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在多元媒介竞合背景下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促使微短剧的类型题材日趋丰富多元,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聚焦社会议题的内容成为时下平台和受众的热门选择。创作者通过对叙事逻辑和文本的主观调适,建构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美好幻境,让大众在云端的仪式互动中释放内心欲望并审视自身。微短剧在保证叙事脉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叙事时空,并提高人物行动密度来厘清叙事逻辑,力求让观众迅速捕捉故事的创作动机、戏剧冲突并获得情感共鸣。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悬疑短剧和轻喜短剧也常利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预叙出与结果相同或相悖的画面旁白以营造奇观效果。这种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由于叙事篇幅的限制和用户的广泛性,微短剧通常以微小叙事映射深刻主题,以此抵抗资本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异化危机。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寻求社交支持,能够缓解生活倦息,进行精神抚慰,但是,身体感官却在长期的快感刺激下日趋钝化,从而让异化的审美范式走向失控状态,致使受众在资本市场逻辑的支配下沦为盲目、短视的个体。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技术催生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具有极强的“网感”特质。“网感”是对网生代思维和观剧习惯的敏锐追踪和适应。人们在超负荷的视听接受行为中出现了注意力淡散等问题,身体解放、外部信息干扰和影像的可操控性逐渐使“散视”成为一种惯常现象。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但也会因叙事逻辑链条的破坏造成文本“意图性”的削弱。网感是方法而非意图,我们不能长期以低级媚俗和哗众取宠来曲解其内涵,微短剧既应葆有个性,以风格化的元素来贴合网感叙事,也应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准来维护内容质感。(摘编自张智华、吴云涛《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材料二:2023年8月30日,由抖音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打造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网络微短剧注入了一股清流,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赋予文物生命,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创意手法既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剧简洁动人,情节紧凑,符合移动时代用户碎片化、快捷性的信息消费习惯,也为网络微短剧的创新化创作展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可观的盈利空间。《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3月,与博主“夏天妹妹”准备微短剧的制作。可见,这种个体化的制作方式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还释放了大众影像的创作活力。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短剧共有3集,总片长仅17分钟。在抖音上线5天后,播放量突破2.5亿次,并且收获近2000万次赞,正片上线仅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在叙事层面,网络微短剧的感官化和娱乐性为《逃出大英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在短短几集之内,便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前两集中,化作人形的小玉壶与中国记者张永安的相遇,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在融合古风、甜宠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第三集由表及里,通过一封封“家书”所展开的海外文物与中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作品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文物归还、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考。在角色塑造上,该剧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以可爱、亲切的形象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可见,作品以文物拟人化为创作手法,将原本冰冷静止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它们能够以更加亲切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具“网感”的制作方式,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严肃的历史文物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而这种热潮的兴起,与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作品在传播方面依托于数智化平台,将影视的观看、评论、分享等交互功能集成于同一界面,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亨,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该剧也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该剧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数字时代新兴影视形态的典型代表。(摘编自张子竞《网络微短剧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转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谈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网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微短剧迎合了当下社会下受众的审美需要,其叙事方式、题材特点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引起共鸣。B.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议题,通过艺术加工在主观审美意象中建构一种生活幻境,呈现出浓厚的生活质感。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源于网络博主对网友意愿的积极回应,主创者在个体化的制作方式中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活力。D.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可以赋予文物生命和情感,拉近文物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短剧体制虽小,但仍能发挥社会认识和价值引领功能,映射问题,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B.受众观看短剧时通过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活动,让自己获得了微短剧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D.材料一则注意到微短剧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材料二着重分析《逃出大英博物馆》成功的原因。3.下列选项各介绍了一部热播微短剧,其中最不能体现“网感”的制作方式的一项是()A.《开挖掘机怎么了》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剧中角色的自嘲与自我吐槽来展示内心活动,尝试与受众对话,讲述了职校学生勇敢追梦的故事。B.《吃饭才是正经事》采用“贪吃蛇”结构,以第一人称方式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串联七位主角眼里的世界,凭亲切的表述拉近角色与受众的距离。C.《谷雨奇遇记》以谷雨采茶这一节气习俗为背景,借鉴《桃花源记》的意境,在剧中巧妙穿插呈现了采茶、炒茶、制茶、品茶等传统民间工艺。D.《我坦白》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基础,通过受害者和施害者双方“坦白式”自述,讲述了网络暴力、杀猪盘等悬疑纪实故事,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4.材料一第4段提到“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爽”是受众表达观看微短剧体验的高频词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种体验的原因。5.国家广电总局即将举办“年度优秀网络微短剧评选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探索、叙事表达、审美体验这三方面制定几条评选标准。【答案】1.D2.C3.C4.①题材上:微短剧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建构美好幻境,契合受众的情感需要。②叙事方式上:通过“倒叙”“预叙”等创新叙事方式,吸引受众的眼球。(答出“以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等来吸引受众注意”亦可)③主题上:微短剧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将美的事物崇高化,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④互动方式上: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方式参与到微短剧的再生产过程中,获得审美娱乐和精神抚慰。5.①题材探索方面:探索多元题材,通过艺术化手法反应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赋能。②叙事表达方面:创新叙事表达,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剧情设计讲述故事,吸引受众注意力。③审美体验方面:弘扬核心价值观,在真善美中凝聚文化认同,唤起受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视听形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材料一分析了微短剧在叙事方式、题材选择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特征,指出其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审美异化的风险。材料二则通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微短剧在创新创作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力。整体来看,文章强调了微短剧在数字时代的独特魅力和挑战,呼吁在创新中保持内容质感。【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错误,这里将材料二第⑤段、⑥段内容拼接在一起,第⑥段的原文是“作品……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C.“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错误,《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材料二第③段“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表现的是它的社会反响,将“获得官媒的表扬”界定为爆火出圈的原因与文意不符。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文本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⑤段和材料二第⑤段“网感”相关表述可知,具有“网感”的制作方式当是吸引受众注意、拉近作品与受众距离、注重与受众交流互动的制作方式。A、B、D三项都体现了重视与用户交流、互动,拉近与受众距离的特点。C.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创意,体现了制作方面的巧思和匠心,在吸引受众方面的考虑并不突出。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题材方面: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这使得其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同时,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②叙事方式方面: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此外,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③主题方面: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例如,剧中可能会展现普通人的工作、家庭、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将美的事物崇高化,如通过对美好品质、善良行为的描绘和赞美,让观众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互动方式方面: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可以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点赞来给予肯定,这种互动方式让观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微短剧的传播和评价中,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释放内心的情感,缓解生活的压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题材探索方面:网络微短剧应探索多元题材,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同时,微短剧应通过艺术化手法反应社会现实,如材料一中提到“ 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此外,微短剧还应传递正能量,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文物的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②叙事表达方面:网络微短剧应创新叙事表达,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叙事层面,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此外,微短剧还应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剧情设计讲述故事,吸引受众注意力,如材料一中提到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等。③审美体验方面:网络微短剧应弘扬核心价值观,在真善美中凝聚文化认同,如材料一中提到微短剧“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此外,微短剧还应唤起受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最后来的是乌鸦[意大利]卡尔维诺(1)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很快又顺着“之”字形没入水中。(2)“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3)“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4)就在那时,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条鳟鱼扭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嘿呦!”他们说。(5)小伙子又把枪口对准了空中。这事真挺奇怪的,人们被空气包围着,正是这几米的空气,把他们和其他东西隔开。然而如果用步枪瞄准的话,①空气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直线,是一条从枪口到被瞄准物之间绷直了的线,这会儿,枪正瞄准了一只小鹰隼,它在空中翱翔。在扣动板机的时候,空气仍是清朗而空透的,但在这条直线的另一端,小鹰隼像石头一般落了下来。(6)“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7)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这会儿正是松鸦出来的时候,他开了枪。他在原地又找到了一个目标--一只睡鼠。从栗树下,他看见一只蘑菇,他一枪把蘑菇炸碎了。②这样,从一个目标跑到另一个目标,真是个有意思的游戏,也许能这样周游整个世界。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8)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这扣子,开了火。(9)很快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10)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11)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③走着走着,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12)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总不会一直瞄准他吧?士兵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13)士兵并没有泄气,如果他快速移动的话,就不可能逮着他了。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戴胜。一声响,它掉下来了。士兵咽了口唾液:“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枪很快又响了一声,另一只沙雉也落了下来。(14)所以他不该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蹲着,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不试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飞到抛物线的一半时,它在空中被一枪炸开了。士兵一头扑倒在地,以防弹片砸在自己身上。(15)当他再抬起头时,乌鸦来了。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迟迟没响,也许是乌鸦飞得太高了?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终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居然打起了松果?(16)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④就在这时,子弹正好打在他制服上绣着的那只展翅老鹰的正中间。(17)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其他人准备用扔炸弹的方式捕获鳟鱼,这一场景描写意在引导主要人物小伙子出场。B.小伙子追击德国兵时依次射中其肩章、帽顶、皮带圈,此处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追击的激烈。C.士兵没有听到射击乌鸦的枪声,产生了多个疑问,可见他无意中已经落入了小伙子的“圈套”。D.小说以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战胜侵略者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7.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采用借喻手法,把“空气”比作直线,化无形为有形,表现小伙子射击技艺高超。B.第②处:“有意思”一句,小伙子把射击看成游戏,写出小伙子对村庄外的世界感到新奇的心理。C.第③处:前句写士兵走投无路,情节陡然紧张,后一句又峰回路转: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D.第④处:“老鹰”是纳粹德国军队的代表标志,这一细节描写隐喻了正义终将胜利。8.小说从第9段到结尾,写小伙子和士兵的“遭遇战”时同时使用士兵和小伙子的视角进行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9.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创作“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请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A8.①用小伙子的视角叙述,表现了小伙子的敏捷、从容、自信。②用士兵的视角叙述,表现了士兵复杂的心理活动;侧面展现了小伙子高超的射击水平。③同时使用两种视角,使叙事富于变化,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双方的处境,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小说的感染力。9.①小说以“战争”为主题,涉及死亡,这本质上是沉重的。②环境描写体现“轻松”。文中“轻盈而清澈”“晴朗而空透”“明净”等词写出了天空的澄澈,不间断出现的各种小动物表现了林间的生机。③形象上体现“轻松”。小说的主角是个纯真质朴而枪法高超的乡下小伙子,他对新事物充满新奇感,行为不循常理。④情节上体现“轻松”。小说采用了“延迟”手法(意思对即可),多次描写小伙子打各种动植物的情节,舒缓叙述节奏,增添了趣味性。/小说最后,战争以一种游戏的方式结束,幽默轻松。⑤选材上体现“轻松”。小说主要选取了林中空地两人较量的片段,避开了“激战的喧嚣”。【解析】【导语】卡尔维诺的《最后来的是乌鸦》通过描绘一个山村小伙子与德国士兵的遭遇战,展现了战争中的勇敢与机智。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伙子高超的射击技艺和灵活的战术,尤其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描写,赋予故事一种轻盈的质感。结尾处乌鸦的降落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胜利的希望,体现了卡尔维诺在沉重主题中追求轻松与诗意的风格。【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意在暗示战胜侵略者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过度解读。小说以乌鸦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德国士兵的结局。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采用借喻手法”错,把“空气”比作直线,比喻词为“是”,应为“暗喻”。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小说在第9段到结尾部分,通过交替使用小伙子和士兵的视角,巧妙地展现了两者在“遭遇战”中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①从小伙子的视角来看,他的每一次射击都精准无误,比如他“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他还可以“,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追逐士兵时“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表现出他在战斗中的敏捷、从容和自信,他的每一次射击都精准无比,展现了他高超的射击技艺和冷静的头脑,这种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小伙子作为一个年轻战士的英勇和冷静。②从士兵的视角来看,他在面对小伙子的精准射击时,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最好做个尝试,于是他用刺刀挑起头盔,结果头盔被钻孔,但士兵并未泄气,继续想办法。从士兵的视角写,复杂的心理活动被细腻地刻画出来,这不仅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的无奈和恐惧,也从侧面突出了小伙子高超的射击水平。③双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得叙事更加富于变化,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紧张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同时感受到双方的心理和处境,仿佛置身于战斗现场,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小说的感染力。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艺术风格进行鉴赏的能力。①小说的主题是战争,这本质上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战争带来的是生命的消逝和人类的苦难,涉及生死和冲突。然而,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选材等方面,巧妙地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②环境描写体现“轻松”。环境描写中,使用了“轻盈而清澈”“晴朗而空透”等词语,写出了天空的澄澈,不间断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如鳟鱼、小鹰隼、睡鼠等,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现了林间的生机,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③形象上体现“轻松”。人物形象上,小说的主角是个纯真质朴而枪法高超的乡下小伙子,他的行为不循常理,比如用枪打鳟鱼,醒来后打松鸦、睡鼠甚至蘑菇,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天真无邪的特质为小说增添了轻松的色彩。④情节上体现“轻松”。小说通过“延迟”手法来体现轻松的情节氛围。小伙子在追击敌人时,不急于直接对抗,而是多次描写他射击各种动植物的情节。这种描写不仅舒缓了叙述的节奏,还增添了趣味性,使得原本紧张的战争场景变得轻松幽默。小说最后,战争以一种游戏的方式结束,士兵的失败并没有带来沉重的压抑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胜利。⑤选材上体现“轻松”。小说选取了林中空地上小伙子与士兵之间的较量作为主要情节,避开了大规模战争的激烈场面和“激战的喧嚣”,将战争的残酷性转化为一种个人之间的较量。这种选择使得故事更具个人化和趣味性,减轻了战争题材的沉重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①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权曰:“孤与子瑜②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谤言流闻于外,陆逊表明瑾必无此,宜有以散其意。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③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胡三省注: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怒盛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曰孝直在必不倾危。)(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④,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使公果与子瑜合而有裨于汉之社稷,固可勿疑也,而况其用吴之深心,勿容妄揣也哉!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獠亭乎?公曰:“汉、贼不两立。”悲哉其言之也!若先主,则固非有宗社存亡之戚也,强之哭者不涕,公其如先主何哉?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⑤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备注〗①②诸葛瑾:诸葛亮的胞兄,字子瑜,东吴重臣,官至太傅。③孝直:法正字孝直,刘备谋士,终年45岁。④戢:检束,约束。⑤汝霖:宗泽字汝霖,南宋名将,曾20多次上书高宗力主还都东京,均未被采纳,忧愤而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荆州A大小B孰C与D海内E俱F应G仇H疾Ⅰ谁J当先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明白。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审”意思相同。B.非,不合于。与《<论语>十二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C.向令,假如。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意思相同。D.一,一样。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与《五石之瓠》中“能不龟手一也”的“一”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攻打东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劝他不要因为替关羽报仇而影响了报恩先帝、兴复汉室的大局。B.面对诸葛瑾私下向刘备传递消息的传言,孙权认为诸葛瑾为人正派,与自己亲如手足,不会选择背叛。C.王夫之认为刘备并非以存续汉朝正统为毕生志愿,也不会为汉朝灭亡而悲伤,而有称霸天下的野心。D.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没有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所以虽然不认同伐吴行动,还是没有选择直言规劝。1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14.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之志不能“尽行于先主”,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的原因。【答案】10.BEI11.A12.D13.(1)法正如果还活着,一定能阻止君主向东进军(攻打吴国);即使(劝阻失败)(君主)向东进军(攻打吴国),也一定不会失败。(2)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这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于是)能进行治疗。14.①诸葛亮与刘备的志向不同。诸葛亮的志向在于匡扶汉室,挽救汉朝政权;而刘备的志向是实现称王称霸的野心。②刘备不能充分信任诸葛亮,对诸葛亮联合东吴的战略心存疑虑。【解析】【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刘备伐吴事件展开。材料一通过史实记载,展现了刘备因关羽之死而伐吴的决策,以及诸葛瑾和孙权对刘备的劝谏和信任。材料二则是王夫之的评论,认为刘备的雄心和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导致了伐吴失败,并指出诸葛亮的忠诚和苦心未被刘备理解。两篇材料共同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物间的信任与误解。【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荆州的面积,与天下相比,哪一个更大更重要?如果(对杀关羽者和窃取天下者)都应当仇视与痛恨,应当先除掉哪一个呢?)“荆州大小”中“荆州”是“大小”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孰与”表示二者的比较和选择‌,中间不能断开,这里是把“荆州大小”和“海内”进行比较,所以从“海内”后边E处断开;从“荆州大小”其后B处断开,表示强调;“谁当先后”也是把二者进行比较,从其前I处断开。故选BEI。【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审,明白;/仔细。句意:如果明白这些问题。/仔细一看,只见蟋蟀巨大的身体,修长的尾巴,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B.正确。句意:不符合正义的话不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C.正确。句意:假如先主(刘备)用深深信任关羽的程度来信任诸葛亮。/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D.正确。句意:这一点是一样的。/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一样的。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没有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错误,材料二王夫之并没有对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伐吴的原因作分析,且据材料一胡三省分析,诸葛亮没有劝阻的原因有二:一是刘备处于盛怒之中,劝了不一定听;二是蜀国军队处于有利地位,或许可以取胜。选项表述过于片面、武断。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制”,阻止;“就使”,即使;“倾危”,失败(2)“攻”,治疗;“然”,一样;“焉”,才,于是。【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可知,诸葛亮与刘备的志向不同。诸葛亮的志向在于匡扶汉室,挽救汉朝政权;而刘备的志向是实现称王称霸的野心。②根据材料二“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可知,刘备不能充分信任诸葛亮,对诸葛亮联合东吴的战略心存疑虑。参考译文:材料一:秋季,七月,汉王(刘备)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孙权,孙权派遣使者向汉王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汉王说:“陛下与关羽的亲近程度,和先帝相比怎么样呢?荆州的面积,与天下相比,哪一个更大更重要?如果(对杀关羽者和窃取天下者)都应当仇视与痛恨,应当先除掉哪一个呢?)如果明白这些问题,(做出正确决策)就易如反掌了。”汉王不听从。当时有人传言诸葛瑾另外派遣亲信和汉王互通消息,孙权说:“我与诸葛瑾有生死都不改变的誓言,诸葛瑾不辜负我,就如同我不辜负诸葛瑾一样。”然而诽谤的言论在外面流传,陆逊上表说明诸葛瑾一定没有这样的行为,应该有办法消除他心中的疑虑。孙权回复说:“诸葛瑾与我共事多年,恩情如同骨肉,彼此非常了解信任。他的为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不符合正义的话不说。我和诸葛瑾,可以说是心灵相通,不是外面的流言蜚语所能离间的。”当初,诸葛亮和尚书令法正喜好和崇尚各不相同,但因为秉持公义而相互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赞赏法正的智谋权术。等到汉王攻打吴国失败的时候,法正已经去世了,诸葛亮感叹说:“法正如果还活着,一定能阻止君主向东进军(攻打吴国);即使(劝阻失败)(君主)向东进军(攻打吴国),也一定不会失败。”(胡三省注:看诸葛亮这句话,不认为汉王攻打吴国是正确的做法,然而不劝谏的原因,是因为汉王愤怒至极不可阻止,并且占据上游,可以取胜。战争形势变化无常,在于观察变化出奇制胜,所以说法孝直如果在一定不会有危险。)材料二:谈论君臣之间交情的人,都会竞相提到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说:“孝直如果还活着,必定能制止陛下东征。”诸葛亮的志向能够在刘备手下完全实现吗?真是悲哀啊!诸葛亮的大节和苦心,不能在当时被理解和体谅,而白白地以为实现抱负而鞠躬尽瘁,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千古!诸葛亮的心愿,就是一定要保存汉室,一定要消灭曹魏政权。如果(蜀汉)不与吴国交好,在内就会受到东吴掣肘而北伐不能顺利进行。他的这一心思,只有鲁肃了解罢了。孙权尚且可以体谅鲁肃与诸葛亮的用心,而刘备的志向却与他们不同。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所以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对关羽的信任,并且还不如孙权信任诸葛瑾。(刘备)深深怀疑诸葛亮与吴国勾结,并且一并怀疑他与诸葛瑾联合;假如诸葛亮果真与诸葛瑾联合而对蜀汉的江山社稷有益,本来就可以不必怀疑,更何况他(诸葛亮)与吴国交往的深层用心,不容许胡乱猜测啊!假如先主(刘备)用深深信任关羽的程度来信任诸葛亮,听从赵云的话,停止东征的行动,与吴国交好以谋取中原,力量尚且完整,气势尚且锐利,即使汉朝国运已经衰微,又何至于让英雄的鲜血不洒在许都、洛阳,而白白流淌在獠亭呢?诸葛亮说:“蜀汉和曹魏不能同时存在。”这话多么悲哀啊!像先主刘备,本来就没有宗庙社稷存亡的深切忧虑,勉强哭泣的人没有眼泪,诸葛亮对先主又能怎么样呢?张良遇到汉高祖而志向得以伸展,宗泽遇到宋高宗而志向受到挫折;诸葛亮,张良,宗泽,怀有深情而不容易告诉别人,这一点是一样的,但是成功和失败却不同。诸葛亮心怀想法而不能说出来,实在是千秋的遗憾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①。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②,会有幽人客寓公③。〖备注〗①鸡犬识新丰: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建造新丰,将丰县百姓迁居至此,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②万户皆春色:苏轼自注“岭南万户酒”,古人常将酒命名为“……春”。③寓公:闲居外地的官僚,这里是苏轼自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到惠州,苏轼感到这里似曾相识,恍惚间有回到家乡的错觉,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B.苏武怎会料到能回中原,管宁打算终老辽东,诗人反用典故表达了被贬惠州的伤感。C.“会”有“应当”“一定”意,表达了诗人对在此地与高士聚饮、交游的强烈愿望。D.此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议论抒怀、表白心迹,以意外的欣喜一扫遭贬的心理阴霾。16.苏轼被贬谪至此,却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苏轼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答案】15.B16.①对惠州有似曾相识之感;②惠州吏民和父老热情欢迎;③以苏武、管宁自比,表达随遇而安心态;④岭南酒文化带来慰藉。【解析】【导语】苏轼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初到惠州的感受。诗中通过对比典故,表达了对贬谪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身处异乡,他仍能从中找到乐趣,展现出乐观旷达的心境。诗歌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洒脱与智慧。【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表达了被贬惠州的伤感”错误。苏轼以苏武还漠北和管宁欲老辽东的典故,自比历经坎坷后终得归宁的心境。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诗的首联“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苏轼运用“鸡犬识新丰”的典故,描绘出初到惠州时那种仿佛曾经游历过此地的奇妙感觉,仿佛一切都那么熟悉,并非身处陌生之地,这种似曾相识之感给苏轼带来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就好像此地早已与他有某种缘分,让他在被贬谪的境遇下,能在初到时便从心底涌起一丝温暖,这是他感慨愿长留此地的一个情感基础。②颔联“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展现了惠州当地的吏民和父老们对苏轼到来的反应。吏民们惊讶好奇苏轼因何事被贬至此,而父老们则纷纷携手前来迎接他。这一画面生动地体现了惠州民风的淳朴与热情,即便苏轼是被贬谪而来,身份特殊,但当地百姓并没有因此而疏离或冷落他,相反,给予了他热忱的欢迎。这种淳朴热情的民风让苏轼在异地他乡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使他对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好感,也成为他愿意长留此地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颈联“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苏轼以苏武和管宁自比。苏武被困匈奴多年,不知能否回到汉朝;管宁在辽东隐居,打算终老于此。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虽被贬至惠州,但心态已然平和,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回到中原,甚至做好了像管宁那样在这偏远之地终老一生的准备。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他能够以一种较为坦然、自适的心境面对在惠州的生活,从而发出即使长期留在此地也心甘情愿的感慨。④尾联“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提到了“岭南万户酒”,表明惠州有美酒可供品尝;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广为人知的诗句也体现出此地的荔枝等美食对苏轼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此外,诗中提到会有隐士来与自己这个“寓公”相伴,说明此地或许还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苏轼对惠州的生活充满期待,进一步坚定了他愿意长期留在此地的想法,故而发出那样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别从思妇和游子两个角度写月下离人相思,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思妇的日常活动入手,体现她不堪月光勾起的相思之苦,妄想排除月光干扰而不得的微妙心理,无理而妙。(2)中医理论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张,这与《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深度契合。(3)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汲取教训。【答案】(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给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细想,这不正是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取长补短,但①,结果往往低效且无聊;与此相反,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互相“点亮”技能,这种既有社交属性、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便有圈内人自嘲这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技能能否交换成功,主要还是概率问题。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则可能(A)。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高的技能交换,实则(B)。①技能交换看似有武侠小说里交换武功的浪漫,②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③要精通某项技能,只靠交换是换不来的,④除自身潜心钻研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专业的指导。⑤正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⑥系统学习一门技能,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在巨大光束投射下,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披”上了一面五星红旗。B.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C.荡、沙、碱三害坑害了兰考人民多年。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驱走。D.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简述第3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答案】18.C19.A.事与愿违(徒劳无功/事倍功半)B.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寥可数)20.④应改为:除需要专业的指导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自身潜心钻研(或把“自身潜心钻研”与“需要专业的指导”互换)⑥应改为:系统学习一门技能,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21.①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②又有相互督促性的技能交换22.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因为其有重社交轻技能的局限性,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或: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是因为其重社交轻技能的局限性。)【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选文中“点亮”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B.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C.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D.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空前句“若盲目迷信”可知,这里是紧接前句“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是指如果盲目迷信,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故可填“事与愿违(徒劳无功/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B.根据空前句“重社交而轻技能”可知,这里是指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高的技能交换非常稀少,故可填“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寥可数)”。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寥寥可数:形容很少,数得出来。【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最后一段表述不当的两句是④句和⑥句。④句,“自身潜心钻研”与“需要专业的指导”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原句应改为:除需要专业的指导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自身潜心钻研;⑥句,“建立互助学习”后边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互助学习”后面加“关系”,原句应改为:系统学习一门技能,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空后句“结果往往低效且无聊”可知,此空是指班主任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是班主任的意愿,学生可能有些不愿意,故可填“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②根据前文“互相‘点亮’技能”可知,此空是指技能交换有相互督促的作用,故可填“又有相互督促性的技能交换”。【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分析第3段的原因和结果。根据“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可知,此句是本段的总括句;根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可知,这是说明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的原因,可概括为“其有重社交轻技能的局限性”;根据“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可知,这是说明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的结果,可概括为“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然后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连接两个分句,得出答案。可概括为: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因为其有重社交轻技能的局限性,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或: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是因为其重社交轻技能的局限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有时候很想放肆,但最终选择了克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语“我们有时候很想放肆,但最终选择了克制”简洁而富有哲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它揭示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矛盾性:一方面渴望自由、释放、追求个体欲望的满足(即“放肆”),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规范、道德约束、长远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最终选择压抑冲动、理性思考、做出妥协(即“克制”)。这体现了个人与社会、欲望与理性、短期与长远之间的博弈和平衡。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放肆”指的是不受约束、自由自在、尽情释放的状态,它代表着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对个体自由快乐的追求。“克制”则意味着理性战胜了欲望,个人主动选择了约束和控制,体现了责任感、自律性和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就材料而言,文章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放肆”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和人生价值。写作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切入,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例如伟人的克制故事、过度放肆的反面事例等,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例如,对比苏轼的豁达与放肆带来的不同人生境遇,论证克制的必要性;也可以列举当代青年因过度放纵而造成的个人成长的受挫、社会问题等,以正反对比突出克制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从“放肆”与“克制”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论证如何在适当的时机“放肆”,例如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激情,在竞技场上挥洒汗水,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避免空洞的说教,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事例,例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经历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立意:1.平衡放肆与克制,成就更好的自己。2.克制带来长远幸福,适度放肆增添生活色彩。3.在诱惑面前,理智选择克制。浙江省温州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在多元媒介竞合背景下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促使微短剧的类型题材日趋丰富多元,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聚焦社会议题的内容成为时下平台和受众的热门选择。创作者通过对叙事逻辑和文本的主观调适,建构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美好幻境,让大众在云端的仪式互动中释放内心欲望并审视自身。微短剧在保证叙事脉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叙事时空,并提高人物行动密度来厘清叙事逻辑,力求让观众迅速捕捉故事的创作动机、戏剧冲突并获得情感共鸣。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悬疑短剧和轻喜短剧也常利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预叙出与结果相同或相悖的画面旁白以营造奇观效果。这种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由于叙事篇幅的限制和用户的广泛性,微短剧通常以微小叙事映射深刻主题,以此抵抗资本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异化危机。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寻求社交支持,能够缓解生活倦息,进行精神抚慰,但是,身体感官却在长期的快感刺激下日趋钝化,从而让异化的审美范式走向失控状态,致使受众在资本市场逻辑的支配下沦为盲目、短视的个体。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技术催生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具有极强的“网感”特质。“网感”是对网生代思维和观剧习惯的敏锐追踪和适应。人们在超负荷的视听接受行为中出现了注意力淡散等问题,身体解放、外部信息干扰和影像的可操控性逐渐使“散视”成为一种惯常现象。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但也会因叙事逻辑链条的破坏造成文本“意图性”的削弱。网感是方法而非意图,我们不能长期以低级媚俗和哗众取宠来曲解其内涵,微短剧既应葆有个性,以风格化的元素来贴合网感叙事,也应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准来维护内容质感。(摘编自张智华、吴云涛《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材料二:2023年8月30日,由抖音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打造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网络微短剧注入了一股清流,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赋予文物生命,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创意手法既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剧简洁动人,情节紧凑,符合移动时代用户碎片化、快捷性的信息消费习惯,也为网络微短剧的创新化创作展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可观的盈利空间。《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3月,与博主“夏天妹妹”准备微短剧的制作。可见,这种个体化的制作方式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还释放了大众影像的创作活力。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短剧共有3集,总片长仅17分钟。在抖音上线5天后,播放量突破2.5亿次,并且收获近2000万次赞,正片上线仅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在叙事层面,网络微短剧的感官化和娱乐性为《逃出大英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在短短几集之内,便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前两集中,化作人形的小玉壶与中国记者张永安的相遇,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在融合古风、甜宠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第三集由表及里,通过一封封“家书”所展开的海外文物与中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作品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文物归还、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考。在角色塑造上,该剧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以可爱、亲切的形象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可见,作品以文物拟人化为创作手法,将原本冰冷静止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它们能够以更加亲切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具“网感”的制作方式,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严肃的历史文物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而这种热潮的兴起,与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作品在传播方面依托于数智化平台,将影视的观看、评论、分享等交互功能集成于同一界面,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亨,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该剧也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该剧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数字时代新兴影视形态的典型代表。(摘编自张子竞《网络微短剧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转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谈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网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微短剧迎合了当下社会下受众的审美需要,其叙事方式、题材特点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引起共鸣。B.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议题,通过艺术加工在主观审美意象中建构一种生活幻境,呈现出浓厚的生活质感。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源于网络博主对网友意愿的积极回应,主创者在个体化的制作方式中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活力。D.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可以赋予文物生命和情感,拉近文物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短剧体制虽小,但仍能发挥社会认识和价值引领功能,映射问题,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B.受众观看短剧时通过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活动,让自己获得了微短剧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C.《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D.材料一则注意到微短剧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材料二着重分析《逃出大英博物馆》成功的原因。3.下列选项各介绍了一部热播微短剧,其中最不能体现“网感”的制作方式的一项是()A.《开挖掘机怎么了》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剧中角色的自嘲与自我吐槽来展示内心活动,尝试与受众对话,讲述了职校学生勇敢追梦的故事。B.《吃饭才是正经事》采用“贪吃蛇”结构,以第一人称方式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串联七位主角眼里的世界,凭亲切的表述拉近角色与受众的距离。C.《谷雨奇遇记》以谷雨采茶这一节气习俗为背景,借鉴《桃花源记》的意境,在剧中巧妙穿插呈现了采茶、炒茶、制茶、品茶等传统民间工艺。D.《我坦白》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基础,通过受害者和施害者双方“坦白式”自述,讲述了网络暴力、杀猪盘等悬疑纪实故事,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4.材料一第4段提到“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爽”是受众表达观看微短剧体验的高频词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种体验的原因。5.国家广电总局即将举办“年度优秀网络微短剧评选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探索、叙事表达、审美体验这三方面制定几条评选标准。【答案】1.D2.C3.C4.①题材上:微短剧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建构美好幻境,契合受众的情感需要。②叙事方式上:通过“倒叙”“预叙”等创新叙事方式,吸引受众的眼球。(答出“以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等来吸引受众注意”亦可)③主题上:微短剧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将美的事物崇高化,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④互动方式上: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方式参与到微短剧的再生产过程中,获得审美娱乐和精神抚慰。5.①题材探索方面:探索多元题材,通过艺术化手法反应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赋能。②叙事表达方面:创新叙事表达,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剧情设计讲述故事,吸引受众注意力。③审美体验方面:弘扬核心价值观,在真善美中凝聚文化认同,唤起受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视听形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材料一分析了微短剧在叙事方式、题材选择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特征,指出其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审美异化的风险。材料二则通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微短剧在创新创作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力。整体来看,文章强调了微短剧在数字时代的独特魅力和挑战,呼吁在创新中保持内容质感。【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错误,这里将材料二第⑤段、⑥段内容拼接在一起,第⑥段的原文是“作品……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C.“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错误,《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材料二第③段“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表现的是它的社会反响,将“获得官媒的表扬”界定为爆火出圈的原因与文意不符。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文本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⑤段和材料二第⑤段“网感”相关表述可知,具有“网感”的制作方式当是吸引受众注意、拉近作品与受众距离、注重与受众交流互动的制作方式。A、B、D三项都体现了重视与用户交流、互动,拉近与受众距离的特点。C.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创意,体现了制作方面的巧思和匠心,在吸引受众方面的考虑并不突出。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题材方面: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这使得其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同时,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②叙事方式方面: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此外,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③主题方面: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例如,剧中可能会展现普通人的工作、家庭、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将美的事物崇高化,如通过对美好品质、善良行为的描绘和赞美,让观众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互动方式方面: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可以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点赞来给予肯定,这种互动方式让观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微短剧的传播和评价中,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释放内心的情感,缓解生活的压力。【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题材探索方面:网络微短剧应探索多元题材,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同时,微短剧应通过艺术化手法反应社会现实,如材料一中提到“ 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此外,微短剧还应传递正能量,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文物的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②叙事表达方面:网络微短剧应创新叙事表达,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叙事层面,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此外,微短剧还应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剧情设计讲述故事,吸引受众注意力,如材料一中提到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等。③审美体验方面:网络微短剧应弘扬核心价值观,在真善美中凝聚文化认同,如材料一中提到微短剧“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此外,微短剧还应唤起受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最后来的是乌鸦[意大利]卡尔维诺(1)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很快又顺着“之”字形没入水中。(2)“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3)“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4)就在那时,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条鳟鱼扭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嘿呦!”他们说。(5)小伙子又把枪口对准了空中。这事真挺奇怪的,人们被空气包围着,正是这几米的空气,把他们和其他东西隔开。然而如果用步枪瞄准的话,①空气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直线,是一条从枪口到被瞄准物之间绷直了的线,这会儿,枪正瞄准了一只小鹰隼,它在空中翱翔。在扣动板机的时候,空气仍是清朗而空透的,但在这条直线的另一端,小鹰隼像石头一般落了下来。(6)“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7)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这会儿正是松鸦出来的时候,他开了枪。他在原地又找到了一个目标--一只睡鼠。从栗树下,他看见一只蘑菇,他一枪把蘑菇炸碎了。②这样,从一个目标跑到另一个目标,真是个有意思的游戏,也许能这样周游整个世界。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8)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这扣子,开了火。(9)很快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10)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11)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③走着走着,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12)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总不会一直瞄准他吧?士兵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13)士兵并没有泄气,如果他快速移动的话,就不可能逮着他了。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戴胜。一声响,它掉下来了。士兵咽了口唾液:“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枪很快又响了一声,另一只沙雉也落了下来。(14)所以他不该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蹲着,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不试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飞到抛物线的一半时,它在空中被一枪炸开了。士兵一头扑倒在地,以防弹片砸在自己身上。(15)当他再抬起头时,乌鸦来了。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迟迟没响,也许是乌鸦飞得太高了?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终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居然打起了松果?(16)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④就在这时,子弹正好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