筑屋顶出檐的程度亦可深远。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援引梁思成观点,然后从中国建筑的“独特”与“纯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了梁思成先生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B.材料一“温故知新”指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培养起来的,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C.材料二以“结构(价值)”为论述的中心,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只笼统地一笔带过,未紧扣中心“结构”,论证略显旁逸。D.材料三通过对土建筑文化和石建筑文化的对比,赞扬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并表达出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优于西方的观点。4.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古建筑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4分)5.“欲亡其国,必亡其史”,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建筑”?(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绿夜(节选)张承志①到达锡林高勒大草原那天,他没有见到小奥云娜。在她赶着牛车从敖包山北的亲戚家回来以前,他想象着那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八年后的模样。他心里在悄悄呼唤着她。小奥云娜,回来吧,你快活飞舞的破衣衫,你让人心疼的小酒涡!骑在我的马背上来吧,我的黑眼睛的小天使,我明净的小河①!②第二天,一个穿着蓝布袍子的少女从牛车上下来了。她把蓬松的长发低垂在沾满油污、奶渍和稀牛粪的蓝布袍上,不声不响地从他身旁走过,躲到嫂子背后。她没有羊角似的翘小辫,没有两个酒涡。她皮肤粗糙,眼神冷淡。她甚至没有亲热地喊他一声阿哈——哥。他慌了。他从提包里掏出塑料袋,那是妻子跑遍全城买来的尼龙衫。玫瑰红上游着几道雪白的浪。他的手在抖。“奥云娜,”他唤道,“呶——这是给你的。”声音也在抖。他没有叫她“小奥云娜”。这不是那个“小”女孩了。少女接了过来,低着头走开了。他感到此刻妻子、侉乙己都在盯着自己的脊背。这是他的小诗、他干旱心田中的绿洲、他青春往事的象征、他的小奥云娜么?③生活露出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尽了如梦的轻纱。穿上玫瑰红的尼龙衫又套上蓝布袍子的少女不会再是梳羊角辫的小奥云娜、小天使和欢乐的小河了。她满不在乎地用捧过牛粪的手挤着玫瑰红和雪白上的虱子。她躲在门外听着老门德和她母亲议论着娶她当儿媳妇的话。她抓起勺子和靴子朝哭个不停的弟弟扔去。她把满脸盆面粉拼成面条。她摔倒一米高的肥羊,骑在上面撕下滑腻的夏毛。她用大眼睛好奇地直盯着她在八岁时曾经那样留恋过的兄长。她若有所思,又猛然一甩辫子走开。就像老奶奶一样拖着长调,在没有月光和星星的黑夜里吓狼。她像每一个蒙古女人一样,睡在门外的勒勒车上,盖着一块条毡守夜。她淋着细雨,踏着泥泞,她长高了,她成熟了。她粗糙的脸庞上留着两块冬天的冻疤。小河、小溪、小泉奏出的明快儿歌已经逝而不返,浑浊的内陆河水正在干旱的大草原上无声地流。④过了几天,半醉的瘸会计乔洛来到毡包里。他斜着醉眼,冷冷地盯了她一眼,然后栽倒在毡子上。他开始对奥云娜说出一些难听的秽语。乔洛嘎声笑着,把碗里的酒泼在奥云娜的赤脚上。奥云娜躲闪着,咯咯笑着,又给他添着酒。她鼓舞了这醉鬼。于是乔洛借着酒劲,拖着瘸腿凑过去。而奥云娜却似乎十分快乐,她咯咯的笑声更清脆了。⑤他的心在剧烈地急跳。他抑制着怒火。他逼视着乔洛。这不是可以谅解的强悍的驯马手,这是一个阴沉的、五十来岁的丑恶瘸子。是讲蒙语的侉乙己。他突然恶心。想吐,他掩开小门冲到了包外。他又感到那首小诗淹没在侉乙己恶毒的舌头唤起的痛苦之中。他在民族印刷厂有个熟人叫乌·巴雅尔,“嗨,蒙古人嘛!”乌·巴雅尔说。“你过去问一声好,他们就杀一只羊。”事实可没有这么简单。而对青春的记忆却比这简单。在岁月冲刷了很久之后,它留存下来,留在记忆里,像一个梦。可为什么又有瘸子乔洛、侉乙己呢?他们专门消灭这些梦。⑥后来,他看着奥云娜扶着这醉鬼走过去。在棚车那儿,奥云娜热心地把瘸子扶上马。她走回来时惊奇地望了他一眼。他斜靠着毡壁,看着姑娘从他身旁匆匆走过。哦,奥云娜,难道我们之间也没有了那种亲近和纯净的语言么?那为你写的诗句,难道竟溅不起你心上的一点波浪么?⑦奥云娜从山脚赶来一群乳牛。她敏捷地把牛一头头拴在车上。随即又从箱车里舀出一盆面粉。她飞快地提来一桶水。她揉好了不成形状的馒头,然后用蓝袍子前襟兜来一兜牛粪。炉火熊熊烧起来了。可是最小的弟弟在哭。她塞给弟弟一个染成红色的羊拐骨,然后拍着他,哼着催眠曲。她斟上一碗热奶茶,加上一勺黄油。她走了过来。“阿哈,喝茶啦。”她的声音平静自然。他抬起头,奥云娜黑黑的眼睛正凝视着他。他接过碗来。奥云娜添上燃料,然后走到那排乳牛跟前。她单膝跪在牛腿下的泥泞里。“嗤——嗤——”,白色的奶浆喷射到木桶里。就在这时,太阳沉入了敖包山。乌云和白云都变幻了色彩。一派金红从山顶的云霞中朝这儿斜斜投来,镀红了一条狭长的草原和这座毡包。奥云娜成了一个披着红霞的、不认识的美丽姑娘。⑧哦,岁月不会为你而停止流逝,小奥云娜也不会为你而永远是八岁。她也正迎面走向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长流中浮沉。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是件可怕的事。因为在现实中追求梦境就是使梦破灭。⑨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开始更深地理解了奥云娜。现实比乌·巴雅尔介绍的真实,又比他自己想象的复杂而合理。侉乙己错了。他自己也错了。只有奥云娜是对的。她比谁都更早地、既不声张又不感叹地走进了生活。她更累、更苦、更艰难。冲刷她的风沙污流更黑、更脏、更粗暴和难以躲避。然而她却给人们以热茶和食物,给夕阳西下的草原以美丽的红衣少女。为什么要打搅她,也折磨自己呢?⑩他的心平静了,呼吸均匀了,眼神柔和了。晚上,他香甜地睡着了。被大白菜、蜂窝煤和简易楼下轰鸣的噪音折磨得太累的肉体和他的神经、感情一起,正在这广袤的草原和如水的绿夜里得到休息。这夜的纯净的绿色,流进了他的心。他感到这颗心从来没有这样湿润、温柔、丰富和充满着活力。他惬意地裹紧身上的毯子。他的呼吸和夜草原上牧草的潮声和谐地溶在一起。⑪这时,那极远极远的绿夜深处,亮起了一颗星。(有删改)【注】①“他”曾经发表过一首关于小奥云娜的小诗,在诗中将其称作一条欢快的“小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年后,奥云娜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态度十分冷淡,这让“他”感到慌乱,并对小奥云娜的身份产生了怀疑。B.小说对侉乙己这个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从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其十分厌恶,侉乙己是“他”青春记忆的破坏者。C.看到奥云娜对乔洛的调笑并不抗拒,“他”内心十分愤怒,也意识到现在的草原受到世俗的浸染,已不同于以往的纯净。D.“他”意识到与复杂的生活比起来,一直执拗寻找的梦过于脆弱。于是,“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奥云娜并且反思了自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草原”作为特定的叙事、抒情背景,串联起“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喧嚣都市的生活方式。B.“绿夜”这个意象具有深层的意蕴,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地,能够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将“他”的经历与奥云娜的成长全面地展现出来,更加凸显“他”对生活真谛的理解。D.小说多处通过类似“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他”的心理活动,思维起伏跳跃,节奏舒缓有致,从而凸显出诗性抒情结构。8.小说整体运用第三人称,第八段却转换成了第二人称,这种转换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回草原寻“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再贬封溪尉。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①,细木为桷②,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释】①杗:屋梁。②桷:屋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三岁A而孤B随伯兄C会D贬官岭表E会卒F嫂郑G鞠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等到,与《核舟记》中“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词义不同。B.绝,停止,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词义相同。C.文中“然而公不见信于人”与“冗不见治”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D.济,有益,有利。与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的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自读书开始,每天都会背下动辄千百字的文字。长大后更能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考中了进士。B.韩愈耿直忠贞,对上敢于犯颜直谏,因此屡遭贬谪。然而在百姓中却深受爱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从文章前两段中韩愈不平坦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进学解》一文,其实是韩愈的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D.“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意思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谦退豁达。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2)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14.《进学解》中,学生对国子先生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古梅杨冠卿幽栖地僻经过少,花径不曾缘客扫。积雪飞霜此夜寒,不知明月为谁好。公来肯访浣花老,但话宿昔伤怀抱。忽忆两京梅发时,巡檐索共梅花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为后文的“夜话”场景做了铺垫。B.颔联营造了深夜清冷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友人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了心灵上的慰藉。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16.这首诗虽诗题为“古梅”,但设有直接描绘古梅,那么诗歌是如何通过间接方式表现古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君主如果能“,”齐心协力对付秦国,秦国恐怕早就应付不暇了。(2)同是朋友宴饮,李白在《将进酒》中反客为主,豪言换得佳酿后“”;杜甫在《客至》中则主客相宜,直言“”,一同喝完杯中酒。(3)长安是著名古都,唐宋诗人常在诗词中提到它,以表达自己回京的愿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愿得到重用的企盼等思想感情,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韩退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参考答案是“祖冲之”。①根据对仗的要求看,②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③因为尽管从意义上、音律上、语法结构上去衡量,④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极为和谐。(甲),“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对得A。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意义、音律、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乙)。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如果不这样,就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B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18.请借鉴第二段对“孙行者”“祖冲之”的分析方法,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如何做到对仗工整的。(5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有人建议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昆明大观楼没有了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游客还会有那么大的兴味,千里迢迢前往吗?”你认为原文和改句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有一周每天每个时间段的自律打卡本或自律打卡表,用各种颜色标记全天时间轴;一些青年参加了诸如30天运动打卡训练营或百日阅读自律营,每天标记这是完成的第几天,距离目标还差几天;一些成年人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精确到克来控制热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一些思考: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量化?人生必须量化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八参考答案1.C2.D3.C4.①坚固性:林微因认为,“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汉宝德认为,中国古建筑实是“土木建筑”,木建筑容易被破坏,无法寄予永恒的纪念价值。②工艺水平: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在技艺上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汉宝德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5.①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②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③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④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6.A7.C8.①第八段转换成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在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到“他”的思考情境之中。②“你”便于直接抒发情感,更强烈地表达出“他”对奥云娜成长变化的感慨,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活对人的改变这一主题,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思考。③整体用第三人称讲故事,更客观灵活;转换成第二人称,更便于抒情;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文章的不同表达需求和效果,也使行文更加活泼而富有变化。9.①初回草原、还未见到奥云娜时,“他”对八年未见的小奥云娜和青春时期纯洁的梦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期盼,是激动的、兴奋的。②在奥云娜以一种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甚至不抗拒瘸会计乔洛的调笑时,“他”认为青春的梦彻底破灭,感到矛盾与失望。③最后虽然没有找回逝去的梦想,但当“他”看到奥云娜对生活的复杂与苦难包容时,领悟了生活的真相,变得平静与释然。10.BEF11.C12.D13.①具备一点优点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②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宰相大臣也不斥逐我,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14.学生的评价:①认为国子先生治学勤恳。②指出国子先生对儒学有很大的功劳。③学生觉得国子先生在为人方面是很成熟的。④学生指出国子先生在仕途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人关系中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评价的目的:表面上是在质疑国子先生自身遭遇不佳却还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行为端正等内容。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表达对韩愈(国子先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也是以这种对比强烈的方式,批判当时社会不能很好地任用贤才的不合理现象,暗讽当权者不能公正地选拔人才,使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15.D16.①环境烘托。首联、颔联通过描绘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天气的严寒,以及少有人迹的花径,表现出古梅生长环境的清幽,暗示了古梅的高洁品性以及诗人对它的喜爱。②人物活动暗示。诗人回忆与友人在两京梅花开时,沿着屋檐一同赏梅欢笑,这里虽未明确指出是古梅,但通过人物赏梅的活动,暗示出古梅的存在,引发读者对古梅的遐想。1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与尔同销万古愁肯与邻翁相对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18.答案示例一:意义上,“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清幽冷寂的环境。答案示例二:音律上,五个音节对五个音节,且“鸟宿池边树”五字为仄仄平平仄,“僧敲月下门”五字为平平仄仄平,音韵和谐。答案示例三:语法结构上,“鸟”和“僧”都是名词,“宿”和“敲”都是动词,“池边树”和“月下门”都是偏正短语,一一对应,工整巧妙。19.A天衣无缝
B流连忘返20.①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③改为:“因为(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21.(甲)从语法结构看;(乙)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22.案示例一:我认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用“如果”“恐怕”进行假设推断,含蓄地表达了对联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景区吸引游客,用词也显得准确严谨。原句把“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大观楼”放在句首,更能突出大观楼对联的吸引力。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改句表达效果好,改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与前文句式保持一直,衔接更紧密,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对联的人文魅力对景区吸引力的影响。
23.例文:人生深浅不在于被度量自律打卡表,分割学习时间“分秒必争”;电子秤,计算食物热量“分毫不差”;阅读营,目标书籍数量“严防死守”。将生活数字化,成就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量化生活”。诚然,规划生活让我们更具目标感与动力,但我认为人生应有里程碑与指示牌,人生的深浅,宽窄不在于被度量,不在于必须的单位“量化”。把握量化之度,体味人生诗意,充实人生内容,才是人生真意。人生不应虚度,充实的人生无需被丈量。李太白一生洒脱飘逸,如风过境,海中揽月,若以“单位”束之,何以量之?是用生命的长短,赋诗的数量还是以政报民的功绩来衡量?显然皆否,但他的一生就因此而荒芜了吗?不,他依旧有一身豪情侠义和广阔心境,他的影响无需被丈量,行走于广袤的大唐国土,吐露一身才华,谪仙真人流芳百世。真正充实的人生,丈量它的永远不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体验人生芳华,阅尽人间春色的厚度与广度。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正处于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下,面对百般变化的时代风向,量化目标是需要的,否则如雨打萍、浪拍舶,容易迷失在重重迷雾的航线上或重重山峦阻碍的征途中。运动打卡,监测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去锻炼加强;设定目标,督促自我争分夺秒,如扬鞭奋蹄激励作为;科学饮食,精确到克消除某些疾患。曾国藩日记中写下每天看书、练字的数量;本杰明.富兰克林喜欢用图表、便条记录时间分配。无论承认与否,其实量化自我这件事我们从未远离过。量化生活确实让科技时代背景下的我们能保持自律,注重科学。不可否认,量化生活有益处,但不一定都有成效。规划学习时量,精确目标管理,设定年目标阅读量为具体多少本,此类对于不懂规划生活的人来说,确实将事务简单化了。但过分的追求数字化的固执下,不去考虑量化的成效,是万万不可的。正如时间软件追踪学习时间,标记时间轴,但在这时间段内的质量如何却被罔顾了,“量化生活”就成为外强中干的目标,成为了千篇一律且苍白的“打卡景点”,失去了事件本身的体味,读万卷书亦不过是白丁俗客。将生活量化激发活力,将目的置于眼前去奋斗拼搏,归根结底,其实是要有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并一以贯之。生命的深浅薄厚从不在于表面外物的度量,而是对自己人生认真的韧性与恒心。而生活的数字化不过是茫茫人生路上的工具,两者有机结合,巧于利用才更能发挥出现代科技进步的优势。只要利用好量化工具,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览人间春秋,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筑生活大厦,带着诗意,带着灵魂上路,坚定地向前走,足矣。人生是一本书,书的价值与深意主在内容,不尽然在书的蜗角一隅下的页数。2025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模拟试卷八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栱就出现了。斗栱在柱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栱、昂等构件,通过榫卯拼搭而成,斗栱具有复杂的组合形式,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材料二: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拱。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伸出深远,故用重叠的曲木——翘——向外支出,以承挑檐桁。为求减少桁与翘相交处的剪力,故在翘头加横的曲木——拱。在拱之两端或拱与翘相交处,用斗形木块——斗——垫托于上下两层拱或翘之间。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拱。在中国建筑演变中,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能代表各时期建筑技艺的程度及趋向。辽宋元明清斗拱比较,即可见其(一)由大而小,(二)由简而繁,(三)由雄壮而纤巧,(四)由结构的而装饰的,(五)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如昂部,(六)分布由疏朗而繁密。跟着时代看斗拱演变的步骤,以至清代,可以定清式斗拱在结构和美术上的地位。(摘编自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材料三:我常说,建筑是文化之母,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的山岭是石材所构成,而黄河上游则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基本的差异。生活在这两种不同地景中的人类,为了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有怎样的差异?两者各有长短。以石为基的地区,必须克服石头的坚硬与笨重,需要很多的人力与工作技巧,才能使石材为人所用。石砌的建筑是耐久的,不会因岁月而很快倾塌。这种永久性会使人觉得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甚至会投入感情。这种感情会衍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因而产生石工的文化;而土相对于石材,是很容易操作的,可以以土和水为泥墙,可以直接自泥地割切为砖,也可以夯土为壁。比较起来,它不需要辛苦的工作,建屋变得很轻易,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不可讳言的,泥土的房屋破坏也很容易,一阵大风雨就可将它冲蚀净尽,或使之倾塌。很容易消失于时间之流与兵火之灾的建筑,是无法寄予永恒纪念价值的。好在这两个文化区都有相当丰富的木材,在结构上,土、石都是承受压力的材料,只能做地面与墙壁;而木材是承受弯力的材料,可以做成梁材。这两个文化的早期建筑,都离不开木材,只是木材并不牢固,若没有土、石为墙,达不到安全栖身的目的;可是若没有木材,建屋是困难的。比较土与石的建筑文化,土比石更需要木材。所以在中国,几乎一开始就是土、木并用的,中国语言中仍以“土木”指称建筑,中国古建筑几乎就是木建筑了。在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可是木架构的成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东周时期古建筑的遗址可见,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已经大体完备。(选编自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1.下列对材料二第四段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③①②⑤④ B.①⑤④②③ C.③④①⑤② D.④②③①⑤2.下列对材料中“斗拱”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B.因斗拱有标识等级的作用,学者们能将其结构特征分类,作为划分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C.斗拱在屋顶与立柱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建筑受力构件与建筑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D.林徽因认为斗拱是一种装饰部件,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建筑屋顶出檐的程度亦可深远。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援引梁思成观点,然后从中国建筑的“独特”与“纯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了梁思成先生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B.材料一“温故知新”指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培养起来的,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C.材料二以“结构(价值)”为论述的中心,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只笼统地一笔带过,未紧扣中心“结构”,论证略显旁逸。D.材料三通过对土建筑文化和石建筑文化的对比,赞扬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并表达出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优于西方的观点。4.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古建筑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4分)5.“欲亡其国,必亡其史”,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建筑”?(6分)【答案】1.C2.D3.C4.①坚固性:林微因认为,“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汉宝德认为,中国古建筑实是“土木建筑”,木建筑容易被破坏,无法寄予永恒的纪念价值。②工艺水平: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在技艺上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汉宝德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5.①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②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③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④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图文转换的能力。画线句描述斗拱由大而小对应图③,由简而繁对应图④,然后是由雄壮而纤巧对应图①,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可知对应图⑤,分布由疏朗而繁密对应图②,顺序为③④①⑤②。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是一种装饰部件,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建筑屋顶出檐的程度亦可深远”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拱。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伸出深远……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拱”可知,斗拱是一种构架,为求檐伸出深远,支撑伸出的檐。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体现了梁思成先生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可知,这是文中作者的观点。张冠李戴。B.“因此”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第三段“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可知,“温故知新”与“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同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以偏概全。D.“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优于西方的观点”错误。材料三中作者辩证地分析了土建筑文化和石建筑文化各自的优劣,没有指出“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无中生有。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坚固性上。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可知,林微因认为,“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泥土的房屋破坏也很容易,一阵大风雨就可将它冲蚀净尽,或使之倾塌。很容易消失于时间之流与兵火之灾的建筑,是无法寄予永恒纪念价值的”,可知,汉宝德认为,中国古建筑实是“土木建筑”,木建筑容易被破坏,无法寄予永恒的纪念价值。工艺水平上。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可知,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在技艺上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根据材料三第三段“在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可知,汉宝德认为“中国古建筑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可以概括出,研究中国古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可以概括出,研究中国古建筑可以感受建筑传递的文化、历史、文明,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出,研究中国古建筑可以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可以概括出,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绿夜(节选)张承志①到达锡林高勒大草原那天,他没有见到小奥云娜。在她赶着牛车从敖包山北的亲戚家回来以前,他想象着那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八年后的模样。他心里在悄悄呼唤着她。小奥云娜,回来吧,你快活飞舞的破衣衫,你让人心疼的小酒涡!骑在我的马背上来吧,我的黑眼睛的小天使,我明净的小河①!②第二天,一个穿着蓝布袍子的少女从牛车上下来了。她把蓬松的长发低垂在沾满油污、奶渍和稀牛粪的蓝布袍上,不声不响地从他身旁走过,躲到嫂子背后。她没有羊角似的翘小辫,没有两个酒涡。她皮肤粗糙,眼神冷淡。她甚至没有亲热地喊他一声阿哈——哥。他慌了。他从提包里掏出塑料袋,那是妻子跑遍全城买来的尼龙衫。玫瑰红上游着几道雪白的浪。他的手在抖。“奥云娜,”他唤道,“呶——这是给你的。”声音也在抖。他没有叫她“小奥云娜”。这不是那个“小”女孩了。少女接了过来,低着头走开了。他感到此刻妻子、侉乙己都在盯着自己的脊背。这是他的小诗、他干旱心田中的绿洲、他青春往事的象征、他的小奥云娜么?③生活露出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尽了如梦的轻纱。穿上玫瑰红的尼龙衫又套上蓝布袍子的少女不会再是梳羊角辫的小奥云娜、小天使和欢乐的小河了。她满不在乎地用捧过牛粪的手挤着玫瑰红和雪白上的虱子。她躲在门外听着老门德和她母亲议论着娶她当儿媳妇的话。她抓起勺子和靴子朝哭个不停的弟弟扔去。她把满脸盆面粉拼成面条。她摔倒一米高的肥羊,骑在上面撕下滑腻的夏毛。她用大眼睛好奇地直盯着她在八岁时曾经那样留恋过的兄长。她若有所思,又猛然一甩辫子走开。就像老奶奶一样拖着长调,在没有月光和星星的黑夜里吓狼。她像每一个蒙古女人一样,睡在门外的勒勒车上,盖着一块条毡守夜。她淋着细雨,踏着泥泞,她长高了,她成熟了。她粗糙的脸庞上留着两块冬天的冻疤。小河、小溪、小泉奏出的明快儿歌已经逝而不返,浑浊的内陆河水正在干旱的大草原上无声地流。④过了几天,半醉的瘸会计乔洛来到毡包里。他斜着醉眼,冷冷地盯了她一眼,然后栽倒在毡子上。他开始对奥云娜说出一些难听的秽语。乔洛嘎声笑着,把碗里的酒泼在奥云娜的赤脚上。奥云娜躲闪着,咯咯笑着,又给他添着酒。她鼓舞了这醉鬼。于是乔洛借着酒劲,拖着瘸腿凑过去。而奥云娜却似乎十分快乐,她咯咯的笑声更清脆了。⑤他的心在剧烈地急跳。他抑制着怒火。他逼视着乔洛。这不是可以谅解的强悍的驯马手,这是一个阴沉的、五十来岁的丑恶瘸子。是讲蒙语的侉乙己。他突然恶心。想吐,他掩开小门冲到了包外。他又感到那首小诗淹没在侉乙己恶毒的舌头唤起的痛苦之中。他在民族印刷厂有个熟人叫乌·巴雅尔,“嗨,蒙古人嘛!”乌·巴雅尔说。“你过去问一声好,他们就杀一只羊。”事实可没有这么简单。而对青春的记忆却比这简单。在岁月冲刷了很久之后,它留存下来,留在记忆里,像一个梦。可为什么又有瘸子乔洛、侉乙己呢?他们专门消灭这些梦。⑥后来,他看着奥云娜扶着这醉鬼走过去。在棚车那儿,奥云娜热心地把瘸子扶上马。她走回来时惊奇地望了他一眼。他斜靠着毡壁,看着姑娘从他身旁匆匆走过。哦,奥云娜,难道我们之间也没有了那种亲近和纯净的语言么?那为你写的诗句,难道竟溅不起你心上的一点波浪么?⑦奥云娜从山脚赶来一群乳牛。她敏捷地把牛一头头拴在车上。随即又从箱车里舀出一盆面粉。她飞快地提来一桶水。她揉好了不成形状的馒头,然后用蓝袍子前襟兜来一兜牛粪。炉火熊熊烧起来了。可是最小的弟弟在哭。她塞给弟弟一个染成红色的羊拐骨,然后拍着他,哼着催眠曲。她斟上一碗热奶茶,加上一勺黄油。她走了过来。“阿哈,喝茶啦。”她的声音平静自然。他抬起头,奥云娜黑黑的眼睛正凝视着他。他接过碗来。奥云娜添上燃料,然后走到那排乳牛跟前。她单膝跪在牛腿下的泥泞里。“嗤——嗤——”,白色的奶浆喷射到木桶里。就在这时,太阳沉入了敖包山。乌云和白云都变幻了色彩。一派金红从山顶的云霞中朝这儿斜斜投来,镀红了一条狭长的草原和这座毡包。奥云娜成了一个披着红霞的、不认识的美丽姑娘。⑧哦,岁月不会为你而停止流逝,小奥云娜也不会为你而永远是八岁。她也正迎面走向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长流中浮沉。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是件可怕的事。因为在现实中追求梦境就是使梦破灭。⑨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开始更深地理解了奥云娜。现实比乌·巴雅尔介绍的真实,又比他自己想象的复杂而合理。侉乙己错了。他自己也错了。只有奥云娜是对的。她比谁都更早地、既不声张又不感叹地走进了生活。她更累、更苦、更艰难。冲刷她的风沙污流更黑、更脏、更粗暴和难以躲避。然而她却给人们以热茶和食物,给夕阳西下的草原以美丽的红衣少女。为什么要打搅她,也折磨自己呢?⑩他的心平静了,呼吸均匀了,眼神柔和了。晚上,他香甜地睡着了。被大白菜、蜂窝煤和简易楼下轰鸣的噪音折磨得太累的肉体和他的神经、感情一起,正在这广袤的草原和如水的绿夜里得到休息。这夜的纯净的绿色,流进了他的心。他感到这颗心从来没有这样湿润、温柔、丰富和充满着活力。他惬意地裹紧身上的毯子。他的呼吸和夜草原上牧草的潮声和谐地溶在一起。⑪这时,那极远极远的绿夜深处,亮起了一颗星。(有删改)【注】①“他”曾经发表过一首关于小奥云娜的小诗,在诗中将其称作一条欢快的“小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年后,奥云娜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态度十分冷淡,这让“他”感到慌乱,并对小奥云娜的身份产生了怀疑。B.小说对侉乙己这个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从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其十分厌恶,侉乙己是“他”青春记忆的破坏者。C.看到奥云娜对乔洛的调笑并不抗拒,“他”内心十分愤怒,也意识到现在的草原受到世俗的浸染,已不同于以往的纯净。D.“他”意识到与复杂的生活比起来,一直执拗寻找的梦过于脆弱。于是,“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奥云娜并且反思了自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草原”作为特定的叙事、抒情背景,串联起“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喧嚣都市的生活方式。B.“绿夜”这个意象具有深层的意蕴,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地,能够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将“他”的经历与奥云娜的成长全面地展现出来,更加凸显“他”对生活真谛的理解。D.小说多处通过类似“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他”的心理活动,思维起伏跳跃,节奏舒缓有致,从而凸显出诗性抒情结构。8.小说整体运用第三人称,第八段却转换成了第二人称,这种转换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回草原寻“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6.A7.C8.①第八段转换成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在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到“他”的思考情境之中。②“你”便于直接抒发情感,更强烈地表达出“他”对奥云娜成长变化的感慨,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活对人的改变这一主题,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思考。③整体用第三人称讲故事,更客观灵活;转换成第二人称,更便于抒情;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文章的不同表达需求和效果,也使行文更加活泼而富有变化。9.①初回草原、还未见到奥云娜时,“他”对八年未见的小奥云娜和青春时期纯洁的梦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期盼,是激动的、兴奋的。②在奥云娜以一种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甚至不抗拒瘸会计乔洛的调笑时,“他”认为青春的梦彻底破灭,感到矛盾与失望。③最后虽然没有找回逝去的梦想,但当“他”看到奥云娜对生活的复杂与苦难包容时,领悟了生活的真相,变得平静与释然。【导语】《绿夜》通过“他”重返草原寻找童年记忆,展示了人与景、人与人的微妙变化。张承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实景,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他”由最初的理想化憧憬走向对现实的理解,揭示了成长中的真谛与无奈。文章转换叙述视角,增强了情感的共鸣与层次感,富有诗意的语言凸显了抒情性。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并对小奥云娜的身份产生了怀疑”错误,原文写“‘奥云娜,’他唤道,‘啾——这是给你的。’声音也在抖……”可见他确定少女就是奥云娜,没有怀疑其身份。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将‘他’的经历与奥云娜的成长全面地展现出来”错误,文中写了奥云娜的成长,但并没有全面展现。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整体运用第三人称,第八段却换成了第二人称:①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作者在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到“他”的思考情境之中,理解“岁月不会为你而停止流逝,小奥云娜也不会为你而永远是八岁”所蕴含的道理。②“你”便于直接抒发情感,更强烈地表达出“他”对奥云娜成长变化的感慨,当“你”明白岁月不会因“自己”停止流逝,就明白了“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是件可怕的事。因为在现实中追求梦境就是使梦破灭”;这种感慨不仅仅是针对奥云娜个人,也是对生活中类似成长与变化现象的一种深刻感悟,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使读者化身作者对面的“你”,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活对人的改变这一主题,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思考。③整体用第三人称讲故事,更客观灵活,内容更丰富;第八段需要抒情和议论,因此转换成第二人称,这样更便于表达作者的想法和主题;不同人称的转换,增强了情感的共鸣与层次感,有利于文章的不同表达需求和效果,也使行文更加活泼而富有变化。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他想象着那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八年后的模样。他心里在悄悄呼唤着她。小奥云娜,回来吧,你快活飞舞的破衣衫,你让人心疼的小酒涡!骑在我的马背上来吧,我的黑眼睛的小天使,我明净的小河”,可见初回草原、还未见到奥云娜时,“他”还停留在八年前的记忆中,还停留在对八年未见的小奥云娜和青春时期纯洁的梦的向往和期盼中,心中是激动的、兴奋的。②“她没有羊角似的翘小辫,没有两个酒涡。她皮肤粗糙,眼神冷淡。她甚至没有亲热地喊他一声阿哈——哥哥。他慌了……这是他的小诗、他干旱心田中的绿洲、他青春往事的象征、他的小奥云娜么”“他的心在剧烈地急跳。他抑制着怒火。他逼视着乔洛……他突然恶心。想吐他们专门消灭这些梦”,见面后,奥云娜已经远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是那么的陌生,甚至没有了“他”心目中的“纯洁”。在奥云娜以一种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甚至不抗拒瘸会计乔洛的调笑时,“他”心中隐藏已久的青春的梦彻底破灭了,因此心中是愤怒、痛苦、矛盾与失望。③“他开始更深地理解了奥云娜。现实比乌·巴雅尔介绍的真实,又比他自己想象的复杂而合理……只有奥云娜是对的。她比谁都更早地、既不声张又不感叹地走进了生活。她更累、更苦、更艰难。冲刷她的风沙污流更黑、更脏、更粗暴和难以躲避。然而她却给人们以热茶和食物,给夕阳西下的草原以美丽的红衣少女……”,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思考,“他”开始理解奥云娜,意识到生活的复杂和真实,自己的心态也变得平静,“呼吸均匀了,眼神柔和了”,最后尽管“他”没有找回逝去的梦想,但“他”理解了奥云娜,领悟了生活的真相,心中变得平静与释然。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再贬封溪尉。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①,细木为桷②,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释】①杗:屋梁。②桷:屋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三岁A而孤B随伯兄C会D贬官岭表E会卒F嫂郑G鞠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等到,与《核舟记》中“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词义不同。B.绝,停止,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词义相同。C.文中“然而公不见信于人”与“冗不见治”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D.济,有益,有利。与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的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自读书开始,每天都会背下动辄千百字的文字。长大后更能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考中了进士。B.韩愈耿直忠贞,对上敢于犯颜直谏,因此屡遭贬谪。然而在百姓中却深受爱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从文章前两段中韩愈不平坦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进学解》一文,其实是韩愈的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D.“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意思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谦退豁达。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2)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14.《进学解》中,学生对国子先生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10.BEF11.C12.D13.①具备一点优点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②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宰相大臣也不斥逐我,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14.学生的评价:①认为国子先生治学勤恳。②指出国子先生对儒学有很大的功劳。③学生觉得国子先生在为人方面是很成熟的。④学生指出国子先生在仕途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人关系中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评价的目的:表面上是在质疑国子先生自身遭遇不佳却还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行为端正等内容。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表达对韩愈(国子先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也是以这种对比强烈的方式,批判当时社会不能很好地任用贤才的不合理现象,暗讽当权者不能公正地选拔人才,使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导语】这篇文章选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传记,展现了韩愈非凡的学问与耿直的品行。文章通过他的仕途起伏,体现出唐代官场的复杂环境,以及韩愈因敢于直言而频遭贬谪的经历。他的才学与名声在民间广受赞誉,而人际关系中的孤立无援则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韩愈的生平,还折射出他的思想抱负与忧虑,是反思自我与现实社会的深刻文本。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表。韩会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三岁而孤”省略主语“韩愈”,句意完整,故在“孤”后B处断开;“会卒”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在“会”前E处断开;“嫂郑鞠之”是主谓宾结构,“嫂郑”是主语,“鞠之”是动宾短语,句意完整,故在“嫂”前F处断开。故选BE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比,等到/靠近。句意:等到长大。/他们互相靠近的膝盖。B.正确。绝,都是“停止”。句意:先生嘴里不停地诵读六经的文章。/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C.“词义相同”错误。见,被/显现。句意:可是在朝廷上不被人信任。/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D.正确。济,有益,有利/渡。句意:文章虽然奇特却没有实用价值。/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谦退豁达”错误,依据“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可知,是韩愈在表达自己的无奈,自己稍有举动就会遭到诽谤,而名声也会随之而来,有一种自嘲和愤懑之感,并非谦退豁达。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占”,具有;“率”,都;“名”,拥有;“庸”,任用。②“诛”,处罚;“斥”,斥逐;“见”,我;“兹”,这。14.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概括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学生的评价:①根据原文“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可看出认为国子先生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治学勤恳。②根据原文“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可看出是说先生对于写文章,境界博大精深而文辞奔放畅达。③根据原文“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可看出是指出国子先生排斥异端,攘斥佛老,如同阻挡百川使之东流,挽回已经倒下的狂澜一样,对儒学有很大的功绩。④根据原文“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可看出学生觉得国子先生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勇于作为;长大后懂得道理,做事左右皆宜。在为人方面是很成功的。评价的目的:文中“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指出国子先生在仕途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人关系中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从文章看出,先生治学诚恳,文章境界宏达,为人成功,却职务闲散,没有什么政绩。由此可见作者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父亲韩仲卿,担任武昌县令,有美好的政绩。离任后,县里的人刻石歌颂他的德行,韩仲卿最终官至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表。韩会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那时起就知道读书,每天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完全能够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进士。他操行坚定正直,直言无所顾忌。调任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疏极力议论宫市的弊端,德宗发怒,把他贬为阳山令。他在当地爱护百姓,百姓中生了孩子,很多人用他的姓来给孩子起名。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年,暂代国子博士,在东都洛阳任职,三年后正式担任此职。改任都官员外郎,接着被任命为河南令。升任职方员外郎,又被贬为封溪尉。韩愈既因为才学很高多次被贬黜,官职又被降职,于是作《进学解》来自我宽解,说:国子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各位学生站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具备一点优点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各位学生只要担心自己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明察;只要担心自己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有好些年了。先生嘴里不停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经典的研习,夜以继日,终年勤奋不懈。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挽狂澜于既倒。先生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吧。沉浸在如美酒般醇厚的典籍中,细细咀嚼其中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先生对于写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博大精深而文辞奔放畅达了吧。少年时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吧。可是在朝廷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儿女却还在喊冷;年成丰收,你的妻子却还在喊饿。不知道考虑这些,却反过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椽子,各自得到合适的用途,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现在先生我虽然勤奋学习却不能遵循儒家的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能切中要害,文章虽然奇特却没有实用价值,德行虽然有修养却不能在众人中表现出来。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宰相大臣也不斥逐我,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安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古梅杨冠卿幽栖地僻经过少,花径不曾缘客扫。积雪飞霜此夜寒,不知明月为谁好。公来肯访浣花老,但话宿昔伤怀抱。忽忆两京梅发时,巡檐索共梅花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为后文的“夜话”场景做了铺垫。B.颔联营造了深夜清冷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友人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了心灵上的慰藉。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16.这首诗虽诗题为“古梅”,但设有直接描绘古梅,那么诗歌是如何通过间接方式表现古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D16.①环境烘托。首联、颔联通过描绘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天气的严寒,以及少有人迹的花径,表现出古梅生长环境的清幽,暗示了古梅的高洁品性以及诗人对它的喜爱。②人物活动暗示。诗人回忆与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工程清包合同:工程设计变更与施工方案调整
- 2024某企业与咨询公司之间的管理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香菇食品产品线扩展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技术支持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买卖合同公证与节能环保改造服务协议2篇
- 2025年度跨国企业集团财务合并报表编制合同3篇
- 2024年销售代理协议(意向)3篇
- 个性化活动策划方案协议2024规格版A版
- 2024版地暖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书
- 2024版企业业务外包人员协议模板版B版
- 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
-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归纳导图)
- 滴滴补贴方案
- 民宿建筑设计方案
- 干部基本信息审核认定表
- 2023年11月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培训学院)2024年度公开招聘24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春节行车安全常识普及
- 电机维护保养专题培训课件
- 汽车租赁行业利润分析
- 春节拜年的由来习俗来历故事
- 2021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