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_第1页
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_第2页
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_第3页
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_第4页
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手册TOC\o"1-2"\h\u9144第一章:绪论 287911.1农业发展背景分析 2192371.2生态农业概念解析 2241691.3三农生态农业发展意义 318562第二章:政策环境与法规建设 3306492.1国家相关政策梳理 3220152.2地方政策支持 466892.3农业法规体系构建 42251第三章: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5173563.1生态农业技术概述 554363.2种植业生态技术 549313.3畜牧业生态技术 55399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253644.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69164.2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619324.3产业链整合与延伸 622654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7264535.1农业产业化概述 7254035.2产业化经营模式 7117715.2.1龙头企业带动型 7110935.2.2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740065.2.3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型 7117865.2.4农业产业链延伸型 739745.3产业化经营案例分析 764105.3.1某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 717355.3.2某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 88738第六章:农业品牌建设 8225396.1农业品牌概念与意义 9156966.1.1农业品牌概念 9234766.1.2农业品牌意义 9113596.2品牌建设路径与方法 9131936.2.1品牌规划 9318686.2.2品牌培育 9267466.2.3品牌保护 9269866.2.4品牌升级 1029606.3成功品牌案例分析 106959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069867.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067857.1.1农业生态环境概述 10145827.1.2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0310307.1.3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原因分析 11219647.2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11223957.2.1政策法规完善 11322047.2.2科技创新与推广 11296147.2.3农民环保意识培养 11221977.2.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187107.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1234407.3.1监测体系构建 11129087.3.2评价体系构建 12249887.3.3监测与评价结果应用 1215924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65648.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2257568.2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13297508.3农业服务模式创新 134095第九章:农民素质提升与人才培养 14124559.1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14160809.1.1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 1480399.1.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1425959.1.3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4233879.2农业人才培养策略 14201259.2.1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14119169.2.2实施农业人才培养项目 14220959.2.3促进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 15272069.3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 1599359.3.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15310659.3.2加强农业职业培训 15217499.3.3建立农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1517762第十章: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摸索 151319410.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5389610.2生态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16727810.3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与挑战 16第一章:绪论1.1农业发展背景分析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传统农业大国。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困难等。在此背景下,摸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1.2生态农业概念解析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平衡,旨在提高农业产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1.3三农生态农业发展意义三农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发展三农生态农业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三农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农业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农民脱贫攻坚。发展三农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平衡,可以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三农生态农业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三农生态农业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政策环境与法规建设2.1国家相关政策梳理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梳理:(1)农业现代化战略:我国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3)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治理、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4)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国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5)农业产业化政策: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6)农业保险政策:国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2.2地方政策支持地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地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4)农业品牌建设:地方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5)农业信贷政策:地方制定农业信贷政策,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支持。(6)农业环保政策:地方加强农业环保监管,推动农业绿色生产。2.3农业法规体系构建为了保障生态农业发展,我国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农业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3)农业部门规章: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加强对农业领域的监管。(4)地方性农业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农业法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支持。(5)农业政策文件:国家及地方发布的农业政策文件,为农业法规的实施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农业法规体系,我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农业法规体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三章:生态农业技术体系3.1生态农业技术概述生态农业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技术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涵盖了种植、养殖、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遵循生态规律,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2)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注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3.2种植业生态技术种植业生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与间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2)保护性耕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农业用水压力。(4)生物防治: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5)秸秆还田:将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3.3畜牧业生态技术畜牧业生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饲料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浪费。(2)畜舍环境控制:改善畜舍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畜禽生长功能。(3)粪便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4)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学添加剂使用,提高产品质量。(5)疫病防控:加强疫病防控,降低畜禽死亡率,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在当前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收益有限。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4.2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产业结构调整策略:(1)优化作物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3)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地区优势。(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3产业链整合与延伸产业链整合与延伸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优势。(2)拓展产业链宽度,开发多元化产品。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市场不同需求。(3)延伸产业链长度,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农产品产后处理、包装、物流等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加强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链在扶贫中的作用,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脱贫攻坚。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5.1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二是以农户为基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以企业为龙头,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五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2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5.2.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为龙头,通过签订合同、提供技术指导、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5.2.2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是指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成立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5.2.3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型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5.2.4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是指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提高农业的附加值。5.3产业化经营案例分析5.3.1某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某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该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下是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典型案例:(1)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种植优质水果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签订合同、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产业。公司还投资建设了水果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2)某蔬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绿色蔬菜为主,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服务,帮助农户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还开展了蔬菜加工和配送业务,实现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某现代农业示范园该示范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园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等服务。示范园还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5.3.2某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案例某县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下是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典型案例:(1)某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养殖优质肉羊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种羊、技术指导、饲料供应等服务。公司还投资建设了羊肉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2)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优质粮食作物为主,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还开展了粮食加工和销售业务,实现了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某林业产业化示范园该示范园以发展速生林为主,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示范园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等服务,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示范园还开展了林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提高了林业的附加值。第六章:农业品牌建设6.1农业品牌概念与意义6.1.1农业品牌概念农业品牌是指以农产品为基础,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形成的具有独特品质、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包括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个层面。6.1.2农业品牌意义农业品牌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形象,能够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2)增加农民收入:品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品牌建设有助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5)传承农耕文化:农业品牌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6.2品牌建设路径与方法6.2.1品牌规划明确品牌定位,梳理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品牌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品牌规划,包括品牌命名、标志设计、形象宣传等。6.2.2品牌培育(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农产品。(2)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品质。(3)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4)建立品牌营销渠道: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品牌市场份额。6.2.3品牌保护(1)注册商标:对品牌进行法律保护,防止他人侵权。(2)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3)打击假冒伪劣:加强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6.2.4品牌升级(1)持续创新:不断优化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形象。(2)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3)加强品牌合作:与其他品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品牌竞争力。6.3成功品牌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地域品牌某地域品牌以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通过整合当地优势资源,打造出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该品牌注重农产品品质,强化品牌宣传,成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案例二:某企业品牌某企业品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策略,该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农业产业升级。案例三:某产品品牌某产品品牌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通过创意包装和营销策划,成功吸引了消费者关注。该品牌注重品牌传播,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实现了品牌价值的最大化。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7.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7.1.1农业生态环境概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取得了丰富的农产品,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7.1.2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问题(1)耕地质量下降:由于长期过度利用和不当开发,导致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2)农药、化肥污染: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3)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4)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7.1.3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原因分析(1)政策法规不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2)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不足,推广力度不够。(3)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环保行为自觉性不高。7.2生态环境建设策略7.2.1政策法规完善(1)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力。(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保证政策落地生根。7.2.2科技创新与推广(1)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7.2.3农民环保意识培养(1)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农民主体作用。7.2.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7.3.1监测体系构建(1)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共享。(2)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监测能力。7.3.2评价体系构建(1)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趋势。7.3.3监测与评价结果应用(1)将监测与评价结果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和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2)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在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3)循序渐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同时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等,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2)服务组织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3)服务内容体系。根据农业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包括技术服务、市场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等。(4)服务设施体系。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农业生产服务需求。8.2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果。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元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服务组织体系。(2)专业化发展。推动服务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3)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服务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农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主导型服务组织。主导型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等,其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法规、技术指导、质量监管等服务。(2)市场化服务组织。市场化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农业生产、市场、金融、信息等服务。(3)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社会团体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其主要职责是提供技术交流、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8.3农业服务模式创新农业服务模式创新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可以提高农业服务效率,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以下几种农业服务模式值得关注:(1)互联网农业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2)一站式服务。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提供从产前到产后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定制化服务。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4)共享经济服务。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农业服务模式创新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2)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服务模式创新,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3)人才培养。加强农业服务人才培养,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人才保障。第九章:农民素质提升与人才培养9.1农民素质提升路径9.1.1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为实现农民素质提升,首先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儿童接受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基础教育。同时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9.1.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训内容应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9.1.3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展文化活动、道德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9.2农业人才培养策略9.2.1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农业院校为主体,其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经营人才,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9.2.2实施农业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农业人才培养项目,如“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等,选拔优秀青年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9.2.3促进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人才国内外交流,借鉴先进农业人才培养经验,提升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水平。9.3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9.3.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涵盖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层次。注重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