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2讲 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2讲 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2讲 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2讲 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鸦片战争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2讲中国近现代史整体框架1840191919241927193719451949195319561978革命时期国情历史时期主题任务近代现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列强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曲折探索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认识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一个性质:两个时期:两个矛盾:两大任务:两大主题:四条线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不同)殖民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实现中国近代化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清政府(1840-1911)→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军阀(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近代化的表现:①政治民主化、法制化;②经济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科学化、理性化;④社会生活城市化。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所属时代同革命任务革命性质资产阶级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主要维度1、从革命史观(即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费正清:冲击与回应)2、从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近代化等。1、全球史观;2、文明史观;3、现代化史观;4、社会史观;5、革命史观;6、唯物史观;7、生态史观。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国际形势与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1、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工业革命后为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扩张。2、19世纪晚期: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新要求。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国际形势与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3、20世纪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加紧侵华;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俄国十月革命获得胜利。4、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加紧侵华。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中国近代史主要政权①清政府(1840-1912):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②湖北军政府(1912):武昌起义后临时组建的革命政府③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4):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④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代表封建地主和军阀利益⑤国民政府(1925-1949):A.广东国民政府:革命政府(1925.7—1926.12,汪精卫)B.武汉国民政府:革命政府(1926.11-1927.8,汪精卫,宁汉合流)C.南京国民政府:反动政府(1927.4-1948.5,蒋介石)D.重庆国民政府:战时陪都(1937.12-1945.5)中华民国政府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中国近代史主要政权⑥傀儡政权A.伪满洲国(1932-1945,溥仪,涵盖东三省,“首都”吉林长春)B.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3-1945.8,汪精卫,俗称“汪伪政权”)⑦中共领导的政权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1937,江西瑞金、陕西延安)B.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9-1950.1,延安、西柏坡、延安、西安)中国近代史基本认识开始沦为半殖民殖民地半封半殖民地化程半殖民地化程鸦片战争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

战争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建社会日本侵略中国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利于刺激了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五四运动“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学习器物(由理论到实践)洋务派“中体西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由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840年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1.历史背景(1)近代前夕的中英对比:中国英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总体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闭关锁国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扩张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儒家思想为核心,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轻视科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后,思想解放,重视科技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1.历史背景(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腐朽落后英国:入超中国:出超走私鸦片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扭转逆差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必然?偶然?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的2.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索:(2)过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宣布对华发动战争。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及损耗概况2.第一次鸦片战争(3)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列强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②美国兵船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③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2.第一次鸦片战争“出超”“入超”

“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顺差”,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入超”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逆差”,表示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概念解析协定关税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特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各口的税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将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定为值百抽五,确立了片面的低关税基础。中国人民为收回关税自主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关税自主。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概念解析2.第一次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美、英与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概念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缔约强迫中国单方面给予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方已经给予或将来可能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待遇,也应同样给予缔约国的对方。片面最惠国待遇始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一种手段,各国互相援引,攫取各种权益,共谋侵略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概念解析(2013·上海高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有学者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A有学者认为协定关税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之一,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负责交涉的人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扬扬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出清政府()A.主权意识的淡薄 B.重视商品的税收 C.掌握关税自主权 D.闭关政策的变化A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协定关税增加国家收入 B.增强了中国产品竞争力C.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公法 D.条约对国家的危害有限C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文,在相应的英文本中是“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并不含有必须对方议允的意思。下列对《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的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B.是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的自主协定关税C.使英国在中国获得片面最优惠国待遇 D.条款的规定减少了清政府的关税收入A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的原因:①缺乏近代国家观念;②主权观念淡薄;③缺乏国际法知识;④不了解世界发展潮流;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真正觉醒。2.第一次鸦片战争(4)影响: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思想上:④风俗上: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一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医、西式建筑、西方服饰传入中国,推动社会风俗革新。重点解析

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1.矛盾变化:2.任务变化:3.国情变化:矛盾、任务、国情、道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国情→矛盾→任务→道路→路线方针政策(决定关系)农民与地主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封建势力→反帝反封建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重点解析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半殖民地:指中国丧失了部分独立自主权,虽然有自己的政府,但不能行使全部主权。表现在:①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②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什么是“半殖民地”:保留了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半封建: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为什么是“半封建”:西方列强不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重点解析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本特征:1.政治上——①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等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列强间的矛盾冲突、中国人民的反抗,使列强无法完全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③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④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者勾结,共同压迫、奴役中国人民。重点解析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本特征:2.经济上——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优势。——③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重点解析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本特征:3.社会生活上——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官僚的统治下,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社会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极度不平衡。——②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处境悲惨。重点解析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阶级关系变化:①地主阶级:②农民阶级:③工人阶级:④资产阶级:旧的统治阶级。近代后出现一批因军功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资本家。旧的被统治阶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成为贫农或雇农,一些破产后向产业工人转化,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与帝国主义相勾结重点解析

自然经济的解体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或逐步解体),但不能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⑵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各地之间极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内地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⑶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①纺织分离;②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倾销商品);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掠夺原料)。⑷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市场;②农民生活更加艰难,社会动荡。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C.传统经济形态正逐渐转型 D.农村已出现新的经济因素A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B注意区分明朝中后期雇佣劳动、手工工场的出现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差异(2021·广东高考)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下图为1893——1937年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图。这体现了近代中国A.实业救国观念深入人心 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C.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B1840年以后,洋纱进口虽不断增加,但数量上还较为有限。1894年,全国土布中使用洋纱的的占比为23.42%,到1913年,这一比例已经是72%。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棉纺技术不断进步 B.洋务运动持续深入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族工业迅速崛起C(2024·甘肃)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C3.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历史原因:②根本原因:③直接原因:④导火索:(2)时间:(3)过程:英国等侵略者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拒绝;法国马神甫事件和英国亚罗号事件的爆发。1856年—1860年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战争;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第二次鸦片战争(4)条约内容:条约内容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合法化(《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3.第二次鸦片战争(5)影响:①政治:A.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夷夏观”受到冲击,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建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在国外开始设立领事馆;派遣公使,递交国书。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利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影响;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崛起,洋务运动兴起。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C(2023·河北)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D天朝上国与传统夷夏观念在外国的冲击和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在1871至1874年外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电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B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反映当时()A.总理衙门重视学习律法 B.“天朝上国”的观念消失C.尝试运用近代外交规则 D.中国开始近代法制建设C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代管;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 B.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C.中国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D.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B光绪年间刑部官吏沈瑞琳说道:“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总理)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材料可以说明()A.洋务运动自强目标得以实现 B.清末新政调整中央行政机构C.总理衙门实际成为中枢机构 D.内阁六部丧失职能名存实亡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交近代化的表现: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设立专门外交机构总理衙门;③派遣使臣出访欧美;④打破朝贡体系,开始关注和利用国际法(《万国公法》)以维护国家利益。注意清政府外交近代化和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之间的差异!3.第二次鸦片战争(5)影响:②经济:③思想:④社会:A.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整个沿海,并开始伸向内地;B.鸦片贸易合法化,白银外流加剧“银贵钱贱”,加重人民负担;C.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A.外国在中国内地传教,信仰冲突加剧(教案大量出现);B.主要学习西方器物: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出现。主要代表: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大量华工出国、下南洋,劳动力外流严重。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D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直隶1839年为1679文,1840年为1644文,1841年为1547文;浙江1840年冬为1600文,1841年2月稳定在1570文。这说明当时A.各地银钱比价变化一致 B.鸦片战争导致银贱钱贵C.政府统一南北银钱比价 D.五口通商影响银钱比价B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C《北京条约》因准许华人出洋务工,致有中外奸商勾结,拐卖华民之弊。为加强管理,1864年总理衙门与刑部议立制裁拐匪的国内律例,又于1866年与英法等国商定《招工章程》22款,以保护在外华工的权益,避免洋人袒护奸民。这表明()A.清廷近代主权观念逐渐增强 B.统治阶级开始向西方学习C.中英已经构建平等外交关系 D.侵略势力已得到有效遏制A▲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及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割占的领土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根据两张图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趋势及影响。课堂探究

多角度认识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称呼立场合理缺陷夷匪犯境清朝表达了侵略的特性囿于传统视角,未揭示出战争实质通商战争英国①掩盖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性质鸦片战争当今中国战争因鸦片而起②中英战争美国以战争双方来命名,一目了然③完成表格中空白部分。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请从教材中找出鸦片战争命名的依据,并说明理由。表达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本质目的未能完整揭示英国的本质目的缺乏价值判断,看不出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原因:表格中对鸦片战争的不同命名,反映出命名者看待战争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时代、立场会影响历史解释。完成表格中空白部分。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请从教材中找出鸦片战争命名的依据,并说明理由。依据:①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图片史料)②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图片史料)③“史料阅读”中英国人马尔丁的言论;(文字史料)④第二次鸦片战争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理由:材料涉及图像与文献史料,史料类型多样且来源丰富,体现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走私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课堂探究

多角度认识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徐中约费正清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剑桥中国晚清史》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材料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的?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角度: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角度。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传播了工业文明。材料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的?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重点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步入近代政治晚清政局变化,地主阶级分化,出现洋务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经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自守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注意】虽然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巨变,但出于历史惯性,仍然存在很多不变的东西,如政治上仍是君主专制体制,统治黑暗腐朽;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上,固执保守,天朝上国观念、宗藩观念、夷夏观念仍有很大影响;对外关系上,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主权观念淡薄等。1.边疆危机(1)表现:(2)西北边疆危机:①英国:②俄国:③左宗棠收复新疆:④新疆建省: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严重危机。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发兵新疆,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边疆危机(3)中法战争①爆发:②进程:③结果:法国控制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中法战争于1883年底爆发A.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东南)B.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西南)清朝藩属国,宗藩关系A.清廷下达停战令。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B.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2024·广东)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A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殖民势力企图吞并越南。为保持与清廷的联系以寻求帮助,越南向清廷提出派使节驻京、设领事馆于广东等要求,最终清廷同意越南的请求。这说明()A.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 B.中法《越南条款》并未生效C.殖民势力冲击传统宗藩体系 D.洋务运动极大提升清朝国力C(2024·辽宁)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 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C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台湾建省,淮军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A.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D.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C其他答案:新疆台湾设省,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2.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2)进程:①日本:“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增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朝鲜: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日本挑起战争;③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以资本输出为主。①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②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重创日本舰队。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2.甲午中日战争(3)结果: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危害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甲午中日战争(4)影响:A.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C.列强侵略方式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宗藩体系逐渐解体,东亚格局发生变化(日本↑中国↓);E.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救亡运动高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近代化;F.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G.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意识到需要进行制度变革,戊戌变法兴起。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方式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掠夺,称为资本输出。注意:在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的掠夺方式,也有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的掠夺方式,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它们是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概念解析▲近代主要西方国家在华设立银行情况统计表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开设工厂、设立银行、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客观影响: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1)侵华方式:(2)民族危机:(3)经济结构:(4)阶级关系:(5)学习西方:(6)政策调整:(7)民族意识: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割台斗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对国际法的普遍认可 D.变法呼声日益高涨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 B.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C.近代条约体系的建立 D.国家主权意识的沦丧A甲午战争后,原占出口值一半以上的丝、茶两项,到1920年仅占20%,而豆类、花生、芝麻、油类四项出口总值竟超过丝茶总值,蛋品、皮毛等农家副业产品增长也较快。这一变化说明中国()A.传统经济结构加速解体 B.经济对外依附性增强C.对外贸易市场发生变化 D.近代工商业有所发展B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A3.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2)瓜分中国狂潮: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①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资本输出的需求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1)租界:1845年起,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的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区域。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1943年1月美、英两国与国民政府改订新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租界,从法理上结束了租界的历史。但真正完全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国公产,以及各种外国特权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2)租借地:一国通过条约,以租借方式从他国取得的领土。一般涉及主权行使的转移。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曾通过不平等条约从弱小国家取得租借地。(3)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概念解析重点解析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方式的变化(1)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开矿山、设工厂、开银行、修铁路、贷款)(2)政治侵略:直接割地——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争相贷款给清政府?A.获取巨额利润;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

B.增强了贷款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从政治上控制中国。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下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原则一: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原则二: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原则三:各国势力范围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不应有所差异A.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C.门户开放利于列强获得更多利益D.美国经济已经超越了西方列强C门户开放

19世纪末美国争夺在华利益推行的外交政策。1898年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国务卿照会英、法、德、日、意、俄六国,承认它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表明美国要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的重要工具,门户开放实现了列强的“利益均沾”,加快了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概念解析课堂探究推动中华民族觉醒的甲午中日战争史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思考据史料,小川又次认为造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说明:甲午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宗藩体系彻底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原因:清朝封建制度落后,军队缺乏忠勇精神和国家观念。4.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2)过程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①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进发北京;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天津保卫战;③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④8月中旬,北京失陷,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八国联军侵华(3)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东南互保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与各国上海领事的政治缔约活动。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6月26日,刘、张的代表同各国上海领事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互保”有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也阻止了列强入侵长江流域,使东南免于战火,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同时反映了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政府权力的式微。概念解析4.八国联军侵华(4)条约内容及影响内容影

响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客观上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4.八国联军侵华(5)影响:①危机:②灾难:③权力:④新政: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标志。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开始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客观上刺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侵华战争、条约影响侵华方式政治经济军事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军事侵略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瓜分中国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华治华武装控制重点解析

全面认识列强侵华1.侵华方式:2.文化侵略的手段:3.特点:4.列强侵华的实质:5.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进行渗透。(1)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密切相连;(2)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资本主义服务;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重点解析

全面认识列强侵华6.影响的逐步加深:(1)参与国家数量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2)主权沦丧增多(领土、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等);(3)赔款增多;(4)侵略范围广。核心概念·必背重点·阶段特征·大题训练【“出超”“入超”】“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顺差”,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入超”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逆差”,表示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协定关税】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特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各口的税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将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定为值百抽五,确立了片面的低关税基础。中国人民为收回关税自主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关税自主。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领事裁判权】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美、英与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近代西方列强通过缔约强迫中国单方面给予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方已经给予或将来可能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待遇,也应同样给予缔约国的对方。片面最惠国待遇始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一种手段,各国互相援引,攫取各种权益,共谋侵略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