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1、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政坛更迭频繁,各派系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了地方军阀角逐的舞台,民主政体艰难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政府主导之下,选官制度等制度出现新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改订废除旧条约;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2、经济方面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国内工业增长迅速,出现短暂繁荣局面,战后很快萧条下去。3、思想文化方面北洋政府时期各类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大地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4、社会生活方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逐渐近代化;新旧生活方式并存。【注】:根据2023年最新教材编辑。新教材修改部分用“鲜绿”颜色底标出。比如:新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三子目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2022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2023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第18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课标解读1、结合时代背景,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2、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影响。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影响做出合理历史解释。4、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辩证认识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重点难点1、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2、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立意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辛亥革命。主干内容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结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展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实际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还有不少其他的事例。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是依托于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团体建立的。这些团体的活动也构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环节,限于篇幅,未能加以评述。叙述这段历史时,中间穿插讲述“新政”和“立宪运动”,有利于理解这场革命的背景。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描述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方力量的较量,不容易讲清楚,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该目的四个段落,大致展示了事件的进展,我们可据此进行分析:保路运动实际构成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武昌起义胜利促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内容较为简略,主要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解读,分析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指出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具有历史局限性。必备概念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考点定位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评价;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及局限性重点速记1、一场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2、两次自救运动(清政府):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3、两个“组织”: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4、两大“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5、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6、四大“成果”: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7、四大变化:结束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改变了社会习俗。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标解读1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党人抗争的史实,认识复辟帝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2、结合教材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分析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2、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本课立意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本课聚焦于这段历史,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主干内容第一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主要揭示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是如何走上复辟帝制之路的,以时间为线索进行介绍。革命党人的抗争,则主要围绕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展开。第二子目“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主要介绍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大致叙述了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各自所控制的范围,以及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第三子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主要描绘中华民国建立后,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还特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因此出现了种种新气象。第四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并简要描绘了这场运动主要在哪些方面冲击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重点说明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必备概念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考点定位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2、民国初年经济、生活领域的新气象及其原因和影响。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影响。重点速记1、一种思潮:民主共和思潮;2、两种乱象: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与割据;3、三次运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4、四种新气象: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产业工人成为新的社会力量、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辛亥革命必背知识清单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1、清末新政(1)、目的: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发展商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改革教育: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结果:失败。(4)、失败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5)、影响: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落后局面,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知识点2、中国同盟会(1)、背景①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非政党)(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改变了过去各革命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便于领导全国革命。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3)、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未明确反帝,目标是推翻清政府;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钢领。)(4)、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注】三民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的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知识点3、组织武装起义(1)、表现: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2)、影响: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知识点4、预备立宪(1)、背景:在革命运动高潮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过程①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③立宪派先后掀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3)、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评价: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压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孙中山部分革命活动示意图【学习聚焦】辛亲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拓展】“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施行的法定学制。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莫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拓展】《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是清政府为了缓和革命形势的权宜之计,未给人民带来民主权利,只是使君权宪法化,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激起朝野的不满。预示了封建旧法律体系的终结和新的法律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拓展】评价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进步性)。2、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3、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4、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办法,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5、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局限性)。【拓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共同点1、主观动机的反动性: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维护封建统治。2、活动本质的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一些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客观上利于中国的近代化。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的努力适得其反,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派遣的留学生成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实施“新政”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易混易错】“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概念阐释】黄兴,又名黄克强。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虞午。1902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参与发起拒俄义勇队。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湖南组织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华兴会与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共组中国同盟会,黄兴任执行部庶务。之后在广东、云南一带多次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未参加孙中山在日本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病逝。相关史料有《黄兴集》《黄兴年谱》。【概念阐释】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1905年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駝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概念阐释】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岀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秘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概念阐释】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字蹭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曾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1907年初,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同时举事,被推为大通学堂督办,往来沪、杭间,联络军队与会党。5月,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同少数学生持械抵抗,失败被捕就义。著作编为《秋瑾集》。【概念阐释】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布置广州起义,计划占领广州,然后分兵出击湖南、江西、福建,夺取长江中下游。后因消息走漏,清政府严加戒备,遂改变作战计划,于1911年4月27日在队伍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发动起义。黄兴、朱执信等人率敢死队分四路进攻,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伤亡过重,被清军击败。此役同盟会牺牲会员100多名,其中72人的遗骸被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概念阐释】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但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清政府政治上陷入孤立状态。【史料阅读】(教材第111页):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革命者,在其作品中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学思之窗】(教材第111页)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限。1、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诉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2、局限:材料中孙中山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他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难以发动广大农民。必背知识清单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1、武昌起义(1)、有利条件: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没有灭亡。)(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知识点2、中华民国的建立(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内容: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旨在否定君主专制政体,用立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但并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③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孙中山的让步;袁世凯对清政府施压,迫使清帝退位。②结果: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辛亥革命形势图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几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力量相对较弱,革命力量易于萌发和积蓄:北方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民众中的反清力量较为弱小,不能形成打击力量。【学习聚焦】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间首领袁世帆手中。【拓展】全方位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1、时代背景:列强侵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2、社会根源:清政府的“自救”--“新政”和预备立宪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3、经济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进行了所谓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心在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5、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相维成立,如兴中会、中国同盟会。6、军事基础: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时机逐渐成熟。7、时机成熟: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拓展】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代化史观: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经济: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3、社会史观: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4、文明史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4、但其因人而立,又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参议院可以选举、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可以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国务员可以凭借责任制内阁牵制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4、从法律上宜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拓展】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4、评价:①进步性: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②局限性: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很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拓展】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概念阐释】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清末保卫铁路主权的运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3省人民从美国资本家手里收回粤汉铁路,清政府允许3省人民分段集股自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策”,将粤汉、川汉两条主要铁路干线的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该政策引发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4省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为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转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概念阐释】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因革命爆发之年为农历辛亥年,故名。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省发起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在同盟会的推动下,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迅速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4月,孙中山被迫辞职,让位于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概念阐释】武昌起义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使武汉革命形势突飞猛进。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镇压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冬员、队官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徵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概念阐释】湖北军政府辛亥革命时湖北起义武装的军政机关。又称武昌军政府、武昌都督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立即成立湖北军政府,强推原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设参谋、军令、政事、外交四部。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认为临时中央军政府。曾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等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政策和法令。在组织汉口保卫战中,有力地抵制了清政府的镇压。1912年4月,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而撤销。【概念阐释】南北议和1911-1912年,南方革命政权与袁世凯之间进行的和平谈判。1911年12月,南北代表在上海英租界举行谈判。南方总代表伍廷芳提出废除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方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南方要挟。经五次会议,双方达成停战和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的协议。中华民国成立后,谈判陷入停滞。在内外压力下,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概念阐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真题史料】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选自2020全国新课标卷Ⅱ]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是清政府授意的,组建政府的主导权实际上落入袁世凯手中而孙中山对此表示反对,反映了二人在组建政府主导权上的争夺。【历史纵横】(教材第112页)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必背知识清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点1、积极意义(1)、地位: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政治: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等。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仍根深蒂固。)(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点2、局限性(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行不通。)(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学习聚焦】辛夜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拓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客观方面①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②袁世凯手中的武装力量。③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与旧官僚趁机进攻。2、主观方面①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②未明确提出反帝,不能发动、依靠人民群众。③革命政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涣散,对革命目标和袁世凯认识不清。3、教训: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改革土地制度;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拓展】结合当时的背景,想一想,为什么孙中山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满意,却依然签署和颁布了该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具有进步性;孙中山希望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认为可以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础上实行五权宪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思考点】(教材第114页)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从经济上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3、从思想上看,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4、从社会生活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问题探究】(教材第114页)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的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进而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第19课北洋军阀统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4: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知识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1)、背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北京是袁世凯的大本营,其军队主力驻扎于此,便于控制国会和中华民国政府。)(2)、过程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张建立责任内阁)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对总统负责,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袁世凯把自己置身于终身总统的地位。)④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5年1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称帝: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知识点2、护国战争(1)、背景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制,是辛亥革命的继续。)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2)、过程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②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独立”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3)、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众怒。)【学习聚焦】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拓展】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异同点?1、租同点:革命党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斗争的实质都是民主共和和封建专制的较量。2、不同点①领导者不同: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护国战争是唐继尧、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②斗争对象不同: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是反对袁世凯,护法运动是反对段祺瑞。③斗争结果不同: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护国战争取得胜利;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破坏而失败。【拓展】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复辟帝制缺乏群众基础。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维护共和制度。4、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概念阐释】《中华民国约法》民国初年袁世凯制订的约法。1914年3月,由政治会议建议设立的约法会议召开。根据袁世凯提岀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约法会议很快就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5月1日,袁世凯正式将其公布,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撤销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概念阐释】洪宪帝制1915-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锣、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概念阐释】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岀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竞选。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一般认为,宋案是袁世凯在收买宋教仁未果后,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近有学者认为洪述祖为刺宋案的唯一主谋。宋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概念阐释】二十一条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为了独霸中国,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岀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经过几个月的秘密谈判,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概念阐释】中华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因无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又未能广泛团结反袁力量,而釆取单纯的军事冒险方式,以致屡遭失败。1916年总部迁至上海。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概念阐释】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赣宁之役、癸丑之役。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结果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概念阐释】护国战争,又称护国运动、洪宪之役。1915~1916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此举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蔡愕、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入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读图】(教材第115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百姓为躲避兵灾四处逃亡的情景”由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历史信息?信息:中华民国建立后,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反而陷入种种混乱中。在军阀混战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下,受到最大伤害的正是普通百姓。【历史纵横】(教材第115页):“宋教仁案”中国国民党在1912年12月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获得巨大胜利。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但却在上海沪宁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但不久失败。【读图】(教材第116页):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目的: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危害:它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民族危机加深。必背知识清单5: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的结果)知识点1、背景: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知识点2、形成: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知识点3、表现(1)、军阀混战: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实质上是英、美(扶持直系)和日本(扶持皖系)在华利益之争)①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②过程: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③结果: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和袁世凯复辟一样,都由封建军阀上演,都是历史的倒退,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护法运动①背景: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②过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③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因为历史局限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参加一战①原因: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②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③影响: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北洋军阀的来历与历史人物及其地域有着很大关系。清末,袁世凯任北洋大臣,其所编练新军称为北洋军。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内部分化为三派:一派是以直隶省籍的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一派是以安徽省籍的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一派是以奉天省籍的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学习聚焦】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制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拓展】北洋军间统治时期(1912-1928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2、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主要包括直、皖、奉三大派系,彼此展开了军阀混战。1928年,奉系军阀“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彻底覆灭。【拓展】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2、直接原因①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并未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落后的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封建统治势力和意识形态在中国仍有雄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②袁世凯掌握兵权,利用师生、部属关系发展北洋军阀的势力。③从国际上看,帝国主义实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列强给袁世凯以有力支持。【拓展】新旧交替的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的果实落人袁世凯的手中,他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特殊的社会环境里,要辩证看待其统治。1政治方面: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其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也作了一定努力。2经济方面: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了一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引发新文化运动;新式教育、新式学校不断出现并得到推广。4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礼、服制改革等。【概念阐释】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始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的陆军。1905年扩建北洋六镇,军阀集团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袁以这支武装为依靠,窃取大总统职位,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各系军阀连年混战,轮流把持北京政权。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消灭。1928年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至此覆灭。【概念阐释】新旧约法之争1916年北京政府内部的约法之争。旧约法指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约法是袁世凯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根据新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宣布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各派反袁势力都赞成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拒不承认援引新约法。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让步。6月29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定于8月1日召开国会。新旧约法之争最终以旧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概念阐释】府院之争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务,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概念阐释】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拥立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帝制。又称丁巳复辟。1917年因是否参战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基,恢复清末官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
7月12日即结束。段祺瑞凭借讨逆有功得以重新执政。【概念阐释】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维护《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但实权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孙中山看清了军阀的本质,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读图】(教材第117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军阀混战的局势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各派军间不仅拥兵自重,而且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互相攻打,连年内战。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派军阀又任意增加赋税,横征暴敛。长期混战给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掠夺与蹂躏,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思考点】(教材第117页)你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孙中山认清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但他未能正确揭示近代军阀割据现象产生的根源。【读图】(教材第117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华工作出了什么贡献?弥补了协约国因征兵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必背知识清单6: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知识点1、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1)、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知识点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原因: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2)、表现①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示意图(1912-1918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的春天”,经济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聚焦】中华民围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种种新气象。【拓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工业资本与农业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工业资本处于自然经济的包围之中。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是其半封建性的表现。2与外国资本相比,民族资本比较分散,在一些部门所占的比重较为低下,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这是其半殖民地特征之一。3、在民族工业内部,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呈现畸形发展的趋势。这是其半殖民地特征之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根本特点就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易混易错】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所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是欧洲列强。【概念阐释】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概念阐释】荣氏家族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家族。清末民初,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首,创办了包括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公司三大企业系统,到1920年已形成上述“三新”为代表的荣家工业体系。荣氏兄弟当时被称为中国的纺织、面粉“大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荣家企业损失惨重。抗战结束后,各地企业恢复生产,且有新厂设立,但企业总规模都未达到抗战前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概念阐释】大生纱厂近代著名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筹办于江苏南通,创办人张謇,曾于中华民国初期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主张实业救国。最初纱厂实行“绅领商办”。1907年,在崇明建第二厂。1915年,在扩充一厂的同时,又在海门增设第三厂。后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张謇称其办厂目的:一是振兴实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二是以纱厂盈利,兴办教育事业。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学思之窗】(教材第118页)结合这段材料,并联系课文,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1、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2、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必背知识清单7: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由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反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知识点1、原因: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知识点2、兴起(1)、时间: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2)、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知识点3、内容(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提倡新文学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载体。)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知识点4、影响(1)、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学习聚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拓展】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一是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国民头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传播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4、阶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拓展】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1、新领导:前期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5、新形式: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6、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拓展】如何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1、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2、局限性①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③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易混易错】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潮,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偏向,说明当时向西方学习带有激进性。但全盘西化只是部分思想家提倡的,很多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是持肯定态度的。如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认可儒家创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等。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也都受到推崇。就以懦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概念阐释】“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民主,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赛先生”指的是科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史料阅读】(教材第119页)如何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儒学的态度?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陈独秀等人从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帝制都提倡传统儒学的事实中断定: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旧伦理、旧教育、旧思想、旧文学充斥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共和政体的。故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必须从思想入手,进行思想启蒙,唤醒被儒家伦理禁锢的民众。这也意味着新文化运动是在现实政治的刺激下而引发的。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问题探究】(教材第120页)搜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中华民国建立后围绕“国体”问题所发生的争端。面对有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改变现有的“共和政体”的做法,梁启超进行了猛烈抨击。一、单元主旨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机会。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二、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近代化迈进了一步。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思想的近代化。(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三、近代中国社会各派别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派别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倡导革新,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需要。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四、史论术语总结1、第18课史论术语总结: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2、在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汇下,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民族平等、人身自由及各种权利的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5、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问题,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19课史论术语总结1、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终失败,说明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导致了民不聊生。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与辛亥革命一脉相承,都是建立或者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中华民国建立至一战结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这一时期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也有一定发展。4、中华民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促使社会生活习俗和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5、《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实行文学革命。6、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①创设了以民选国会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为基本权力组织架构的共和政治制度。②引入责任内阁制作为基本的政治权力运作方式,对可能的专制权力进行一定的制度约束。③开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先河。2、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初步完成了中国由传统的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华民国的成立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提升。3、辛亥革命以“妥协”的方式实现了相对和平的政权过渡,既是各方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也是革命的大势所趋。4、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鼓舞了20世纪初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5、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6、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历史解释】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历史解释】认识辛亥革命过程中彰显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各方势力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原则,通过谈判、协商及彼此间的利益妥协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原因:各派实力不足①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其统治已徒有虚名。②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③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④英国等列强:为了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促进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障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②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③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5、评价:人治、法治色彩兼具。(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1)法治色彩:①程序民主: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人民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人治色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解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探索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革命派开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历史解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一)“光明”1、政治上:不仅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而且北洋军阀政府在政权形式上采取了三权分立制度,权力受到制约,同时司法独立体系得以建立,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一定的尊重,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新的阶级力量孕育发展。2、经济上: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3、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撤销德、奥两国领事裁判权。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4、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4、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有利于社会的进步。5、教育上: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二)“黑暗”1、袁氏当国,复辟帝制: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1)1913年10-11月:宣布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2)1914年1-5月: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3)1914年12月:《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可连选连任。(4)1915年12月:参政院“劝进”帝位。2、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等派系。3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限公司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陕西汉中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6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湖北孝感市直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江苏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招考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事业单位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事业单位招聘6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四川省威远县事业单位招聘37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事业单位招聘137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湖北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现金流管理的未来趋势探讨
- 2024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题库及答案(500题)
- 2024国家安全员资格考试题库(含答案)
- 《航空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 物联网综合测试题和答案全
- MOOC 制造技术基础训练-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英语话中华-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形象管理(南开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
- 生物化学(华南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全球TDLAS激光甲烷传感器市场、份额、市场规模、趋势、行业分析报告2024-2030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