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例如,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角度,制定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管理规范、行政条例、项目审批、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整合;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兼顾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旅游设施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摘编自宋瑞《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有删改)材料三:10月7日,长达7天的国庆“黄金假期”圆满收官,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崀山,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营造了火热的节日气氛和多样的文旅业态,精彩纷呈、体验丰富的“国庆文旅大餐”赋能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国庆期间,在辣椒峰、骆驼峰脚下的刘氏宗祠,轮番上演、持续开展的花鼓戏《补锅》非遗展演《岩鹰拳》祁剧《双拜寿》等经典曲目,让游客们在领略山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感受新宁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随着客流高峰的到来,旅游日益升温。景区内独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山歌等表演,热闹欢快、声韵悠扬,在建筑和自然景观的映衬下,多彩多姿的山水人文画卷,吸引游客驻足欣赏、高度点赞,为旅游增添一抹火红的亮色。(摘编自鄢跃斌、刘海《邵阳山·文旅业态多元融合赋能国庆假期“精彩游”》,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人的需求来看,旅游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感受景点独特的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目的。B.充分挖掘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旅游发展的各环节,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可以助力旅游发展。C.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就是要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D.对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进行梳理与分类整合,是为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各地旅游景点“文化味儿”的提升和县域旅游的走红,根本原因是把握好了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如果博物馆不做出相应调整,就无法满足所有观众想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期待。C.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说明:只要注重文化,就能丰富文旅业态,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D.崀山景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山歌表演,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避免了文化产品的“复制粘贴”。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提到的“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的一项是()A.江西南昌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故事。B.宁乡花明楼景区举办“百集微故事”活动,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游客真切感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C.邵阳城镇周边的采摘园成为旅游热点,赏乡村风景、尝收获味道、体验采摘乐趣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一种趋势。D.在湖北省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了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游玩体验。4.材料一在阐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的必要性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5.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我们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该怎样“守正创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D3.C4.①引用论证。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证明人在旅行中对文化的内在需求;引用于光远先生的话证明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连为一体;②举例论证。列举长城、故宫、演艺等例子,证明文化和旅游唇齿相依,难分彼此;③比喻论证。将文化与旅游比作“连体”和“唇齿”,证明其难以分割的关系。5.①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明确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制度安排;③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现代手段,实现跨界多元融合;④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策略。材料一强调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系,提出通过文化理念发展旅游和用旅游方式传播文化的双重路径。材料二指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强调守正创新。材料三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成功实践。整体来看,文章通过理论阐述和实际案例结合,全面分析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强调了创新与传统的结合。【1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感受景点独特的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目的”错误。原文指出“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可知文化仅仅是旅游的牵引所在,未明确提及其是旅游的核心目的。C.错误。根据材料,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对外而言,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原文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进行的阐释,选项仅仅解释对外的含义,以偏概全。D.“是为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错误。结合原文“要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可知,“对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进行梳理与分类整合”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不是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故选B。【2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根本原因是把握好了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错误。结合原文,县域旅游走红,“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可知,根本原因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而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需要注重的方面。B.错误,“无法满足”过于绝对。材料二中说“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只是说博物馆做出相应调整能更好地满足部分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期待,但并没有说不做出调整就无法满足所有观众。C.“只要注重文化,就能丰富文旅业态,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错误。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是因为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只要注重文化就能达到的,该项说法过于片面。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游客在茶馆中品茶并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故事,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南昌方言、历史故事)与旅游活动(游客前来品茶体验)相融合,体现了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B.通过举办“百集微故事”活动,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岁月的历史文化,是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要求。C.主要强调游客在采摘园赏乡村风景、体验采摘乐趣等休闲度假方式,侧重于游客对自然景观和农事体验的享受,并未突出文化元素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符合材料中提到的“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D.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既展现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游玩体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要求。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引用论证。如“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证明人在旅行中对文化的内在需求;又如“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引用于光远先生的话证明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连为一体。②举例论证。如“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列举长城、故宫、演艺等例子,证明文化和旅游唇齿相依,难分彼此。③比喻论证。如“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将文化与旅游比作“连体”和“唇齿”,证明文化与旅游难以分割的关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可知,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明确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制度安排;③结合材料二“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材料三“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可知,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现代手段,实现跨界多元融合;④结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可知,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风雪腊梅路遥玉琴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瓶里取出那枝刚从院子南墙根儿采来的腊梅花,久久地看着,两颗泪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挂在了脸蛋上。生活啊,生活,你把人逼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记得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当然,生活是苦一些,一年半载,见点白面星儿都难。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她和她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康庄哥一块出山劳动,一块谈天说地,生活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甜味。现在,整天白米白面、肉上肉下,但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不痛快。她记得,是那件意外的事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的变化。那天,吴所长来到了他们村,说是什么部有个领导人要来这地区检查工作,就亲自出动来他们这里寻找当地出的一些土特产,结果发现她长得漂亮。于是,她就和他们那里出的土特产一起被吴所长带回了这个城市。所长说地区招待所是全地区的门面,非得要相貌好的姑娘来当服务员。当时,她自己对这事倒也不是那么热心。这也不是说她不愿意来城里工作,而主要是觉得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来参加工作,心里感到很不美气。但她亲爱的康庄哥竭力支持她来。他对她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康庄哥的话说动了她的心,她就来了。可是不久,她就明白了,所长这么热心地把她带来当服务员,并不单是要拿她的“好相貌”来为这个地区“撑门面”,而是给她的儿子找媳妇哩!尽管她和康庄哥从来也没说出过“我爱你”,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事情。再说,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康庄,她也不会爱所长的儿子的。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享受不了这种荣华富贵。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抛开这些不说,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可是这母子俩却不歇心,甚至专门把地委书记拉来看了她一回。所长还给旁人话言话语说,她的合同期到年底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说他“很急”,因为地委最近有了“新精神”,说马上要精简一批合同工哩。她知道这是所长捎话给她听,威胁她哩。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出神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凛冽清香的腊梅花。突然,她听见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站起来去开门。随着打开的门板,风雪裹进了一个人。她定睛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她想着和盼着的康庄哥啊!喜悦、激动,使她浑身微微地有点发抖。这的确是康庄,她看见他带着很不自然的笑容站在她的面前,两只手互相局促地搓着。原来很削瘦的他,现在居然脸盘胖胖的,有点城里人说的发福的样子。头发也理得整整齐齐,似乎比原来也黑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涤卡衣服,新倒是很新,但上面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琴,自从你和地委书记的儿子订婚后,你们所长就打发人把我从村里叫上来,给我找了这么个工作,所长说是你吩咐他们一定要照顾一下我……”“骗人!骗人!这完全是骗人!”她没等他说完,便发疯似的喊起来。“这我很快就知道了,你们实际上还并没订婚哩。”康庄平静地接着说,“可我反复想了,不论怎样,归根结底,你是不可能和我结合了,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工作,又被人家地委书记的儿子看上了,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怎能争过人家呢?所以后来也就向现实低了头,彻底低了头。唉!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炊事员听起来不高雅,可工资不少,连补贴下来,一月七十多块钱哩……”过了一会儿,康庄抬起头,带着一种哭音拉调,说:“好琴哩!我思来想去,咱可再不能回咱那穷山沟啊!我再过一个月就要转正哩!说心里话,好不容易吃上公家这碗饭,我撂不下这工作!实说,我爱你着哩!但一想回去就要受一辈子苦,撑不下来啊……”“不!”她的眼泪在脸上地淌着,走近他的身边,大声喊着说:“不!咱们都把这烂脏工作辞退了!明天就回咱村子里去!”康庄抬起头,一丝激动的情绪涌上他胖胖的脸蛋,可是很快就又消失得一干二净。他重新把头倒倾下来,一只手抠着另一只手的指甲缝。“咦?这寒冬腊月还有开花的东西哩?水瓶里插的那是什么花?还没见过哩!像年画上画的梅花嘛!叫我看这是真的还是纸做的假花……”这个乡巴佬说着便带着惊异而稀罕的神色,向桌子这边走来。她听见他走近了,猛一转身,大声吼道:“别动!你的手,脏!”他没有看她,像一截木桩似的钉在那里。半天,他才笨拙地转过身子,跌跌撞撞摸到门口,走了。门外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渐渐地消失在黑暗的雪夜里……现在,她坐在椅子里,目光静静地盯着桌子上的那枝腊梅花,思绪像洪水一样在脑子里奔涌起来,她此刻明白了吴所长所说的“世界上还有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了。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心里想:“这严酷的暴风雪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吗?它把世界上多少生机勃勃的绿色的生命都杀死了!但是,它奈何不得梅花啊!亲爱的腊梅花,你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金灿灿地开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冯玉琴来到城市后,虽然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她始终怀念农村生活的自由畅快,这表明她是一个不能适应新环境的人。B.吴所长借找土特产之机,以为地区招待所“撑门面”为由将冯玉琴带到城市,实际上是为儿子找媳妇,这体现了吴所长的世故与心机。C.康庄来到城市后,他彻底屈服于现实,对和冯玉琴的感情不再抱有念想,一心只想着转正后的稳定工作和城市生活的安逸。D.小说结尾处冯玉琴凝视腊梅花,思考暴风雪的强大力量,这暗示她将向现实妥协,放弃自己的坚守,选择地委书记的儿子。7.下列对小说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记叙冯玉琴经历,展现了她在面对权力逼迫、爱情抉择时的心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人性的考验。B.小说多处写到腊梅花,看似是平常笔墨,却为小说增添了亮色,树立了一个光明、坚毅的标志,增强了艺术感染力。C.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揭露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城乡差距和部分官僚以权谋私等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D.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完全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这种叙事方式虽简单直接,缺少变化,但引人入胜。8.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的含义。9.有评论家认为:“《风雪腊梅》一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D8.①既指自然界的暴风雪,又指冯玉琴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的风雪;②体现了她内心情绪的激烈震荡,是内心痛苦挣扎的外化;③象征着冯玉琴正面对着严酷的外部世界和艰难困境。9.①“命运的无常”:冯玉琴原本在贫穷的小山村过着虽贫苦却自由畅快的生活,却因意外被吴所长带回城市,命运发生巨大转折。她与康庄的爱情也在现实的冲击下走向未知,体现命运的不可捉摸和无常。②“人性的光辉”:冯玉琴面对所长夫妇的威逼利诱,坚守自己的爱情和尊严,不向权贵低头,展现了人性中对真爱的执着和对尊严的捍卫;康庄虽最终向现实低头,但他曾经发自内心地支持冯玉琴进城,主动向冯玉琴表达内心的愧疚,体现出人性的善良与真诚。【解析】【导语】《风雪腊梅》通过冯玉琴在城市与农村生活之间的挣扎,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描绘了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压迫,以及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腊梅花象征着坚韧与不屈,贯穿全文,增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康庄的妥协与玉琴的坚持形成对比,突显了人性在困境中的光辉与脆弱。【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表明她是一个不能适应新环境的人”错误,冯玉琴来到城市后怀念农村生活的自由畅快,是因为在城市中她面临着权力的逼迫和感情的困扰,精神上感到压抑和不自由,不是想表现她不能适应新环境。C.“对和冯玉琴的感情不再抱有念想”错误,从康庄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是爱着冯玉琴的,并没有彻底放弃和冯玉琴的感情,只是他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说“我爱你着哩”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D.“这暗示她将向现实妥协,放弃自己的坚守,选择地委书记的儿子”错误,小说结尾处冯玉琴凝视腊梅花,思考暴风雪中的强大力量,这暗示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像腊梅花一样,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服于命运的决心,而不是向现实妥协。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完全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错,小说第三自然段对前情的交代是插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①“猛烈的暴风雪”具有双重含义,前文写“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此处写暴风雪更加猛烈,可见“暴风雪”首先指自然界的暴风雪;冯玉琴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却被所长看上,要把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为此把她带到招待所安排了工作,为了让她就范,给她施压“她的合同期到年底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的丈夫是地委书记,他们的地位和权力给了冯玉琴莫大的压力,可见“暴风雪”又指冯玉琴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的风雪;②“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体现了她内心情绪的激烈震荡,她不愿屈从于权势,用自己的尊严换取所谓的好工作和丰富的物质,但如果放弃,就意味着要回到农村老家,一辈子过苦日子;昔日的恋人康庄的选择也让她内心痛苦,因而她此刻内心是不平静的,而外界环境——暴风雪,就是她内心痛苦挣扎的外化;③暴风雪的猛烈吼叫富有象征意义,她一个小姑娘面对的是地委书记和所长的施压,这象征着冯玉琴正面对着严酷的外部世界;如何抉择,让人艰难和痛苦,这象征着她的艰难困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鉴赏作品思想内涵和主题的能力。①“命运的无常”:冯玉琴的命运在遇到所长时发生了变化,“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物质生活虽然贫穷,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但吴所长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因为外貌姣好被所长看上,带到了城市里,安排了招待所的工作,还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冯玉琴的命运发生巨大转折。同时,她原本与康庄青梅竹马,虽没有说破,但两人心意相通,可是她的命运转变让两人之间出现了差距,她与康庄的爱情也在现实的冲击下走向未知,体现命运的不可捉摸和无常。②“人性的光辉”:一般人被地委书记和所长的儿子看上,应该会高兴甚至感激,但冯玉琴却清醒地认识到“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她更看重人格的尊严;而且“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她对待爱情很专一执着,不会因物质而改变。面对所长和夫妇的威逼利诱,她坚守自己的爱情和尊严,不向权贵低头,展现了人性中对真爱的执着和对尊严的捍卫;小说中的康庄也被所长安排了工作,他觉得自己“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不想回到那个穷山村受一辈子苦,他最终向现实低了头,但他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辉,当初冯玉琴不愿意进城,他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后来他也主动找到冯玉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愧疚,这些都体现出人性的善良与真诚。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藜羹不充。子路愠,作色而对曰:“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孔子谓柳下季曰:“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盗跖大怒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孔子再拜趋走,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节选自《庄子·杂篇·盗跖》,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之道A狂狂汲汲B诈巧C虚伪D事也E非F可以全G真也H奚足论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在文中作兼词,相当于“之于”,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意思相同。B.芝兰,是香草名,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古时常比喻高尚的德行或友情等。C.纲,在文中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兼爱》“贼人以利其身”的“贼”用法相同。D.食,在文中指拿东西给人吃,与《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接受楚昭王的聘请,路过陈国和蔡国,经历了七天的围困,即便连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推行儒家学说的想法。B.孔子的两位弟子对于孔子被困陈、蔡持有不同的意见,而孔子全都不赞同,一一反驳,在他看来,两位弟子的志向都不够远大。C.柳下季富有才学,与孔子交游,而他的弟弟盗跖却为害天下。孔子认为他作为兄长无法规劝自己的弟弟不再作恶,应该对此感到羞耻。D.庄子喜好借助寓言来讲述道理,材料二即是借盗跖之言反对儒家所提倡的舍生取义之道。盗跖这类人虽为儒家所不齿,却能被道家认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2)敦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14.即便得不到理想结果,君子也愿意为心中的大道奔走,甚至付出生命。孔子和盗跖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分别是什么?【答案】10.BEH11.A12.D13.(1)学识广博深谋远虑却时运不济的君子,有很多,怎么只有我孔丘呢?(2)(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情性,他们的做法是极为可耻的。14.孔子:①君子应思虑深远,志向广大,坚守自己的节操;②君子应重视其德行的修持,而不必在乎是否为人所容。盗跖:儒家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君子之道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并不值得推崇。为了名声放弃生命,无法改变现实还会受人耻笑。【解析】【导语】材料一讲述了孔子在陈、蔡被困时,面对弟子子路和子贡的质疑,强调君子应坚持道德修养,不因困境而改变志向。材料二通过盗跖对孔子的批评,质疑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认为追求名声和忠诚是虚伪的。两则材料分别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探讨了道德与现实的关系,孔子坚持道德理想,而盗跖则批判其不切实际。【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的那套主张,癫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谈论的呢!“子之道狂狂汲汲”是完整的主谓结构,“子之道”是主语,“狂狂汲汲”是谓语,所以B处断开;“诈巧虚伪事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所以E处断开;“非可以全真也”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所以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不同。兼词,相当于“之于”,其中“于”为介词;/兼词,相当于“之乎”,其中“乎”为句末语气词。句意:(而且)我从前就听老师讲过。/是否确实有这样的事?B.正确。C.正确,“纲”,名词活用作动词,抓住关键;/名词活用作动词,损害,残害。句意:抓住关键创立政治主张。/残害别人以利于自身。D.正确,不同。拿东西给人吃;/饮食。句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盗跖这类人虽为儒家所不齿,却能被道家认可”错误,材料二并未体现道家对盗跖的认可,庄子的确在借盗跖之言反对儒家所提倡的舍生取义之道,但并不代表他认可盗跖伤害他人,只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深谋”,学识广博深谋远虑;“……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博学深谋而不遇时君子者”,学识广博深谋远虑却时运不济的君子;“何……哉”,固定表达,怎么……呢?(2)“敦”,通“熟”,详细,仔细;“反”,违背;“乃……也”,判断句,是极为可耻的。【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孔子的看法。①在材料一中,孔子面对子路的质疑,提出“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即强调君子应当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变节操,并且要思虑长远,志向广大。②后来子贡又提出和子路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即他认为君子应当专注于修身立德,而不必在意是否被世俗所容纳。盗跖的看法。在材料二中,盗跖先评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认为这些人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情性,他们的行为受人耻笑;又列举了伯夷、叔齐、子胥、比干等历史人物,认为他们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不能保全真实的自我,并不不值得推崇。参考译文:材料一: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拜谢楚昭王,途中经过陈国和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派兵阻拦孔子。孔子无法前行,断粮七天,连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子路一脸怨气,不高兴地回答说:“(而且)我从前就听老师讲过:‘做善事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处境如此穷困呢?”孔子说:“由啊,你还不懂得啊,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在首阳山上;你以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杀;你以为忠言劝谏一定会被采纳?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学识广博深谋远虑却时运不济的君子,有很多,怎么只有我孔丘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因而晋国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曹、卫;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会稽。所以说居于下位而无所忧虑的人,是思虑不远;安身处世总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始终呢?”子路出去了,孔子叫来子贡,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实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能收获;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顺遂每个人的意愿;君子能培养他的道德学问,抓住关键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现在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要求别人能采纳,赐啊,这说明你的志向不远大,思想不深远啊。”材料二:孔子是柳下季的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为盗跖。孔子对柳下季说:“当今先生您可是世上的有才之士,弟弟却是盗跖,是天下的祸害,要是不能规劝他,我私下替先生感到羞耻。我情愿代先生去说服他。”(于是让)颜回驾车,子贡做助手,前往会见盗跖。……盗跖大怒,说:“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在涿鹿的郊野征战,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讨商纣,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情性,他们的做法是极为可耻的。世人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离去,竟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没有超过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两个人,世人都称作忠臣,然而最终被天下人讥笑。从上述事实看来,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你孔丘所说的,全都是我想要废弃的。你的那套主张,癫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谈论的呢!”孔子拜了两拜就快步离开了,脸色如同死灰一样,扶着车前横木低下头,喘不过气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再宿武关李涉②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③送客愁。〖备注〗①平仲:银杏。②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③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沈诗首联破题,交代诗人远游并夜宿七盘岭,“独”字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情。B.李诗开篇的“别”字不仅点出了诗人与秦城的别离,也暗示了其和仕途的分离。C.沈诗颔联写出了夜宿时的所见之景: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像要流进房门。D.李诗第二句的“出”字,以动写静,写出了群山的沉静有序,表现诗人宁静的心情。16.两首诗题目中都有“宿”字,而实际上诗人均彻夜未眠。两位诗人是如何巧妙写出其“宿而未眠”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D16.(1)沈诗以“山月临窗”“天河人户”“清夜”“曙鸡”等意象为时间线索,写出了时间由夜晚到天明逐渐推移的过程。而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这位异乡漂泊的“浮客”却只能空自望见银杏的绿意,倾听清夜子规啼鸣、天亮鸡鸣的声音,从侧面写出了留宿七盘岭的自己一夜未眠。(2)李诗通过描写寒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一夜潺湲”写出诗人听了彻夜的水流声,从侧面描写了惆怅的诗人一夜未眠。【解析】【导语】沈诗通过描绘月光和银河的近距离感,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李诗则以潺湲的溪水声衬托出离别的愁绪,展现了诗人被贬途中的无奈与惆怅。两首诗都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动写静,写出了群山沉静有序”错误。一个“出”字,使静止的山活动起来,使读者仿佛看到绵延迤逦的商山群峰,纷纷涌出商州城。“表现诗人宁静的心情”错误,此句是写山,更是写人——写诗人踏着高低曲折的山道走出商州城时的烦乱心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1)沈诗:根据诗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清夜子规啼”“褒城闻曙鸡”可知,“山月临窗”表明时间是夜晚初时,月光照在窗前;接着“天河入户”,进一步描绘夜晚银河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清夜”,听到子规哀啼;最后天亮,听到了鸡鸣声。整个过程中,诗人望见拂晓残月、低垂银河,听到子规哀啼、褒城鸡鸣等意象,这些意象串联起时间线,从夜晚到天明,从侧面烘托出他留宿七盘岭彻夜未眠的状态。(2)李诗:根据诗句“一夜潺湲送客愁”可知,寒溪水彻夜不停缓缓流动,“一夜潺湲”强调了潺潺的水流声持续了一整晚,通过对寒溪水流动声音一整夜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诗人愁绪满怀,惆怅难眠,侧面写出了诗人一夜未眠的状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通过阐释“文”和“质”的关系,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景、情、理结合,艺术价值很高,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渗透了人类无穷、江月永恒的哲理。(3)当生活遇到不如意时,我们常常会用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信。【答案】(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截止2023年年底,②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2.17亿左右,③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④我国积极为广大老年人探索数智颐养新路径,⑤不断提升智慧化的养老服务能力,助力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甲,智能手环、手表等穿戴类智能设备和医用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睡眠质量、情感波动、心率呼吸、周边环境等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科学预测;在老年人居家安全方面,智慧餐具、智慧扶手、智能床垫、居家红外等设备对居家老人生命体征和指标进行监测,让老人得到完备的院前急救保障;在老年人医疗救护方面,配备5G医疗体系的社区智慧医院可以无缝对接临床疾病与医生诊疗系统,使远程医疗、在线咨询等新型医疗服务成为可能。如浙江湖州实施养老服务“红绿双键”智能助老系统,乙,一旦老人按响,即便无法清楚表达具体需求,就近医疗服务站点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上门对接;“绿键”提供老年食堂订送餐、家政维修、物品代购等日常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智能生活需求。科技发展(A),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智慧养老为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所带来的养老服务资源不足、服务质量(B)、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提供了治理良策。引入智慧养老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现代科技为养老服务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丙,我们需要引导各类主体合理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出台人工智能法规,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安全、透明、可追溯。更重要的是,智慧养老落脚点在养老,要大力推进智慧养老场景建设和应用,让养老与智慧化服务“双向奔赴”。此外,还应加强照护服务力量建设和智慧养老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和设施短板,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协同联动机制。养老是“夕阳工程”,但属“朝阳产业”,为长者提供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的日常生活服务。构筑幸福养老家园,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常怀敬老之心,常扬尊老之德,常兴助老之风,常做为老之事”,才能把养老变成一件幸福的事。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D.乡村振兴要在硬件、软件上下功夫,“硬件”即基础设施等,“软件”即居民的数字素养。19.请在文中画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2.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养老工程很重要,可以为长者提供日常服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A.日新月异/突飞猛进B.参差不齐20.①①②将“截止”改为“截止到”或“截至”③②④将“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2.17亿左右”改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2.17亿”21.甲:在老年人健康监测方面乙:“红键”连接基层卫生服务站、医疗站点(或填“红键”提供医疗对接服务)丙:也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等问题22.①从修辞上看,原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夕阳工程”与“朝阳产业”进行对比,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智慧养老的期许。改句没有运用对比,不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②从用词上看,原文运用了“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等修饰语,将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的特点具体化。改句则无法突出这些特点。【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波浪处句子中的“双向奔赴”表特殊含义。A.表特定称谓。B.表讽刺或反语。C.表特殊含义。D.表突出强调。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A.“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表明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并且呈现出一种快速变化且不断更新的状态。“智慧养老为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所带来的养老服务资源不足、服务质量(B)、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提供了治理良策”这些都体现了科技在养老方面不断有新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可以用“日新月异”或“突飞猛进”来形容科技发展的迅速且不断更新的情况。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发展迅速,变化很快。突飞猛进:形容进步或发展异常迅速。B.由“养老服务资源不足”“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可知,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出现的问题,“服务质量(B)”也应该填出问题所在,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应该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养老机构等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高低不同,有的可能较好,有的可能较差,呈现出一种水平不一致、不整齐的状况,所以可以用“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形容高矮、长短、水平、程度很不一致。【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第一处:①。“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应该将“截止”改为“截止到”或“截至”。第二处:②。“多达”指向的是确定的数值,“左右”是不确定的,故“多达”和“左右”相矛盾。将“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2.17亿左右”改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2.17亿”。【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第二段中使用了两个分号,说明“

,智能手环、手表等穿戴类智能设备和医用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睡眠质量、情感波动、心率呼吸、周边环境等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科学预测”“在老年人居家安全方面,智慧餐具、智慧扶手、智能床垫、居家红外等设备对居家老人生命体征和指标进行监测,让老人得到完备的院前急救保障”“在老年人医疗救护方面,配备5G医疗体系的社区智慧医院可以无缝对接临床疾病与医生诊疗系统,使远程医疗、在线咨询等新型医疗服务成为可能”构成了并列的排比关系,“在老年人居家安全方面”“在老年人医疗救护方面”,提示甲空的句子应填写与之格式相同的句子,又依据后文“实时监测老年人睡眠质量、情感波动、心率呼吸、周边环境等信息”可知应填写“在老年人健康监测方面”。乙:依据“‘红绿双键'”“‘绿键’提供老年食堂订送餐、家政维修、物品代购等日常生活服务”可知此处应填写“红键”相关内容,结合“就近医疗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句,第二空应填“‘红键’连接基层卫生服务站、医疗站点”或“‘红键’提供医疗对接服务”。丙:依据“但是,现代科技为养老服务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与后文“我们需要引导各类主体合理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出台人工智能法规,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安全、透明、可追溯”可知此处应表转折关系,应填现代科技存在的弊端或隐患,故第三空应填写“也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等问题”。【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手法上看:原句“养老是‘夕阳工程’,但属‘朝阳产业’”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夕阳工程”与“朝阳产业”进行对比,且使表述生动形象且具有感染力。“夕阳工程”暗示养老涉及的行业现状和潜在的挑战,而“朝阳产业”则强调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心理暗示。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智慧养老的期许。而改句“养老工程很重要”只是很普通的陈述句,句子语言比较直白、平实,缺乏这种强烈的对比性。②从用词上看,原句有“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的”这些形容词的修饰,这些词语具体地描绘出养老服务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能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情感更加细腻、真挚。而改写后的“提供日常服务”表述比较笼统,没有体现出对老年人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和人文关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现在有些年轻人“没福硬享”,即便条件一般也尽可能让自己过得舒适,他们主打一个不能“苦了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将《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观点与现代部分年轻人追求舒适生活的现象进行对比。从深层次来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它强调君子不应过度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应更注重精神的涵养和道德的追求。这在古代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出对自我修养的高要求,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问、礼仪等方面,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现代年轻人“没福硬享”、不让自己“苦了自己”的现象,则是在当今物质相对丰富、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权利也有条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过度追求物质舒适,可能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成长,变得浮躁和浅薄,甚至可能因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和心理问题。这种对比体现了物质与精神追求在不同时代的碰撞,需要我们以辩证的思维来审视,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迷失自我,保持精神的富足。写作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入手,比如描述年轻人追求精致生活的画面,或者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引出两者的对比和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例如:“在这个繁华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为了一杯昂贵的咖啡、一次奢华的旅行而不惜花费,然而,《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话语如同一记警钟,在时代的喧嚣中敲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再进一步剖析古人观点,阐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古代的内涵和意义,如列举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虽生活艰苦但依然坚持追求理想的例子,说明这种精神追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现代年轻人现象,探讨现代年轻人追求舒适生活的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化等因素。同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因过度消费导致的“月光族”现象、攀比心理滋生等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可以进一步进行辩证思考,讨论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新时代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需要找到平衡。例如,合理的物质享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精神追求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不能以牺牲精神追求为代价。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如社会竞争压力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精神空虚的矛盾,分析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提及一些社会现象,如知识付费与娱乐至死的对比,说明如何在物质诱惑中保持对精神价值的重视。可以针对年轻人如何在新时代平衡物质与精神追求提出建议,如培养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等。最后总结,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传承和发扬古人对精神价值的重视,让生活既有物质的舒适,更有精神的充实,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意:1.新时代青年需在物质舒适中涵养精神力量。2.享受生活亦需有节制和远见。3.勿让享受成为逃避奋斗的借口。4.年轻人要会平衡苦乐与得失。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例如,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角度,制定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管理规范、行政条例、项目审批、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整合;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兼顾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旅游设施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摘编自宋瑞《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有删改)材料三:10月7日,长达7天的国庆“黄金假期”圆满收官,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崀山,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营造了火热的节日气氛和多样的文旅业态,精彩纷呈、体验丰富的“国庆文旅大餐”赋能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国庆期间,在辣椒峰、骆驼峰脚下的刘氏宗祠,轮番上演、持续开展的花鼓戏《补锅》非遗展演《岩鹰拳》祁剧《双拜寿》等经典曲目,让游客们在领略山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感受新宁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随着客流高峰的到来,旅游日益升温。景区内独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山歌等表演,热闹欢快、声韵悠扬,在建筑和自然景观的映衬下,多彩多姿的山水人文画卷,吸引游客驻足欣赏、高度点赞,为旅游增添一抹火红的亮色。(摘编自鄢跃斌、刘海《邵阳山·文旅业态多元融合赋能国庆假期“精彩游”》,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人的需求来看,旅游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感受景点独特的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目的。B.充分挖掘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旅游发展的各环节,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可以助力旅游发展。C.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就是要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D.对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进行梳理与分类整合,是为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各地旅游景点“文化味儿”的提升和县域旅游的走红,根本原因是把握好了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如果博物馆不做出相应调整,就无法满足所有观众想要深入了解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期待。C.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说明:只要注重文化,就能丰富文旅业态,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D.崀山景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山歌表演,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避免了文化产品的“复制粘贴”。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提到的“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的一项是()A.江西南昌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故事。B.宁乡花明楼景区举办“百集微故事”活动,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游客真切感知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C.邵阳城镇周边的采摘园成为旅游热点,赏乡村风景、尝收获味道、体验采摘乐趣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一种趋势。D.在湖北省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了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游玩体验。4.材料一在阐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的必要性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5.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我们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该怎样“守正创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D3.C4.①引用论证。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证明人在旅行中对文化的内在需求;引用于光远先生的话证明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连为一体;②举例论证。列举长城、故宫、演艺等例子,证明文化和旅游唇齿相依,难分彼此;③比喻论证。将文化与旅游比作“连体”和“唇齿”,证明其难以分割的关系。5.①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明确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制度安排;③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现代手段,实现跨界多元融合;④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策略。材料一强调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系,提出通过文化理念发展旅游和用旅游方式传播文化的双重路径。材料二指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强调守正创新。材料三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成功实践。整体来看,文章通过理论阐述和实际案例结合,全面分析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强调了创新与传统的结合。【1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感受景点独特的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目的”错误。原文指出“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可知文化仅仅是旅游的牵引所在,未明确提及其是旅游的核心目的。C.错误。根据材料,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对外而言,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原文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进行的阐释,选项仅仅解释对外的含义,以偏概全。D.“是为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错误。结合原文“要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可知,“对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进行梳理与分类整合”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不是更好地发挥其旅游功能。故选B。【2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根本原因是把握好了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错误。结合原文,县域旅游走红,“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可知,根本原因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而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需要注重的方面。B.错误,“无法满足”过于绝对。材料二中说“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只是说博物馆做出相应调整能更好地满足部分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期待,但并没有说不做出调整就无法满足所有观众。C.“只要注重文化,就能丰富文旅业态,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错误。崀山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出圈是因为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只要注重文化就能达到的,该项说法过于片面。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游客在茶馆中品茶并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故事,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南昌方言、历史故事)与旅游活动(游客前来品茶体验)相融合,体现了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B.通过举办“百集微故事”活动,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岁月的历史文化,是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要求。C.主要强调游客在采摘园赏乡村风景、体验采摘乐趣等休闲度假方式,侧重于游客对自然景观和农事体验的享受,并未突出文化元素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符合材料中提到的“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D.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既展现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游玩体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符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要求。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引用论证。如“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证明人在旅行中对文化的内在需求;又如“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引用于光远先生的话证明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连为一体。②举例论证。如“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列举长城、故宫、演艺等例子,证明文化和旅游唇齿相依,难分彼此。③比喻论证。如“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将文化与旅游比作“连体”和“唇齿”,证明文化与旅游难以分割的关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去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可知,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明确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制度安排;③结合材料二“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材料三“通过文化、科技、生态和旅游的跨界多元融合,深挖文旅热点,匠心打造各类精品旅游线路”可知,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现代手段,实现跨界多元融合;④结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可知,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风雪腊梅路遥玉琴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