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TOC\o"1-2"\h\u16120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原则 25651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 26639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2176071.1.2绿色建筑的特征 3274321.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257831.2.1生态优先 3198731.2.2节能环保 3325301.2.3人性化设计 380411.2.4可持续发展 3299081.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51031.3.1环境友好原则 3205981.3.2节能降耗原则 396091.3.3以人为本原则 4158201.3.4可持续发展原则 4184981.3.5技术创新原则 48721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441632.1绿色建筑规划目标 4238692.2绿色建筑总体布局 4205562.3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518195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564193.1节能设计 5198463.2节材设计 621833.3节水设计 618963.4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 64169第四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7259914.1绿色建筑施工组织 7217264.2绿色建筑施工工艺 7157684.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74957第五章:绿色建筑材料选用 814485.1绿色建筑材料标准 8106655.2绿色建筑材料分类 830515.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原则 932130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956606.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984156.1.1概述 9278566.1.2保温隔热技术 9180456.1.3遮阳技术 9149516.1.4自然通风技术 10285516.2采暖与空调节能技术 1088316.2.1概述 10173366.2.2高效设备 10240936.2.3合理布局 10203366.2.4智能控制 10189106.3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 10326586.3.1概述 10324936.3.2高效灯具 10125786.3.3智能控制系统 1052816.3.4可再生能源利用 116906第七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 11224957.1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 11189647.1.1再生水利用技术 11283427.1.2海水利用技术 11279647.1.3矿井水利用技术 11209547.2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12212807.2.1雨水收集技术 1248327.2.2雨水利用技术 12220427.3建筑中水回用技术 12239137.3.1中水处理技术 1228677.3.2中水输配技术 12211547.3.3中水利用技术 1330239第八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1365908.1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13210658.2室内声环境管理 1354708.3室内光环境管理 1316688第九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 14278969.1建筑智能化系统 14288259.2建筑物联网技术 14211829.3建筑大数据分析 158036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与监管 152908910.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52407610.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6315510.3绿色建筑监管政策 16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原则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征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以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1.1.2绿色建筑的特征(1)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节能降耗: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节能技术、绿色建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4)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1.2.1生态优先绿色建筑设计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物的环境效益。1.2.2节能环保绿色建筑设计注重节能降耗,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绿色建材,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1.2.3人性化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关注人的需求,以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1.2.4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1.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1.3.1环境友好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环境友好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1.3.2节能降耗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节能降耗原则,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绿色建材,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1.3.3以人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1.3.4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1.3.5技术创新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技术创新原则,不断摸索新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绿色建材,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设计2.1绿色建筑规划目标绿色建筑规划目标是指在建筑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1)节能与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节地与室外环境: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室外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合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4)节材与材料利用:选用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5)室内环境质量:优化室内环境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居住者身心健康。2.2绿色建筑总体布局绿色建筑总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境适应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理、文化等特点,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2)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域,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建筑使用效率。(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便捷性,降低能耗。(4)绿化配置:加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室外环境质量。(5)生态景观:构建生态景观体系,注重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提高生态效益。2.3绿色建筑景观设计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规划:结合建筑总体布局,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2)植被配置: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植物,注重植被层次感,提高绿化效果。(3)景观设施:设置休闲、运动、文化交流等景观设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4)生态修复:针对建筑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提高生态效益。(5)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6)废弃物处理:采用环保型废弃物处理方式,降低建筑垃圾产生量,减轻环境负担。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技术3.1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首先强调节能,旨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节能设计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通过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空调和暖气的能耗。具体措施包括选用高功能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建筑形态和布局,以及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2)门窗系统设计: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和保温功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选用双层或三层玻璃、断桥铝型材等高功能门窗材料,并合理设置窗户大小和位置。(3)照明系统设计: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合理布置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率。同时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白天照明能耗。(4)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例如,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3.2节材设计节材设计旨在降低建筑物的材料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结构设计:通过采用高效的结构体系和材料,减少结构自重,降低材料消耗。例如,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2)选用绿色建材:优先选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绿色陶瓷等。同时注重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3)施工技术优化: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预制构件、现场拼装等,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3.3节水设计节水设计旨在降低建筑物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下为节水设计的几个方面:(1)给水系统设计:优化给水系统,提高给水效率。采用节水型水龙头、淋浴头等设备,减少水资源浪费。(2)雨水收集与利用: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非饮用领域。(3)废水处理与回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例如,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绿化、景观用水等。3.4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环境友好型建筑设计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下为几个关键点:(1)生态景观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度。例如,设置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2)室内环境优化: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声音等指标的优化。(3)绿色出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设置自行车停放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同时优化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4)建筑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建筑废弃物,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例如,采用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第四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4.1绿色建筑施工组织绿色建筑施工组织是保证绿色建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注重施工队伍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技能,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绿色建筑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在绿色建筑施工组织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以下方面:(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施工现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降低噪音、防尘、降水等。(2)资源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3)节能降耗:采用节能型施工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4)绿色施工工艺:推广应用绿色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环境污染。4.2绿色建筑施工工艺绿色建筑施工工艺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环保、节能、高效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绿色建筑施工工艺:(1)绿色施工模板技术: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模板材料,降低模板消耗,提高施工效率。(2)绿色混凝土施工技术:采用高功能混凝土,降低水泥用量,减少环境污染。(3)绿色钢筋施工技术:采用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筋,提高结构安全功能,降低资源消耗。(4)绿色施工临时设施:采用可拆卸、可重复利用的临时设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4.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保证绿色建筑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要点:(1)明确绿色建筑目标: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绿色建筑目标,并将其纳入项目管理体系。(2)制定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绿色建筑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绿色建筑要求得到有效落实。(3)施工过程监控: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觉并解决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质量保障:建立绿色建筑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5)安全防护: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6)环境保护: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监督,保证施工现场环境符合相关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为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第五章:绿色建筑材料选用5.1绿色建筑材料标准绿色建筑材料标准是指在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全过程中,符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或危害最小的材料。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材料标准,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提供了依据。5.2绿色建筑材料分类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1)节能材料:包括外墙保温材料、门窗节能材料、屋面保温材料等,能够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环保材料:如无毒、无害、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涂料、胶粘剂等,减少室内外环境污染。(3)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秸秆等,来源广泛,可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4)废弃物利用材料:如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废渣等,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5)高功能材料:如高强度钢材、高功能混凝土等,具有优异的功能,可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5.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原则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保原则:选用对环境友好、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2)节能原则:优先选用具有节能功能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耗。(3)可持续原则: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安全原则: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功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5)美观原则:考虑建筑物的美观需求,选用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绿色建筑材料。(6)经济原则: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性价比高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成本。(7)地方特色原则:优先选用当地特色材料,体现地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以上原则,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功能、节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6.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6.1.1概述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关键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能耗。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保温隔热、遮阳和自然通风等方面,旨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6.1.2保温隔热技术保温隔热技术是围护结构节能的核心,主要包括外墙保温、屋顶保温和地面保温等。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传热系数,减少热量损失。6.1.3遮阳技术遮阳技术是通过遮挡阳光,降低建筑物的太阳辐射得热,从而降低空调能耗。常用的遮阳技术有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等。合理设置遮阳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空调开启时间和能耗。6.1.4自然通风技术自然通风技术是通过优化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利用自然风进行室内通风,降低空调能耗。自然通风技术的关键是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通道,以及采用智能控制系统。6.2采暖与空调节能技术6.2.1概述采暖与空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绿色建筑采暖与空调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高效设备、合理布局和智能控制等方面。6.2.2高效设备采用高效采暖和空调设备,如变频空调、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6.2.3合理布局合理布局采暖和空调系统,包括设备选型、管道布局和空调区域划分等,可以减少能源损失,提高系统运行效率。6.2.4智能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如楼宇自控系统、VRV系统等,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空调运行参数,实现节能目标。6.3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6.3.1概述照明与电气设备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灯具、智能控制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6.3.2高效灯具采用高效灯具,如LED灯具、紧凑型荧光灯等,可以降低照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6.3.3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如智能家居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照明设备,实现节能目标。6.3.4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建筑提供绿色能源,降低建筑能耗。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物供电,可以有效减少电力消耗。第七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7.1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非传统水源的利用逐渐成为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传统水源主要包括再生水、海水、矿井水等,以下对这些水源的利用技术进行简要阐述。7.1.1再生水利用技术再生水是指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用于非饮用目的的废水。再生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水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污染物,使其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2)输配水技术:采用专用管道、泵站等设施,将再生水输送到用户。(3)水质监测与保障技术:对再生水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其水质稳定达标。7.1.2海水利用技术海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再生利用等。(1)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通过反渗透、电渗析等方法转化为淡水。(2)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将海水作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3)海水再生利用技术:对海水进行处理,去除污染物,使其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7.1.3矿井水利用技术矿井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井水处理技术:对矿井水进行处理,去除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2)矿井水输配技术:采用专用管道、泵站等设施,将处理后的矿井水输送到用户。(3)矿井水水质监测与保障技术:对矿井水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其水质稳定达标。7.2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是指将建筑物屋顶、地面等部位的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以达到节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以下对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进行简要介绍。7.2.1雨水收集技术雨水收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特点、雨水需求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收集系统。(2)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收集池、雨水井、雨水管道等。(3)预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过滤、沉淀等预处理,去除杂质。7.2.2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饮用领域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道路清洗、冲厕等非饮用领域。(2)饮用领域利用:通过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生活饮用水。(3)雨水渗透技术: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7.3建筑中水回用技术建筑中水回用技术是指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内部,达到节水目的。以下对建筑中水回用技术进行简要介绍。7.3.1中水处理技术中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处理技术:包括过滤、沉淀、离心等。(2)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3)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7.3.2中水输配技术中水输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水管道设计:根据建筑物特点、中水需求等因素,设计合理的输配管道。(2)中水泵站:用于提升中水压力,满足输配需求。(3)中水水质监测与保障技术:对中水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其水质稳定达标。7.3.3中水利用技术中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饮用领域利用:将中水用于绿化、道路清洗、冲厕等非饮用领域。(2)饮用领域利用:通过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生活饮用水。(3)中水渗透技术:将中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第八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8.1室内空气质量管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衡量居住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在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环保材料:在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应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释放量。(2)优化通风系统:合理设计室内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结合,实现室内空气的持续更新。(3)室内空气净化: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降低污染物浓度。(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保证空气质量达标。8.2室内声环境管理室内声环境是衡量居住舒适性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在室内声环境管理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1)隔音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隔音措施,降低室内噪声。包括选用隔音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合理布置隔声墙、设置隔音窗等。(2)噪声控制:对室内噪声源进行有效控制,如降低机械设备噪声、减少室内活动噪声等。(3)室内声环境优化:通过室内声学设计,提高室内声环境的舒适度。如合理布局室内家具、采用吸声材料、设置声学扩散体等。8.3室内光环境管理室内光环境是影响人们视觉舒适度和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在室内光环境管理方面,应关注以下方面:(1)自然采光:充分利用自然光,提高室内光环境的舒适度。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窗户的位置、大小和朝向,实现室内采光的均匀性和充足性。(2)人工照明设计:合理配置人工照明,保证室内照度、色温和显色指数等参数满足使用需求。同时选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3)室内光环境优化:通过室内光环境设计,营造舒适、宜人的光环境。如合理布局灯具、采用调光技术、设置光环境分区等。(4)光污染控制:在室内光环境设计中,注意避免光污染,如选用防眩光灯具、合理控制照明功率等。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将能够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九章: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9.1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新型绿色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建筑设备、能源、安全、环境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实现建筑的高效运行、节能降耗和舒适环保。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照明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2)智能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自动调节空调设备,实现舒适、节能的室内环境。(3)智能安防系统:通过视频监控、门禁控制、火灾报警等设备,保障建筑的安全。(4)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能源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2建筑物联网技术建筑物联网技术是将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系统和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协同控制和智能决策的一种技术。建筑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时采集建筑设备、环境和用户的信息。(2)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3)平台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4)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提供智能化的应用服务。建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建筑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产品守护者
- 2024年钢材企业技术转让合同
- 外销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销售培训与发展合同6篇
- 多继承人遗产处理合同(2篇)
- 2024版专业多语种翻译服务合同
- 小吃街承包协议书范本
- 29 跨学科实践“探究游乐设施中的功与能”(说课稿)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项目化课程案例
- 辅料装修合同
- 个人向事业单位借款合同范本
- 国企工程类工作总结
- 巴基斯坦炼铜工艺流程
- 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 电脑教室设计方案
- 现代物业服务体系实操系列物业服务沟通与投诉解决指南
- 2024年电力储能行业培训资料
- MSOP(测量标准作业规范)测量SOP
- 2022物联网操作系统安全白皮书
- 提高留置针规范使用率
- 垃圾清运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