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_第1页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_第2页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_第3页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_第4页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ECS

CECS×××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Codesfor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buildingindoor

airquality

(征求意见稿)

2018北京

1总则

1.0.1为了加强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促进室

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其他类型的建筑参照执行。

1.0.3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基本技术要求、监测指标的评价与分级和监测

方法等。

1.0.4进行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

法规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2术语

2.0.1换气次数airchanges

每小时的通风量与房间容积之比。

2.0.21h均值onehouraverage

指一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0.38h均值eighthouraverage

指连续8小时内各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0.4日均值dailyaverage

指一个自然日内各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0.5月均值monthlyaverage

指一个自然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0.6年均值annualmean

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2.0.7微生物实时检测技术real-timemicroorganismdetectiontechnology

利用紫外荧光激发等技术,针对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实时对采样空气

中的微生物进行统计计数的测定方法。

2.0.8监测系统monitoringsystem

通过安装的各类监测仪表或传感器,对被监测指标进行连续自动监测并上传至接收终

端查看的系统。

2.0.9操作管理权限operationmanagementauthority

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操作者被授权可以访问资源的权限。

2.0.10二次仪表secondaryinstrument

自动检测装置的部件(元件)之一。用以指示、记录或计算来自传感器的测量结果。

2

3基本规定

3.0.1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包括:物理指标(新风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化学

指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TVOC、甲醛和臭氧)、颗粒物(PM10和PM2.5)、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另外,也可根据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和需求选择监测指标。

3.0.2监测系统应能存储至少半年的监测数据和运行日志,并设置分级管理权限,保证系统

正常运行。

3.0.3监测系统应具有报警功能,当选配的某些监测项目超过阈值,或者上传数据出现故障

时,应有报警和信息提示功能。

3.0.4监测传感器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传感器性能应满足表4.2.1要求,二次仪表应与传感器的精度和测试范围相匹配;

2自动或根据外部指令采集数据;

3特殊环境(易燃、易爆等)应采用适合的传感器;

4工作寿命不应小于2年。

3

4仪器仪表

4.1一般规定

4.1.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在表4.1.1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表4.1.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工作环境

项目参数

温度(0~40)℃

相对湿度≤85%

大气压力(80~106)kPa

4.1.2监测传感器在投入使用前应经过校准,校准方法按照表4.2.1的要求执行。根据使用

要求,传感器在运行期间也应定期校准。对于传感器用量较大的工程,除了国家规定的校准

规程外,还可以通过比对的方法进行校准。

4.2性能要求

4.2.1不论是单一参数的传感器,还是复合参数的传感器,其性能应满足表4.2.1要求。

4

表4.2.1传感器性能要求

传感器类型分辨率量程示值误差响应时间校准方法

温度0.1℃(0-50)℃±1℃30SJJF1076

相对湿度1%(0-100)%±5%30SJJF1076

(0<R≤100)µg/m3±10µg/m3

33

PM101µg/m(0-500)µg/m≤30SJJG846

(100<R≤500)µg/m3±10%

(0<R≤100)µg/m3±10µg/m3

33

PM2.51µg/m(0-500)µg/m≤30SJJG846

(100<R≤500)µg/m3±10%

(400-5000)(400<R≤2000)µmol/mol±100µmol/mol

二氧化碳(CO2)10µmol/mol≤60SJJG635

µmol/mol(2000<R≤5000)µmol/mol±3%FS

(0<R≤10)µmol/mol±0.5µmol/mol

一氧化碳(CO)0.1µmol/mol(0-50)µmol/mol≤60SJJG635

(10<R≤50)µmol/mol±3%FS

(0<R≤0.5)µmol/mol±0.05µmol/mol

TVOC0.01µmol/mol(0-10)µmol/mol≤60SJJF1172

(0.5<R≤10)µmol/mol±10%FS

(0<R≤0.5)µmol/mol±0.05µmol/mol

甲醛(HCHO)0.01µmol/mol(0-1.5)µmol/mol≤180SJJG1022

(0.5<R≤1.5)µmol/mol±10%

臭氧(O3)0.01µmol/mol(0-10)µmol/mol(0.1<R≤1.00)µmol/mol±6%FS≤180SJJG1077

5

(1.00<R≤10)µmol/mol±12%FS

xx

注:1对于PM2.5、PM10、HCHO,示值误差10,其中푥1为仪器示值平均值,푥표为标气浓度或标准粉尘仪显示浓度;

x1100%

x0

xx10

2对于CO、CO2、TVOC和O3,示值误差x100%,其中푥1为仪器示值平均值,푥표为标气浓度,퐹푆为仪器满量程;

2FS

3微生物监测装置技术要求应满足附录B的要求。

6

4.2.2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校准证书。仪器仪表性

能应符合表4.2.2规定。

表4.2.2仪器性能要求

仪器分辨率量程示值误差

风速仪0.1m/s(0-30)m/s±3%读数

微压计1Pa-±1%读数

皮托管皮托管需要符合GB1236-2000规定。

注:1微生物检测仪器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2温湿度、PM10、PM2.5、二氧化碳、一氧化碳、TVOC、甲醛和臭氧检测仪器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8204.1、GB/T18204.2或HJ/T167的规定。

7

5监测指标的评价与分级

5.1物理指标

5.1.1根据人体热舒适度要求,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表5.1.1规定。

表5.1.1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要求

要求

季节参数单位

I级II级

温度℃22~2418~22

冬季

相对湿度%≥30-

温度℃24~2626~28

夏季

相对湿度%40~60≤70

5.1.2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5.1.2-1规定。

表5.1.2-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最小新风量[m3/(h·人)]

建筑类型新风量

办公室30

客房30

大堂、四季厅10

2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照换气次数法确定。居

住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5.1.2-2规定,医院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5.1.2-3规定。

表5.1.2-2居住建筑最小换气次数

人居居住面积Fp每小时换气次数

Fp≤10m20.7

8

续表5.1.2-2

人居居住面积Fp每小时换气次数

10m2<Fp≤20m20.60

20m2<Fp≤50m20.50

Fp>50m20.45

表5.1.2-3医院建筑最小换气次数

功能房间每小时换气次数

门诊室2

急诊室2

配药室5

放射室2

病房2

3高密度人群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应符合表5.1.2-4规定。

表5.1.2-4高密度人群建筑最小新风量[m3/(h·人)]

人员密度RF(人/m2)

建筑类型

RF≤0.40.4<RF≤1RF>1

影剧院、音乐厅、大会

141211

厅、多功能厅、会议室

商场、超市191615

博物馆、展览厅191615

公共交通等候室191615

歌厅232019

酒吧、咖啡厅、宴会

302523

厅、餐厅、游艺厅

体育馆191615

健身房403837

教室282422

图书馆201716

幼儿园302523

9

5.2化学指标

根据化物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化学污染物浓度应符合表5.2的规定。

表5.2化学污染物浓度限值

浓度限值

序号污染物项目单位平均时间

I级II级

室外大气浓度室外大气浓度

1h平均

二氧化碳+0.055+0.080

1%

(CO2)室外大气浓度室外大气浓度

日平均

+0.055+0.080

一氧化碳1h平均10

2mg/m3

()

CO日平均4

1h平均0.50.6

3TVOCmg/m3

8h平均0.50.6

1h平均0.080.10

4甲醛(HCHO)mg/m3

8h平均0.060.08

1h平均0.160.20

3

5臭氧(O3)mg/m

8h平均0.100.16

备注:仪器测试结果为体积浓度的项目,需转化成质量浓度进行评价,转化公式见附录D。

5.3颗粒物指标

根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颗粒物浓度应符合表5.3的规定。

表5.3颗粒物浓度限值

浓度限值

序号污染物项目单位平均时间

I级II级

日平均3575

3

1PM2.5µg/m

年平均1535

日平均50150

3

2PM10µg/m

年平均4070

5.4微生物指标

根据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菌落总数应符合表5.4的规定。

10

表5.4菌落总数限值

浓度限值

检测方法单位

I级II级

撞击法CFU/m3≤1500≤2500

沉降法CFU/皿≤10≤30

11

6监测方法

6.1监测方法选择

6.1.1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包括:物理指标(新风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化学

指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TVOC、甲醛、臭氧)、颗粒物(PM10和PM2.5)和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由于受到仪器精度或测试方法限制,新风量应由测试人员现场检测,其他指

标可以在线监测,也可以现场检测,优先选择传感器监测。新风量和微生物测试分别依据附

录A和附录B。

6.1.2不具备通过传感器监测条件的工程,也可以通过定期现场检测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监

测,测试方法依据GB/T18883、GB/T18204.1、GB/T18204.2、HJ/T167等标准执行。

6.2监测系统安装

6.2.1监测系统设置技术要求应满足附录C要求。

6.2.2监测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区域用途、空间、污染物类别确定,应能正确反映建筑室

内空气的污染情况。监测点布置参照GB/T18883标准要求,监测点数应按照表6.2.2的规定

设置。对于一些特殊场合(如地下车库等),可根据需求设置监测点数量。

表6.2.2监测点设置

房间使用面积(m2)监测点数(个)

<501-3

≥50,<1003-5

≥100≥5

2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在0.5m~1.5m之间。若安装位置与上述要求不相符,应根据附

录D进行数据修正;

3监测点周围不应有强电磁感应干扰;

4监测点应避开通风口或通风道;

5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距离热源不小于0.5m。

6.2.3监测设备安装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设备配件应齐全,具有远传接口,可以实现上传数据、数据加密、断点续传等

功能;

12

2监测设备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3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GB50303等有关电气安装规程;

4监测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且易于拆卸维护;

5监测设备安装后,应进行通电自检,核查监测功能是否正常。

6.2.4采集周期和上传周期从1min到1h可选,默认3min,可根据指令定时传输数据。

6.3监测系统试运行和验收

6.3.1监测系统试运行至少30天。因故障造成的运行中断,在监测系统恢复正常后,可重

新开始试运行。

6.3.2监测系统验收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与数据终端之间的通信应稳定,不出现经常性的通信连接中

断、文件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通信问题。数据获取率应不小于90%;正常情况下,掉线

后,应在5min之内重新上线。

2对数据进行抽样检查,随机抽取运行期间7天监测数据,比对监测平台接收的数据

和现场监测设备存储的数据,数据传输正确率应大于等于95%。

3服务器端对请求连接的客户端进行身份验证;特殊场合,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

6.4运行管理和维护

6.4.1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立定期巡查制度,规定巡查的时间、频次和内容等;

2建立定期校准制度,规定校准的周期和时间等。

6.4.2监测系统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监控系统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方法;

2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人员应按照产品操作方法维护保养;

3定期检查监测系统工作状态和监测数据准确性。

13

附录A新风量检测方法

A.0.1未设置新风系统的房间,室内新风量宜通过换气次数与室内容积乘积得到。换气次

数可依据JGJ/T309-201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第4.2章节测试。

A.0.2设置新风系统的房间,新风量可以通过测试风管中风速计算得出,按照下列方法测

试:

1.风速检测断面应选在气流均匀的直管段上,且宜距上游局部阻力管件4倍管径(或

矩形风管长边尺寸)以上,并距下游局部阻力管件2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以上的

位置。测点数量和布置方法应符合JGJ/T177标准的规定。

2.风速按照下列方法测试:

1)将通风系统调整到正常运行状态;

2)依据检测仪器的操作规程,将仪表调整到检测状态;

3)检测应逐点进行,每个点宜进行2次以上检测;

4)当采用皮托管检测时,皮托管的直管应垂直风管管壁,皮托管的测头应正对

气流方向且与风管的轴线平行,检测过程中,应保证皮托管与微压计的连接软

管通畅且无漏气;

5)检测所测风管内空气温度和风管外当时的大气压力;

6)检测并计算风管断面面积。

A.0.3检测数据处理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采用皮托管检测时,风管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1平均动压计算应取各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动压。当各测点数据变化较大时,

应按式(A.1)计算动压的平均值:

2

Pv1Pv2......Pvn

Pv………………(A.1)

n

式中:Pv——平均动压(Pa);

PV1、PV2、PVn——各测点的动压(Pa)。

2断面平均风速应按式(A.2)计算

2Ptv273.15

v…………………(A.2)

0.349B

14

式中:v——断面平均风速(m/s);

t——风管内空气温度(℃);

B——风管外大气压力(kPa)。

3新风量应按式(A.3)计算

L3600vF………(A.3)

式中:L——新风量(m3/h);

——断面平均风速(m/s);

F——断面面积(m2)。

采用风速仪检测时,断面平均风速应取算数平均值,新风管实测风量应按式(A.3)进

行计算。

15

附录B微生物检测方法

B.1撞击法检测空气中悬浮细菌总数

B.1.1仪器和设备: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包括撞击式采样器、抽气设备、气体流量计等;微

生物培养装置:如恒温培养箱等;消毒灭菌装置: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等;φ90培养皿。

B.1.2营养琼脂培养基配方及制备方法应符合WS/T367的有关规定。

B.1.3检测采样的规定:

采样应在关闭门窗15min~30min后进行,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环

境条件,采样时应避免采样点周围的人员走动与活动。

采样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使用撞击式采样器以28.3L/min的采样流量采集5min~15min。

采样器的使用操作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放入恒温培养箱,

于35℃~37℃境下培养48h,对平皿上的生长菌落进行计数统计。

B.1.4采样点细菌总数结果计算:

按每次采样所有采样平皿的菌落计数总和与总采样空气体积换算成CFU/m³。房间/区

域细菌总数测定结果:1个房间/区域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测定结果按该房间/区域内全部采样

点细菌总数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给出。

B.2实时监测仪器监测空气中悬浮细菌总数

B.2.1仪器和设备:实时空气悬浮细菌总数监测仪。监测仪自净过滤器应按GB/T6165所

规定计数进行测试,过滤效率不低于99.99%的高效过滤设备。

B.2.2监测采样的规定:

采样前应使用自净过滤器对监测仪器进行自净后方可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为

5min~15min,监测仪器的使用操作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应至少连续进行三组采样并计算

平均值,作为该采样点的细菌总数监测结果。

B.2.3结果报告1个房间/区域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测定结果按该房间/区域内全部采样点细菌

总数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给出。

16

附录C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C.0.1监测系统应由监测设备(传感器)、上位机、云服务器、监测管理平台、移动监测

终端组成。

图C.1监测系统示意图

C.0.2对于采用外部电源供电的监测系统,供电电压在额定电压波动±15%范围内,应能正

常工作。对于采用电池供电的监测设备,电池持续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天,当电池电量低时,

应能发出报警信号,在电池电量低的情况下应能再工作2h。

C.0.3监测系统电气安全指标(绝缘电阻、接地电阻和电气强度等)应符合GB4706.1等

标准要求。

17

附录D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要求

D.0.1监测系统有效的监测数据应符合表D.0.1的要求。

表D.0.1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

平均时间数据有效规定

年平均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浓值(二月份至少25个

月平均

日平均浓度)

日平均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

8h平均每8小时至少有6个小时平均浓度值

1h平均每小时至少采集6次数据

D.0.2数据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系统可以显示化学污染物的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最终以质量浓度作为测试结

果。

2应统计记录当日小时数据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当月每日数据最小值、最大值

和平均值,当年每月数据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

D.0.3数据计算符合下列要求:

1化物污染物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单位换算按照式(D.1)计算

M

CC…………(D.1)

Qv22.4

3

式中:퐶푄——污染物质量浓度(mg/m);

푀——污染物的摩尔质量(g/mol);

퐶푣——污染物的体积浓度(µmol/mol)。

2污染物质量浓度小时数据按照式(D.2)计算

k

m

j1ij

C……(D.2)

ik

3

式中:Ci——监测系统第i小时污染物质量浓度(mg/m);

3

mij——监测系统第i小时第j分钟污染物质量浓度(mg/m);

k——监测系统在该小时内有效测试次数。

3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均数据按照式(D.3)计算

18

n

C

Ci1mi,………(D.3)

mn

3

式中:퐶푚——监测系统第m天污染物质量浓度,mg/m;

监测系统第天第小时污染物质量浓度,3;

퐶푚,푖——mimg/m

푛——监测系统在该天内有效测试小时数(20≤n≤24)。

19

附录E传感器安装位置影响修正方法

E.0.1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安装位置与本标准规定不同时,应采取本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监测

数据修正。

E.0.2传感器安装位置影响采用比对的方法,在相同的环境下,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得到的

测试结果和传感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修正系数,从而对传感器监测数据进行修正。用

于比对的检测仪器需要经过计量校准,且满足表E.1的要求。

表E.1检测方法及仪器性能要求

序号项目检测方法仪器性能要求

数显式温度计法

1温度±0.3℃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

电阻电容法

2相对湿度±5%

干湿球法

光散射法±5%

3PM2.5和PM10

撞击式称重法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法

4二氧化碳(CO2)气相色谱法

容量滴定法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法

5CO满足GB/T18204.2或

气相色谱法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HJ/T167要求

6一氧化碳(CO)

电化学传感器法

气相色谱法

7TVOC

光离子化总量直接检测法

紫外光度法

8臭氧(O3)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9菌落数撞击法满足附录B要求

E.0.3比对测试按照下列方法进行:

1选取典型的房间,关闭门窗1h后进行比对测试;

2按照工程需要布置监测系统传感器,设置采样周期为3min,通过监测平台获得监

测数据;

3依据GB/T18883标准,在该房间设置采样点,采用表E.1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

至少采样45min,得出检测项目测试结果;

4将同一时间段(至少1h)的监测和检测数据进行对比,按照公式(E.1)得出修正

系数;

20

c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