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0讲四个现代化七千人大会八字方针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6195719581959196119641966197119721976成功探索失误探索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三年困难时期调整时期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文革开始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文革结束双百方针三线建设(1964-70年代末)【知识补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1.国际形势(1)不利因素:(2)有利因素: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②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60年代,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具体表现:⑴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⑵西欧、日本崛起,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⑶不结盟运动兴起(即第三世界崛起)。【知识补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1)有利因素:(2)不利因素: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中国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①对国情缺乏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①时间:②内容:③意义: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内容示意图A.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B.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正确探索(2)双百方针①提出:②内容:③实质:④意义: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A.前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B.“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C.“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性,是政治民主化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1.正确探索(3)中共八大①时间:②内容:③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1.正确探索(3)中共八大【知识拓展】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论断的依据(1)国际: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和对他的个人崇拜,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更加注意结合本国建设实际。③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孤立新中国。(2)国内:①敌对斗争的任务基本完成。②人民政权已巩固。③社会经济领域出现根本变化(“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1.正确探索(3)中共八大【知识拓展】1949—1976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和三大敌人的残余势力的矛盾。(2)1953-1956: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正确探索(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①内容:②影响: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党重新进行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6月,整风运动迅速转向反右派运动并被严重扩大化,把大量人民内部的矛盾当成了敌我矛盾,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概念解析2.曲折失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共八大的方针,认为阶级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遭到破坏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双百”方针受干扰;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倾向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2.曲折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时间:②内容:③评价: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A.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B.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概念解析2.曲折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间内容评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1953年1958年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化三改”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正确“左”倾错误2.曲折失误(2)大跃进①内涵:②表现:③特点:④危害:⑤根源:大办工业和农业,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A.工业:生产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运动;B.农业:“以粮为纲”、农业“放卫星”现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追求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严重忽视经济建设规律。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早稻亩产一万五千斤超英赶美2.曲折失误(3)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内涵:②特点:③危害:④根源:A.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规模较大,统一生产,统一分配;D.大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A.“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所有制方面;B.“一平二调”:穷富拉平、无偿调用,强调分配方式方面。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83年实行政社分离,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镇政府,人民公社制度走向总结。人民公社使得土地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曲折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原因内容影响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民众急切渴望摆脱工农业落后的面貌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即“一大二公”)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生产关系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大跃进”使得大量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城市化畸形发展,城市负担重B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D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报告文学《毛主席到了徐水》描写道:一只野兔被人发现逃到麦田后,由于小麦长得太茂盛,这只野兔被麦苗困住无法动弹。这段描写反映了()A.个人崇拜风气盛行

B.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C.毛主席与农民心连心 D.浮夸风渗入文学创作D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时间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406项D受“大跃进”的影响,文艺科技领域也出现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风气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D1954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报告指出:“群众有的张罗入新社,有的张罗入老社。今年不准备入社的人们,也在积极地酝酿插入互助组。动的面很广,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运动。”这里的“运动”实际是指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B题中有“入社”字眼,不一定是人民公社,可能是农业合作社,关键看时间。二者的评价也不相同。3.调整提高(1)目的:(2)内容:①八字方针: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措施:①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等。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③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④减少财政赤字,稳定市场。3.调整提高(1)目的:(2)内容:②七千人大会:③四个现代化:(3)结果: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B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各地已进行一些调整和尝试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B4.文化大革命(1)原因:(2)目的:(3)过程:(4)评价: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总结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治观念淡薄。②急于求成的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内容。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⑤缺乏经验借鉴。在当时并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先例,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总结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课堂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中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实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独创性:毛泽东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军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①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50年代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60年代前期,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1956—1976年的建设成就1.原因(1)道路:(2)努力:2.概况(1)工业:①基础工业:②三线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工业布局。三线建设

1964年起,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念解析▲三线建设工程示意图【课堂探究】全面认识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材料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金和近几百万人力,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特点: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建设;中央统一领导,地区间配合,群众支持。2.概况(2)农业:(3)国防科技:①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袁隆平1973年发现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2.概况(4)文教:①进步:②破坏:(5)卫生:国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后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教育重新走向正轨。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乡村医生

又被称为赤脚医生,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赤脚医生的出现,解决或缓解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概念解析2.概况(6)精神文明①劳模精神:②时代精神: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如孟泰、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57▲新中国的外交(迄20世纪70年代末)2.概况(7)外交拓展3.意义: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支援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良好国际声誉,出现了与亚非拉各国建交的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又一次建交高潮。④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知识拓展】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1)五十年代:联合苏联的“一边倒”①背景:②内容:③影响:④国家:A.国际:冷战格局下的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苏联支持中国。B.国内: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还不十分稳固,经济亟待恢复,新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选择了与苏联结盟。新中国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这一政策增强了新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为新中国争取到了国际地位和安全保障,同时也限制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知识拓展】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2)六十年代:反帝反修的“两条线”①背景:②内容:③影响:④国家:“两个拳头出击”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奉行沙文主义,美国继续封锁中国;②东西方阵营出现分化(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法国);③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④中国推进世界革命,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中国在外交上支持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运动(如阿尔及利亚),推动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力增强,但也面临着与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紧张的双重压力。亚非拉刚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知识拓展】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3)七十年代: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条线”①背景:②内容:③影响:④国家:“一条线”“一大片”A.美苏冷战苏联占据优势;美国深陷滞胀危机和越战泥潭;B.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寻求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和合作。C.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提出了“一条线”战略,即联合美国和西方国家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美国、日本等一批资本主义国家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知识深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知识深化】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1)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与世界各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2)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3)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知识深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3)直接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大力支持中国。材料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经济与外交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课堂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外交关系的发展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结论: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发射A.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C.实践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B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速度,没有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