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救亡图存与国家出路的探索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3讲 救亡图存与国家出路的探索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3讲 救亡图存与国家出路的探索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3讲 救亡图存与国家出路的探索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3讲 救亡图存与国家出路的探索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救亡图存与

国家出路的探索第13讲1840185618941900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法战争瓜分中国狂潮1883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地农农地地资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著作《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内容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A.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A1842年1月,魏源的新书《海国图志》刊印,但在中国仅发行1000本,时人多讥讽其为歪理邪说;1851年该书传入日本后,各阶层的日本人争相借阅;该书的刊印价格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东乡平八郎、伊藤博文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据材料可知A.日本当时的书籍印刷技术强于中国 B.两国最高层对先进文化的态度迥异C.该书对日倒幕运动成功起决定作用 D.中日国民对新知的接受度差距较大D警示:地主阶级对西方的认识依然较为粗浅,带有一定局限性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A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除了对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也进行了介绍,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介绍英国的国会制度时,指出“公会所(议会),分为爵房(上院)、乡绅房(下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勿论。”材料说明徐继畬A.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B.学习西方长技进入实践阶段C.倡导效仿西方的制度变革 D.站在时代前沿反思君主专制D体现经世致用思潮对“开眼看世界”的认识(1)新思想:(2)新表现:(3)评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的侵略。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①冲破传统“闭关自守”的禁锢,开始“开眼看世界”。②冲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主张“师夷之长技”。③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①积极: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策。②消极: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认识不到失败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张维护旧的统治秩序;新的思想主张没有触及问题实质,也没有付诸实施,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有限。1.背景(1)根本原因:(2)外部原因:(3)直接原因:(4)个人原因:2.过程(1851-1864)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吸收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与清对峙)→军事全盛→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被攻破。2.过程▲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形势(1853-1856)▲太平天国后期作战形势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太平天国未实施平分土地的政策,反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概念解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为挽救太平天国运动,改革旧的弊政,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全盘改革的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于1859年刊行。主要内容为: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但由于条件所限及农民革命的局限性,未能实施。概念解析3.重要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①内容:②评价:A.革命性:B.空想性:C.落后性: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物分配,土地分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追求小农经济不符合社会潮流。易错:如果说废除了,是错误的3.重要纲领(2)后期:《资政新篇》①内容:②实质:③评价:A.地位:B.进步性:C.局限性: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发展资本主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重点解析

两个纲领都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篇》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即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即当时的中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或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只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的少数地区实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原来的封建剥削方式;而《资政新篇》根本没有实施过。重点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政局①湘淮实力集团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淮实力集团崛起,太平天国运动后结束后,更是承担起恢复和发展生产、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的历史使命,清朝被动地完成了权力结构中的层次调整。②从督抚专政到近代军阀割据。太平天国运动后,出现了地方督抚权力强化与离心倾向加强的现象,中央集权凝聚力削弱,并最终形成督抚专权的局面,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东南互保”埋下伏笔。武昌起义后,许多地方短时间内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凭借北洋军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等,都是晚清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不断扩张的结果。4.评价(1)历史意义:①地位:②反封:③反帝:④政局:⑤文化:⑥世界: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反封建有力地冲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封建反侵略的;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湘淮系官僚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是期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太平天国的纲领中无明确的反帝任务,但从结果上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4.评价(2)消极影响: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背离;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江南地区(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许多地区人口锐减,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③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机。4.评价(3)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③其他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局限性:a.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b.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体的团结。c.利用迷信进行思想宣传和群众组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资本主义侵略缺乏理性认识。(2024全国卷)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CC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摘编自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①革命性“角色”: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保守性“角色”: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1.背景(1)时局:(2)思想:(3)世界:2.代表(1)中央:(2)地方:3.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外患(帝国主义)的窘境。(应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主要原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受世界工业革命潮流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䜣19世纪60—90年代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它主张在维护传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概念解析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以中国封建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时人对于中体西用的不同态度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A.直接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B.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D.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C知识链接: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薛福成、王韬(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选择性必修三P69全面认识“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C.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B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中体西用 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 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D与洋务运动同样是中体西用,但“体”与“用”指代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全面认识“中体西用”5.内容(1)军事工业:(2)民用工业:(3)新式海军:(4)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建成了以北洋水师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派遣留学生。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一批官督商办企业。6.评价(1)积极意义①地位:②经济:③政治:④教育: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封建经济;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教育人才,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6.评价(1)积极意义⑤军事:⑥外交:(2)消极影响①主观目的:②客观结果:创办近代海军,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失败的原因从学习主体上从学习目的上从学习内容上从企业管理上从国内环境上从外部环境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腐朽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务运动对外国有依赖性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阶级局限性,根本原因)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如1878年筹办的上海织布局就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1882年中国电报总局、188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1896年汉阳铁厂等,也先后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A.成为当时企业唯一经营模式B.有利于企业吸收民间私人资本C.根绝了企业流弊丛生的现象D.拉开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序幕(2020·全国卷Ⅰ)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BC1.背景(1)危机:(2)思想:(3)阶级:(4)国际:民族危机空前加深;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决心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否定汉以来的儒学,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减少变法阻力,以和平改良的方式实现政治变革。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维新变法中“维新”一词出自《诗经》,“变”取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与“新”相连,康有为等以《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引申为“日日维新”,革故鼎新;谭嗣同也从先秦孔孟所论君臣关系再引申。这说明()A.维新派未能超越传统儒学范畴B.维新派仍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维新思想批判继承了先秦儒学D.维新思想具有托古改制的特点D19世纪90年代以后,谈论“西学中源”的维新士人越来越多。例如薛福成就认为西方近代文明不过是“取法于中华”,郑观应也极力论证西方之算学、地理等皆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西学中源”说的主要目的是()A.抵制愈演愈烈的崇洋风气B.减少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C.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D.揭开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B2.过程(1)公车上书①时间:②概况:③影响:(2)宣传思想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①兴办学堂,成立团体;②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的分布2.过程(3)百日维新:①时间:②标志:③内容④性质: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过程(4)变法结果:3.特点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①领域:②范围:③主体:④目的:范围广泛,涉及多个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根本变革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显示了维新力量的薄弱。变法图强,救亡图存。(领域、范围、主题、目的、性质)4.评价①政治:②经济:③思想:④文化:⑤社会:⑥军事: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冲击了旧式官僚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人民的觉醒。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5.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③社会基础:④其他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守旧势力强大(旧官僚、旗人等);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2018·全国Ⅲ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C严复笔下的进化论,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BC维新派变法策略有激进,有保守。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目的是减少变法助力,但招致士人反对,陈宝箴奏请销毁同样意在减少变法助力。1.背景:2.经过:3.代表:4.主张:5.影响:6.局限:重点解析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19世纪末(甲午海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应对日本投资设厂,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19世纪末产生,20世纪初得到发展,同“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两大思潮。张謇、范旭东、康有为、梁启超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真正挽救民族危机。易错:洋务派不是实业救国1.背景2.兴起:3.过程:(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①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过程:②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④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态度1898年冬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1899年底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1900年6月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1900年8月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A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抚兼施,清朝根本目的是什么?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义和团对清政府和西方的态度爱国反帝盲目排外英国人赫德指出,“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长,四方响应,自今以后,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手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意之志者。"赫德意在说明()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反近代化B.“瓜分一事,实属下策”

C.武器落后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D.义和团运动鼓舞了反清斗争B4.特点:5.评价(1)积极:(2)消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①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②由于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①自发性、分散性;②爱国性、正义性;③落后性,盲目性阶段特征(1)总特征:①(革命史观)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现代化史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2)政治上:①(社会性质)列强侵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近代史(晚晴时期)阶段特征阶段特征②(政治局面)清朝封建统治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之路,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③(外交)清政府由闭关自守转为被迫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妥协退让,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外交逐步近代化。(3)经济上:①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②中国经济近代化(工业化)、交通近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起步。中国近代史(晚晴时期)阶段特征阶段特征(4)思想文化上:①(思想)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社会的新思潮,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变革”)到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制度变革”),逐步深入。②(教育)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逐渐走向近代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中国近代史(晚晴时期)阶段特征核心概念·必背重点·阶段特征·大题训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太平天国未实施平分土地的政策,反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为挽救太平天国运动,改革旧的弊政,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全盘改革的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于1859年刊行。主要内容为: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但由于条件所限及农民革命的局限性,未能实施。【东南互保】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与各国上海领事的政治缔约活动。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6月26日,刘、张的代表同各国上海领事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后李鸿章、袁世凯等也加入。“东南互保”有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也阻止了列强入侵长江流域,使东南免于战火,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同时反映了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政府权力的式微。【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10月,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誠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后清政府在全国推广。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二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厘金制度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此税。【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掌管一切与外国有牵涉的事务和部门,诸如外交、通商、海防、路矿、海军及派遣留学生等,实际上总揽了“洋务”事宜,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总理衙门,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官督商办】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为解决官办军事工业所需原材料、燃料和交通运输条件,同时也为了求富,亟待兴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但财力不足。李鸿章遂拟定官督商办,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太平天国背景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③经济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衰落,农民收入减半④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⑤个人原因:洪秀全吸收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太平天国评价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③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④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⑤中国内部动荡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评价1.积极意义①总体上: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经济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封建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③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④教育上: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教育人才,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⑤军事上:创办近代海军,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起步。⑥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2.消极影响: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②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③西方列强的阻碍,垄断技术。④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破产。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④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①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②起步晚,发展缓慢;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②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③思想: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教育: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⑤社会生活:推动城市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风俗习惯的近代化等。中国近代交通的特征①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大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②铁路、水运、航空都有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了近代化进程;③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村发展快;④各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并存,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并存;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①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②区域分布不平衡;③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④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⑤推动了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政局动荡不安;③封建顽固势力阻碍;④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①(交通)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的近代化;②(经济)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经济)带动了近代工矿业的发展;④(经济)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⑤(社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大批铁路沿线城市兴起;⑥(思想)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习俗)打破了内地的封闭状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戊戌变法的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维新思想兴起: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王韬、薛福成、郑观应)③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④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决心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⑤支持力量: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戊戌变法的评价①积极: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消极: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②策略:新政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又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甚至对帝国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