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能是因为篇幅简短、内涵丰富,在费孝通先生的一系列著作中,《乡土中国》及其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是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了。但是,熟悉并不一定能保证理解的准确,有时甚至反而可能对不经意的误解失去了敏感。而对此书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看作是一部单纯研究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把“乡土中国”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解读中国整体社会的著作。事实上,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描述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那么,“乡土中国”是何种形态的社会?在《乡土中国》以及《江村经济》《中国士绅》等著作中,费先生为我们描画展示了“乡土中国”之社会形态的一系列特征,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大体上概括了费先生笔下作为中国整体社会形态之“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作为“理想类型”的“乡土中国”。但是,自晚清开始,随着中国被动地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相遇而不能不步履蹒跚地迈向现代世界,“乡土中国”这种社会形态越来越难以为继而不得不走向解体或终结。而且这种社会形态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方式是扭曲的、病态的,因为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不自主地,被迫地发生的。首先不由自主地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是“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社会形态的根基,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传统的乡土工业由于无法与扩张进入中国的西方工业竞争而走向崩溃。乡土工业的崩溃使得传统上靠农工相济而维持的不饥不寒的生活难以为继,从而直接带来了农村的贫穷,与此同时,乡土工业的崩溃也激化了围绕土地问题的农村社会矛盾,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乡土工业崩溃了,但地主并不因此减收或不收地租,相反,由于西洋奢侈品(洋货)的进入刺激了其消费的欲望,提高了其享受的水平,因而变得更加不能放松对地租的攫取。而佃户们由于丧失了乡土工业的补贴,交了地租就无法生存了,佃户和地主于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乡土工业在西洋工业竞争下的崩溃在造成农村贫困、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已经相克的城乡关系。与“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的解体和终结同步,其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也走向崩溃瓦解。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讲,随着“乡土性地方自足”时代的过去,现代生活中必须动用政治权力才能完成的有关人民福利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无为主义必然难以为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作为国家权力试图深入地方的一种努力,保甲制度的推行则把传统双轨政治中自下而上的轨道给破坏了,进而瓦解了基于绅权礼治的地方自治。随着“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和政治——社会治理格局的瓦解瘫痪,作为传统中国之整体社会形态的“乡土中国”也就终结了。“乡土中国”的终结实乃历史发展的必然。问题不在于这种社会形态要不要终结,而是如何终结。作为一名富有科学精神的杰出的社会科学家,费先生的“乡土重建”理论自然认识到中国的特定国情,但乡土重建不是对传统“乡土中国”的简单回复或修补,而是直面和回应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挑战的整体“重构”,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费先生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良性的终结方式的构想也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视野下展开的,因而实际上是整体社会形态的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费先生的这种注重从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传统“乡土中国”终结的认识方式,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看待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颇有启示。(摘编自王小章《“乡土中国”及其终结: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再认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可能是费孝通先生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且最为人熟悉的一部,但人们常因熟悉而产生不经意的误读。B.近代以来,西方工业的进入导致了不能与之竞争的中国乡土工业崩溃,进而激化了围绕土地问题产生的农村社会矛盾。C.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和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先后解体,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终结。D.研究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正在实践中的“新型城镇化”这一现实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乡村。B.对于“乡土中国”的终结形式,理论上看存在着良性的和病态的两种可能,而近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其必定不是良性的。C.由于人多地少,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努力开拓乡土工业,实现农工并重。D.尽管“乡土中国”的终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却并不妨碍费孝通先生基于中国特定国情,直面现实,积极探索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3.下列选项出自《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最适合作为本文“绅权礼治”走向瓦解这一观点的论据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B.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C.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D.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4.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乡土中国”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是解读中国整体社会的著作。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依据。5.“议论要有针对性”是论述类文章写作要遵循的一项原则,请简要分析本文“针对性”的具体表现。【答案】1.C2.C3.C4.①依据之一是类比推理,即“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不局限于城市”,推导出“乡土中国”不仅是局限在乡村。②依据之一是“乡土中国”描绘的是全面的社会各方面,即是解读中国整体。③依据之一“乡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体社会的变革。5.①针对的是误解《乡土中国》是单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②针对认为中国是单纯的农业国家而提出“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③针对的是如何在乡土社会终结后,实现更好的现代化的转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终结”错误。原文“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可知,“乡土中国”解体后,中国社会迈向了现代社会,并非终结。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唯一的解决办法”过于绝对。原文“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可知,“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原文没有说明是唯一的办法。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绅权礼治”走向瓦解的观点是:礼治社会无法完成的工作由现代社会的制度来代替。A.说明了礼是行为规范,按照礼来行为才是对的行为。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B.说明了礼是在教化中养成。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C.说明礼治在乡土社会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有效性难以为继,只有被现代制度代替,可以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D.说明礼治社会是变化缓慢的社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无法施行礼治。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费先生用‘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所要刻画描述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费先生对于传统‘乡土社会’之良性的终结方式的构想也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视野下展开的,因而实际上是整体社会形态的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可知,依据之一是类比推理,即“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不局限于城市”,推导出“乡土中国”不仅是局限在乡村。由原文“费先生为我们描画展示了‘乡土中国’之社会形态的一系列特征,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可知,依据之一是“乡土中国”描绘的是全面的社会各方面,即是解读中国整体。由原文“首先不由自主地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是‘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社会形态的根基”“乡土工业在西洋工业竞争下的崩溃在造成农村贫困、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已经相克的城乡关系”与“‘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的解体和终结同步,其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也走向崩溃瓦解”可知,依据之一“乡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体社会的变革。【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但是,熟悉并不一定能保证理解的准确,有时甚至反而可能对不经意的误解失去了敏感。而对此书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看作是一部单纯研究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可知,针对的是误解《乡土中国》是单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由原文“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可知,针对认为中国是单纯的农业国家而提出“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由原文“问题不在于这种社会形态要不要终结,而是如何终结”“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费先生的这种注重从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传统‘乡土中国’终结的认识方式,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看待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颇有启示”可知,针对的是如何在乡土社会终结后,实现更好的现代化的转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途王佐良车子要开的时候,爹和妈站在月台上频频向我挥手,嘱咐了一些小心冷热之类的话;自己的心上却一点别意也没有,只喜洋洋地看着这钢铁的怪物:野兽的头部一样的机车和拖在后面的长长的列车,心想明天晚上它就要将我和我的同学们——这些南方的孩子载到遥远的北平,这岂不是机械文明的赐予吗?轮子转动的声音有旋律地起了,月台上的人脸渐渐看不清楚,车上的我们却热闹起来。谁都对这旅行感觉兴趣,谁都对于北平和在北平的我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憧憬,便相互望着,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话像是无穷尽的;有时大家倾神听着一人的叙述,有时则因人人急于表白自己的快乐心怀而抢着说了。同车的人渐渐注意着我们。①“老北平”听见我们那种虚拟的稚气的关于北平的描绘时,忽然展开风尘的脸笑了。窗外是广坦的田野,盖覆在蓝蓝的初秋的天空之下。铁轨近处的地土还有一部分淹着水,路基在水的中央,如一条长堤。田里有农夫在工作,身子被太阳晒成紫褐色。但是列车过去时没有一人抬头瞧。生活是一条紧抽着的鞭子,他们连兴趣也没有了。他们的苦处,我们定全然不知的。车子走过武胜关时,两旁全是崇山峻岭,住在都市里的我们全惊奇地叫起来了。过此,便是河南境界。山渐渐远了,窗外是干枯的大地,②树的绿色因蒙上了灰尘而显得粗俗凝滞,蝉声那样沉重地,偶然透过轮转的声音传了过来。黄昏在火车的突突声中到来了。新秋的天更加蓝得可爱,田地上的植物渐渐模糊起来。过一会,我看见几颗星在原野的边际上闪耀着。吃了饭,同学们有的躺着睡了。车上静了下来,只有突突的火车走动的声音。我一人独自望向窗外。那是无边际的大地,黑暗笼罩着,看不出什么来。③星子却加多了,像人的眼睛般聪明地向我眨着。风从原野上吹来,带着一种可爱的气息,可是却很有点寒冷。我加了一件绒背心,不觉想起灯明人多的家。旋律的车声像一曲催眠歌了,车子摇动得像婴孩的摇篮,我的头沉重起来,迷糊里入睡……“看黄河呵!”我一听这声音便立刻坐起来。“哪里,哪里?”我强睁着眼睛问。同学笑了:“还没过郑州呢!”又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车子停在一个站口,鸣笛。有人说:“黄河南站了。”我们全跳起来,披着毯子走到车厢外面去看。车子慢慢地走动了,在全国闻名的黄河大桥上。全是铁做的:梁,柱子,轨道。每走几丈路,便有一盏电灯照着。此刻黄河只是沙滩,黑暗中看不清有多宽多大,只见地形起伏着,如影片中所见的沙漠。岸旁有几块很大很大的石头,看下去,表面显得很光滑;那必是几大堆黄土经几千年河水的冲击而成的。我如见着原始的野兽似的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车走了几分钟,所见的仍是沙滩,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过一会,我听到桥下的水声了,很响很响的。水的速度很大,冲击着桥脚直打漩涡;那势头,真像是一群愤怒的人汹涌着前来——不,不是人,在这莽苍无边的天地之间,人是太渺小了,水真像是从天上来的,如同地球的年岁永不回转,它奔驰着,冲过人工的堤岸,到那吼着笑着的海里去!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河流,没有船只,在黑暗中也辨不清河岸,那么雄伟地奔流着,打破空间的寂静。抬起头来,是莽苍苍的天,空阔到无以复加,一大块青黑色,有浓黑的云如山峰起伏,几颗星胆怯地闪烁着,在这无边的“大”里,它们是太渺小了。终于又想到了人,因为机械的力量已如此伟大,它处处同自然敌对起来了。虽是如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仍然有它的气势。再过,又是沙滩。回望来处,全为浓浓的黑暗所包。哪里是序,哪里是边呢?在无垠的浩大里,我忽然害怕起来。车子的速度忽然加快,到电炬齐明的北岸站。我像如有所得地进了车厢,埋头就睡,会儿,也就安然入梦了。醒来时红日满窗,外面的景色与河南有显著的不同。一块大平原,边际连着天,看不见一座山。④地上种着一类杆子长长的植物,头上披几片叶,样子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这干百株高粱整齐地排着,外面的人果然看不见里面,大概是所谓青纱帐吧?不期然地,便想起另外一片更广阔的平原,以及那里的青纱帐,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接着浮上了心头。以后便看到土做的村屋的墙,房子矮得出奇,色彩也很不悦目。却是这一带的树,枝干伸得高高的,挺而秀。邯郸,望都。……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蒙恬、卫青的大军,他们都曾把足迹印在这平原上吗?我想见往古如火如荼的军容,勇士们廓清漠北万里的雄心,以及那些高大的白马,那些在北风里疾卷着的大旗!如今呢,长城也挡不住胡沙了,光荣的远古的历史反令我们惭愧起来。毫无改变的景色令我厌倦起来。同学们谈谈天,只希望着看北平,到后来北平是看到了,但是因为在夜里,结果连前门都没有认清地匆匆进了城。第二天才满处跑了一趟。古老雄伟的城楼默默地蹲着,如在思念昔日“三朝畿辅”的荣光。但是远来的少年却看清了它面上的灰尘,以及展开在它面前的一页凄凉的历史了。1935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少年的毫无别意和父母的不舍形成反差,自然引入后文以“我”的视角对沿途所见风物的摹写。B.火车前行,景物变换,从广坦的田野到崇山峻岭,从浸水的路基到干枯的大地,车行景移,如画卷般缓缓展开。C.以“立刻坐起来”“全跳起来”等细节突显黄河作为母亲河对于这群北上的少年的重大意义,向往之情溢于言表。D.火车之旅给同行的少年带来了同样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他们忘我地谈天,以致于夜里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风尘的脸”绘出同车旅客的样貌,他们熟悉北平,嘲笑我们的幼稚描绘。B.句子②中的“粗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窗外树叶蒙尘之后颜色难看、毫无生机的样子。C.句子③生动地描写夜空星星闪烁之美,暗示时间流逝的同时还勾起“我”的思念之情。D.句子④“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描摹了高粱刚健有力的风姿,也自然引出“青纱帐”。8.“车子慢慢地走动了”这个段落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旅途·现实·历史”,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C8.本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车经过黄河之时的景色。作者将对雄伟浩瀚的黄河的无比景仰、敬畏之情,融于所见到的阔远的沙滩、宽广的河面和听到的宏大水声中,情融景中,情景完美交融。9.①本文以“旅途”的所见所感为线索,串连了“现实”和“历史”。②“现实”中的所见之景,引发了年青的作者的新鲜、好奇。③旅途中所经的古老城镇,使作者联想到光荣的远古“历史”,进而又由历史回到现实,今昔的对比使作者惭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他们忘我地谈天,以致于夜里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错,由“但是因为在夜里,结果连前门都没有认清地匆匆进了城”可知,“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的原因是“在夜里”。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暗示时间流逝的同时还勾起‘我’的思念之情”错,由“风从原野上吹来,带着一种可爱的气息,可是却很有点寒冷。我加了一件绒背心,不觉想起灯明人多的家”可知,勾起我思念之情的是原野上吹来的风所带来的寒冷。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岸旁有几块很大很大的石头,看下去,表面显得很光滑;那必是几大堆黄土经几千年河水的冲击而成的。我如见着原始的野兽似的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车走了几分钟,所见的仍是沙滩,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可知,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黄河的宽阔,在描写的同时加入了“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这些视觉冲击后的感受,在景物之中融入了作者对黄河的敬畏之情。由“我听到桥下的水声了,很响很响的。水的速度很大,冲击着桥脚直打漩涡;那势头,真像是一群愤怒的人汹涌着前来——不,不是人,在这莽苍无边的天地之间,人是太渺小了”可知,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黄河的雄伟,在描写的同时加入了“人是太渺小了”这样的听觉冲击后的主观感受,在景物之中融入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之情。在本段中,作者将对雄伟浩瀚的黄河的无比景仰、敬畏之情融入到用视觉和听觉描绘的黄河景色之中,情与景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轮子转动的声音有旋律地起了”“窗外是广坦的田野,盖覆在蓝蓝的初秋的天空之下”“车子走过武胜关时,两旁全是崇山峻岭”“车子慢慢地走动了,在全国闻名的黄河大桥上”“车子的速度忽然加快,到电炬齐明的北岸站”“邯郸,望都……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可知,本文是以“旅途”的所见所感为线索,串连了“现实”和“历史”。由“谁都对这旅行感觉兴趣,谁都对于北平和在北平的我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憧憬”可知,作者在“兴趣”“憧憬”的驱使之下浏览了所经过的平原、山川、古城,这一切景物给作者带来了新鲜、好奇的感受体验。由“……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我想见往古如火如荼的军容,勇士们廓清漠北万里的雄心,以及那些高大的白马,那些在北风里疾卷着的大旗”“如今呢,长城也挡不住胡沙了,光荣的远古的历史反令我们惭愧起来”可知,作者在旅途中见到现实中的古城镇,禁不住联想到古时令人骄傲的历史,可“现实”与“历史”相比,却让作者惭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伯夷传》以“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语设问,谓夫子称其不怨,而《采薇》之诗犹若未免于怨,何也?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达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公正发愤者每遇祸,是以不免于怨也。虽然,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其重在此,则其轻在彼。况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伯夷颜子得夫子而名益彰则所得亦已多矣又何怨之有!《赤壁赋》因客吹箫而有怨慕之声,以此设问,谓举酒相属,凌万顷之茫然,可谓至乐,而箫声乃若哀怨,何也?盖此乃周郎破曹公之地,以曹公之雄豪,亦终归于安在?况吾与子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宜其托遗响而悲怨也。虽然,自其变者而观之,虽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长江而哀吾生哉!矧江风山月,用之无尽,此天下之至乐,于是洗盏更酌,而向之感慨风休冰释矣。东坡步骤太史公者也。(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况君子疾A没B世而名不称C伯夷颜子得D夫子而名E益彰F则所得G亦已多矣H又何怨之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在,在哪里,《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意为不明句读,两者结构相同。B.友,与……结为朋友,跟成语“兄友弟恭”中的“友”词义和用法都相同。C.发愤者,与不轨者相对,是指勤奋努力、发奋振作的人,伯夷即这一类人。D.属,指劝请,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由江上夜月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到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的感慨。B.《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观点,先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苦恼,再以“苏子”的身份抒发俯察人生与宇宙后的哲学领悟。C.罗大经指出,天道应该是不偏私的,为善之人顺应天道理应受到善待,但是回看历史,这些人又总难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如伯夷等人。D.罗大经认为,苏轼在从变化的角度领悟到物我无尽、风月不竭的道理后,此前有关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等一系列的感慨也如风般飘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虽然,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14.《伯夷传》构思巧妙,先借孔子称颂伯夷不怨,接着指出伯夷所作《采薇》未免于怨,进而分别阐释怨与不怨的原因。《鹤林玉露》认为,苏东坡的《赤壁赋》与《伯夷传》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0.CFH11.B12.D13.(1)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虽然如此,何必刻意求取富贵,应该崇尚节操。14.《赤壁赋》先借吹洞箫之“客”来表明自己内心的苦闷,接着“主”以水与月设问安慰“客人”要摆脱苦闷,最后从不变与变的角度阐释原因。【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何况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伯夷颜回得到孔子的赞美而名声更加显扬,那么他们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君子……而名……”与“伯夷颜子……而名……”结构一致,构成对比,所以在C处断开。“则所得亦已多矣”,由“则”承接上句,发出感慨,“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在F和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宾语前置。句意: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不懂得断句。B.错误。与……结为朋友,动词/友爱,形容词。句意: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C.正确。D.正确。劝请,引申为劝酒/同“嘱”,嘱咐。句意:认为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变化的角度”错误,根据原文“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矧江风山月,用之无尽……而向之感慨风休冰释矣”可知,应该是从“不变的角度”。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嫠妇”,寡妇。(2)“虽然”,虽然如此,虽然这样;“求”,刻意求取;“尚”,崇尚,推崇。【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认真审题可知,此题可结合文本按照《伯夷传》构思来作答。根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可知,《赤壁赋》先借吹洞箫之“客”来表明自己内心的苦闷;根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知,作者针对客人悲观的情调,以水与月设问来安慰“客人”,劝其要摆脱苦闷;根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可知,最后从不变与变的角度阐释原因。【参考译文】材料一: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太史公司马迁的《伯夷传》,苏东坡的《赤壁赋》,是文章中的绝唱。它们构思、手法大致相同,《伯夷传》用“求仁得仁,又何怨(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的语句设问,说孔子称赞他们不怨恨,但是(伯夷、叔齐写的)《采薇》这首诗还是不免于怨恨,这是为什么呢?大概上天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而遍观古今,操守品行越出常轨、不守法度的人大多富贵享乐,坚持公正、勤奋努力、发奋振作的人常常遭遇灾祸,因此人们难免怨恨不平。虽然这样,何必刻意求取富贵,应该崇尚节操,要把道德看得重,将富贵看得轻。何况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伯夷颜回得到孔子的赞美而名声更加显扬,那么他们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赤壁赋》借客人吹箫而有因不得相见而思慕之声,以此设问,认为举起酒杯互相劝酒,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可以称得上人间至乐,然而箫声却如此哀怨,为什么呢?大概这里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以曹操的雄豪,也最终归于消亡(在哪里)了?何况我与你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自然把这感慨托寄在箫声中而悲伤怨恨。虽然如此,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何必羡长江的无穷无尽而哀叹我们一生的短暂呢!何况江风山月,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天下最大的快乐,于是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而先前的感慨像风一样停止、像冰融化一样消失了。苏轼与司马迁写文章采用的是同样的手法。(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图(节选)①元好问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虏留遗踪。令人长忆眉山公,载酒夜俯冯夷宫②。事殊兴极忧思集,天澹云闲今古同。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备注〗①赤壁图:金代画家武元直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赤壁图》全诗共十八句,前八句描绘了赤壁之战的画面,节选的是后十句。②冯夷宫:传说中的水神宫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赤壁图就好像能看到曹军被火烧遗留的痕迹,极赞赤壁图之逼真。B.诗人携酒夜探冯夷宫,不禁回忆起东坡,“长忆”表达诗人对苏轼的仰慕。C.东坡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想到周瑜破曹军而意气风发的情景,感慨良多。D.诗歌绾结古今,以“古”结苏轼,以“今”启自己,以“同”连接两人。16.诗人提出“凡今谁是出群雄”的设问,诗中是如何回答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诗人用“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来回答。诗人紧扣诗题《赤壁图》来指点“出群雄”:一是当年火烧曹军的周公瑾,一是因不得志憔悴了的秃了发的贬到黄州游赤壁的苏东坡。②诗人极力夸赞周瑜这位当年烧赤壁,破强虏的英雄,蕴涵了对在金国衰亡之际将帅无能,救国无人的哀痛;从对苏东坡的推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自比苏子,为斯人憔悴而感伤的情思。【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东坡……感慨良多”错,应该是诗人而不是东坡。诗人借苏东坡之事从四个方面抒发自己对人事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诗人由眼前的江山令人畅心满意,从而提出疑问:今天谁又是出类拔萃的英雄?最后两句,诗人评点英雄,揭出主旨。“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写诗人紧扣诗题《赤壁图》来指点“出群雄”:一是当年火烧曹军的周公瑾,一是因不得志憔悴了的秃了发的贬到黄州游赤壁的苏东坡。诗人极力夸赞周瑜这位当年烧赤壁,破强虏的英雄,蕴涵了对在金国衰亡之际将帅无能,救国无人的哀痛。从对苏东坡的推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自比苏子,为斯人憔悴而感伤的情思。“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卒章显志,突现出诗人赞誉前贤,寄寓感慨的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等生活中的例子,水到渠成地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又继之以“____________”一句,境界旷远,意象宏阔。(3)小勇临摹了一幅曹操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以突显其求贤若渴的形象特点。李老师提醒他不妨直接在曹操写的诗句中选取,小勇立刻想到了《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所中学举行过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几何题说:已知正方形边长为a,求侧面积等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高等于这个正方形边长的直圆柱体的体积。事后统计,有96%的学生把这道题做错了,原因是①。本来题目求的是“直圆柱体的体积”,可是这七个字直到句尾才出现,离“求”字很远,而紧挨着“求”字的正好是“侧面积”三个字,因此很多人就误认为题目求的是“侧面积”了。②,事实上却变成了一次语文测验。由此想到,现在不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大家都很看重数理化。相形之下,语文课就很不为人重视了。我不打算在这里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只想指出一点,语文基础要是太差了,③。中学语文课里的语法知识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这些年来只在主、谓、定、状、宾、补几个概念里兜圈子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改进的关键是要让所讲的语法知识能够真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点帮助。从这一点考虑,我觉得重点似乎应该放在长句结构分析的用法上。说“结构分析”似乎有点吓人,其实目的不过是弄清楚句子的层次和脉络,因此最好把它放在常识范围里去讲,尽量避免用太多的语法术语。18.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结构复杂,难以读懂。请你将这句话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使句意清晰。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写道:“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其中“装样子”与文中加点的词“兜圈子”,在词语使用上有相似的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求一个直圆柱体的体积,②这个直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③高等于正方形的边长。19.①学生求的是直圆柱体的侧面积②表面上这是一道几何题③题目都看不懂20.“装样子”与“兜圈子”诙谐幽默,具有讽刺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装样子”,指装模作样,生动形象表现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危害,讽刺了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兜圈子”,指绕圈子,含蓄幽默地指出近几年来中学语文课语法知识教学的问题。【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到这句话的主干句,然后独立成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主干句为:求一个直圆柱体的体积。然后,把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提出,独立成句,改为“这个直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高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确定答案。故修改为:求一个直圆柱体的体积,这个直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高等于正方形的边长。【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因为”和后文“本来题目求的是‘直圆柱体的体积’,可是这七个字直到句尾才出现,离‘求’字很远,而紧挨着‘求’字的正好是‘侧面积’三个字,因此很多人就误认为题目求的是‘侧面积了”,可知此处内容为分析学生把这道题做错的原因,所以可填“学生求的是直圆柱体的侧面积”。第二处,根据后文“事实上却变成了一次语文测验”,可知前后两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可填“表面上这是一道几何题”。第三处,根据前文“我不打算在这里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只想指出一点,语文基础要是太差了”,可知通过对前面学生因审题问题而把题目做错的分析,引出语文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可填“题目都看不懂”。【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原文“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可知“装样子”,指出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指出了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的特征,语言幽默,具有讽刺意味和趣味性。根据原文“这些年来只在主、谓、定、状、宾、补几个概念里兜圈子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可知“兜圈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只注重主、谓、定、状、宾、补几个概念,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的冰灯,洁白,透明。”老马缓缓地说着,好像同时在心里欣赏着那些冰灯。“每到春节的时候,那里每家农民都做,用各种容器脱胎做成,各种式样的冰灯,圆的,方的,放在门外面,晚上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那冰灯还可以做成各种颜色,不过,我还是喜欢无色的。”老马停了步,灵巧地划着火柴,点起了一支烟。飞舞的雪花似乎都向这一点火光扑了过来。“每年一到冰冻时期,我就做。”老马把烟圈在手掌里面,说道,“我喜欢冰灯,我更钦佩那给予冰灯以生命的烛光,……”“你想想看,”老马说得更慢了,吸一口烟,说几个字,仿佛每一个字,他都斟酌、掂量,然后又把它们包裹在烟里,一起喷出来:“那一点微弱的,小小的烛光,在冰的环绕当中,笼罩下面,它居然燃着,烧着,发出热的,红的,亮的光辉,勇敢地照着它四周小小的一片地面,它自己哪里知道,它给了人多少活泼的生趣,温暖的感觉。”2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21.①两句都是以偏正短语单独作主语,引出描述对象,然后分别用两个独立的词语加以具体陈述,突出描述对象以及其特点,第一句突出北方冰灯晶莹剔透的特点,第二句突出冰灯的形状多样;②两句都是短句,语言表达简短而有力,生动活泼。22.①逗号把冰灯里的烛光一系列动作、状态等间隔开,表现出烛光从燃着、烧着、发光到照耀的过程,突出强调烛光的奉献精神;②“热的,红的,亮的”用逗号隔开,表现烛光光彩各异;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北方的冰灯”“各种式样的冰灯”都是偏正短语,在句中单独作主语,点明了描述的对象。“洁白,透明”两个形容词作谓语,单独成句,突出北方冰灯晶莹剔透的特点;“圆的,方的”两个名词单独成句,突出冰灯的形状多样。两句话都是短句,句式活泼,表达简短而有力。【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逗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在增强表现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创造语气和氛围、增强表达的清晰度、突出重点内容和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等方式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冰灯里的烛光的动作“燃着”“烧着”“发出热的,红的,亮的光辉”“勇敢地照着……”用逗号间隔开,表现出烛光从燃着、烧着、发光到照耀的过程,突出强调烛光的奉献精神;“热的,红的,亮的”这一间隔停顿表现烛光光彩各异;整体上的停顿,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大学生林思怡在英国读研,她于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看到一件来自日本的展品,介绍文字写着“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来自8世纪的日本和韩国,比欧洲的印刷术早了几百年”。“难道最早的印刷品实物不是中国的吗?”林思怡开始广泛查阅资料,发现这件展品只是来自公元770年日本的最早的印刷品。她认为,展板上的文字有歧义,于是向图书馆提交了反馈信。现在,展板上的文字已修改为“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比欧洲早几百年,8世纪时传到日本”。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叙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所讲述的是英国留学生在海外看到图书馆误将雕版印刷术起源归于日本后,经过证实向图书馆提交反馈信并最终得以修正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海外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林思怡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在她心里,中国文化的世界形象需要我们每位中国人来共同维护,只有修正错误,将正确的历史展示给世界,我们才可以让别人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我们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祖国。而想要纠正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的错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从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林思怡是经过广泛查阅资料、做出大量努力才最终证实这件展品只是来自公元770年日本的最早的印刷品,决不能代表雕版印刷术的真正起源。从中我们也可看到林思怡小心求证、孜孜求索的实践精神。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最终能改正错误,为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而正名,也值得我们为此点赞。试题要求针对以上材料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对此,应当重点针对留学生林思怡的出发点与爱国行为加以点评并适当拓展引申。比如,可对于她维护中华民族文明悠久历史的初衷给予赞扬,并说明我辈青年同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也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要积极维护中华民族的荣誉,守护好中国的文化遗产。或者,也可以从她发现问题后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先搜集大量资料加以证实后才提交反馈信。由此也可说明我们应当学习她小心求证的认真态度与实践精神。并说明,我们在学习与做事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当然,在作文中,对于苏格兰图书馆勇于改正错误的态度,也可予以赞扬,并由此反思我们自身应当如何对待他人指出的错误。立意:(1)维护祖国荣誉,担我辈青春责任。(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是求学真态度。(3)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能是因为篇幅简短、内涵丰富,在费孝通先生的一系列著作中,《乡土中国》及其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是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了。但是,熟悉并不一定能保证理解的准确,有时甚至反而可能对不经意的误解失去了敏感。而对此书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看作是一部单纯研究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把“乡土中国”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解读中国整体社会的著作。事实上,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描述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那么,“乡土中国”是何种形态的社会?在《乡土中国》以及《江村经济》《中国士绅》等著作中,费先生为我们描画展示了“乡土中国”之社会形态的一系列特征,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大体上概括了费先生笔下作为中国整体社会形态之“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作为“理想类型”的“乡土中国”。但是,自晚清开始,随着中国被动地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相遇而不能不步履蹒跚地迈向现代世界,“乡土中国”这种社会形态越来越难以为继而不得不走向解体或终结。而且这种社会形态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方式是扭曲的、病态的,因为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不自主地,被迫地发生的。首先不由自主地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是“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社会形态的根基,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传统的乡土工业由于无法与扩张进入中国的西方工业竞争而走向崩溃。乡土工业的崩溃使得传统上靠农工相济而维持的不饥不寒的生活难以为继,从而直接带来了农村的贫穷,与此同时,乡土工业的崩溃也激化了围绕土地问题的农村社会矛盾,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乡土工业崩溃了,但地主并不因此减收或不收地租,相反,由于西洋奢侈品(洋货)的进入刺激了其消费的欲望,提高了其享受的水平,因而变得更加不能放松对地租的攫取。而佃户们由于丧失了乡土工业的补贴,交了地租就无法生存了,佃户和地主于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乡土工业在西洋工业竞争下的崩溃在造成农村贫困、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已经相克的城乡关系。与“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的解体和终结同步,其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也走向崩溃瓦解。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讲,随着“乡土性地方自足”时代的过去,现代生活中必须动用政治权力才能完成的有关人民福利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无为主义必然难以为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作为国家权力试图深入地方的一种努力,保甲制度的推行则把传统双轨政治中自下而上的轨道给破坏了,进而瓦解了基于绅权礼治的地方自治。随着“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和政治——社会治理格局的瓦解瘫痪,作为传统中国之整体社会形态的“乡土中国”也就终结了。“乡土中国”的终结实乃历史发展的必然。问题不在于这种社会形态要不要终结,而是如何终结。作为一名富有科学精神的杰出的社会科学家,费先生的“乡土重建”理论自然认识到中国的特定国情,但乡土重建不是对传统“乡土中国”的简单回复或修补,而是直面和回应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挑战的整体“重构”,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费先生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良性的终结方式的构想也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视野下展开的,因而实际上是整体社会形态的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费先生的这种注重从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传统“乡土中国”终结的认识方式,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看待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颇有启示。(摘编自王小章《“乡土中国”及其终结: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再认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可能是费孝通先生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且最为人熟悉的一部,但人们常因熟悉而产生不经意的误读。B.近代以来,西方工业的进入导致了不能与之竞争的中国乡土工业崩溃,进而激化了围绕土地问题产生的农村社会矛盾。C.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和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先后解体,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终结。D.研究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正在实践中的“新型城镇化”这一现实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乡村。B.对于“乡土中国”的终结形式,理论上看存在着良性的和病态的两种可能,而近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其必定不是良性的。C.由于人多地少,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努力开拓乡土工业,实现农工并重。D.尽管“乡土中国”的终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却并不妨碍费孝通先生基于中国特定国情,直面现实,积极探索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3.下列选项出自《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最适合作为本文“绅权礼治”走向瓦解这一观点的论据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B.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C.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D.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4.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乡土中国”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是解读中国整体社会的著作。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依据。5.“议论要有针对性”是论述类文章写作要遵循的一项原则,请简要分析本文“针对性”的具体表现。【答案】1.C2.C3.C4.①依据之一是类比推理,即“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不局限于城市”,推导出“乡土中国”不仅是局限在乡村。②依据之一是“乡土中国”描绘的是全面的社会各方面,即是解读中国整体。③依据之一“乡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体社会的变革。5.①针对的是误解《乡土中国》是单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②针对认为中国是单纯的农业国家而提出“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③针对的是如何在乡土社会终结后,实现更好的现代化的转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终结”错误。原文“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可知,“乡土中国”解体后,中国社会迈向了现代社会,并非终结。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唯一的解决办法”过于绝对。原文“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可知,“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原文没有说明是唯一的办法。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绅权礼治”走向瓦解的观点是:礼治社会无法完成的工作由现代社会的制度来代替。A.说明了礼是行为规范,按照礼来行为才是对的行为。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B.说明了礼是在教化中养成。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C.说明礼治在乡土社会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有效性难以为继,只有被现代制度代替,可以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D.说明礼治社会是变化缓慢的社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无法施行礼治。无法论证“绅权礼治”走向瓦解。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费先生用‘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所要刻画描述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费先生对于传统‘乡土社会’之良性的终结方式的构想也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视野下展开的,因而实际上是整体社会形态的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可知,依据之一是类比推理,即“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不局限于城市”,推导出“乡土中国”不仅是局限在乡村。由原文“费先生为我们描画展示了‘乡土中国’之社会形态的一系列特征,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可知,依据之一是“乡土中国”描绘的是全面的社会各方面,即是解读中国整体。由原文“首先不由自主地走向解体和终结的是‘乡土中国’的经济形态,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社会形态的根基”“乡土工业在西洋工业竞争下的崩溃在造成农村贫困、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已经相克的城乡关系”与“‘乡土中国’之经济形态的解体和终结同步,其传统的‘政治——社会’治理格局也走向崩溃瓦解”可知,依据之一“乡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体社会的变革。【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但是,熟悉并不一定能保证理解的准确,有时甚至反而可能对不经意的误解失去了敏感。而对此书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看作是一部单纯研究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可知,针对的是误解《乡土中国》是单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由原文“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起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因此,实际上‘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是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可知,针对认为中国是单纯的农业国家而提出“农工并重的混合经济体”。由原文“问题不在于这种社会形态要不要终结,而是如何终结”“或者说,是对于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良性的终结形式和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国道路的自觉探索”“费先生的这种注重从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传统‘乡土中国’终结的认识方式,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看待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颇有启示”可知,针对的是如何在乡土社会终结后,实现更好的现代化的转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途王佐良车子要开的时候,爹和妈站在月台上频频向我挥手,嘱咐了一些小心冷热之类的话;自己的心上却一点别意也没有,只喜洋洋地看着这钢铁的怪物:野兽的头部一样的机车和拖在后面的长长的列车,心想明天晚上它就要将我和我的同学们——这些南方的孩子载到遥远的北平,这岂不是机械文明的赐予吗?轮子转动的声音有旋律地起了,月台上的人脸渐渐看不清楚,车上的我们却热闹起来。谁都对这旅行感觉兴趣,谁都对于北平和在北平的我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憧憬,便相互望着,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话像是无穷尽的;有时大家倾神听着一人的叙述,有时则因人人急于表白自己的快乐心怀而抢着说了。同车的人渐渐注意着我们。①“老北平”听见我们那种虚拟的稚气的关于北平的描绘时,忽然展开风尘的脸笑了。窗外是广坦的田野,盖覆在蓝蓝的初秋的天空之下。铁轨近处的地土还有一部分淹着水,路基在水的中央,如一条长堤。田里有农夫在工作,身子被太阳晒成紫褐色。但是列车过去时没有一人抬头瞧。生活是一条紧抽着的鞭子,他们连兴趣也没有了。他们的苦处,我们定全然不知的。车子走过武胜关时,两旁全是崇山峻岭,住在都市里的我们全惊奇地叫起来了。过此,便是河南境界。山渐渐远了,窗外是干枯的大地,②树的绿色因蒙上了灰尘而显得粗俗凝滞,蝉声那样沉重地,偶然透过轮转的声音传了过来。黄昏在火车的突突声中到来了。新秋的天更加蓝得可爱,田地上的植物渐渐模糊起来。过一会,我看见几颗星在原野的边际上闪耀着。吃了饭,同学们有的躺着睡了。车上静了下来,只有突突的火车走动的声音。我一人独自望向窗外。那是无边际的大地,黑暗笼罩着,看不出什么来。③星子却加多了,像人的眼睛般聪明地向我眨着。风从原野上吹来,带着一种可爱的气息,可是却很有点寒冷。我加了一件绒背心,不觉想起灯明人多的家。旋律的车声像一曲催眠歌了,车子摇动得像婴孩的摇篮,我的头沉重起来,迷糊里入睡……“看黄河呵!”我一听这声音便立刻坐起来。“哪里,哪里?”我强睁着眼睛问。同学笑了:“还没过郑州呢!”又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车子停在一个站口,鸣笛。有人说:“黄河南站了。”我们全跳起来,披着毯子走到车厢外面去看。车子慢慢地走动了,在全国闻名的黄河大桥上。全是铁做的:梁,柱子,轨道。每走几丈路,便有一盏电灯照着。此刻黄河只是沙滩,黑暗中看不清有多宽多大,只见地形起伏着,如影片中所见的沙漠。岸旁有几块很大很大的石头,看下去,表面显得很光滑;那必是几大堆黄土经几千年河水的冲击而成的。我如见着原始的野兽似的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车走了几分钟,所见的仍是沙滩,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过一会,我听到桥下的水声了,很响很响的。水的速度很大,冲击着桥脚直打漩涡;那势头,真像是一群愤怒的人汹涌着前来——不,不是人,在这莽苍无边的天地之间,人是太渺小了,水真像是从天上来的,如同地球的年岁永不回转,它奔驰着,冲过人工的堤岸,到那吼着笑着的海里去!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河流,没有船只,在黑暗中也辨不清河岸,那么雄伟地奔流着,打破空间的寂静。抬起头来,是莽苍苍的天,空阔到无以复加,一大块青黑色,有浓黑的云如山峰起伏,几颗星胆怯地闪烁着,在这无边的“大”里,它们是太渺小了。终于又想到了人,因为机械的力量已如此伟大,它处处同自然敌对起来了。虽是如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仍然有它的气势。再过,又是沙滩。回望来处,全为浓浓的黑暗所包。哪里是序,哪里是边呢?在无垠的浩大里,我忽然害怕起来。车子的速度忽然加快,到电炬齐明的北岸站。我像如有所得地进了车厢,埋头就睡,会儿,也就安然入梦了。醒来时红日满窗,外面的景色与河南有显著的不同。一块大平原,边际连着天,看不见一座山。④地上种着一类杆子长长的植物,头上披几片叶,样子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这干百株高粱整齐地排着,外面的人果然看不见里面,大概是所谓青纱帐吧?不期然地,便想起另外一片更广阔的平原,以及那里的青纱帐,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接着浮上了心头。以后便看到土做的村屋的墙,房子矮得出奇,色彩也很不悦目。却是这一带的树,枝干伸得高高的,挺而秀。邯郸,望都。……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蒙恬、卫青的大军,他们都曾把足迹印在这平原上吗?我想见往古如火如荼的军容,勇士们廓清漠北万里的雄心,以及那些高大的白马,那些在北风里疾卷着的大旗!如今呢,长城也挡不住胡沙了,光荣的远古的历史反令我们惭愧起来。毫无改变的景色令我厌倦起来。同学们谈谈天,只希望着看北平,到后来北平是看到了,但是因为在夜里,结果连前门都没有认清地匆匆进了城。第二天才满处跑了一趟。古老雄伟的城楼默默地蹲着,如在思念昔日“三朝畿辅”的荣光。但是远来的少年却看清了它面上的灰尘,以及展开在它面前的一页凄凉的历史了。1935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少年的毫无别意和父母的不舍形成反差,自然引入后文以“我”的视角对沿途所见风物的摹写。B.火车前行,景物变换,从广坦的田野到崇山峻岭,从浸水的路基到干枯的大地,车行景移,如画卷般缓缓展开。C.以“立刻坐起来”“全跳起来”等细节突显黄河作为母亲河对于这群北上的少年的重大意义,向往之情溢于言表。D.火车之旅给同行的少年带来了同样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他们忘我地谈天,以致于夜里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风尘的脸”绘出同车旅客的样貌,他们熟悉北平,嘲笑我们的幼稚描绘。B.句子②中的“粗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窗外树叶蒙尘之后颜色难看、毫无生机的样子。C.句子③生动地描写夜空星星闪烁之美,暗示时间流逝的同时还勾起“我”的思念之情。D.句子④“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描摹了高粱刚健有力的风姿,也自然引出“青纱帐”。8.“车子慢慢地走动了”这个段落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旅途·现实·历史”,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C8.本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车经过黄河之时的景色。作者将对雄伟浩瀚的黄河的无比景仰、敬畏之情,融于所见到的阔远的沙滩、宽广的河面和听到的宏大水声中,情融景中,情景完美交融。9.①本文以“旅途”的所见所感为线索,串连了“现实”和“历史”。②“现实”中的所见之景,引发了年青的作者的新鲜、好奇。③旅途中所经的古老城镇,使作者联想到光荣的远古“历史”,进而又由历史回到现实,今昔的对比使作者惭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他们忘我地谈天,以致于夜里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错,由“但是因为在夜里,结果连前门都没有认清地匆匆进了城”可知,“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的原因是“在夜里”。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暗示时间流逝的同时还勾起‘我’的思念之情”错,由“风从原野上吹来,带着一种可爱的气息,可是却很有点寒冷。我加了一件绒背心,不觉想起灯明人多的家”可知,勾起我思念之情的是原野上吹来的风所带来的寒冷。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岸旁有几块很大很大的石头,看下去,表面显得很光滑;那必是几大堆黄土经几千年河水的冲击而成的。我如见着原始的野兽似的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车走了几分钟,所见的仍是沙滩,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可知,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黄河的宽阔,在描写的同时加入了“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这些视觉冲击后的感受,在景物之中融入了作者对黄河的敬畏之情。由“我听到桥下的水声了,很响很响的。水的速度很大,冲击着桥脚直打漩涡;那势头,真像是一群愤怒的人汹涌着前来——不,不是人,在这莽苍无边的天地之间,人是太渺小了”可知,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黄河的雄伟,在描写的同时加入了“人是太渺小了”这样的听觉冲击后的主观感受,在景物之中融入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之情。在本段中,作者将对雄伟浩瀚的黄河的无比景仰、敬畏之情融入到用视觉和听觉描绘的黄河景色之中,情与景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轮子转动的声音有旋律地起了”“窗外是广坦的田野,盖覆在蓝蓝的初秋的天空之下”“车子走过武胜关时,两旁全是崇山峻岭”“车子慢慢地走动了,在全国闻名的黄河大桥上”“车子的速度忽然加快,到电炬齐明的北岸站”“邯郸,望都……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可知,本文是以“旅途”的所见所感为线索,串连了“现实”和“历史”。由“谁都对这旅行感觉兴趣,谁都对于北平和在北平的我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憧憬”可知,作者在“兴趣”“憧憬”的驱使之下浏览了所经过的平原、山川、古城,这一切景物给作者带来了新鲜、好奇的感受体验。由“……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我想见往古如火如荼的军容,勇士们廓清漠北万里的雄心,以及那些高大的白马,那些在北风里疾卷着的大旗”“如今呢,长城也挡不住胡沙了,光荣的远古的历史反令我们惭愧起来”可知,作者在旅途中见到现实中的古城镇,禁不住联想到古时令人骄傲的历史,可“现实”与“历史”相比,却让作者惭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伯夷传》以“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语设问,谓夫子称其不怨,而《采薇》之诗犹若未免于怨,何也?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达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公正发愤者每遇祸,是以不免于怨也。虽然,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其重在此,则其轻在彼。况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伯夷颜子得夫子而名益彰则所得亦已多矣又何怨之有!《赤壁赋》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