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手册_第1页
智能制造技术手册_第2页
智能制造技术手册_第3页
智能制造技术手册_第4页
智能制造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技术手册TOC\o"1-2"\h\u31303第一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 2219581.1智能制造概述 2309361.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330053第二章传感器与数据采集 3315222.1传感器分类与应用 3127152.2数据采集技术 4186902.3数据传输与存储 523443第三章工业控制系统 5158263.1工业控制系统概述 577313.2控制系统设计 6104693.3控制系统优化 6450第四章机器视觉技术 7222744.1机器视觉基础 760614.1.1概述 7134684.1.2图像获取 783004.1.3图像处理 7140374.1.4图像分析 7166364.2视觉系统设计 7270254.2.1概述 7197504.2.2硬件设备选型 7130874.2.3软件算法设计 853684.2.4系统集成与调试 887814.3视觉检测与识别 8223064.3.1概述 84704.3.2目标识别 8181934.3.3定位与测量 811664.3.4缺陷检测 8197054.3.5应用案例 814275第五章技术 859425.1概述 855305.2编程与控制 940075.3应用案例分析 98061第六章嵌入式系统 974136.1嵌入式系统设计 10268366.1.1硬件设计 1058476.1.2软件设计 10318966.1.3系统集成 10199396.2嵌入式系统编程 1073096.2.1编程语言 10190426.2.2开发工具 1038666.2.3编程技巧 10172146.3嵌入式系统应用 1064286.3.1工业控制 1153946.3.2控制 11274386.3.3物联网设备 117216.3.4汽车电子 11179696.3.5医疗设备 115291第七章物联网技术 11310057.1物联网概述 11202487.2物联网协议与标准 11108547.3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 122860第八章大数据分析 13126658.1大数据概述 13170618.1.1定义与特征 13105198.1.2大数据的来源与类型 13300348.1.3大数据技术体系 13270368.2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 13150428.2.1数据挖掘方法 13211088.2.2数据分析方法 14272308.3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 14174898.3.1制造业生产过程优化 14218488.3.2智能供应链管理 14311888.3.3个性化推荐系统 14105208.3.4能源消耗优化 146864第九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1415519.1系统集成概述 1416139.2系统集成设计 15302289.3系统集成优化 1529168第十章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71910.1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61267310.2智能制造产业政策 161208410.3智能制造未来展望 17第一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1.1智能制造概述智能制造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实现对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智能制造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生产过程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它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实现对制造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具有以下特点:高度集成性: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为一体,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智能决策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复杂生产环境的自适应调整和智能决策。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质量保障: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1.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以下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智能制造提供智能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制造资源的弹性扩展和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制造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自动化技术:包括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为智能制造提供自动化操作和执行能力。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虚拟模型,实现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边缘计算技术:在制造现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高响应速度。这些关键技术的有效集成和应用,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不断深化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智能制造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章传感器与数据采集2.1传感器分类与应用传感器作为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感知外部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传感器的感知对象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传感器分为以下几类:(1)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如热电偶、热敏电阻、红外传感器等。(2)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湿度,如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等。(3)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液体的压力,如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等。(4)流量传感器:用于测量流体流量,如电磁流量传感器、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等。(5)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如光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6)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位移,如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等。(7)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受力大小,如应变片式力传感器、压电式力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1)温度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可用于监测设备运行温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湿度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指导灌溉。(3)压力传感器在汽车行业中可用于监测轮胎气压,提高行驶安全性。2.2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模拟信号采集:通过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号。(2)数字信号采集:直接将传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3)串行通信采集:通过串行通信接口,将传感器输出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4)网络通信采集:利用以太网、无线网络等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远程计算机。2.3数据传输与存储数据传输与存储是智能制造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下是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几个关键点:(1)数据传输:数据传输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常见的传输方式有串行通信、并行通信、网络通信等。(2)数据编码: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对数据进行编码,如ASCII编码、BCD编码等。(3)数据校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校验码对数据进行校验,如奇偶校验、CRC校验等。(4)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计算机硬盘中,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常见的存储方式有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等。(5)数据备份:为防止数据丢失,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备份,如本地备份、网络备份等。(6)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常见的加密算法有AES、RSA等。第三章工业控制系统3.1工业控制系统概述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s,简称ICS)是指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监控、控制、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的各种设备与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工业控制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1)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s,简称DCS):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多个控制器、监控站和操作站相互连接,实现生产过程的集中监控与分散控制。(2)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s,简称PLC):通过编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开关量、模拟量信号进行处理,实现自动控制功能。(3)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简称SCADA):用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收集各类数据,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远程控制。(4)工业互联网控制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业设备、系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3.2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是工业控制系统实施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根据生产需求,设计出具有良好功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控制系统。以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生产过程的特点,明确控制系统的功能、功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需求。(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设备,并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3)系统集成:将所选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保证各个部件协同工作,实现预期的控制功能。(4)系统验证与调试:对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保证系统满足生产需求。(5)系统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控制系统进行不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3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优化是提高工业生产过程功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策略优化: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非线性、不确定性等问题,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2)控制参数优化:通过调整控制参数,使控制系统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3)控制系统硬件优化:根据生产需求,选用更高功能的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设备,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4)控制系统软件优化:对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和改进,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安全性。(5)控制系统网络优化: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的特点,采用合适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技术,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6)控制系统安全优化:加强控制系统安全防护,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误操作,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运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功能,为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机器视觉技术4.1机器视觉基础4.1.1概述机器视觉技术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模拟人类视觉功能,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机器视觉基础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处理、图像分析三个环节。4.1.2图像获取图像获取是机器视觉技术的第一步,主要通过摄像头、图像传感器等设备完成。图像获取过程中,需考虑分辨率、帧率、曝光时间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高质量的图像。4.1.3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的过程。预处理主要包括去噪、灰度化、二值化等操作,旨在消除图像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图像质量。增强操作则包括边缘检测、滤波、形态学处理等,用于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4.1.4图像分析图像分析是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解析和理解的过程。主要包括特征提取、目标识别、图像分割等任务。通过图像分析,可以实现对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等信息的提取。4.2视觉系统设计4.2.1概述视觉系统设计是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的过程。一个典型的视觉系统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两个部分。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摄像头、光源、图像采集卡等,软件算法则涉及图像处理、目标识别等方面。4.2.2硬件设备选型硬件设备选型是视觉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摄像头、光源、图像采集卡等设备。需考虑设备的功能、成本、兼容性等因素。4.2.3软件算法设计软件算法设计是视觉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应用场景,设计合适的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算法。算法设计应注重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4.2.4系统集成与调试系统集成与调试是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整合到一起,实现视觉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调试过程中,需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保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3视觉检测与识别4.3.1概述视觉检测与识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应用。通过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定位和检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4.3.2目标识别目标识别是视觉检测与识别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物体识别、图像分类、目标跟踪等。通过目标识别,可以实现对图像中特定物体的检测和定位。4.3.3定位与测量定位与测量是视觉检测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目标物体的位置、大小等参数的测量,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常见的定位与测量方法包括边缘检测、轮廓提取、区域生长等。4.3.4缺陷检测缺陷检测是视觉检测与识别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对产品表面的缺陷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缺陷检测方法包括纹理分析、图像匹配、深度学习等。4.3.5应用案例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视觉检测与识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包括工业视觉引导、自动化装配线视觉检测、产品质量在线监测等。第五章技术5.1概述技术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智能制造的整体实力。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行为、具有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能力的自动化设备。在我国,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医疗、教育、家居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服务、特种等。其中,工业主要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如焊接、搬运、装配等;服务则主要用于人类生活服务,如家庭清洁、医疗辅助等;特种则应用于特殊环境,如军事、探险等。5.2编程与控制编程与控制是技术中的核心环节。编程是指通过编写程序来指导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编程方法包括示教编程、图形化编程、文本编程等。示教编程适用于简单任务,通过手动示教完成任务;图形化编程则通过图形化界面进行编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文本编程则适用于复杂任务,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控制是指通过控制器对进行实时控制,使其按照预定的轨迹和速度执行任务。控制器通常采用微处理器或嵌入式系统,具有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还需要具备感知能力,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实现自主导航、避障等功能。5.3应用案例分析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分析:(1)焊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焊接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能够提高焊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2)搬运:在物流、仓储等领域,搬运能够实现自动化搬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3)手术:在医疗领域,手术具有高精度、低创伤的特点,能够辅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4)家庭服务:在家庭领域,服务能够协助人们完成清洁、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任务,提高生活质量。(5)无人机:在军事、探险等领域,无人机具有远程操控、自主飞行等特点,能够完成侦察、救援等任务,降低风险。第六章嵌入式系统6.1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是智能制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特定功能的硬件平台上。以下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6.1.1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微控制器(MCU)选型、外围设备接口设计、电源设计、时钟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6.1.2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嵌入式系统的灵魂,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负责管理硬件资源、提供基本功能;应用软件则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实现特定功能。6.1.3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将硬件和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需关注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接口匹配等问题。6.2嵌入式系统编程嵌入式系统编程是实现对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关键步骤。以下从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和编程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介绍。6.2.1编程语言嵌入式系统编程语言主要包括C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C语言因其跨平台、易于移植的特点,成为嵌入式系统编程的主流语言。6.2.2开发工具开发工具主要包括集成开发环境(IDE)、编译器、调试器等。这些工具能够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6.2.3编程技巧在嵌入式系统编程过程中,需掌握以下编程技巧:(1)模块化编程: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多个模块,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2)中断处理:合理使用中断,提高系统响应速度。(3)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系统资源,提高系统功能。6.3嵌入式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6.3.1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A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等,用于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6.3.2控制嵌入式系统在控制中的应用,如机器视觉、运动控制等,为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能力。6.3.3物联网设备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设备中的应用,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实现对各类设备的联网、数据采集和处理。6.3.4汽车电子嵌入式系统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如车载导航、车身控制、动力系统控制等,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6.3.5医疗设备嵌入式系统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如心电监护仪、超声波诊断仪等,为医疗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持。第七章物联网技术7.1物联网概述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种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的技术,通过在物体上嵌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实现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工业、农业、家居、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7.2物联网协议与标准物联网协议与标准是保证物联网设备间有效通信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联网协议与标准:(1)HTTP协议:一种应用广泛的网络通信协议,用于物联网设备间的数据传输。(2)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一种轻量级的、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网络通信协议,适用于低功耗、低带宽的物联网设备。(3)CoAP(ConstrainedApplicationProtocol):一种为物联网设备设计的网络通信协议,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4)ZigBee:一种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物联网设备。(5)6LoWPAN(IPv6overLowPower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s):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低功耗、低速率的物联网设备。(6)NBIoT(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一种面向低功耗、长距离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功耗低的特点。(7)物联网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制定的物联网相关标准,如ISO/IEC29181、ITUTY.2060等。7.3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物联网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1)工业设备监控:通过在工业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警、功能优化等功能。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监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生产效率。(2)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例如,某家电企业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实时调度、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等功能,提高了生产效率。(3)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仓储管理、运输优化等功能。例如,某物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货物的实时跟踪,提高了运输效率。(4)智能农业:通过在农田、温室等场所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功能。例如,某农业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5)智能家居: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联动等功能。例如,某智能家居企业推出了一款智能门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门锁开关,实现家庭安全。第八章大数据分析8.1大数据概述8.1.1定义与特征大数据是指在规模、速度和多样性方面超出传统数据处理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庞大数据集。大数据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8.1.2大数据的来源与类型大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社交网络等。大数据类型丰富,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中的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如XML、HTML等,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8.1.3大数据技术体系大数据技术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其中,数据采集涉及数据的收集、清洗和预处理;数据存储包括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等技术;数据处理涉及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数据分析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可视化则是将数据以图形、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8.2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8.2.1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包括:(1)关联规则挖掘:发觉数据中潜在的关联关系,如购物篮分析、推荐系统等。(2)分类与预测: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学习,建立分类模型,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3)聚类分析: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类别,使同类别中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类别中的数据相似度较低。(4)时序分析:分析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股票价格预测、气象预报等。8.2.2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等。(2)机器学习方法: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等,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3)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建模,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8.3大数据应用案例分析8.3.1制造业生产过程优化某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发觉生产线上存在瓶颈环节。通过对瓶颈环节进行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8.3.2智能供应链管理某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链进行优化,通过对供应商、物流、库存等数据的分析,实现了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8.3.3个性化推荐系统某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商品推荐,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和购买率。8.3.4能源消耗优化某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发觉能源浪费环节,通过优化能源管理,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第九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9.1系统集成概述系统集成是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制造系统、设备、软件和数据库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高度协同、高效运行的智能制造体系。系统集成的目的是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集成:将各类制造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进行连接,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作业。(2)软件集成:将各种应用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等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换。(3)网络集成:构建企业内部及外部网络,实现制造系统与其他系统(如ERP、MES等)的互联互通。(4)功能集成:整合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功能的协同。9.2系统集成设计系统集成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各类设备、软件、网络等进行无缝对接。(2)实时性原则:系统应能够实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3)可靠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4)可扩展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系统集成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生产需求、设备状况、软件资源等进行全面调查,明确系统集成的目标。(2)系统规划: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系统集成的总体方案,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规划。(3)设计实施:根据系统规划,对各个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备选型、软件配置、网络架构等。(4)集成调试:将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进行调试与优化,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9.3系统集成优化系统集成优化是提高智能制造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系统集成优化的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