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概览总体特点: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1、政治方面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联系与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明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实行奏折制度,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经济方面发展与迟滞。农业、手工业发展都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改革后国家对劳动者的束缚减弱;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朝贡贸易为主,白银大量流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了一定发展。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专制空前加强;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但仍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传统科技进人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人中国。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4、民族和对外关系:边疆治理方面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奠定。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明朝时期我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5、交通上: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课标要求1、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课标解读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发展;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从而认识这一时期政治体制变革的特征;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注目全球、和平发展和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理解明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基本做法;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深刻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重点难点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本课立意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主干内容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人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并出现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戚继光抗倭,被后世传诵;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由战到和,对西藏地区和东北地区也进行了有效管辖。16世纪末17世纪初,女真建州部势力崛起并建立清朝。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同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明清易代。必备概念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与戚继光抗倭;朝贡贸易;明清易代考点定位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明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过程及对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重点速记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一个“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入侵成为海防的新问题;3、两种侵扰势力:日本海盗;欧洲殖民者;4、三大制度变化: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度、厂卫特务机构;5、三种关系:明朝与蒙古、西藏、女真族的关系;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标要求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清朝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课标解读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代封建专制的发展,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把握康乾盛世的历史概念,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掌握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了解清朝的督抚制度,立足于时空观念认识清朝的疆域范围,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家国情怀;5、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关注世界形势、关注民生、居安思危的品质和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2、难点: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头绪较多,相对来说也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立意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无论版图奠定,还是社会危机,主要都表现在清朝,这也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主干内容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出现康乾盛世。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厉行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第二子目,清朝政府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平定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第三子目,康乾盛世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清朝统治由盛转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但清朝统治者仍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必备概念康乾盛世;君主专制体制;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督抚制度;·理藩院;人口膨胀;闭关政策;考点定位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过程及对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重点速记1、一个盛世:清朝前中期出现“康乾盛世”2、一个危机:嘉道危机(嘉庆、道光年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3、一个顶峰: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4、一种国策:闭关锁国5、一个“变化”: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6、三个“趋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边疆治理更趋稳固、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7、四个巩固:统一台湾,巩固东南边疆;雅克萨之战,巩固东北边疆;平定叛乱,巩固北部及西北边疆;直辖西藏,巩固西南边疆。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课标解读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历史解释。2、认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3、了解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产生的背景以及科技发展的特点,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第二子目“思想领域的变化”较之后两目更为重要,是本课的重点。2、难点: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头绪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立意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这也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课标还要求“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在这方面也略有涉及。主干内容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期,但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自明朝中叶起,封建经济一度呈现繁盛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的成就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1、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叙述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突出“发展”这一要素,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介绍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因素和亮点。对于“局限”这一要素,因篇幅所限,只能采取概括的方式进行表述。2、第二子目“思想领域的变化”,首先讲王守仁及其心学,这是明朝中后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学派;其次讲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主要提及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3、第三子目“小说与戏曲”,简述明至清中叶通俗文学的成就。其中戏曲不完全属于文学领域,也包含舞台艺术的成分。4、第四子目“科技”,主要介绍两方面内容:一是几部重要科技著作,二是西方科技知识的初步传播。必备概念高产作物的推广;工场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普遍货币与货币经济;陆王心学;明末清初思想家;白话小说;明朝后期重要的科技著作;京剧;利玛窦;西学东渐考点定位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表现。重点速记1、一大转型: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转型;2、两对矛盾: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3、两种新“现象”:农业、手工业、商业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4、三方面“成就”:小说、戏曲和科技领域成就突出。5、三大趋势: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必背知识清单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专制皇权空前强化。)①目的:加强皇权。②实施: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吸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③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设置内阁(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民主制度的产物)①背景: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体现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②确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③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票拟”:代皇帝批答臣僚奏章先将拟写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无权决策,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④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真题史料]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选自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内阁本质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势强大,也是由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决定的。)(3)宦官专权(外戚、宣官、权臣干政,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②权力:a、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b、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c、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学习聚焦】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拓展】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比较项宰相制内阁制地位“百官之首”,地位稳固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也不是最高行政长官。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仅充当皇帝的个人顾问和助手,遵旨草拟诏书,不参与执行。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影响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相同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拓展】怎样看待朱元璋的“不守规则”行为?朱元璋的“不守规则”是指废除宰相制度,以强化皇权,虽从制度上排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在皇帝勤政有为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效率。但在皇帝昏聩、怠政时,容易导致高官倾轧、行政低效、政治腐败(暴政)等。【拓展】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宦官专权1、朱棣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逐渐享有很多权力,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2、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总政,批红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这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拓展】明朝内阁演变: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奠定基础(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内阁大学士--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内阁首辅--全盛(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拓展】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制度。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去信任,地位便一落千丈。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皇帝掌握着决策权。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拓展】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拓展】明朝封建专制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表现:①废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②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③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2、影响:①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防止大臣专权,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明朝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②打破了固有的政治平衡,使国家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造成皇帝权力高度集中;③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出现失误,国家命运有赖于皇帝个人的素质,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④表明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拓展】明代民族政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②维护和巩固了边境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融;2、消极影响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境的防务力量;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概念阐释】票拟与批红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批红:内阁大臣“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必背知识清单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一带)(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泽与印度泽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3)影响①积极性: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②消极性: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③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④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性,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朝贡贸易彰显明朝国力的强盛;欧洲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为了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倭寇:指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从事海上走私活动及烧杀劫掠的日本海盗)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概况: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实出贡献,是我国的民族英雄。)(3)结果: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主要史实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1887年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船队远航的起点是刘家港,经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航线不完全相同。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郑和前三次航行均只到达印度西海岸,第四次以后始到达阿拉伯、东非,完成了横越印度洋的壮举,最南抵达赤道以南、今肯尼亚沿海一带。也有学者认为,上述路线只是郑和主船队的航线,有些分船队的航线应当拓展得更远。【学习聚焦】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拓展】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拓展】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1、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拓展】中华朝贡体系1、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核心理念是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思想。2、基本上不依靠武力处理交往事务,处于体系主体地位的中国在体系存续期间一直承担着维护地区秩序稳定的职责。【拓展】明朝朝贡贸易及其特点?1、朝贡贸易: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明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薄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2、特点①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薄来厚往;②重政治、轻经济;③有限制的贸易。【拓展】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推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耗费巨大,国库枯竭;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匠大量逃亡;明朝国力日益衰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拓展】如何认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的不同?1、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2、动机、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及友好关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影响和后果不同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文明和进步的传播者,这与西方航海家为了夺取殖民地和贵金属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截然不同。但郑和这种“厚往薄来”的方式也注定了这种航海壮举无法持久,而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却开启了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影响较大。【拓展】紧弛多变的明朝“海禁”政策演变:1、海禁-洪武时:严禁与外洋番人贸易2、松弛-洪武后:逐渐松弛,郑和下西洋为高潮3、海禁-嘉靖时:为防倭寇之患,厉行海禁4、开禁-隆庆后:开海禁,允许海外贸易【概念阐释】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从明朝初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明朝政府规定,严禁民间私人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隆庆年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海禁”政策实施行,虽然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稳定,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骚扰,但是也严重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倭患”,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阻碍了中国对外交流与发展。【概念阐释】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思考点】(教材第72页)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其也存在着局限性。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进行。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郑和下西洋的中止也反映了明朝国力衰退。【史料阅读】(教材第73页)阅读教材,这则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对之后有什么影响?这条史料记载了荷兰殖民者来到东方后与明朝军队的交锋情况,显示出当时西欧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交战中的明清政权都先后开始制造欧式“红夷大炮”(亦称“红衣大炮”),并应用于作战。必背知识清单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时政区刘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势,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1.对边疆的管理(1)明朝同蒙古关系的演变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②为防御蒙古政权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北方游牧民族为瓦刺和鞑靼;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方民族为匈奴。)③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④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①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斯藏。②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③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1)满洲兴起与建国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3)清军入关①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②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明朝形势图(1433年)明朝疆域比元朝有所收缩,除黑龙江以北地区仍归明政府设置的奴儿干都司管辖以外,漠北和西域部分地区分别为鞑靼、瓦剌和亦力把里等部族控制。明朝北部边疆形势比较严峻。蒙古、女真族的强大,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明朝迁都北京,修筑长城,加强防御。同时,边疆贸易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朝与蒙古的贸易发展较快,形成呼和浩特等著名商贸中心。【学习聚焦】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拓展】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1、政治上威德兼施:一方面以战争方式维护国家统一,如对蒙古的军事打击,另一方面,力争以德怀之,如册封俺答汗等。2、军事上注重巩固边防:重新修筑长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等。3、经济上“厚施恩赐”:对于朝贡者,明朝统治者往往会赏赐财物,与朝贡者带来的财物价值相比,明朝赏赐的物品价值往往是其数倍之多。【拓展】如何正确理解明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认识?1、原因:①国家统一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明朝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2、认识:①明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②明朝统治者注重发展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概念阐释】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永乐七年始置。是中国明代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管辖机构。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其设立促进了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也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拓展】明清易代1、从秦到清,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大致是以羁縻或都护为主,实行名义上的统治,进而渐次实行间接统治,最后在清朝实现了内地与边疆治理的一体化(直接治理)。2、明清易代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明朝中央政府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朝的强大与进攻。【学思之窗】(教材第74页)《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作为汉族降官,宁完我认为,清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时也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因此“全照他行”并不可取,不能盲目模仿。【问题探究】(教材第75页)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明太祖所阐述废除宰相的理由并不充分,近乎强词夺理。他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丞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粗暴否定,对于宰相的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一语轻轻带过,这都是难以服人的。黄宗羲对废宰相之举的批评则是有理有据。他首先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其次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学习拓展】(教材第75页):查找并阅读-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八股文写作是一种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作文形式,需要较强的逻辑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具有束缚和禁锢思想的特征。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必背知识清单4: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2)原因: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3)表现: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君主专制的加强(1)奏折制度(实质是建立官员与皇帝的直接联系)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立军机处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经历了位卑权小到位尊权重的变化。)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3)大兴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①目的: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严重禁锢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君主专制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强化了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学习聚焦】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拓展】军机处特点1、“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六、七人。2、“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3、“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4、“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在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拓展】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拓展】对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拓展】内阁和军机处的异同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不同点设置原因皇帝废除宰相制度后,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权限明成祖时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机构设置简单(简);外界干扰少(密);行事快捷(速)。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拓展】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文字狱”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密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权。3、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真题史料】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选自全国新课标卷]这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体制,不敢逾越。【概念阐释】秘密立储制度皇帝写下储君之名,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匣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秘密立储制度的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打破嫡长观念的约束并彻底排除了统治集团或个人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概念阐释】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以巩固专制统治。【概念阐释】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奏折制度下,只有部分官员有权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由于奏折文书所独有的撰写、呈递、运转、拟办等严格的制度,使其始终被作为最机密的文书使用。【史料阅读】(教材第76页):这两则史料各说了什么?第一则是乾隆帝对康熙以来政治传统的总结。决策权由皇帝牢牢掌握,没有其他人能够窃权行私。第二则是清朝中期人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中的一段话,委婉地批评了清朝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的政治风气。【学思之窗】(教材第77页)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提示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互相监督,大大强化了其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必背知识清单5:疆域的奠定1.巩固统一的措施(1)台湾①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收复台湾的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②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由水师提督施琅率领。),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2)东北①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康熙帝亲自组织雅克萨收复之战,抗击沙俄入侵,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②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此条约签订后,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中俄边界170多年的稳定。)(3)蒙古地区(西北边疆)①平定准噶尔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康熙帝两次亲征。)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乾隆帝时期)③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4)对新疆地区(西北边疆)的管辖: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为清朝新疆地区最高官职,统辖新疆南北两路)(5)西藏①册封制度a、清初,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b、康熙赐予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c、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政治上,达赖高于班禅;宗教上,班禅高于达赖)②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第一条即金瓶掣签制度,将活佛转世灵量的认定权收归中央。)③管理制度a、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b、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2.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3.清朝的疆域(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2)管理:内地分立18省,分别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督抚制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清朝疆域图(1820年)清朝前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为巩固统治,清朝在不同区域设置了不同的行政机构。清朝北部边疆较之明朝大大扩展,清朝北部边疆的问题由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沙俄的矛盾。【学习聚焦】清朝国家疆域的莫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意义:1、维护了国家统一。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拓展】如何认识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原因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性是中国疆域奠定的基础;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疆域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朝的民族政策。2、意义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各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帝国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也同时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比较】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1、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2、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概念阐释】理藩院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理藩院初掌蒙古事务,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的设置,使得清朝中央政权有了统一管理藩属事务的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概念阐释】金瓶掣签1、形成原因:西藏地区宗教上层和贵族权力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教派间的矛盾与斗争;活佛转世制度“吹冲”的弊端;清朝初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平定了西藏地区的叛乱和外敌入侵;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和治理。2、影响: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活佛转世制度;打击了地方宗教势力,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缓和了教派内部纷争,赢得了西藏各社会群体的认可,有利于藏蒙地区的稳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读图】(教材第78页)阅读教材“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这一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内容: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确认,报朝廷批准。目的: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作用: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思考点】(教材第79页)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得以改变,当时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必背知识清单6: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1)原因①人口膨胀迅速(也与高产作物引进和赋税改革有关),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③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2)表现: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起义攻入了北京皇宫。2.外部危机(1)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政策:实行以闭关锁国为主的政策。①仅保留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学习聚焦】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拓展】清朝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2、影响:①造成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加剧。②大量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拓展】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1、对内:①国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②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帝国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2、对外: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拓展】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统治腐朽,吏治败坏;土地兼并,贫富矛盾尖锐;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重农抑商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剧增导致资源危机显露;沉重的地租剥削和繁重的赋役负担。3、思想:妄自尊大,天朝上国思想不利于创新发展。4、文化:实行文字狱,科技发展受到制约。5、军事上军队装备落后、军队腐败等。6、外部因素: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迅速崛起,特别是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逐渐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拓展】清朝中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领域: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承古萌新。“承古”: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萌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6、中外关联:欧美国家经过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爆发了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社会转型。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拓展】清朝中后期面临的统治危机方面表现原因内部官场腐败各级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员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军队颓废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将领贪污,将士颓废官场腐败之风蔓延;久无战事财政危机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虚耗严重;官吏截留税款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用地紧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白莲教等起义不断人地矛盾;贫富差距大;政治腐败外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拓展】“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企图通过“闭关锁国”,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2、影响①积极:这种消极防御的手段,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拓展】白莲教起义有什么作用?白莲教是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其教义非常庞杂,以佛教为主,兼有摩尼教和道教的内容。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多次被广大劳动人民利用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清朝统治出现危机。【辨析】“海禁”≠“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禁止一切对外贸易,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海禁”政策是指明清王朝禁止官民私自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它并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对内防范。“闭关锁国”政策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但不是禁绝中国的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实质上是对外消极防卫的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外来势力威胁,其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史料阅读】(教材第80页)从这则材料读出的历史信息?这是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徒攻人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发布的罪己诏。下层人民起义敢于直接进攻皇宫,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如嘉庆帝所言,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给统治集团造成巨大震动,也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在表面稳定局势下隐藏着严重社会危机。【问题探究】(教材第81页)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清朝中叶,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时人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巨大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仍与历史上对付“四夷”的策略并无二致。乾隆、嘉庆皇帝的两封敕谕就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一点。他们仍用老眼光看待新的对手,预示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要经历艰难的历程。【学习拓展】(教材第81页)查找材料,了解上述改革措施的演变线索及其历史意义。明朝前期赋役制度十分复杂,特别是役的名目繁多。“一条鞭法”将役折算为“役银”与田赋(亦折算为银两)合并征收,归并了原来复杂的赋役名目,征收手续简便。但在役银折算和摊派方式上,仍兼顾丁、田两方面因素。清朝的改革,就是先将役银中按丁摊派的部分固定下来,然后再将其按田分摊,这样只考虑田的因素就可以了。这一系列改革使得基层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分派也更加合理,表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步削弱,具有积极意义。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必背知识清单7: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租佃制成为明清时期农业的重要经营方式),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于江南地区的个别行业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3)商业①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依赖较小;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欧洲殖民者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②商帮出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兴起原因:农业、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明清四大名镇: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2.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脱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学习聚焦】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拓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原因及历史影响。1、新现象:①商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②农产品商品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供给工业原料的农作物)普遍种植;③手工业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经济现象。④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⑤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⑥商人地位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⑦人口迅速增长,人口由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⑧未实现社会转型: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2、原因: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等地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商品;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整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2、影响: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拓展】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2、思想观念的变化: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些思潮充分肯定自我与人的欲望,人们的伦理观、财富观、权威观与政治观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近代人文主义色彩。【拓展】明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海外贸易的发展2、影响: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商业资本集中);②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③促进了中国与世界联系。【拓展】工商业市镇的作用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具有促进小商品生产和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作用。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市镇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还很不均衡,偏重在中国的东南地区。市镇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农民自给有余的初级农副产品,这为长距离贩运贸易提供了基础。【拓展】如何认识明至清中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和成因?1、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外贸政策逐渐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地位。2、成因:①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中国传统的优质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具有巨大的出口优势。②先“陆”后“海”的原因:农耕经济下的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首先出现在北方,以陆地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路优势得以体现。③逐渐闭关锁国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统治者不想被外界干扰,这是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权稳定考虑的必然产物。【拓展】商帮的形成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概念阐释】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其特点是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在手工工场主雇佣下进行生产。手工工场阶段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的阶段。一般认为手工工场中自由雇佣劳动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概念阐释】工场与工厂工场指手工业者集合以手工的方式一起生产的场所。其生产上规模较小,分工不明确。工厂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工厂制有分工明确,规模大,可以在很多地方开设分厂等特点。【概念阐释】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真题史料】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选自2020江苏卷]农业生产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真题史料】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选自2021浙江选考]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月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实;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本课导入】(教材第82页)阅读教材《耕织图·耙耨》部分图,观察绘制于康熙时期的此图,有什么隐含信息?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历史纵横】(教材第83页)阅读教材《历史纵横》:这些原始史料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能否据此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可以断定。原因:①史料中“机户出资”“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増殖财富;②“织工出力”“小户趁织为活”,说明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惟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③“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于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显示出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织工)在市场相遇,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阅读图片】(教材第83页)阅读《盛世滋生图》:这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现象:商品经济繁荣。原因:清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业、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涌入;商帮的形成。国家统一的完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史料阅读】(教材第84页)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徽商勤奋不已,长年坚持,持之以恒,肯于吃苦;讲求内部团结,依靠集体力量;重视商业经验的传承;崇尚节俭,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必背知识清单8: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控制的倾向。)1.陆王心学(1)背景:①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②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陆九渊:心学开创者。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2)核心理论:“致良知”。(3)内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走到民间,没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知晓天理,这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④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离经叛道的李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我命由我不由天!”)(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2)代表①黄宗羲:a、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b、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聚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拓展】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大臣、哲学家,是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家。主要思想有: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本心体悟”、“发明本心”;扫落“物欲”和“意见”。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拓展】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要思想有:心即理,就是良知,就是世界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易错】明清之际反传统≠全盘否定儒学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反传统、反教条,批判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但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他们的思想仍属于儒学范畴,他们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1、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朽;明清易代促使士人反思君主专制之弊。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激化,人们开始对现实进行深刻理性的批判。2、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方面: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将矛头指向占据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4、外部因素:西方近代科学传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空疏学风造成冲击。【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虚假说教。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4、提倡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经世之学。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5、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拓展】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1、积极性: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实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拓展】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影响。1、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3、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4、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拓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未形成。③缺乏思想基础:纲常礼教和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④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影响,较难接受新思想。2、客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儒学的范畴,未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1、共同点:①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如“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④批判传统儒学,反传统、反教条。2、历史影响:①、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振聋发聩),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③、局限性:A、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B、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社会运动,从而未能促使社会转型。【概念阐释】“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真题史料】1、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选自2021广东选考]衣袖款式的固定,高行谨遵法度,说明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2、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选自2020山东卷]黄宗羲重新解释“古代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必背知识清单9:小说与戏曲1.小说与戏曲繁荣的背景(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小说成就(语言通俗,题材多样,重视教化作用)(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及小说的流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表现形式。)(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杰作。(3)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4)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3.戏曲成就(1)传奇①特点: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服务性行业兴盛,戏曲发展。)②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昆曲,原称昆腔,被誉为“百戏之祖”。)(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学习聚焦】明清的小说,戏面创作成就显著。【拓展】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第一次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拓展】明清小说的特点1、语言通俗生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生动的语言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2、题材多样,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作品。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3、重视教化作用。明清小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拓展】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为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素材。2、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同时小说创作素材有所丰富。3、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4、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5、印刷术的成熟、造纸术完善,书坊迅速发展。6、明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总结和衰弱期,对传统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上海新金山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储备人才招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陕西省渭南市事业单位考试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江苏省扬州仪征市事业单位招聘125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水上乐园文明使者管理办法
- 2025上半年四川省古蔺县事业单位招聘435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软件园内商铺租赁合同样本
- 地下矿井工程设备租赁合同
- 农业设施施工管理合同
- 2024年物业抵押贷款与社区安全防范合同3篇
- 旅行社杂工临时用工协议
- 陶艺课程课件
- 国家安全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工智能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5年
- 苹果电脑macOS效率手册
- 2024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向心力》 教学课件
- 《哈利波特》研究综述
- 2024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体育第二单元课后练习3(含答案和概念)
- 汽车用冷却风扇等注塑产品项目环评报告表
- 医疗耗材供应项目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