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备考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5-专题十七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整考点1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2024浙江4月选考,19,2分]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C.神经元受到相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肯定须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回来教材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明显趋势。本题从教材图解入手,较全面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必修3P17“思索与探讨”栏目中膝跳反射图解的理解。这也要求考生在平常的复习中多关注教材中的图解及活动性栏目和资料,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素材。2.[2024北京理综,2,6分]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实力的影响,探讨者将试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比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探讨人员发觉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比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依据该探讨结果可得出()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削减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本题创设了“运动影响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实力”的新情境,考查人脑各部分的基本功能、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调整过程等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实力、分析实力、科学探究实力及科学思维实力,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新动向。解答本题要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试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依据题意作答。3.[2024广东茂名五校联考]小明同学的手不当心遇到了滚烫的热水,他马上缩回手,想起应当用冷水冲洗手,并付诸行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B.前者与脊髓活动有关,后者与脊髓活动无关C.参加前者的神经元少,参加后者的神经元多D.前者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无关,后者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推断,渗透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要明确“不当心遇到了滚烫的热水,他马上缩回手”“想起应当用冷水冲洗手,并付诸行动”的含义,即前者为非条件反射,后者为条件反射,进而再推断其他选项的正误。4.[2024上海,19改编,2分]搔扒反射是指损坏蛙的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用沾了硫酸的纸片涂抹蛙的皮肤,蛙受到刺激后会用后肢去挠被涂抹的部位。在视察牛蛙的搔扒反射现象试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限制B.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C.环割脚趾皮肤可证明此处有相应感受器D.破坏脊髓可证明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反射进行的必要条件包括反射弧完整和肯定强度的刺激。酸液是肯定强度的刺激,是反射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对脊蛙反射试验的步骤分析,能够较好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实力,是很有价值的命题点。5.[2024海南,27,8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缘由是。

(2)分别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别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缘由是。

反射弧任一结构受到损坏,反射都不能完成。以脊蛙为试验材料来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常见的考查方式。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论,能较好地反映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进一步落实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考点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6.[2024江苏,8,2分]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以图文结合形式考查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与突触结构模式图有关的结构识别,相关物质的名称、功能及动态仍是将来高考的重要考查点。7.[2024江苏,11,2分]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缘由B.bc段Na+大量内流,须要载体蛋白的帮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加而不断加大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是角度多样,常考常新,围绕生命的结构和功能观、稳态和平衡观进行命题,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电位变更与钠离子、钾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关系。8.[2024全国卷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须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复原为静息状态消耗ATP本题以ATP的产生和消耗及神经细胞生理活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的基础学问,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也是命题的风向标。9.[2024全国卷Ⅰ,30,8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缘由是。

(2)排尿过程的调整属于神经调整,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限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限制,该高级中枢位于。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本题以教材必修3P20的“资料分析”为背景,考查反射及兴奋的传递过程,引导考生回来教材,例如,第(2)小题的第一个空,就能在资料1的最终一句话中得到答案。10.[2024北京理综,29,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试验,发觉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亲密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更。

(2)假如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更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探讨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变更,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探讨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更,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供应了试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加。为证明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试验组和比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加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试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探讨供应了理论基础。

本题以模式图形式展示一种可能机制,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科学思维进行分析说明;再通过分析、评价试验方案的形式明确试验设计的比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最终通过完善试验方案提升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这种考查方式特别符合高考改革的命题趋势。解答第(3)小题时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比照组的设置。由于试验人员用的是突变鼠,因此须要处理正常鼠作为空白比照。二是检测指标的表述问题。题目要求验证的是T的磷酸化能增加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那么就须要检测HFS处理后T的磷酸化水平和“记忆”实力的标记——突触后膜的电位变更。11.[2024江苏,26节选,5分]为探讨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旧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更有、。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本题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理解实力、信息提取和转换实力,落实对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为第(5)小题,解答本小题可从两方面分析:①假如乙酰胆碱始终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腓肠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导致肌肉僵直。②假如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递到腓肠肌,腓肠肌不能兴奋,就会始终处于舒张状态。考点1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法1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推断命题角度1对反射的理解和对反射类型的推断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运用三看法分析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即看形成时间、参加中枢和保留时间。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故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故B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故C正确;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错误。C1.[6分]在以鸡为试验动物,以口哨和米为试验材料进行的探究试验中,发觉在一段时间内将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息结合起来,鸡将形成对哨声刺激的反射。请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息结合所形成的反射的进行(填“须要”或“不须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参加。

(2)为验证题中说法,将用于试验的鸡分为试验组和比照组,试验组的处理是。训练完成后,将试验组和比照组混养在一起,赐予哨声刺激,试验组的表现是;比照组的表现是。

(3)由(2)中试验可以得出的试验结论是。

命题角度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考情回顾1.[2024全国卷Ⅰ,T4B、C]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神经系统可干脆调整、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整心脏活动(√)。2.[2024海南,T15](题干信息: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提示:兴奋传导和传递须要时间,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反应]。3.[2024天津理综,T1A、C](题干信息: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不存在信息传递(×)[提示: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4.[2024江苏,T20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整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提示:神经中枢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整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例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5.[2024全国卷Ⅱ,T5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提示: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6.[2024上海,T13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提示:感受器不能产生感觉,感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2[2024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测评]如图为一高等动物体内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可看作通过突触连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C.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不肯定能引起肌肉收缩D.Ⅲ可接受Ⅳ和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推断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据图可依据“神经节”快速推断出传入神经,进而再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部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题图,Ⅳ和Ⅴ所处的神经纤维上存在神经节,由此推断二者均为传入神经,依据反射弧的结构特点,可进一步推断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分析图示中肌肉处的状况并结合题意可知,Ⅰ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除此之外神经中枢中含有3个突触,故图中共有4个突触,B错误;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但刺激Ⅳ时,需考虑来自高级神经中枢的限制以及Ⅲ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等状况,因此刺激Ⅳ不肯定能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由图可以看出Ⅲ可以接受Ⅳ传来的兴奋,另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限制作用,所以Ⅲ也可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D正确。B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更;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更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更,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命题角度3设计试验验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3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脊蛙(除去大脑的青蛙)为试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表所示试验: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试验结果试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试验二不进行处理左后肢中趾左后肢能运动试验三在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处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试验四试验三后马上试验右侧背部(每隔1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该试验过程中,限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试验时,除去青蛙大脑的目的是。

(2)试验一与试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依次不同。综合分析试验三和试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的(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本题考查的是在“隐形”反射弧(没有以图解形式干脆呈现)的基础上,利用麻醉技术来探究反射弧中被破坏(麻醉)的详细部位,命题角度新奇,对实力要求很高。解题时应牢牢把握以下两点:(1)依据题意构建反射弧——这是解答此类试验探究题的基础。构建时应在反射弧5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融入试题的详细信息(不同的刺激部位——右后肢中趾和右侧背部、相同的反应部位——右后肢),通过“脑中有图”,达到“笔下有路”。本题依据题意可以构建以下两个“殊途同归”的反射弧:(2)紧紧抓住自变量(单一变量)——这是解答试验探究题的关键。试验一与试验二相比,单一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试验三和试验四的主要不同之处是硫酸刺激的部位,即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涉及的传入神经也不同。(1)在脊蛙的脑部已被除去的状况下,试验二以及试验三、四起先时反射活动仍能进行,说明限制蛙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除去青蛙大脑的目的是解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试验一与试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试验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3)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有两种思路:①依据构建的反射弧对麻醉部位进行假说—演绎,再结合试验现象进行验证确认。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出神经,则试验四刺激部位换成右侧背部时,神经冲动仍旧不能传至效应器,右后肢仍旧不能运动,这与试验现象冲突;假如先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则试验现象成立。②结合试验现象进行顺藤摸瓜式分析推断。试验三运用麻醉剂处理后,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感受器),3min后右后肢不能运动;在此基础上马上进行试验四,即刺激部位变为右侧背部(另一处感受器),此时右后肢又能运动(直到5min后才不能运动),说明之前传出神经未被彻底麻醉;由此推想试验三起先3min后先被彻底麻醉的是传入神经,直到试验四起先5min后传出神经才被彻底麻醉。(1)脊髓解除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皮肤内(3)传入神经3.[6分]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部分,又有传出神经部分,其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运动等。为探讨可卡因对坐骨神经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麻醉依次,探讨人员用大脑已被损坏和暴露出坐骨神经的青蛙进行如下试验。步骤①:分别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步骤②:将含有肯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无反应,刺激腹部皮肤,后肢出现收缩现象;步骤③: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逝。(1)步骤一中两次收缩现象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也不同。

(2)该试验的结论:。

考法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命题角度4结合实例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和人脑的高级功能4如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限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用字母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用字母表示)。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

提取题目信息转化题目信息1.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包括哪些结构;2.大脑皮层和排尿中枢存在双向信息沟通1.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2.骶髓排尿中枢能够把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大脑皮层能够限制骶髓排尿中枢的排尿活动(1)婴儿无意识的排尿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没有大脑皮层参加,反射过程是a→b→c→d→e。(2)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限制下完成的,其过程是g→h→c→d→e。(3)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全,大脑对下部中枢限制实力弱,所以会尿床;成年人在医院做尿检时能主动排尿,这些都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1)a→b→c→d→e(2)g→h→c→d→e(3)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4.[8分]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图中反射弧较为简洁的是(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干脆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示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马上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缘由是。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假如测试者事先告知受试者,受试者能依据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的限制。

(3)假如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肯定有言语区的区参加。

考点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考法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分析命题角度5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考情回顾1.[2024全国卷Ⅰ,T4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2.[2024全国卷Ⅱ,T2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3.[2024全国卷Ⅰ,T4D]神经细胞兴奋后复原为静息状态消耗ATP(√)。4.[2024海南,T19B、C]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5.[2024浙江理综,T4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相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肯定值增大(×)[提示:增加细胞外溶液的KCl浓度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K+顺浓度梯度外流量削减,静息电位肯定值变小]。6.[2024浙江理综,T4D](题干信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肯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说明合理的是)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肯定值增大(√)。5[2024全国卷Ⅲ,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本题考查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点。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许多倍,而Na+浓度的分布与K+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D教材深挖解答本题须要两点学问储备:一是对教材中有关K+和Na+学问要深化理解,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P5提到“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同时在P18小字部分提到“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两处内容相互印证,表明Na+主要位于细胞外、K+主要位于细胞内。二是K+和Na+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帮助扩散。由此得出正常状况下,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有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膜内K+浓度大于膜外这一重要结论。可见,教材细微环节学问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挖掘教材细微环节有助于考生高效备考。5.[2024湖南师大附中三模]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受到相宜刺激时的变更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Na+浓度高于膜外侧B.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加,K+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K+浓度高于膜外侧C.细胞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D.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K+浓度低于膜外侧命题角度6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6[2024全国卷Ⅱ,30,9分]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缘由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如下: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A-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A-C在D酶作用下分解成A、C→分解产物C进入突触前膜→B在线粒体中生成产物E→伴随E转变成B,A与C结合成神经递质A-C→形成突触小泡→A-C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A-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1)图示信息显示: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核心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详细表现在三个角度:核心素养角度详细表现分析与综合问题(1)(2)通过分析图示信息,综合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合成、释放及去向归纳与演绎问题(3)考查突触后膜上兴奋传递异样现象及缘由模型与建模依据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示意图,分析兴奋传递原理6.[2024安徽合肥调研]如图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①释放神经递质B.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C.若③为肌肉细胞的细胞膜,③上无神经递质的受体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须要的能量都来自④命题角度7药物或其他因素对兴奋传导或传递的阻断分析7有一种药物能阻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请你依据下面反射弧的结构,完成相关探究试验并回答问题:(1)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部位,请完成下面试验:①步骤1:刺激,视察。

②步骤2:用该药物分别处理a(突触间隙)和b:重复步骤①。假如,则说明该药物作用于a。

(2)回答问题:①步骤1的目的是;

②假如通过试验,证明白该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阻断的缘由可能是该药物能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阴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蛋白(开放/关闭)。

(1)①在试验前,要先刺激皮肤,视察肌肉是否收缩,从而验证反射弧是否完整,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这样在运用药物后,才能检验药物阻断的位置。②假如处理a,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假如处理b,肌肉收缩,说明药物不能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即药物不是作用于b,而是作用于a。(2)①试验一的作用是检验该反射弧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为药物作用部位的检验做好基础。②兴奋产生的缘由主要是Na+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而突触后膜的兴奋被阻断时,即无兴奋产生时,须要不断地进行K+外流和某些阴离子内流,以维持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因此,无兴奋产生时,某些阴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蛋白开放。(1)①皮肤肌肉是否收缩②处理a,肌肉不收缩,处理b,肌肉收缩(2)①检验该反射弧是否具有正常的反射功能②开放7.[2024湖南四校联考]河豚毒素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觉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探讨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分组试验及不同的处理(Ⅰ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甲乙A.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吐方式运出细胞,而神经元A也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B.从Ⅱ、Ⅲ组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变更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难受,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麻醉类药物并广泛运用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考法4膜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命题角度8膜电位的变更原理及测量8如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更状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电表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图甲中电表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两侧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的外流有关,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表右侧,后传导到电表左侧,所以会引起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正确。A命题角度9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9电流计与离体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相宜的刺激后,依据电流计指针的变更得到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施加刺激前,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B.若将a、b间距离减小为0,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不偏转C.若在ab中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则施加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变更与图2不同据图分析,图1中电流计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内和膜外,施加刺激前左侧(a处)为负电位,右侧(b处)为正电位,因此指针向左偏转,实质上此时测量的相当于静息电位。施加刺激前,图1中a、b两处都处于静息状态,而静息电位维持的机理是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且其运输方式为帮助扩散,因此施加刺激前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若将a、b间距离减小为0,则施加刺激后膜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计两极会有电荷的移动,因此电流计指针也会发生偏转,B错误;若在ab中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在箭头处施加相宜的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a处,无法传导至b处,所以b处不能产生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分析图1可知,若将a处电极移至膜外,再在箭头处赐予相宜刺激,则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B解后反思解答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电流计指针偏转等问题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视察两个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是位于细胞膜同一侧(如图甲)还是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同一位置(如图乙),通常前者可用于测量兴奋的传导方向,后者处于静息状态时测量的是静息电位、赐予相宜刺激(或兴奋)时测量的是动作电位。(2)视察刺激的部位:位于两个电极所在位置的左边、右边还是位于两电极所在位置之间。(3)分析两个电极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确定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状况(是否偏转以及偏转次数),而局部电流的方向确定了指针的偏转方向,也确定了测量结果曲线图的走势(如图丙和图丁)。8.[2024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图甲为探讨神经细胞膜电位变更的试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赐予相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更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甲图乙A.①→②电位变更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差时,Q处无K+外流C.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若S处电极移至膜内,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考法5设计试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命题角度10设计试验探究兴奋的传导、传递的方向和特点10为探讨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导和传递状况,某探讨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图中a、b、c为3个刺激位点,甲、乙是两个灵敏电流计。利用该试验装置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和特点。请写出试验思路并预料试验结果(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状况)。要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特点,就须要在位于一条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两电极之间进行刺激,视察电流计发生几次偏转。即刺激a点,若电流计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甲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要探究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和特点,就须要在位于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电流计两侧位置进行刺激,视察电流计发生几次偏转。即刺激a点(或b点),若电流计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电流计乙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或b点),若电流计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电流计乙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刺激a点,若电流计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甲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刺激a点(或b点),电流计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电流计乙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刺激a点(或b点),电流计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电流计乙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双向的。9.为了探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某爱好小组做了相关试验,取簇新的神经—肌肉标本(试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潮湿标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C点位于两电极的正中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轴突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B.A、B、D三点中任选一点赐予相宜刺激,都会使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无法得出结论的刺激点是C点D.兴奋在AC之间的传导所用的时间比兴奋从C点到肌肉所用的时间短1.B反射是指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相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肯定须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D选项正确。2.B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探讨人员发觉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比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实力增加,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3.B依据题干信息分析,“不当心遇到了滚烫的热水,他马上缩回手”,这是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想起应当用冷水冲洗手,并付诸行动”是条件反射,A正确;题述非条件反射与脊髓活动有关,题述条件反射既须要大脑皮层的参加,又须要脊髓的参加,B错误;参加题述非条件反射的神经元少,参加题述条件反射的神经元多,C正确;非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无关,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D正确。4.B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高级中枢(脑)对低级中枢(脊髓)的调控,A正确;酸液会引起搔扒反射,洗去趾尖酸液是为了解除酸液对搔扒反射的影响,B错误;环割脚趾皮肤后再浸泡酸液,可证明此处有相应感受器,C正确;破坏脊髓后搔扒反射不再发生,证明白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5.(每空2分)(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别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进行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不能出现屈肌反射。6.D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一般为胞吐,须要消耗能量,B正确;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更,膜电位仍旧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推断③的膜电位的状况,D错误。7.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缘由是K+的大量外流,A项错误;bc段Na+通过帮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须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更状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项错误。8.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能产生大量ATP,神经元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在内环境中的移动不消耗ATP,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须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复原为静息状态时要排出钠离子,汲取钾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须要消耗ATP,D项正确。9.(每空2分)(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大脑皮层(3)感受器【解析】本题考查了兴奋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反射弧的结构等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实力。(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限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10.(除标明外,每空2分)(1)神经递质(1分)(2)易化扩散/帮助扩散(1分)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①Ⅱ②C、B③该试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比照试验。其次,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更的试验(4分)(4)细胞和分子【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更。(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的跨膜运输须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易化(帮助)扩散;由图可知,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后,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更,C酶从无活性状态变为活性状态。(3)①题图中Ⅱ过程表示细胞内A受体运输至细胞膜。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更,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这为图中的Ⅱ过程供应了试验证据。②本试验的目的是证明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试验中须要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遵照单一变量原则,试验组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的短肽,比照组则应选用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的短肽。③试验目的是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加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但试验操作存在缺陷,详见答案。(4)图中涉及的是离子、蛋白、酶等物质的变更,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探讨学习、记忆机制的。11.(除标明外,每空1分)(3)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2分)【解析】(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神经中枢已被破坏,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故该标本仍旧发挥功能的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更有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从而使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能被水解,使腓肠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那么坐骨神经上的兴奋就不能传到腓肠肌,使腓肠肌始终处于舒张状态;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从而影响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坐骨神经上的兴奋不能传到腓肠肌,从而使腓肠肌始终处于舒张状态,综上可知三种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1.(每空1分)(1)反射弧须要(2)在吹哨的时候给鸡喂米听到哨声聚集起来吃米对哨声没有反应(3)吹哨和喂米多次结合,能够建立哨声和吃米的神经联系,建立条件反射【解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息结合所形成的反射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必需在大脑皮层参加下才能形成。(2)在试验中,比照组喂米时不给哨声,试验组的处理是把哨声和喂米结合,吹哨后给鸡喂米。训练完成后,试验组的鸡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哨声成了喂米的信号,赐予哨声刺激,试验组鸡的表现是听到哨声聚集起来吃米;而比照组没有建立哨声和喂米的联系,鸡对哨声没有反应。(3)分析(2)中试验可知,哨声和喂米多次结合,能够建立哨声和吃米的神经联系,建立条件反射。2.C依据“四依据法推断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