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_第1页
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_第2页
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_第3页
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_第4页
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经济分析与管理指南TOC\o"1-2"\h\u19676第一章:三农经济发展概述 238581.1三农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2250461.1.1三农经济的定义 29641.1.2三农经济的特征 2235451.1.3三农经济发展的意义 3131361.1.4三农经济发展的目标 332661第二章:农业现代化进程分析 434111.1.5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441301.1.6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4144771.1.7农业科技创新 4199591.1.8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515910第三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18011.1.9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581941.1.10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5313271.1.1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150671.1.12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631621.1.13完善农村产业政策体系 66648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6312321.1.14定义及意义 7209131.1.15主要模式 7276331.1.16政策引导与扶持 7243671.1.17培育农业产业化主体 734991.1.18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 8161301.1.19优化农业产业化环境 813386第五章: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8147191.1.20农村市场体系的定义与内涵 8143091.1.21农村市场体系的结构 869251.1.22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 9320561.1.23优化农村市场体系布局 9327041.1.24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9228451.1.25创新农村市场体系融资机制 9217531.1.26加强农村市场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91754第六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922801.1.27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9263331.1.28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10243431.1.29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10176111.1.30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10231551.1.31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1128510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11287761.1.32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 11106501.1.33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1156401.1.34政策背景 12250571.1.35政策内容 12326071.1.36政策实施效果 1218042第八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2272251.1.37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13192911.1.38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13230151.1.39农村社会福利和互助制度建设 144922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428911.1.40农村生态环境概述 14323041.1.4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4324241.1.4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5293031.1.43可持续发展理念 15300391.1.44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522532第十章:三农经济管理创新 1670461.1.45背景与意义 16179361.1.46创新内容 16471.1.47创新路径 1666051.1.48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创新 16218671.1.49农村产业发展政策创新 17102021.1.50农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1711891.1.51政策创新实践案例 17第一章:三农经济发展概述1.1三农经济的定义与特征1.1.1三农经济的定义三农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农村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三个方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包括农村非农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1.1.2三农经济的特征(1)农业为主导:三农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产值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这决定了三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2)农村为基础:三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这一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是影响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农民为主体:农民是三农经济的主体,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对三农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4)产业链较长:三农经济涉及多个产业,如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度较高。(5)季节性明显:受气候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进而影响三农经济的发展。(6)政策导向性强:三农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策导向性强。第二节三农经济发展的意义与目标1.1.3三农经济发展的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民增收:三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3)推动农村现代化:三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农村现代化。(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5)优化产业结构:三农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1.1.4三农经济发展的目标(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品种改良、机械化生产等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农业附加值。(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6)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第二章:农业现代化进程分析第一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农业现代化是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通过采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及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丰富,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1.1.5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技术现代化: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保鲜、储运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革新,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等现代技术的应用。(2)管理现代化: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3)产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服务现代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生态现代化: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1.6农业现代化的路径(1)技术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2)产业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3)管理创新:推广现代农业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管理水平。(4)市场拓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5)资源整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第二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进行阐述。1.1.7农业科技创新(1)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旨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2)信息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3)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负担。(4)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农药、饲料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1.1.8农业科技创新应用(1)种植业: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种植效益。(2)养殖业:应用现代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产品安全。(3)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1.9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水果等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部分粮食主产区过度依赖粮食生产,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2)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附加值低,农民收益有限。(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水平较低,影响农业产业效益。1.1.10农村产业结构现状(1)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农村各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产业链条断裂,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3)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1.1.1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根据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多种作物协调发展。(2)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3)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1.1.12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1)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1.1.13完善农村产业政策体系(1)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加强产业扶贫。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3)创新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障。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1.1.14定义及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1.1.15主要模式(1)�竜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签订购销合同、提供技术指导、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经营。该模式具有产业链完整、利益联结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2)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型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型模式以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展合作经营、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该模式具有组织化程度高、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等特点。(3)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动型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动型模式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该模式具有经营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4)农业科技园区型农业科技园区型模式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通过集成创新、成果转化、技术示范等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该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策略1.1.16政策引导与扶持(1)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3)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保证政策落地生根。1.1.17培育农业产业化主体(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2)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3)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1.1.18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1)深化农业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3)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集聚发展。1.1.19优化农业产业化环境(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要素活力。(3)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第五章: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第一节农村市场体系结构1.1.20农村市场体系的定义与内涵农村市场体系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产品市场为核心,涵盖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市场类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农村市场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消费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1.21农村市场体系的结构(1)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包括农产品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2)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markets和技术市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生产效率。(3)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升级。(4)农村服务市场农村服务市场包括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物流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村旅游服务等。农村服务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福祉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节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策略1.1.22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1)制定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加强农村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利益。1.1.23优化农村市场体系布局(1)合理规划农村市场布局,提高市场覆盖面和服务半径。(2)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1.1.24培育农村市场主体(1)培育农村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村市场体系中的引领作用。(2)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1.1.25创新农村市场体系融资机制(1)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1.1.26加强农村市场体系人才队伍建设(1)培养一支熟悉农村市场体系的专业人才队伍。(2)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第六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第一节农村金融体系概述1.1.27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与特点农村金融体系是指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2)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农村企业及农村各类经济组织。(3)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4)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作用。1.1.28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1)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2)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政策性贷款。(3)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小贷公司、农村融资租赁公司等,提供农村金融服务。(4)农村金融市场:包括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保险市场、农村资本市场等。第二节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1.1.29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与目标农村金融改革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和覆盖面。改革背景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增加、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等。改革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保障农村金融稳定。1.1.30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1)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其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提高其服务能力和竞争力。(2)政策性金融改革: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3)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发展农村小贷公司、农村融资租赁公司等,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4)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保险市场、农村资本市场等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1.1.31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1)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农村信贷、农村保险、农村理财等。(2)服务模式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3)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4)政策创新:制定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第一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1.1.32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向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地域转移的过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转移规模逐年扩大。(2)转移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国家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力度加大,进一步推动了转移速度。(3)转移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1.1.33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1)地域转移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产业转移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领域。(3)劳动力素质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非农产业技能。第二节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政策1.1.34政策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稳定。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1.1.35政策内容(1)培训政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2)创业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推荐等。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等。(3)就业服务政策: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4)劳动力市场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就业。(5)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1.1.36政策实施效果(1)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率逐年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2)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政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3)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政策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条件。(4)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八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优抚安置、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农村所有居民,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还包括农村的非农业劳动者和其他居民。(2)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多个层次,既有国家级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地方级的社会保障制度。(3)多样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多种社会保障项目,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4)发展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第二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1.37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但农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相对滞后。(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个人缴费、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1.1.38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我国已经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仍然存在覆盖面不足、救助水平较低等问题。(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差额救助的方式,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2)五保供养制度建设: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供养对象、供养标准、供养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1.1.39农村社会福利和互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福利和互助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我国在农村社会福利和互助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需要加强。(1)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农村敬老院、农村福利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农村特殊群体的生活水平。(2)农村互助制度建设:我国农村互助制度主要包括农村互助合作社、农村互助基金会等组织,发挥农村居民自助互助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推进,以实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1.1.40农村生态环境概述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在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它包括土壤、水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1.1.4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1)土壤污染问题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已经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水资源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水资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处理设施不完善,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3)大气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生活燃料和养殖业。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同时农村居民大量使用煤炭、柴草等传统燃料,也加剧了大气污染。(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开发、乱砍滥伐、过度捕捞等行为,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1.1.4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但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第二节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1.1.43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1.1.44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