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15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一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材料二:《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建党的历史必然。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答案】1.A2.C3.D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②运用举例论证,举剧中和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相关的剧情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5.①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②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③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④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启迪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可知具有“启迪意义”的只有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C.“蔡元培等人……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3段“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可知,“他们”指的是以林纾、辜鸿铭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而不是蔡元培等人。D.“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曲解文意,材料二第3段说“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视听冲击媲美……影像追求”,毛泽东出场的镜头“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体现了该剧“电影化”的影像追求,但并不能说其突破了播放媒介的限制。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无法引起共鸣”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但并未说“《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无法引起共鸣”。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属于“大时代小社会”。

A、B、C三项属于“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通读材料二可知,论证《觉醒年代》获得观赏价值的部分是材料二第2段。然后从论证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具体进行分析。从论证结构的安排来看,材料二第2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提示层次的句子是“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述《觉醒年代》获得了观赏价值。从论证方法的使用来看,在论证“人性的魅力”是采用举例论证,“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工友们的关爱等”;论证“新的认知”时同样采用举例论证,“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有着较大的分歧”。可见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2段中的“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和第4段中的“《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一一呈现出来”,可得出答案①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②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从材料二第1段中的“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和第3段中的“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可得出答案③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④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心店员的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③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9.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本文叙写自己“窃读”的往事,把“老板”和“店员”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来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文章的结尾语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灵感受到世间的善良与温暖。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角度来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更要在爱的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才是真正健康的人。【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删。①文章说“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小诗有这样的诗句“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下文作者说“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小诗增加了“我”的悲愤,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增加了“我”的悲愤,下文店员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作者写到“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删去小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窃读的屈辱,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前文“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写“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后来好心的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取材于《明皇杂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里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14.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D12.C13.(1)(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2)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个事。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不及萧何”是动宾结构,做“曹参自谓”的主语,主谓宾中间不断开;“一”是“全部、都”的意思,修饰“遵”,所以“萧何”与“一”之间应该断开,即C后断开“遵其法”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后断开;“无所变更”省略了主语,表意完整,前后断开;“汉业”是“成”的主语,“汉业”前断开,即F后断开。故需要涂黑的标号是C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固”意思不相同,分别是“固执(保位)”和“本来”。句意: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D.错误,“相与”意思不同。分别是“共同”和“互相”。句意: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错,文中“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居于……之下;“授以国政”,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国政授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美”,形容词作动词,赞美。(2)“享国”,在位;“稍”,逐渐;“其”,一定;“志”,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由“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可得出:谦逊让贤;由“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可得出:清正廉洁;由“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可得出:善于荐人;由“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可得出:明察政事;由“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可得出:理政能力有限。参考译文:材料一: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捉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材料二: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段成己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备注〗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避居龙门山。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阶前流水潺潺,屋上青山环绕,山鸟欢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居所环境清幽的特点。B.一个“闲”字引起下片内容,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C.尾句写诗人欲唤来摩诘画倦游图,隐含“微斯人,无谁与归”的意思。摩诘即唐朝诗人王维。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比喻、拟人、双关、视听结合、直抒胸臆。16.结合全诗,分析“惬幽居”“少日功名空自许”“凭画作、倦游图”三句中,“惬”“空”“倦”三个字所隐含的思想情感。【答案】15.D16.“惬”字表现隐居之乐。诗人居住环境清幽,远离尘嚣,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空”字表达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金朝已亡,诗人亦老,少年之志已无法实现,诗人内心充满无奈。“倦”指宦游之倦,隐含了对奔走仕途的厌倦,体现诗人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双关……”错。诗中手法有:“阶前流水玉鸣渠”是比喻手法,“爱吾庐,惬幽居”是直抒胸臆,“山鸟喜相呼”是拟人手法,“阶前流水玉鸣渠”与“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是视听结合。可看出没有双关手法。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惬幽居”,意思是惬意于幽静室居,不仅表现了作者欢悦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据此分析出,“惬”字表现隐居之乐。诗人居住环境清幽,远离尘嚣,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少日功名空自许”,意思是年轻时功名事业徒然自许,隐藏着作者的辛酸,有一种“万不得已”的心情。由于时移世变,又不甘奉事新朝,功名事自是免谈,他只能闭户隐居,以“闲“自乐。据此分析出,“空”字表达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金朝已亡,诗人亦老,少年之志已无法实现,诗人内心充满无奈。“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意思是谁能把黄泉地下的王维唤起,让他来绘出一幅倦游画图?据此分析出,“倦”指宦游之倦,隐含了对奔走仕途的厌倦,体现诗人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食物等供品,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祭祖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这一祭祀活动(A),自古代社会就有。祭祖活动,不仅人们可以加深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历史渊源。清明又是最为(B)的时日,料峭的春寒退场,桃花、梨花斗丽争艳、竞相绽放,如同天边的云霞落满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眼望去,满目都是一幅幅春光怡人的画卷。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他们迎着柔和的阳光,踏青徜徉于山水之间。踏青在古时叫寻春,风俗至唐宋尤盛。诗人在诗句“____________”中,就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踏青游玩的喜好。和煦的春风、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萌发的花草……清明呈现的这种春和景明之色,让人觉得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踏青所见的山水清明之中,联想到思想清明、言行清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节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肤浅观感,更有一种(C)的深层感悟。18.请在文中括号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第一段加点的句子表述不当,请予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语意严谨。20.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空白横线处,按照标点符号的提示续写句子。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贴切连贯。21.若将文中画虚线句“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结尾处的句号改为问号,从表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句号,表意更妥帖,为什么?22.第二段中横线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B.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C.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答案】18.A源远流长B异彩纷呈C鞭辟入里19.示例:祭祖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自己与家族的情感联结。20.示例:喜鹊、黄鹂百啭不绝,竞相歌唱,如同清脆的琴声轻吟耳畔。21.使用句号,强化了肯定语意,强调说明了崇尚自然的中国人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22.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后文说清明祭祖活动“自古代社会就有”,可见此处是说这项活动历史悠久,时间长,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的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B处,后文讲到春天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各有意趣,可用“异彩纷呈”。异彩纷呈:表示色彩艳丽;或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C处,此处与前文“对美景的肤浅观感”相对,强调的是“深层感悟”,需填表示深刻、深入之意的词,故可填“鞭辟入里”。鞭辟入里:剖析进入了最里层;形容分析问题深刻透彻。【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加点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不仅人们可以加深……”语序不当,“人们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整体作为“加深”的宾语,应位于动词后,故应改为“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第二处,“增强自己的历史渊源”搭配不当,“历史渊源”不能是“自己的”,可替换成其他更符合逻辑的内容,如“自己与家族的情感联结”等。【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试题要求仿写前文,对此首先要分析前文的语句构成,前面第一、二个分句“桃花、梨花斗丽争艳,竞相绽放”采用的是主语+谓语的句式结构,其中主语是两个相似的物种“桃花、梨花”,谓语则采用了成语“斗丽争艳”“竞相绽放”。而最后一个分句“如同天边的云霞落满枝头”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桃花梨花在枝头绽放的场景比作云霞落满枝头。因此,在仿写时,应当选用同样能表现春天生机活力的一类对象,比如选鸟类,可选燕子、黄鹂等等,或选蝴蝶、蜻蜓等昆虫,然后选用能表现其动作特征的两个成语,最后,再将其给人的感受加以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含有比喻、拟人等成分的动词成语,也可在最后一个分句中运用修辞手法,强调它们所展现的春日活力,以及给人的愉悦感受。【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标点符号、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带有问号的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不管是表达肯定还是否定,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疑问语气,表示怀疑、不肯定。因此,此处若是改为问号,就增加了一丝不确定的语气。而句号表示明确的肯定、陈述语意。原文是用句号,是为了强化肯定语气,肯定地说明,中国人绝不会错过这样难得的好时光。所以,此处使用句号,表意更妥帖。【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后文说“就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踏青游玩的喜好”,可见前面所填的诗句应含有关于踏青游玩的相关内容。A.诗句意思是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这句诗充分表达了古代年轻人对春日游玩的乐趣。符合语境。B.描述的是清明时节野田荒冢的凄凉景象。C.意思是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与清明时节或春天无关。D.描述的是清明上坟祭祖这一传统。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西川说过: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没有跟着上,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才开始认识你自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诗人西川的话,当很多人一拥而上,一轰而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的他,就能够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独立的精神。综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决定,自我的认知与判断必不可少,但我们也总被舆论及他人带着主观色彩的言论带动着,在别人的节奏是失去了自我。一个人的生活不应总被他人定义,甚至到了无法做自己的地步,迷失自我,留下空虚。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在众人都人云亦云时,不要随声附和;在众人都随波逐流时,不要亦步亦趋。这时候,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苏世独立,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独立清醒,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深思熟虑,做出理智的正确的决择。写作时,在开头可以引用孟子的名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再简单概述西川的话,得出观点,清醒自己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人生才会有意义。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论述盲目追随大众的危害,会削弱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个人价值观失衡和倒错,对社会多样性和创新的产生消极影响。再论述保持独立清醒对个人、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可以引用张桂梅、钟芳蓉、袁隆平、杨宁、陈果等具有独立之美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立意:1.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2.保持独立有助于认识自我。3.遗世独立,保持清醒。4.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15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一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材料二:《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均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从中可以看出《觉醒年代》中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建党的历史必然。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4.材料二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采用怎样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在主旋律作品创作方面《觉醒年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答案】1.A2.C3.D4.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②运用举例论证,举剧中和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人相关的剧情来论证《觉醒年代》的观赏价值。5.①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②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③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④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覆灭……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启迪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可知具有“启迪意义”的只有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C.“蔡元培等人……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3段“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可知,“他们”指的是以林纾、辜鸿铭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而不是蔡元培等人。D.“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曲解文意,材料二第3段说“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视听冲击媲美……影像追求”,毛泽东出场的镜头“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体现了该剧“电影化”的影像追求,但并不能说其突破了播放媒介的限制。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无法引起共鸣”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但并未说“《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无法引起共鸣”。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属于“大时代小社会”。

A、B、C三项属于“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通读材料二可知,论证《觉醒年代》获得观赏价值的部分是材料二第2段。然后从论证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具体进行分析。从论证结构的安排来看,材料二第2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提示层次的句子是“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从人物的人性魅力和对人物新的认知两个方面来论述《觉醒年代》获得了观赏价值。从论证方法的使用来看,在论证“人性的魅力”是采用举例论证,“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工友们的关爱等”;论证“新的认知”时同样采用举例论证,“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有着较大的分歧”。可见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2段中的“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和第4段中的“《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一一呈现出来”,可得出答案①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来反映时代变迁;②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展示当时社会精英对旧中国出路的探索,展现了大时代的纷繁复杂。从材料二第1段中的“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和第3段中的“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可得出答案③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对个体生命、情感、冲突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个体性;④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心店员的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③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9.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本文叙写自己“窃读”的往事,把“老板”和“店员”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来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文章的结尾语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灵感受到世间的善良与温暖。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角度来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更要在爱的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才是真正健康的人。【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删。①文章说“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小诗有这样的诗句“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下文作者说“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小诗增加了“我”的悲愤,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增加了“我”的悲愤,下文店员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作者写到“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删去小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窃读的屈辱,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前文“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写“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后来好心的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取材于《明皇杂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里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14.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D12.C13.(1)(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2)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个事。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不及萧何”是动宾结构,做“曹参自谓”的主语,主谓宾中间不断开;“一”是“全部、都”的意思,修饰“遵”,所以“萧何”与“一”之间应该断开,即C后断开“遵其法”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后断开;“无所变更”省略了主语,表意完整,前后断开;“汉业”是“成”的主语,“汉业”前断开,即F后断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