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该遗址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的标志。下列关于仰韶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遗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出土诸多精美玉器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早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项正确;精美玉器出土于良渚古城,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新石器晚期即将迈入阶级社会,距今约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2.古人云:“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与文中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土地和人口给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因此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而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权力的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分封制,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C项。3.《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秦朝()A.重视耕战 B.刑法严苛 C.重农抑商 D.吏治腐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说明强调徭役不夺农时,体现了国家重视耕战,A项正确;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说明法律对违背律令的惩罚并不是非常苛刻,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抑商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吏治是否腐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项世界遗产有如下评价:它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世界遗产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芍陂 D.邗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A项正确;郑国渠是郑国在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B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邗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的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是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与这次人口迁徙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B.迁徙的主要民族是匈奴、羯、氐、羌和鲜卑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在全国的经济重心的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晋时期,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而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两晋人口南迁,而非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A项;北民南迁指的是中原人民,而非五胡,排除B项;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而非奠定了南方在全国的经济重心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赞曰:“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下列选项中,属于“孙真人”完成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及所学可知,“孙真人”指的是孙思邈。《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B项正确;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排除A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排除C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称为“万世宝典”,排除D项。故选B项。7.历朝历代理学家对于“理”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下选项属于程朱理学的有()①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②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③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④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便是天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是心学的理论,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8.某机构初名为“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史料记载该机构“以帝师领院事,不必经过中书省”。该机构是()A.理藩院 B.宣政院 C.内阁 D.北庭都元帅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宣政院是直属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B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项;内阁是明朝建立的中枢秘书机构,排除C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地方军事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9.据明朝《北使录》记载“正统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寇,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请推测“胡寇”可能是()A.回纥 B.瓦剌 C.乌思藏 D.女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据材料“正统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寇,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的交战双方是明朝与蒙古族的一支瓦剌军队,B项正确;回纥是唐朝时期生活在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排除A项;乌思藏是指西藏,元朝时期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排除C项;女真是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当时女真族归属明朝管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面的表格中,对各帝王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文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削减诸侯封地,平定“安史之乱”。B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推行一系列改革,完成全国统一。C元世祖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D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辜相制度,影响持续此后五百余年。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持续此后五百余年,D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而非汉朝,排除A项;北魏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B项;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生物是铁木真,而非忽必烈,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A.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B.内迁的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C.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D.青锏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据材料“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因此该时期青锏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渐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争霸战争,内迁的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于战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属于荀子治国主张的()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A项正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的主张,排除B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图所示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成的贵族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起源于代北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下辖),初建于关中。结合所学,该军事团形成时期是()A.春秋战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明末清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是西魏时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职位,据此可判断,此时期是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是南北朝时期的军事集团,而非其他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14.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这样称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灭亡西突厥汗国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反向题。时空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据所学可知,唐高宗时期灭亡西突厥汗国,不是唐太宗在位时期,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明经成为主要考试科目,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列文物按其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时空为西周、唐朝、元朝、清朝时期(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何尊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②《盛世滋生图(局部)》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③简仪是元朝时期的郭守敬所革新的仪器;④唐蕃会盟碑是反映唐朝和吐蕃之间关系的文物。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6.如图为西安古代城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A.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B.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C.河流影响城市历史变迁 D.大运河开通促进其发展【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隋长安城”“唐长安城”还是“明清西安城”,它们都紧邻着“渭河”和“汉江”。这些河流为城市提供了水源、交通和防御等多重功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示意图上反映了西安古代城市位置、面积的变化,关于面积的变化并不是不断扩大,如明清西安城明显在面积上是要小于隋朝的,排除A项;城市功能分区的明显与否,通常需要通过详细的城市规划图或历史文献来推断。而这张示意图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地理位置的演变,并未展示具体的功能分区情况,排除B项;大运河主要连接了中国南北的水系,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它并不直接流经西安地区,因此对西安城市发展的直接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17.宋太宗在位期间,不仅亲自制作“平戎万全阵”阵法,而且常常御赐阵图以支配将帅,严重违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使得将兵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说明()A.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B.宋朝边防压力较为沉重C.宋统治者注重军事指导 D.抑武政策带来消极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D项正确;北宋皇帝的这一做法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并非必要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做法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降低,无法体现边防压力,也体现不出重视军队指导,排除BC项。故选D项。18.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⑧分别对应的是()A.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B.增设参知政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C.设置行省;凉州会谈;设立中书省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带来“三冗”局面,从而试图通过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来解决财政危机,D项正确;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是汉代措施,排除A项;增设参知政事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B项;设置行省是元朝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9.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曾经建立起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下列制度为契丹人创立的是()A.南北面官制 B.二府三司制 C.猛安谋克制 D.中外朝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女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中外朝制是西汉采取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0.元初,杭州为外国商人糜集之所,贸易之盛,殆过于宋。据《马可·波罗游记》载,“杭州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有四五万人翠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种种食物甚丰”,被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以下现象有可能发生在当时杭州的是()A.外贸税收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B.通过明州向外销售瓷器C.纸币交子作社会主币发行 D.设置榷场与外国人经商【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元初,杭州为外国商人糜集之所,贸易之盛,殆过于宋。”可知,元朝对外贸易比宋朝更加繁盛,据此可判断,此时通过明州(宁波)向外销售瓷器是可能发生的,B项正确;外贸税收成为财政主要来源,是宋元时期的现象,并非在杭州,排除B项;纸币交子是北宋的货币,而元朝纸币是钞,排除C项;设置榷场与外国人经商,是在两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1.如图是明朝时期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微州府亩)。以下选项对该图表分析错误的是()A.徽州地方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人均田地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C.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体下降D.外来作物引进对人均田地变化起到一定作用【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全国人均田地整体下降并不代表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体下降,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从图中可知,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相比,徽州府地区小于全国,说明徽州地方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徽州人均田地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都是整体下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清时期,外来作物引进对人均田地变化起到一定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2.1911年,在斯里兰卡出土《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所载:“海道之开,深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据此可知,郑和此举旨在()A.海外殖民,扩大疆域 B.开拓市场,互通有无C.开辟新路,便于统治 D.友好往来,威服众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碑文内容“海道之开,深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海上交通的安全和便利,表达了对当地的友好和施恩之意,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并非殖民和开拓市场,排除AB项;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开辟新路及对所到之处进行统治,主要是友好往来,宣扬国威,排除C项。故选D项。23.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史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又将其分摊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统治者施行怀民仁政C.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D.中国注重变革的传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史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又将其分摊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固定丁数”以及取消人头税的“摊丁入亩”,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根本原因”,而统治者施行怀民仁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D项强调的是改革,其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清朝史实不相符的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A.①处自雍正起大规模改土归流B.③处平定多起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以总领军务C.②处设置盟旗制度以进行管理D.④处格鲁派领袖在康熙时被册封为“达赖喇嘛”【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④处是西藏地区,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顺治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D符合题意;①是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表述正确,排除A项;③处是新疆地区,伊犁在西北新疆地区,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总领西北军政,表述正确,排除B项;②处是蒙古地区,清王朝设置盟旗制度进行管理,表述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25.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如表是今人围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据此指出校勘古籍时所利用的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是()事例《建康实录》史料校勘记(1)爵位徐孝嗣,年八岁,袭爵枝江县侯。《南齐书》“(徐孝嗣)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宋书》“枝江侯相”。据《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2)籍贯刘延孙,彭城吕梁人也。《宋书》“刘延孙,彭城吕人”。《南史》“刘氏之居彭城者,分为三里”;“延孙所居吕县”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3)任职地南昌太守孱陵侯蒙卒。《三国志》“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建康实录》“南昌”当为“南郡”之误,因《三国志》的相关记述更加完整。①关联性②互证性③完整性④客观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南朝时期。据材料可知,据校勘记,《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这些反映了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是关联性,①正确;据材料可知,《宋书》“刘延孙,彭城吕人”,《南史》“刘氏之居彭城者,分为三里”;“延孙所居吕县”,因此“《建康实录》中对“刘延孙”的籍贯记载有误,应为“吕”或者“吕县”,这反映的文献史料的互证性,②正确;据校勘记,《建康实录》“南昌”当为“南郡”之误,因《三国志》的相关记述更加完整,反映的文献史料的完整性;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文献史料均是史实记载,未加评价,没有涉及客观性,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共3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以后,(武帝)多次派张骞等人通西域,并发动对勾奴的战争,将西部边疆拓展到天山南北和以西的乌孙、康居地区。同时中央政权在西北边疆设立属国和西域都护,在西域屯田养边并由专门的屯田校尉职守其事。赐封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勾奴等西域属国通婚“和亲”,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维持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这种政策一直延续下来。——摘编自杨斯童《从“西域”到“西北”——西北边疆拓殖与开发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经略西域的措施。(2)写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材料二图片中所对应的序号。(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历代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答案】(1)武力战争拓展领土;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屯田养边发展经济;赐封政权加强交流;与西域属国通婚和亲。(任答出4点)(2)安西都护府—①;北庭都护府—③(3)一体化。影响: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管理、民族交融、边疆开发、国家统一四个角度,任答3个)【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措施:据材料“汉兴以后,(武帝)多次派张骞等人通西域,并发动对勾奴的战争,将西部边疆拓展到天山南北和以西的乌孙、康居地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通过武力战争拓展领土;据材料“同时中央政权在西北边疆设立属国和西域都护,在西域屯田养边并由专门的屯田校尉职守其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西北边境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在西域屯田养边发展经济;据材料“赐封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赐封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内地与边疆的交流;据材料“与勾奴等西域属国通婚‘和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与西域属国通婚和亲。【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前期。填写:据所学可知,安西都护府应该对应的数字是①;北庭都护府对应的数字是③。【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特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即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与内地一样,体现一体化。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时期。影响:据所学可从边疆、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去分析,如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二玄宗之末,版籍(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资治通鉴》卷266(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指出两税法的主要征收标准和纳税时间。【答案】(1)原因: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或答到三省六部制产生选官需要亦可)。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答到糊名、誊录制度亦可);“取士不问家世”(答到扩大科举规模亦可)(任答出2点)(2)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地方户籍制度被破坏;官吏随意增加苛捐杂税。(任答到4点)主要征税标准:财产征税;时间:秋、夏。【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可知,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根据材料“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可知,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可知,封建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表现: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等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可知,可以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地方户籍制度被破坏;官吏随意增加苛捐杂税等角度说明。主要征税标准: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可知,两税法征收标准为财产征税;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两税法征收时间为秋、夏。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得到充分体现,内涵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集大成”的特点,在学术思想方面,陆王心学为代表的激荡表现出时人在思想上的探索,绘画、书法、小说、戏剧、建筑、医学等传统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到新高度。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不但收获大一统政治稳定带来的人口增长、市场统一与扩大等红利,经济增长方式也以强劲的创新性,开始出现早期近代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社会发展超势亦崭露新机。——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一)论题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二)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得出答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或科技文化持续发展等。

明清时社会经济新的农作物品传入中国(玉米、甘薯)大幅度提高粮食总量;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在南方某些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资本主义萌芽)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例如徽商和晋商;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科技文化明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明成祖时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三)层次要求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四)历史表述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畅,表述成文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五)具体评分标准标题(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论证;+格式;+升华注:史实论证时要求遵循多方面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