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大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大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大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大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大英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英中学创新部高2024级10月素质测评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B.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C.地理因素影响中华文明发展D.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2.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3.如表为楚国“出奔(逃亡)”来奔(投靠)”中“流亡公子”统计表(部分),据表可推知春秋时期()序号公子母国流亡国事件资料来源备注1公子重耳晋楚骊姬之祸僖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子2太子建楚宋、晋、郑无极言太子建,伍奢将以方城为叛昭公二十年楚平王子3王子朝周楚王子朝之乱昭公二十六年周景王子A.楚才晋用普遍B.社会变革剧烈C.变法运动兴起D.人口迁徙频繁4.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圣王应”无不加用而为者”,以增加利益为目,以民众体验为标准,不费、民德不劳”。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微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各行各业按照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的原则发展经济。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5.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A.以法入礼的思想B.中央集权的原则C.文臣治国的理念D.皇权至上的特征6.如图是秦始皇出巡行路线示意图,公元前219年巡行至琅琊时,刻石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据此可知,秦始皇东巡()A.旨在强化臣民国家认同B.有利于强化家国一体观念C.重在考察边疆军政事务D.消除了关东士民敌对情绪7.汉武帝的宫廷内,以加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称的方式,令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中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汉武帝此举()A.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关系8.哲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下列表述属于该时代“艺术精神”的是()A.古代戏曲走向成熟已有完整故事情节B.文人山水画盛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C.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D.关注市民生活状态和思想的小说兴盛9.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的是①政权更替频繁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③民族交融频繁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秦汉时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数集中在北方地区(成都除外)。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历一定时期的衰落。与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数量、规模和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群。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转移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会职能分工C.北方长期战乱和经济衰退D.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11.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12.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13.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A.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B.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C.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14.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府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15.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这种征纳方式()A.遵从了“量入为出”的原则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16.龙门石窟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女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刻书“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17.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杂糅B.民族之间交流交融频繁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中外交流巩固盛世局面18.以下是由唐朝三省六部制到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演变示意图,从这一演变过程可知()A.宰相制度走向衰亡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员数量日益减少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19.《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20.科举取士是从隋朝开始的,但是直到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仍不高,到了宋代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书中自有黄金屋”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结构变化B.避免了腐败现象能客观的选拔人才C.造就了人才辈出和科技发达的局面D.杜绝了世族门阀参政不公平现象21.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强调宋代()A.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B.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C.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D.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22.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时间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3.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皎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禅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24.《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上述现象说明少数民族政权()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强化文化认同以促民族融合C.密切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D.追述华夷共祖维护政权稳定25.金朝户类繁杂,按民族身份有猛安谋克(女真人)户和州县(汉人)户;按有无“物力”分为课役户和不课役户。对于奴婢等贱民,金朝规定不能单独立户,只能隶属于所服务的官府部门。这反映了金朝()A.政权封建化趋势有所加强B.国家对基层实现有效治理C.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保证D.民族矛盾趋向于不可调和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智慧一般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人道的智慧。对于孔子而言,人道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国或国家所行的道路。孔子之所以重视家国的建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人道正在发生变化,导致家国失去了原本的秩序。对此,孔子返回到夏商周三代先王行走过的道路.上进行再思考。《论语》中强调“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推崇的《韶》乐是音乐形式美与其内在仁德内容的合一。礼的美主要作为礼仪的身体美和礼器的物体美;乐的美侧重于艺术之美,同时也更具人性内在情感和力量。礼、乐的美虽然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一表现形式离不开善。善对于礼而言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对于乐而言意味着情感的中和。因而,不论人还是文,都是美、善的合一。-摘编自郑翠仙《孔子思想的人文之美》材料二董仲舒则综合孔子与孟子的伦理思想,第一次把仁、义、礼、智、信整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五常从个人品行讲起,最后讲到整个民族全体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五常贯彻了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原则,构成了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董氏把儒家人文精神与阴阳家天道精神相渗合,也可以说是在天人相应'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阴阳家的思想骨骼里,灌输进去儒家仁义礼智的血液,这是董氏对儒家的大贡献,也是他赢得“汉代孔子”的尊荣的理由”。“天人感应”理论强调:“屈民而仲君,屈君而仲天。”这里的“民”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地方的诸侯王。-摘编自藏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中“人文之美”的具体体现,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汉朝儒家思想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江南地区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材料二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的“祖宗之法”材料一下表为两宋任枢密长贰的文武之员次及其比例。表1时期总员次文职出身(员次)占比武职出身(员次)占比宋太祖10440%660%宋太宗352160%1440%宋真宗442966%1534%两宋72465991%659%整理自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材料二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宋代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宋初政治的中心内容;把这一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将其明确称之为“祖宗典故”祖宗之法”,并且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其中有豁朗开明之处,也有因循保守的方面;有理性务实的措置,也有颟顸荒唐的做法。-摘编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宋代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C简析:根据地图及所学分封制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统治范围向北推进,说明地理因素影响中华文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特点,A项排除;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丙线以南,B项排除;西周通过分封制超出了原有的部族板块,D项排除。2.答案:A简析:战国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社会功能微弱,传统家族形态瓦解,贵族特权被削弱,说明这时期新的国家形态出现,A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渐衰落,官僚政治发展,B项排除;家国同构观念未消亡,C项排除;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面未结束,D项排除。3.答案:B简析:表格中春秋时期各国公子出奔的情况,反映了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了社会剧烈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楚才晋用普遍,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各国变法运动,C项排除;材料只涉及几位公子的流亡情况,不属于频繁的人口迁徙,D项排除。4.答案:B简析:材料体现了墨家“节用”“尚贤”“兼爱”等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体现了墨家将“兼爱”理念落实到行动层面,B项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均排除。5.答案:D简析:秦朝首创文书抬头制度,通过对皇帝相关字的特殊书写方式表示尊敬,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法入礼思想,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地方与中央关系,B项排除;文臣治国理念出现在宋朝,C项排除。6.答案:A简析:秦始皇东巡刻石内容展示其统一天下、建立郡县制的功绩及天下和平的局面,目的是强化臣民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国一体观念,B项排除;材料未提及对军政事务的考查,C项排除;秦朝晚期关东地区仍存在对秦政权的敌对情绪,D项排除。7.答案:B简析:汉武帝设立中朝,重用身边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目的是削弱相权,调整君权与相权关系,B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A项排除;中朝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独尊儒术政策,D项排除。8.答案:C简析:汉末魏晋六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C项正确;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A项排除;宋元时期文人山水画盛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B项排除;明清时期关注市民生活状态和思想的小说兴盛,D项排除。9.答案:A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民族交融频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①②③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未建立巩固,④错误,A项正确。10.答案:D简析: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同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南方城市的大发展,D项正确;古代政治重心是向东和向南转移,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未涉及南北城市的不同职能分工,B项排除;北方经济有恢复和发展,C项排除。11.答案:A简析:佛教教义在中国接受了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儒释融合,未涉及释道融合,C项排除;儒学在这一时期未丧失正统地位,D项排除。12.答案:D简析:唐早期科举入仕官员占比较低,说明除科举外还有其他选官途径,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A项排除;帝王重视科举制度,B项排除;选官制度改革并非流于形式,C项排除。13.答案:C简析:唐朝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对皇帝政令具有一定制约作用,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强化,A项排除;材料未反映侵夺尚书省长官行政权力,B项排除;政事堂未使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D项排除。14.答案:B简析: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推及边缘地区,体现了地方治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羁縻府州制度是大一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统治政策,A项排除;羁縻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项排除;羁縻州推行郡县制体现了羁縻思想和中央集权的结合,D项排除。15.答案:B简析:“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不再单纯以人丁为依据,使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轻,B项正确;两税法明确提出“量出为入”的财政立法原则,A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国家赋役极其沉重的结论,C项排除;两税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D项排除。16.答案:D简析:龙门石窟女供养人造像借鉴了唐初服饰文化,反映佛教文化本土化趋势,即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佛教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A项排除;仅从造像形象不能说明宣传孝道是佛经的主要内容,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佛教与儒、道三教合流,C项排除。17.答案:C简析:《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图中未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A项排除;图中不能体现民族交流频繁,B项排除;吐蕃和唐朝是国内交流,不是中外交流,D项排除。18.答案:B简析:从唐朝三省六部制到宋朝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削弱,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项排除;宋朝出现冗官局面,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排除。19.答案:A简析:北宋政府重文轻武,大兴科举,影响了重学风气和观念,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重学观念的普及,不是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项排除;宋人汪洙不能代表政府,C项排除;北宋处于理学形成期,D项排除。20.答案:A简析:宋代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使更多不同阶层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科举制不能完全避免腐败现象,B项排除;题干未提及科举与科技的关系,C项排除;不能说完全杜绝了世族门阀参政的不公平现象,D项排除。21.答案:A简析:文天祥指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战力削弱,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维护政权稳定和重文抑武导致国家败亡,B、C项排除;材料内容与行政效率无关,D项排除。22.答案:B简析:北宋政府在不同情况下采取多种经济干预措施,反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B项正确;仅一项支出用于兴修水利不能说明是为了平抑物价,A项排除;表格未涉及民间组织,C项排除;一项支出用于“以备军需”不能证明主要目的是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D项排除。23.答案:B简析:唐宋时期兴起品茶作诗风尚并演绎出饮茶的思辨现象,体现了哲理化思潮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对社会风尚的影响,A项排除;材料未提及道教,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饮茶盛行,D项排除。24.答案:D简析:契丹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追溯其祖先为华夏族的著名先祖,追述华夷共祖维护政权稳定,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效法中原制度,A项排除;少数民族政权华夷共祖的目的是维护政权稳定,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C项排除。25.答案:A简析:金朝按民族身份和有无“物力”分类户口,以及对奴婢户籍的规定,体现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对基层实现有效治理,B项排除;推行相应户籍制度不一定能保证财政收入,C项排除;不能说民族矛盾不可调和,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26.(1)答案:体现:仁;礼;注重道德修养;礼与乐的和谐统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社会背景: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动荡、权力更迭;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生产力得到发展;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崛起;文化传承与学术争鸣。简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从孔子的核心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理念等方面概括“人文之美”的具体体现。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答案:主要变化: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与其他思想的融合趋势增强;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神学化色彩逐渐加重;由学术思想向官方正统思想转变。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忠信等价值观,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简析:第一小问,对比春秋时期孔子思想和汉朝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