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50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_第1页
(高频50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_第2页
(高频50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_第3页
(高频50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_第4页
(高频50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试卷第=page5252页,共=sectionpages5353页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真题汇编(统编版)涉及考点HYPERLINK考点02辽夏金元的统治考点03辽夏金元的经济考点04辽夏金元的社会、文化与科技考点05综合考查考点0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考点011.(23-24高一下·湖南株洲·期末)唐朝时地方藩镇在京师设立进奏官,负责联络朝廷和藩镇的公务往来,同时收集各种情报传递给藩镇。北宋时进奏官由中书门下从文官中选任,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办公经费全部由中央负责,传递给地方的信息要经过审核。北宋时进奏官的变化(

)A.体现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B.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C.导致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 D.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来看,北宋时进奏官由中央任命,传递给地方的信息要经过审核,不再是地方在中央的情报人员,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宋代进奏官的办公经费由中央负责,但这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北宋进奏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办公经费全部由中央负责”,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局面,排除C项;虽然材料提到北宋进奏官从文官中选任,但这并不能直接体现北宋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B项。2.(23-24高一上·四川绵阳·期末)从宋初开始,地方废节镇而置路,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监司和帅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全国各个统县行政组织(府、州、军、监)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指挥、控制和监督。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强化 B.分裂隐患加剧 C.边患危机消除 D.官僚制度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宋代废除藩镇而设路,并设多个机构互相牵制,最终使得中央集权加强,A项正确;材料中措施会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消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僚制度成熟是在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3.(23-24高一下·北京昌平·期末)苏洵认为“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一叙述旨在说明宋初(

)A.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B.权力分割过细从而导致行政效率受到严重影响C.武将势力受到抑制但中央面临边防和财政压力D.制度过于僵化从而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据题干“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洵的这段话描述了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强调了中央集权的严密和有效。他认为,从县令到郡守再到转运使,各级官员都受到中央的严密控制,即使是在边远地区,中央的命令也能迅速传达并得到执行。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即使是拥有重兵的将领,也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不敢有违。这一叙述旨在说明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A项正确;虽然宋朝的行政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割,但苏洵的叙述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排除B项;苏洵的话确实提到了武将势力受到抑制,但并没有提及中央面临的边防和财政压力,排除C项;苏洵的叙述没有直接提到制度僵化或因循保守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23-24高一下·河南濮阳·期末)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荒年募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宋神宗曾说:“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宋朝此举(

)A.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C.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D.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宋朝荒年招募灾民当兵,招募无赖等人当兵,这使得宋朝军队的数量十分庞大,需要花费很多财政,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军队人数的增加是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排除C项。故选D项。5.(23-24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C.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系那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6.(23-24高一下·广西南宁·期末)苏轼在《思治论》中说:“今之所谓新政(庆历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岂不甚美而可乐哉?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摹(“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苏轼意在强调庆历新政(

)A.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利益 B.未得到宋仁宗的真正支持C.因具有自身局限性而失败 D.以吏治的革新为中心内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墓(“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改革者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整体上对北宋的积弊进行改革,C项正确;A、B两项也是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两项;D项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与材料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23-24高一下·重庆·期末)西汉初年叔孙通制定朝仪;王莽在建立新朝的过程中,以《周礼》为据,改革诸项制度;西魏末年,苏绰辅佐权臣宇文泰,依据《周礼》进行官制改革;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礼》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这说明()A.礼是古代政治变革的基石 B.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C.礼制文化发展已比较成熟 D.礼是基层治理的得力工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西汉初年到宋代王安石变法,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礼制建设,均以礼服务于政治改革,因此礼是中国古代政治变革的依据和基石,A项正确;“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将礼制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过高的层次,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多元而深厚的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各朝代对礼制的态度,未涉及到礼制文化发展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周礼》在政治和制度变革中的应用,而非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8.(23-24高一上·安徽阜阳·期末)下表是宋神宗元丰时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的变化反映了(

)年份发放青苗钱收紧青苗钱收入元丰三丰六年11041397293A.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B.民众的经济负担加重C.青苗法执行尺度逐渐放松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元丰三年的青苗利润是181万贯,元丰六年的青苗利润是293万贯,差额112贯,但是元丰六年比元丰三年发放的青苗钱少,这意味着元丰六年的放钱利率更高,实际上加重了民众的负担,B项正确;青苗法只是北宋理财的措施之一,不能由单一的措施判断北宋整体的财政状况好转,排除A项;利率的增加是执行尺度逐渐严苛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能反映在一定程度上的“富国”,但无法反映“强兵”,排除D项。故选B项。9.(23-24高一上·江苏南京·期末)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故选A项。10.(23-24高一上·浙江台州·期末)宋代是宫廷绘画的顶峰,北宋宫廷画注重写意,表现富丽雅静的贵族生活和审美,南宋时期出现饱含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的宫廷画。如图是南宋刘松年的画作《中兴四将》,分别为南宋名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南宋能够长期偏安半壁得益于(

)①以岳飞为代表的宋军坚持抵抗②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长期和平③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④金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宋能够长期偏安半壁,主要和岳飞为代表的宋军的抵抗、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以及金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等因素有关,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绍兴和议大约维持了20年的和平,长期和平的表达不符合史实,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考点02辽夏金元的统治考点0211.(23-24高一下·北京朝阳·期末)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城内建筑还有佛寺、道观。辽上京城中蕴含的要素有()①因俗而治②皇权至上③尊孔崇儒④文化包容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京城内分为皇城和汉城,实行因俗而治,统治阶级住在皇城,体现了皇权至上,辽代,“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城内建筑还有佛寺、道观”体现出尊孔崇儒和文化包容,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23-24高一下·重庆·期末)《大金国志》记载:“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仪之所”……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这反映了()A.金朝入主中原出现治世 B.统治的合法性得以构建C.迁都促进南北一体发展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可知,女真人在迁都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封建化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迁都后女真人的习俗变化等,并未明确提及出现治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统治合法性构建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描述迁都后女真人的文化习俗变化,而非强调南北一体发展,该项不太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13.(23-24高一上·湖北·期末)下表是忽必烈不同时期颁布的诏令。这些诏令的颁布(

)时间内容1262年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1263年“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1274年“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1280年“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A.奠定了元朝统一的坚实基础 B.体现了立国之本的适时调整C.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适应了游牧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忽必烈当政时期采取了一些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反映了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国策发生有所调整,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B项正确;“元朝统一”在1279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元朝农业发展”,而“游牧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23-24高一上·山西长治·期末)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故选D项。15.(23-24高一下·河北保定·期末)元朝的军队构成多样,形成了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主要负责戍卫京师;而镇戍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负责地方的防御和治安。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在平常的日常事务中归行省管理,但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仍受枢密院节制。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C.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镇戍军在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中,仍受枢密院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未体现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强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C项;行省不属于边疆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16.(23-24高一下·浙江台州·期末)《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管理广袤的疆土,元朝(

)A.设行省管理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 B.设置南、北面官C.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 D.实行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为管理广袤的疆域,在全国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大大加强了行政效率的提升,C项正确;元朝时期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进行管理,而非行省,排除A项;辽代设置南、北面官,而非元朝,排除B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而非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17.(23-24高一上·辽宁·期末)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指的是给予地方一定权力,“反”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合”指的是既有中央集权,又有地方分权,元朝行省制符合这个特点,C项正确;“铲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元朝并未完全延续宋代的传统,排除B项;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符合宋代对地方管理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8.(23-24高一上·湖南张家界·期末)有人在描述某项制度时说道:“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由此可知,该项制度(

)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阻碍了区域的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钱塘”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A项;犬牙交错原则不利于地方势力的强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犬牙交错原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据材料推断出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9.(23-24高一下·广东茂名·期末)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从材料可知元代参加科举的各族士子以汉文化为主,因此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会随之减少,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元代的选官制度而非边疆治理,排除B项;“消弭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0.(23-24高一上·广东深圳·期末)牌符象征着权力,下图为元代拾二号夜巡铜牌,俗称六体夜巡牌。牌上正反面书写汉文、乌金体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梵文,其中正面居中的“元”字最大。该铜牌()六体文夜巡牌正面

背面A.应为成吉思汗元年纪念铸造 B.印证元朝权力通达各个行省C.折射出中国民族大交融盛景 D.是元朝已经统一中国的证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俗称六体文夜巡牌,其双面铸以纹饰及汉文、蒙文、藏文、波斯文等六种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多民族杂居共处、多种文字并用、文化兼容并蓄,折射出中国民族大交融,C项正确;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该铜牌上有多种文字,没有涉及该铜牌的使用范围是否在所有行省,不能印证元朝权力通达各个行省,排除B项;材料的铜牌虽然涉及“汉文、乌金体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梵文”等多种文字,但不能体现该铜牌范围,不能得知元朝是否统一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3辽夏金元的经济考点0321.(23-24高一下·湖南郴州·期末)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为专业的农户和地区,如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共3000户居民,专以“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这样的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这一现象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完成 B.重农抑商政策发现巨大变动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材料“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为专业的农户和地区”“在这样的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体现的是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说明的是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宋朝并未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朝时期并未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22.(23-24高一下·陕西榆林·期末)唐宋时期,景德镇窑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它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紧邻昌江,昌江的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便于船只航行和停靠。越窑是另一处著名的古代瓷器窑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紧邻曹娥江,曹娥江的水流湍急,有利于瓷器的快速运输。据此可知(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景德镇和越窑都因靠近河流,交通便利,促进了制瓷业的兴盛,说明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C项正确。材料中景德镇和越窑都位于南方,无法说明南北差距拉大,排除A项;明朝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景德镇和越窑靠近河流促进制瓷业的发展,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3.(23-24高一上·广东佛山·期末)南宋初年,大量北民南迁,南方小麦价格暴涨。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C.《农政全书》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D.曲辕犁从北方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南迁,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说明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的种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无法据此得出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南宋”不符,排除C项;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4.(23-24高一上·四川绵阳·期末)如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此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农业出现衰退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C.政府收入持续增加 D.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D项正确;农业税收入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北宋时期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排除A项;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变化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政府收入持续增加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5.(23-24高一下·贵州铜仁·期末)宋《萍洲可谈》中记载:“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说明宋代(

)A.造船技术非常发达 B.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C.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D.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可知,海舶规模大,商人众多,货物存放紧密,充分体现了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项正确;材料虽提到船舶规模大,但重点是强调海外贸易的情况,而非单纯突出造船技术发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外贸税及其在国库中的地位,排除B项;宋代统治者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6.(23-24高一下·重庆·期末)南宋范成大所撰游记《吴船录》中记载:“(鄂州)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闰(指市肆商店)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这说明南宋鄂州()A.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府的监管 B.对外贸易带动市镇形成C.城市规模因经济发展而扩大 D.百姓奢华逐利观念浓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宋代的市场、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鄂州的南市在原鄂州城外非常兴盛,城外市场俨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规模因经济发展而扩大,C项正确;宋朝商业活动不在受官府直接监管,这并不意味着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府的监管,排除A项;虽然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确实有所发展,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鄂州南市的商业繁荣,并未提及对外贸易对市镇形成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商业的繁荣和建筑的壮丽,并未涉及到对百姓的观念进行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27.(23-24高二下·四川·期末)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市令”专管或由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管理各级市场空间的“直管模式”。宋代“市令”几乎消失,代之以在全国各地设置管理贸易的机构征收商业税,呈现出“以税代管”的特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政府财政面临危机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国家治理改弦易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与唐朝时期相比,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各级市场空间进行“直管”的模式已经不能实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以税代管”的特征,A项正确;宋朝时期出现“以税代管”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不是由于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与唐朝时期相比,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宋朝依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治理上并没有改弦易辙,排除D项。故选A项。28.(23-24高一上·湖南·期末)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

)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A、D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随着农民与市场联系的加强,其实际收入也越来越受物价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29.(23-24高一下·广西来宾·期末)下表是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时期江南东路两浙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福建路北宋后期24.930.727.717.016.0南宋中期27.932.937.722.525.4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美洲高产作物大量传入C.南方地区经济影响力上升 D.人多地少矛盾日趋突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南宋时期比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大,说明南方的人口数目增多,这是南方进一步被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宋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时期,排除A项;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人口密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出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0.(23-24高一上·江苏淮安·期末)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期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这一变化(

)隋唐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A.强化北方优势地位 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C.缘于政治中心变化 D.促进海上运输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图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要到达长安和洛阳,而元代的大运河直达大都,导致运河航线的变化,缘于政治中心变化,C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强化北方优势地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海上运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4辽夏金元的社会、文化与科技考点0431.(23-24高一上·四川绵阳·期末)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宋代相比于唐代,科举取士人数更多,宰相科举出身的更多,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加速,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B项错在“实现”,当时还未实现平等,排除B项;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32.(23-24高一上·江苏盐城·期末)开元二十五年田令:“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若无文牒辄买卖,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而到了南宋时期“人户交易,当先凭牙家索取阄书(确定双方产权的析产书)砧基(记载土地的田形丘段、亩步四至的簿册),指出邱段围号,就问现佃人,有无界至交加,典卖重叠。”据此推断,宋朝(

)A.农民人身自由扩大 B.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兴起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和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若无文牒辄买卖,财没不追,地还本主。”可知,田地买卖必须有官府的批准,据材料“人户交易,当先凭牙家索取阄书(确定双方产权的析产书)砧基(记载土地的田形丘段、亩步四至的簿册),指出邱段围号,就问现佃人,有无界至交加,典卖重叠。”可知,田地买卖必须通过牙人的居间中介,就可为国家所认可,这一变化表明中介牙人广泛参与土地买卖的契约关系,体现了宋代土地的流通规模扩大给中介牙人提供了机会和活动空间,土地买卖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人身自由,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土地的买卖,没有扩大到所有商品的大众基层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手续流程的情况,未提及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3.(23-24高一上·浙江衢州·期末)史载,宋代每逢科举考试发榜那天,达官富室之家清晨便出动“择婿车”,去到“金明池上路”,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一些富豪“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作为一则案例,它可以反映宋朝()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门第观念淡化

③婚姻观念变化

④国家控制放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组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受到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门第观念逐步淡化,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宋代社会相对宽松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权力被有效限制,从而为社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材料未体现国家控制放松,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4.(23-24高一下·云南昭通·期末)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但他的部分活动却与《家礼》的一些规定不合。如朱熹为母亲治丧,遵从母亲遗愿采用佛法做事,违背了丧礼“不做佛事”的原则。再如他亲人的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这说明()A.理学吸收了大量佛教思想 B.社会主流价值观已崩溃C.《家礼》实践具有灵活性 D.士大夫的自我约束渐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遵从母亲遗愿采用佛法做事,违背了丧礼‘不做佛事’的原则。再如他亲人的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和所学可知,朱熹宁愿违背自己的原则,也不能抗拒母亲的意志,同时非常迷信卜葬,喜欢卜求“山水形势”,其家人的葬地葬日往往因此久拖不决,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协调一致,《家礼》实践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据材料“但他的部分活动却与《家礼》的一些规定不合”可知,采用佛法做事不符合理学,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也不是佛教思想的内容,排除A项;理学的创立和完善标志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重塑,排除B项;“士大夫的自我约束渐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5.(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下表所示是二程与朱熹对天理和人性关系认识的言论。他们的言论(

)二程“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万物皆只是一天理”朱熹“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人、物之不同者在于“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A.论证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 B.阐明了以人性为学说核心C.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内在矛盾 D.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从二程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以及朱熹的“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等表述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天理与人性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天理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天理在理学中往往与伦理道德相关,这也就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是关于天理与人性关系的阐述,并未直接论证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而非人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他们在天理与人性关系上的观点一致性,而非内在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6.(23-24高一上·河南信阳·期末)朱熹指出:“凡有声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此外,他还强调,我们应对这些“物”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后通过探究和讨论掌握“形而上之道理”,即万物之天理。下列符合朱熹这一思想的是(

)A.经世致用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发明本心【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课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应当对天地万物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其运行规律,最后达到对善遍天理的认识,这属于朱熹“格物致知”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排除C项;发明本心属于陆王心学,排除D项。故选B项。37.(23-24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宋元时期,书会最初是门第卑微的平家子弟聚在一起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随着与民间伎艺接触频繁,他们逐渐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是自己登台表演。书会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书会的演变表明了(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门第观念的流行C.世俗文艺的发展 D.戏曲艺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平家子弟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是自己登台表演,促进俗文学创作发展,C项正确;书会由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逐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门第卑微的平家子弟”可知,门第观念有所淡化,排除B项;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排除D项。故选C项。38.(23-24高一上·安徽宣城·期末)下图是古代中国界画的代表作。界画,通常是指以界尺为工具画出亭台楼阁的工笔山水画,据说其所绘建筑物,工匠甚至可以直接换算尺寸进行施工。据此,对界画的理解合理的是(

)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局部A.旨在展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B.注重结构严谨和准确写实C.成为宋时文人绘画的主流 D.体现了绘画的商品化趋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界画,通常是指以界尺为工具画出亭台楼阁的工笔山水画,据说其所绘建筑物,工匠甚至可以直接换算尺寸进行施工,可知绘画中重视结构严谨和准确写实,B项正确。该画作重在写实,并非旨在展现艺术的审美价值,排除A项;文人画成为宋时文人绘画的主流,排除C项;材料中主旨是明皇避暑宫,属于宫廷写实类,不体现商品化趋向,排除D项,故选B项。39.(23-24高一上·陕西渭南·期末)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B.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C.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D.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A项正确;我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除农业外,还有手工业等领域,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科技注重实用性,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40.(23-24高一上·重庆渝中·期末)契丹字创制后,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同时也用契丹字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译《阴符经》,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这(

)A.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字 B.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C.开启了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D.加剧了辽宋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契丹文字创立后,既方便本民族使用,同时很多通晓汉文的学者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的汉化进程,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契丹字并不是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排除A项;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是元朝八思巴文字,排除C项;契丹字的使用有利于辽宋之间的文化交流,缓和紧张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5综合考察考点0541.(23-24高一下·浙江宁波·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材料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摘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的理由,并分别简述“合议于政事堂”及“就他官畀以他名”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分工特点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6分)【答案】(1)理由: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2分)“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2分)“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分)(2)不同之处: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2分)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任3点6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理由: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根据材料“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根据材料“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和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北宋前期(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可知,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包括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42.(23-24高一下·江苏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下列为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材料二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几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材料三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东汉与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5分)【答案】不同点: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东汉为州,唐朝为道;命名不同:东汉以西汉监察区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东汉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任2点4分)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取消支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通判监督知州。(任3点3分)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消极: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任1点1分)(3)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到中央的严格约束。(1分)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任2点4分)【解析】(1)不同点: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与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地图”,可从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命名不同;分布不同等方面分析,如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同:东汉为州,唐朝为道;命名不同:东汉以西汉监察区命名,唐朝以山川河流命名;分布不同:东汉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道在南北分布比较均衡。(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根据材料“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可知,取消支郡;根据材料“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可知,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影响:积极:根据材料“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即使几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根据材料“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根据材料“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可得出,军政大权集中;根据材料“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得出,受中央的严格约束。意义:根据材料“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43.(23-24高一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秦孝公赢渠梁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图强改革,商鞅自魏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策略,深得孝公信任。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鞅任左庶长,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变法,秦国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摘编自《商鞅变法》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缔和,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偏差,变法带来负面效果。元丰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摘编自《王安石变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制度变革上的体现,概括商鞅变法的必然性。(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概括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8分)【答案】(1)体现:废井田,实行县制。(1分)必然性: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贵、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要求政治改革;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任2点4分)(2)问题:冗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严重;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严重;北方民族南侵,民族矛盾严重;积贫积弱,朝廷危机四伏。(任2点4分)措施:理财,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开辟财源;整军,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恢复征兵制。(2点4分)【解析】(1)体现:根据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实行县制”可知,商鞅变法在地方实行县制。必然性: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根据材料“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政治改革来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改革图强。(2)问题:根据材料二“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冗”问题严重;根据材料二“财政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可知,北宋中期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严重;根据材料二“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消除,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民族矛盾严重,北宋朝廷积贫积弱,朝廷危机四伏。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推行青苗法,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推行市易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开辟财源;在整军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恢复征兵制。44.(23-24高一上·江苏镇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当春秋出现“中国”这个词时,只是指处于黄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区的几个诸侯国。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常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或较发达的地区。但由于这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始终没有明确的标准。清朝后期,中国开始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但传统的“中国”的含义继续通行。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才成为它的简称,代表整个国家。——以上材料均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按历史时序把该目录方框内缺失的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朝代和主题明确),并列举“疆域空前的元帝国”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概念的演变历程。(6分)【答案】内容: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清朝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2空,2分)措施:中央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立宣政院,使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重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尊重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任2点4分)演变历程:春秋时期,“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几个诸侯国;秦汉时期,“中国”的概念开始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清朝后期,“中国”开始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正式代表整个国家。(3点6分)【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内容:由材料一中“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帝国/盛世难再”可知,第一个方框对应的时期是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为“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由“退缩中的明朝”可知,第二个方框对应的时期为清朝,内容为“清朝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措施: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中央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设澎湖巡检司;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经济上,重视农业、商业,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联系;文化上,尊重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中国。演变历程:由材料二中“当春秋出现“中国”这个词时,只是指处于黄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区的几个诸侯国”可知,春秋时期,“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几个诸侯国;由“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常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或较发达的地区”可知,秦汉时期,“中国”的概念开始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统治区;由“清朝后期,中国开始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但传统的‘中国’的含义继续通行”可知,清朝后期,“中国”开始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由“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才成为它的简称,代表整个国家”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正式代表整个国家。45.(23-24高一上·浙江金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虽其设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实际上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出现了“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近边州郡”的繁盛局面,一些堡寨甚至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一时间“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者达“数万户”。——杜雪飞《宋代边疆市场研究》材料二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摘自尹江伟《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流向探考》、杨万全《回族族源探讨》(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为维护西北边防安定所采取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西地区民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积极影响。(10分)【答案】(1)政权:西夏。(1分)措施:建立堡寨;设立榷场(互市);达成和议。(任2点2分)(2)特点: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族。(1分)措施: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制;开渠垦土授田等。(任3点3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任3点6分)【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西夏时期。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可知,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第二小问措施:由材料“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可得出建立堡寨;由材料“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可得出设立榷场(互市);结合所学可得出达成和议。(2)本题是特点、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及所学可得出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并产生了新的民族。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包括:设置行省;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推行四等人制;开渠垦土授田等。第三小问积极影响:由材料“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加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方面说明。46.(23-24高一下·浙江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就政治制度而言,宋代改制基本方向在散、在弱。一面是相权衰弱,军、民、财职权三分,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设有三省,门下、尚书两省移在皇宫外面,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和枢密院同称“两府”。另一面是中央集权,把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地方则日趋贫弱。宋代地方最高一级称“路”,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以转运使为最重要,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宋代“明之为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凑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北宋元丰年间200000余户,1000000余人,及至南宋淳祐年间250000余户,1300000余人。政府设市舶司“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使者、传教士等纷至沓来,大批使团商人云集,涌现了香料、胡椒、珍珠、象牙、犀角、人参等各色舶来品,成为宋代明州与海外交往的重要见证。——摘编自陈高华《宋元时期的明州(庆元)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的制度因素,简述“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的措施,并指出11世纪为改变“贫弱”宋代所进行的努力。(7分)(2)写出宋元时期除明州外的两个主要外贸港口。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明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交通与政策的角度分析明州经济繁荣的原因。(7分)【答案】制度因素:宋代实行分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2分)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点4分)努力:王安石变法。(1分)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2分)特点:对外贸易繁荣。(1分)原因:从交通上来说,明州是海道辐辏之地,交通便利;从政策上来说,宋朝时期鼓励海外贸易,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2点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 就政治制度而言,宋代改制基本方向在散、在弱。一面是相权衰弱,军、民、财职权三分,较唐代低落得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的制度因素主要是宋代实行分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将“财富、兵力集中到中央”的措施则是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11世纪,宋朝为了改变“贫弱”所进行的努力是实行了王安石变法。(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元时期除明州外的两个主要外贸港口是广州、泉州。根据“ 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使者、传教士等纷至沓来,大批使团商人云集,涌现了香料、胡椒、珍珠、象牙、犀角、人参等各色舶来品,成为宋代明州与海外交往的重要见证”等信息可知,宋代明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对外贸易异常繁荣。明州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 明之为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凑之地”可知,从交通上来说,明州是海道辐辏之地,交通便利;根据“ 政府设市舶司‘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可知,从政策上来说,则是宋朝时期鼓励海外贸易,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47.(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宋元时期较之前代,经济和社会都有明显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四川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曾在汉末公孙述割据时行用铁钱,后来宋初平定后蜀时,规定铁钱继续在四川行用,但不许出境,从而成为宋朝特色的铁钱区。铁钱虽然价值低廉,但携带笨重,不能成为良好的流通手段。四川商品经济发达,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这大大促进了远距离大宗贸易的发展。对于四川商人来说,商品的交换、集散、运输都需要调用大量的货币。用远比铜钱重的铁钱进行交易,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更增加了运输风险,非常不方便。(后来,交子便出现了——编者注)——徐琳琳《宋代交子的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子出现在四川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纸币发行和使用的角度概括纸币对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新变化。(5分)【答案】(1)原因:地理位置优势;铁钱铜钱携带不方便、成本高、运输风险高;商品经济发达。(3点3分)影响:纸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的经济发展;元朝后期,随着纸币的大规模发行和使用,纸币的信用危机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问题。(2点4分)(2)表现:防止作弊措施加强;考试制度完善;录取名额增加;考试内容和质量提升。(任3点3分)新变化:商品经济的兴起;文化艺术的繁盛;政治制度的变革。(任2点2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四川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可知地理位置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