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1.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能体现青年人雄心壮志的语句均可)。2. “独立寒秋”之“独”既包含了作者在清冷寥廓的天地、严峻动荡的时局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也凸显出作者在深秋背景中的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傲岸身姿;《独坐敬亭山》中以“众鸟高飞尽”与“孤云”之“闲”突出诗人独坐之清静,又以山的“有情”映衬出人间的无情,“独坐”之中充满孤寂、无奈;《江雪》中的“千山”无鸟飞、“万径”无人迹,营造出广袤孤寂的背景,烘托出远离尘世而“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精神品格。3. 作者用描写赋予这些景物以生气。“遍”“尽”“透”这几个表示程度的修饰词,写出山水色彩的丰富与浓烈;“争”字表现众多船只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和“翔”字分别形容雄鹰和游鱼矫健、轻快的姿态。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全方位地描绘出湘江秋日的阔大场景,凸显出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景象。4. 作为副词,“曾”“还”意思相似,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曾”语音宏壮,除了能够激发深沉的回忆之外,更能表现诗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留恋与自豪,传递出革命者的豪情与壮志。“还”与“忆”,表达的意思略有重复,“曾”更吻合“往昔”之意。5. 这个场景再现了作者当年与同学到湘江游泳的情形,“击”“遏”二字传神地表现出他们畅游时搏击风浪的豪迈气势与激昂情态,作者以此激励自己和广大革命者继续激流勇进,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整首词以这一场景结尾,既含蓄地回答了上阕中“谁主沉浮”的提问,又使整首作品增添了豪情。6. (1)通过描绘奇伟壮阔的北国雪景,表达作者雄伟的气魄、豪迈的意兴。(2)以对峥嵘岁月的场景再现,表现革命者的风貌,抒发主宰国家命运的志向与勇气。(3)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改造世界的抱负,表达出超越历史的豪情。(4)上阕的问句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也道出词人的雄心壮志;下阕的问句,表现出改造旧中国的勇气与力挽狂澜的气概,也含蓄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5)“须晴日”“俱往矣”是憧憬中的号召,透露出作者伟大的抱负与强大的自信。2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1. 这既是诗人在面对壮阔的海洋时感叹自然界的伟力,也是感叹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不断更新、不断向上。在诗人眼中,这包含巨大破坏力与创造力的洪涛也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它正冲决旧文化、旧思想,创造出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2. 用“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开篇明确诗歌的核心意象,凸显出“蜡炬”这一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其自我牺牲的精神特质对诗歌的主题表达有提领作用,与全诗结尾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使全诗结构完满。对诗歌情感的展开有铺垫的作用,抒情显得委婉隽永,使直抒胸臆的表达形式获得了缓冲。3.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最后两句重复用了七个“力”字,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抒发了对推动世界进步之“力”的呼唤与赞叹。相对于前面的诗句,最后两句的长度缩短,节奏加快,加上叹词“啊”和感叹号的重复使用,使诗人的情绪喷薄而出。《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使红烛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反复的呼告伴随着诗人对红烛的两个追问,传达出情感的起伏:从赞扬到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欣喜与颂扬,形成诗歌内在的情感线索,展现出诗人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4. 诗句的自然分行凸显出“我”从“小心”到“惊异”的心绪变化,将太阳的“彷徨许久”与“决然跃入”形成静动、慢快的对比,也强调出太阳孤独坠落时“山海”的阔大,这样处理使诗句富有张力与动感。5. 云雀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将云雀比作隐身的诗人、幽居深宫的少女、深山里的萤火虫、被绿叶遮蔽的玫瑰,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形象地折射出诗人的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为同胞所理解的处境。少女的歌唱情真意切,萤火虫执着地散发萤光,玫瑰的芳菲令人沉醉,这些比喻从不同侧面,形象、立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传达出他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用创作点亮人精神世界的理想。6. 答案略。提示:品味描写意象的词语与表现意象的手法,通过比较发现意象的独特性,分析作品中意象的个性化组合,感受意境,进而领会诗人借助意象所抒发的主观情感等。3 百合花哦,香雪1. 标题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少女质朴之美的赞赏,表达了她对那些想摆脱贫困落后、憧憬美好理想、勇敢追求新生活的山村姑娘的赞叹;也包含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明受到巨大冲击的感慨。2. (1)表现出小通讯员腼腆、憨厚的形象特征(2)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的布片(3)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关怀与惦念,为下文通讯员的负伤牺牲埋下伏笔(4)唤起读者对战争场面的联想(战斗的紧张激烈使通讯员无暇顾及衣服上的破洞),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与之前新媳妇没能给通讯员缝补的情节呼应,也浓墨重彩地表现出她对战士的深情厚意3. 【答案示例】主要人物是“我”和通讯员。“我”既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情节的主要参与者,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中融入了“我”对通讯员感情的变化,作品所表达的人情美当中包含了“我”对战争中一位普通年轻人的关怀与怜爱。新媳妇出场的篇幅不多,其功能是与“我”的形象构成补充,新媳妇为通讯员缝破洞、盖被子,做了“我”想做而没做的事,她情感的爆发与宣泄也是“我”的情感状态。(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4. (1)这段景物描写表现出雨后清新明朗、生机盎然的乡村美景,反映出“我”心情的轻松愉悦。而“要不是敌人的冷炮”一句,将炮火与美丽的山村并置,构成强烈反差,揭示了战争对平静、美好生活的破坏,表现了“我”对战争的无奈、厌恶。(2)这段人物描写表现出火车开进深山前后台儿沟姑娘们生活状态的变化,“胡乱”“扔”“洗答案部分 3净”“梳”“穿出”“换上”“涂点”“跑”等一系列动作,细致地描摹出山村姑娘们为火车停留的那一分钟而急急吃饭、细细打扮的情形,写出在现代生活的强大诱惑力面前,山村姑娘们的不安与渴望,以及她们奔向现代文明的急切与真诚。5. 叙事中使用的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都表明作者是站在城市人角度,以一群生活在封闭小山村中的普通少女为描写对象,通过她们在火车到来后看似稚嫩可笑的行为和内心波澜的描写,表现时代思潮对乡村年轻人的巨大影响。穿插使用的第二人称,强化了叙事的抒情色彩,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这群少女倾注的同情、理解与关爱,同时也更充分地激发读者的切身感受,引发思考。6. 【答案示例1】百合花被子贯串小说的情节主线,也勾连起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它将“我”、通讯员和新媳妇等人物整合在一起,构成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百合花被子传递出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超越血缘关系的美好感情。百合花的意象内涵丰富,它蕴含着新媳妇娘家人对她婚姻生活“百年好合”的祝福,也是小说人物淳朴无瑕的美好心灵的象征。答案示例2:作者借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山村少女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塑料铅笔盒不仅代表丰富多元的生活,更代表着先进的知识、现代的文明;与之相比,木质铅笔盒外观笨拙陈旧,折射出闭塞落后的山村与外界的鲜明落差。努力找平这种落差构成小说人物行为的动机,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作者借助铅笔盒塑造了香雪这个人物形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表达了她自我认识的觉醒,包含了她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以及她对改变自己命运与家乡命运的憧憬。写作 学写诗歌1. 略。 2. 略。 3. 略。单元水平测试一、积累运用1.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 B3. 通讯员今年十九岁,一年前主动投身革命队伍。在家时他帮人拖毛竹。尚未娶亲,家里还有父母弟妹和姑姑。二、阅读4. 画线句中的“执拗”表现通讯员因借被子碰钉子后的不开心,“像钉在地上似的”表现了他的生气与任性,叠词“松松爽爽”则展现了他欣然前往的神情。这些描写表现出通讯员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他有点孩子气又不失淳朴可爱、有革命觉悟的特点,真实生动。5. 新媳妇是普通百姓中具有人性美、青春美的典型人物。通过描写“咬着嘴唇笑”“忍了一肚子的笑料”“不笑了”等神态变化,表现了她外向、活泼、有分寸的性格特征;通过她将唯一的嫁妆借给军队的行为,表现了她懂大局、识大体、热爱人民军队的品质。总而言之,这是一位美好的新媳妇的形象。6. 从人物塑造角度而言,这篇作品确有“清新俊逸”之感。作者表现的不是推动时代潮流的高大人物,而是被生活潮流所推动的普通人。这些人物一开始思想性格并不很成熟,如通讯员身上还带着农村青年的拘谨,新媳妇不愿意出借她的嫁妆。但作者让这些人物在矛盾纠葛中成长发展,自然地走向成熟,体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现出真诚、纯洁的品质,折射出英雄般的光辉,显得别具一格。7. 手推车是北方农村特有的劳动工具。独轮显出简陋、落后;在冷寂的背景中发出极具穿透力的尖音,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留下的深深的辙痕,凸显的是“北国人民”上千年生活的艰辛、痛苦。在这首诗里,“手推车”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一个缩影。8. 这首诗用形象化的词语、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意象,抒发深沉的情感。作者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手推车,象征北国人民的悲哀与沉重;又以众多意象为陪衬,并赋予它们具体的特征,如枯干的河底、阴暗的天穹、冷寂的山脚、冷雪凝冻的日子、贫穷的小村、灰黄的土层等——这些色调、音响、线条、光影构成一幅阴郁的画面,使整首诗蕴含历史苦难的实感。诗人由此描绘出国难当头、民众流离失所的惨状,让读者产生由衷的情感共鸣。9. 作者将写诗的过程比作一棵树生长的过程,直观地呈现了写诗的三个阶段:从杂乱而不知所云,到语言干净、表意明确,最终内容充实、值得玩味。在此基础上,后文再次“以树为喻”,说明诗歌语言需要自然地生长,与之构成呼应,也显得顺理成章。10. (1)作者认为一首好诗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诗人只有真爱生活、真爱人类,诗人的创作欲只有从生命深处孕育、萌发出来,才能写出好诗。这些观点与里尔克所说的从内心出发去写作诗歌的观点是一致的。(2)不矛盾。李广田所说的“忘掉你自己,而不是‘表现’你自己”是告诫青年诗人不要局限在个人世界,要多体验生活、多阅读书籍,从中汲取养分,充实心灵,这样才能从丰富的内心孕育、产生出丰厚的创作。其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里尔克所说的“走向内心”是一致的。11. 答案略。提示:可以从如何欣赏、评价诗歌的语言的角度谈,说说对诗歌语言内涵的丰富性的怎样的感受与认识;也可从诗人的创作动机角度谈,说说诗人的情感、智慧、生活的积累在作品中的表现。三、写作12. 略。13. 略。第二单元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1. 主要事迹: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水稻雄性不孕性》,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驳斥杂交稻的观点;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1998年,袁隆平在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宣布,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优秀品质:热爱并献身于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 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例如“袁隆平眯起双眼……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中运用“跨、迈、蹲、翻、挽”等一系列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答案部分 5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又如“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段话刻画出袁隆平观察心情之迫切,“屏气静神”“激动”的神情细节体现出他在有所发现之后的欣喜之情。还有袁隆平谈梦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无私精神。3. 本文具体描写了张秉贵安抚哭闹的孩子、和颜悦色地对待生气的顾客、为生病的女顾客选取合适的糕点等几件事,从正面刻画了他热情、真诚、细致的服务态度。在此基础上,文章又通过叙述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当伙计被国民党兵痞欺侮、1955年时注意抓大号买卖而忽视其他顾客被党支部书记谈心的事,补充交代了张秉贵服务态度热情的由来。全文选取典型事迹,通过对比手法和描写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同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全面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张秉贵爱岗敬业的“一团火”精神。4. 选材特点:真实性、典型性、多角度。①真实性:很多事实材料来自钟扬最亲近的人的口述,例如钟扬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跨科旁听储备知识一事,是通过他的母亲和妻子之口向大家展示的,体现了材料的真实性。②典型性:例如为了体现钟扬种子达人的身份,选取的材料是,他为了采集种子,深扎在最贫瘠的土壤,与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作斗争,并乐此不疲,体现了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以及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③多角度:文章从“‘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多角度,完整有序地再现他的一生,表现出他在求学、援藏、科普、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大胆求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他执着奋进、吃苦耐劳、负责敬业、乐于奉献的实干精神。5.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的小标题主要是为了概括袁隆平的杰出事迹和高尚品质,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一节,从“泥腿子专家”袁隆平领奖前夕还在稻田里工作写起,回忆了他于1960年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天然第一代的过程;“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叙述了袁隆平敢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于1964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中叙述了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驳斥杂交稻一事,表现了他捍卫了科学事实和真理的勇气和精神;“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罗列了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践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见,小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也体现了人物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探界者”钟扬》选取的标题则对应钟扬在不同阶段的身份。“‘英雄’少年”写的主要是钟扬求学时期。“种子达人”对应的是钟扬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主要写的是钟扬深入恶劣环境采集种子的事迹。“科学队长”则对应了钟扬科普工作者的身份,写了他在科普方面的贡献。“‘接盘’导师”则与他的大学教授身份吻合,讲述了他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事迹。最后“生命延续”则总括钟扬一生,高度评价他的精神品质。总而言之,这些小标题既表现出钟扬的各种身份,和题目“探界者”暗合,同时又以时间为线索概括了钟扬的一生。6. 【答案示例】本单元的三篇通讯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围绕“求真”“创新”,记述袁隆平在实践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水稻并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经历,在叙述中又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议论,例如“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等议论性的语句,凸显了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用“精神”“迅速”“热情”“一团火一样”等形容词,直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赞扬。《“探界者”钟扬》中,“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6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这里运用语言描写,以人物自己议论的语言,突出钟扬积极培养学生及人才的奉献精神。从这几篇文章来看,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新闻通讯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 ①工匠精神厚植于健康市场环境和国家的深厚人文素养中;②工匠精神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③工匠精神体现了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④工匠精神是要炉火纯青地掌握一门技术;⑤工匠精神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2. 雕琢的本义是雕刻琢磨。在本文中,这个词则有更丰富的含义:首先体现了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不断修饰,不断完善,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其次指在自己的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最后指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和追求。3. 本段文字用了整句的形式,层层推进地表明工匠精神不仅是炉火纯青地掌握一门技术,它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信念。这种生命哲学首先表现在热爱职业,然后去努力追求卓越,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层层深入地将“工匠精神”的境界用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表现出来。同时,这组整句多用四字成语,且化用古诗句,使得语言文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本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强调了“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的观点,让论述更加有力。4. 新闻评论的目的性、现实针和对性在这篇文章有突出表现。本文观点非常明晰,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着力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但又不是空谈一番,而是与时代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内涵之一。作者还把“工匠精神”与“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的时代要求勾连起来,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还把“工匠精神”与社会中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疗救联系起来,直面现实,具有现实意义。5. 【答案示例1】新闻评论结合现实,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人物通讯常常在记述新闻事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是新闻评论,议论是主要的表达手法。作者开篇写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企业的追求,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在当前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接着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对现时代的作用,最后呼吁大家追求工匠精神,打造美好的新时代。《“探界者”钟扬》是人物通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手法,讲述科学家钟扬的故事。作者首先选取“献身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几个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敬佩和赞美,同时在叙述和细节刻画中,或穿插议论性语句如“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或使用态度明显的字词如“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中的“却”,表达了对钟扬精神的无限钦佩。【答案示例2】人物通讯主要着力于对人物的刻画,因此在表达观点时往往通过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看法,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就通过叙写张秉贵周到服务群众,认真提升业务能力等事件,塑造了“一团火”精神。人物通讯还会通过借用第三方评论的方式来凸显人物品质,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引用了全国群众的来信赞扬张秉贵的“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新闻评论是议论文性文体,作者往往直接在文章中表达观点,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结尾处明确提出了“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答案部分 7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观点明晰,同时又能和时代紧密联系,从企业发展、国家精神等角度作了更深的阐述。6. 【答案示例1】有必要。首先,本文提到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人人成为工匠”,而是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其次,提倡工匠精神是要提倡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在信息化的今天,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经历了从2G、3G时代的追赶者,4G时代的同行者,再到如今5G时代的领跑者,正是因为有着一批批研究者秉承工匠精神投入地工作,才造就了现在我国通信业发展的新高度。【答案示例2】有必要。现代社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分工越来越细,每一种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各个行业之间的彼此依赖也越来越重。比如一件衣服的制成,可能是在法国设计,在泰国剪裁,在中国缝制,最后卖到美国。在这种生产流水线中,如果有一环没有精益求精,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的失败。如果参与其中的设计师、工作人员、销售人员用浮躁、短视的心态去完成,或失信于消费者,或制造伪劣产品,最后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毁坏。因此,现今社会,工匠精神必不可少。6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 【答案示例】春天,风和日丽,在那平原旷野之上,一群妇女欢欢喜喜地采着嫩叶,还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一片一片摘下来,她们一把一把捋下来,她们提起衣襟兜起来,她们掖起衣襟兜回来。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2. 全诗主要通过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来展现劳动场面的不断变化,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体现轻松欢乐的氛围。“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恰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自然流畅,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却可以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感受到劳动者的欢快心情。3.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句式整齐,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不断变换,其余全是重叠,但却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传达出愉快的情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换中,又表现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收获的喜悦不言自明。因此,本诗虽未出现采芣苢之人,也未写一“乐”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但劳动的快乐之情跃然纸上,富有情趣。4. “舞”既可以理解为天气晴朗后,邻居高兴得手舞足蹈;也可以理解为天气转晴,邻居忙着挥舞锄头进行劳作。整联将连日阴雨耽搁农事的焦急和天气转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进行对比,突出久雨忽晴的欣喜以及抢收场面的热火朝天,非常富有表现力。5. 本诗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却没有直接详写收麦的场面,颔联通过雨后转晴邻居热火朝天的农忙场景,借人映己,侧面表现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颈联写劳作之后,炊饼酤酒,慰劳劳动者,侧面反映农事的辛苦,也表现劳作生活的充实。典型的农村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看似平易,实则情感丰富。6. 内容上:《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妇女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除了表现天气晴朗宜事农桑的喜悦外,还写出读书人亲自劳作的辛苦。除此之8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外,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操劳农事后仍然赋诗写作的外孙的怜爱之情,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形式上:《芣苢》句式整齐,节奏轻快,自然地流露出了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又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同时,重章叠句的巧妙使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加强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同时,本诗对仗工整,自然率真,充满趣味。写作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1. 略。 2. 略。 3. 略。 4. 略。 5. 略。单元水平测试一、积累运用1. 【答案示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敢于提出科学的创见;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撒播智慧,收获百姓幸福。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的袁隆平。2. 【答案示例】赵国角度:某月日,秦王邀吾王会于西河外渑池,商讨国事。秦王欲以鼓瑟羞辱、挑衅吾王。臣蔺相如以死迫秦王为吾王击缶,维护国之尊严。吾王进退有度,秦王阴谋终不能得逞。第三国角度:某月日,秦王、昭王在西河外渑池会晤。期间秦王令赵王鼓瑟,欲以此羞辱赵王。赵臣蔺相如以死要挟秦王为赵王击缶。二、阅读3. 选段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如第三部分的第四段“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几组数据有力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此外,这些数字体现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4. 本文以小标题形式,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主要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袁隆平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记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表达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立场和态度。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讲述袁隆平的心愿以及杂交水稻对于世界的意义。这四个部分相互关联的,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而层层展开。5. “先锋者”说明钟扬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时,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在他看来,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他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具有同样的意义。6. 钟扬一直在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身份上探索,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作者用“探界者”来形容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答案部分 9教育专家这四个方面来描写钟扬的探索行为的。7. 不能换。因为原文“不仅……更……”表达的是一种递进关系,工匠对于世界的改变最重要的不只是赋予器物以生命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变,相对而言,在提升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人类文明的边疆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上,所起的意义更大。而“一方面……一方面……”是一种并列关系,无法体现重要和更重要,所以不能换。8. 选段的语言既凝练生动,又体现了论述的周密性。例如“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一句,用四个名词性短语罗列了工匠的世界,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表现的是工匠世界的简单、枯燥,更能体现出他们在离群索居中具备的那种甘受寂寞、爱岗敬业的精神。“拜手工教”“躲进小楼成一统”,很形象地否定了工匠并非人们理解的唯手工至上和同世界脱节。选段中的语言不仅凝练生动,还通过关联词的使用体现了论述的周密。例如“不仅……更……”用递进关系阐述了工匠对世界改变所起的作用,两处“不是……而是……”用并列式一方面纠正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误解,一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 9. C 10. B 11. D12. 文学性:①形象化的语言,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②抒情性的语言,本篇语言饱含深情;③诗化的语言,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真实性: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功绩都是真实可信的。关系: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基础,文学性更好地表现真实性。13. 【答案示例】邓小平同志简历:1904年,出生。1920年,16岁,远渡重洋,赴欧洲(法国)求学。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之后,在莫斯科求学。1939年,35岁,与卓琳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1978年,74岁,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序幕。1979年,大年初一,75岁,访问美国。1979年,75岁,提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1992年,88岁,南海边,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1997年,93岁的邓小平与世长辞。14. 简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大海1997年3月2日上午,按照邓小平同志的遗愿,邓小平同志的骨灰被撒放到中国辽阔的海洋中。党中央领导胡锦涛同志、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邓小平同志的亲属一起参加了这次骨灰撒放。三、写作15. 略。第三单元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1. (1)面临 (2)周围 (3)纯净的心灵2.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他身处乱世,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慷慨之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纯真本性,远离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的夙愿。10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运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典故,表达对贤才的思慕之情;运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典故,表达求贤的热诚;运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典故,表达希望多纳贤士之意。全诗多次运用典故,自出己意,点明全诗主旨,强烈地抒发了希望天下贤才汇聚到自己的麾下,全部归己所用的情感。4. 示例1.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简朴的农舍掩蔽在榆树柳树的浓阴下,堂前桃李争妍竞艳、明丽悦目。榆、柳、桃、李这些日常的田园景物构成素淡鲜妍、交相辉映的和谐画面,相得益彰,情韵盎然。示例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村落炊烟这样日常平凡的田园景物,富有情韵。村落稀稀疏疏远远相隔,一片模糊朦胧;袅袅炊烟轻柔舒缓飘升,营造出宁谧安适温馨朴素的意境。示例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选取田园中最寻常的鸡鸣犬吠,渲染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鸡犬之声相闻,毫无喧闹之感,一派天然之美,富有情韵。5. 少无俗韵,性爱丘山。误落尘网,一去卅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开荒南野,守拙归田。方宅十亩,草屋九间。榆柳荫檐,桃李罗前。暧暧远村,依依墟烟。狗吠巷中,鸡鸣树颠。户庭无尘,虚室有闲。久在樊笼,复得自然。五言改为四言后,描写性或修饰性的词语被删减,诗句内容的表达减少了具体性和形象性,语气由舒缓变得比较急促,读来不如原来的五言富有情韵。6. 答案略。【答案示例】这种观点不够准确。本诗起首四句,写出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为全诗奠定基调,并交代了辞官归田的原因。随后四句写虽误入尘网但性情不改。之后八句,描写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整体勾勒,由榆柳荫后檐写到依依墟里烟,由近及远,“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由景及人,最后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呼应开头且卒章显志。全诗层次清晰,结构巧妙,实为匠心独运之作。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1. 【答案示例】“或”字更符合诗意。用“或”字,意谓天姥山虽云遮雾绕,但有时或许可以一睹真颜,其义既与前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呼应,又引出下文对天姥山的描写以及梦游天姥山的叙述,表达贴切且周详。如果用“安”字,意谓天姥山怎么能一睹真容,后文描写内容将难以展开。(如答认可“安”字,以强调说明作者并未目睹而仅是梦游天姥山,以凸显其神秘,亦可。)2. 梦境是和李白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的。其一,梦境表现了他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尤其是在被赐金放还、人生失意之后,徜徉山水可以慰藉心灵;其二,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神仙境界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和理想之境;其三,梦境虽美却转瞬即逝,世间行乐就像这场梦境一样,面对短暂而无常的人生,不能逢迎谄媚权臣贵戚,而是要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3. (1)渲染了离别时凄迷的氛围,表达了怅惘之情(2)渲染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众人聆听的入神陶醉,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超(3)营造了悲苦凄清的氛围,表现了琵琶女境遇的悲凉与内心的孤寂4. 【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柔和的小弦声比作窃窃私语,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急雨声、私语声将音乐描绘得真切可感。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将音乐珠圆玉润般的质感描绘得易于答案部分 11感受。【答案示例2】比喻中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的音乐感受描绘得特质鲜明。例如: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直到音乐声骤停,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汩汩而出,又像铁骑奔赴战场,音乐被描绘得灵动丰富,富有变化且层次分明。5. 【答案示例1】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典型性。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车马盈门,富贵子弟争相赠送财物礼品;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荡不安,只能嫁给重利寡情的商人,容颜憔悴,四处漂泊,晚境凄凉。琵琶女的形象是封建时代无数有才之士不被赏识、命运多舛的共同写照。【答案示例2】琵琶女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用大量笔墨直接描摹琵琶女乐声的富于变化,用听者的陶醉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之精妙绝伦,再借助她的自述凸显其身世遭际之坎坷多舛,最后诗人直接抒情议论,强化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6.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用乌鹊的意象比喻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的景况。《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羁鸟的意象比喻自己在官场中受到各种束缚,身心不得自由。《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背景下,飞鸟在疾风中盘旋,飞鸟和“天、风,沙、渚,啼猿”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1. 【答案示例】(1)采用课文中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更符合诗人的情感状态。“?”表婉商和疑问,“!”表肯定和决绝。(2)采用“!”更符合词意。因为根据前后语境,各句所要表达的是“无法抵御晚来风急”“无人可以共摘”“无法独自熬到天黑”“无法用愁字说尽”的含义,语气肯定,没有疑惑、婉商、求问之意。(认为采用“?”更合理也可以,要言之成理)2. 【答案示例】不准确。从整首诗来看“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描写的是秋季,从季节的特点来看,应该是“乍寒还暖”,并不是刚刚回暖但寒意犹存,所以此处的“乍暖还寒”应该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是“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是“还寒”。3. 【答案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侧重于审视人生意义。比如结尾的议论不拘泥于当下的人与事,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侧重于对国事的担忧。比如在词的下阕,表达自己对当下战事的态度,抒发自己渴望金戈铁马为国征战的爱国情怀。4.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第一处“笑”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成竹在胸,谈笑风生间,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溃败覆灭。这一“笑”,表面上突出了周瑜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神态,实则写出了对前世英雄建立不朽功业的钦慕,潜藏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失意。第二处“笑”是“古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可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这里的“笑”是怀古之后回到现实中的自我解嘲,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两处“笑”,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5. 【答案示例】《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富有创造性。“寻寻觅觅”,叠字的运用将词人秋日晨起后,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冷冷清清”,再用叠字衬托出了其遍寻而不见的失落怅惘。“凄凄惨惨戚戚”是心情描写,“凄凄”写冷清的感受蹙于心,而“惨惨”比“凄凄”表达的情感更深重一层,“戚戚”是指深切的忧伤,词人的忧伤积聚于心不堪承受。十四个叠词,组成三个句子,12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由外部环境到内心感受,逐层加深,将悲哀、孤寂、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6. 【答案示例】(1)婉约词多写凄婉悲愁之情。《声声慢(寻寻觅觅)》抒发的即为词人的孤独愁苦之情。(2)意象多阴柔、小巧、精致。《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都是典型的婉约词意象。(3)语言多含蓄蕴藉、绮丽精工。《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篇叠字的连用,就显示了这一特点写作 学写文学短评1. 略。 2. 略。 3. 略。 4. 略。 5. 略。单元水平测试一、积累运用1.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①山不厌高 ②须行即骑访名山 ③艰难苦恨繁霜鬓2. (1)A (2)B D E 3. C二、阅读4. 朝露 酒5. 两首诗都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感叹,但是各有侧重点。《驱车上东门》表现的是对人生的无奈之叹,落脚于及时行乐;《短歌行》中,曹操并没有沉溺于人生短暂的悲苦之中,而是在对酒当歌中抒发求取贤才、天下归心的志愿,把“忘忧”与“慷慨”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颇有一股豪迈之情。6.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诗的前十句,主要是摹写琴声。先写琴声细小轻柔,再写琴声骤转高亢,继写琴声再转轻柔,后写琴声变得欢快,最后以琴声转为低沉作结。第二层为诗的后八句,主要写听乐的感受。先言自己不懂音乐,不曾了解其中奥秘。然而听了颖师的弹奏后,深受感动,以至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突出颖师弹奏技艺之高妙。7. 【答案示例1】妙用比喻。比如写声音轻柔时,如亲昵的小儿女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写声音高亢时,如金戈铁马之声铿锵有力。【答案示例2】善于表现高低、强弱、刚柔不同的乐段间的区别。比如,由低转高,勇士赴敌的雄壮就不同于孤凤高飞的清越;由高转低,絮飞云飘的悠闲就不同于从长空坠落的惊险。8. 人们对古典诗词经典之作由衷叹服钦佩。9. ①在某些家庭、某些个体的心灵里,古典诗词是主旋律。②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里,都有诗心相伴,给予人们心灵慰藉。③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是每一代人共同的文化印记。④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10. 画线句用一组排比句(或整句)表达,铿锵有力,富有气势。这组语句按照古典诗词发展的过程,选取了《诗经》、古体诗、唐诗、宋词中脍炙人口、隽永深情的名句,概括了它们最有代表性的风格,或纯真质朴或刚健淡然或豪迈婉约,凸显了古典诗词对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滋养价值。11. 【答案示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体现了情景交融的“中国意境”。土地、草房、榆柳、 桃李、炊烟、狗吠、鸡鸣等乡村生活中最寻常的景物,都带上了诗人挣脱污浊官场对身心的羁绊后,返回自然时愉悦欢欣的情感色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图景,寄托着诗人对于田园答案部分 13生活的热爱之情。12. 【答案示例】“古典诗词”和“文化自信”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梳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部分,比如本文中所说的能够跨越千年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中国意境”等,建立起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建立又能促使人们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不把它看作是娱乐的选秀或者个体的借古抒怀,而是将其视为滋养个体生命成长甚至是联系每一代中国人的情感纽带,能够不断地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写作13. 略。 14. 略。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略。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2. 作者及学科背景
费孝通社会学、人类学作者提出的学科问题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研究目的
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加深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研究背景1940年代,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学,尝试借“乡村社会学”的教学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阅读对象
作者的学生,专业研究保山,以及想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人研究方法
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法 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选做题5. 答案示例:作者得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这一结论有其充分的依据,一是在面对面社群中可以通过语言甚至直接会意来交流,二是文字所表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但文字下乡依然有其必要,毕竟传承“社会共同经验”的文化如果有文字的记载,能更完整地保留与传承。(能针对作者观点表达自己的主张,并阐释清楚理由即可。)三、必做题1. 答案部分 15对比点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结构模式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人际关系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团体界限分明家庭成员
“自家人”的范围含糊,有伸缩性
夫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家庭功能由单系亲属所组成的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家族),赋有除生育以外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夫妇是家庭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价值体系
主张自我主义
主张个人主义道德标准
以“己”为中心,以“人伦”为差序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行为规范
遵循私人(人伦)关系的道德要素
依据宪法,拥有权利、履行义务2. 答案示例:语言既有逻辑性又有形象性。用虚词“不是……而是……”区别并强调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特点;同时用水波纹的比喻形象又贴切地描述了“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特征,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纲纪差等、近厚远薄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伦理网络。3.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这个道德体系由一根根私人关系维系着,“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是“仁”在伦常差等中的具体表现。在司马牛与孔子的问答中,孔子描述了“仁”的一个表象,即“有仁德的人,说话慎重”,“仁”很难做到,这段引用反映出“仁”的内涵难以清晰界定,只能落于具体的伦常关系中,成为私人间的道德要素。4. 答案示例:“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所构成的人伦差等网络,造成乡土社会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道德标准因实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近厚远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就是“私”的社会现象。选做题5. 答案示例:原因有两点:一是从社会结构上,乡土社会的延续是以父系家族为线联结起来的,由此构成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人与人的感情偏向同性发展;二是从社会特性上,由家族社群构成的乡土社会追求稳定,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不必“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必须遏制“破坏秩序的要素”即“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四、必做题1. 辨识概念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权力双方关系
统治与被统治者
社会成员之间
长与幼的双方
英雄与人民权力产生的基础
社会冲突
社会分工
社会继替
社会变迁维持权力的手段
反抗—暴力
反对—契约
无知—教化
争斗—“注释”权力实施的目的
获取经济利益
维护分工合作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变动谋适应16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2.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首先辨析法治与人治的区别,然后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接着阐释因为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们遵循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维持礼的是传统”,因而在乡土社会人服礼是主动的。3. 【答案示例】这是一种类比说理,每个参加足球比赛的球员熟悉双方同意的规则并遵从规则参加比赛,如同乡土社会的礼治,每个人信服并遵从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治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我约束,不需要依赖“裁判员”的外在监督。这种类比说理阐释了两者的相似性,将抽象的“礼治”形象浅易地阐释清楚,便于读者理解。4. 【答案示例】《礼治秩序》统领《无讼》等四篇,它们之间构成总分关系。《礼治秩序》篇阐释了乡土社会的权力规则“礼治秩序”的成因,与“差序格局”外在结构相互配合适应,每个人谙熟人伦差等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自觉遵从;《无讼》篇具体阐释了“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服膺”的性质,《无为政治》等三篇分别阐释了乡土社会基于“礼治秩序”而存续的四种权力结构形式: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选做题5. 【答案示例】在《礼治秩序》篇中,作者提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表明“教化养成”是“使人服膺”的路径,使人内化为心、外化为行的习惯,孔子用“四勿”来描述如何“克己”,进而“养成”,最后“服礼”。在孔子看来,“四勿”是“服礼”的路径,彼此构成因果关系。五、必做题1. 辨析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内涵特征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外在结构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别小家族
团体格局维系着公民的宪法男女求同家庭内在规则
礼俗社会礼治秩序,道德秩序调解体系无为政治横暴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由强到弱)名实分离
法理社会法治秩序,道德秩序司法诉讼体系有为政治同意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由强到弱)名实一致2. 【答案示例】由血缘关系构成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人的职业、身份和财富都由血缘继替;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关系,人与人的权利与义务依据信用和法律来决定。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一个社群,商业就在血缘之外发生了,社会性质就由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发生了答案部分 17转变。3.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教化式的权力,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社会变迁慢而不致引起人事的冲突;其社会结构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是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而没有产生英雄的土壤。选做题4.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中长幼有序是极重要的原则,年幼者恭敬、顺服于长者的教化,承认长者的权力,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孝”无违于“父之教”,由此保证了稳定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秩序。“孝”道对于传承文化、稳定社会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当长者的教化不能顺应社会发展时,“无违”会不利于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进,甚至阻碍了个人与社会的进步。 六、必做题写作提示:1. 运用本书作者“社区研究”的比较研究方法,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社区)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进行比较,围绕契约精神和公共规则主导的陌生人社会(社区),如何构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做一些调查访问,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完成写作。2. 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篇章中,阐释了群己权界不清的原因;针对当下群己权界不清的社会现象,探究产生这一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回应如何处理“私”与“公”的关系。3. 本题需回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一命题。可以从祭孔大典仪式,由此及彼阐释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如何辩证地处理外在仪式与内在精神的关系。七、略。第六单元10 劝学师说1. (1)学不可以已(2)善假于物 (3)锲而不舍 (4)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文章围绕一个核心发散开来进行论说是先秦论说文谋篇布局的特点,《劝学》是其中最成熟的代表。第一段点明观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改变人使人进步;第三段阐述学习具有使人超越自身、提高能力的作用;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论述只要善于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浮躁,就必有进步。以第一段之观点“学不可以已”为核心,第二、三、四段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给人整体之感。3. (1)运用整句,两个“非……也,而……”的句子强调人借助外物可以进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是整句,阐述了从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吾师道也”是散句,强调师道不以贵贱、年龄为标准。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富有节奏感。 4.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矛盾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说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对比论证能使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如《劝学》中,作者通过蚓和蟹“用心一”和“用心躁”的对比,强化论证了持之以恒地积累的重要性;又如《师说》中,作者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的观点。5. 在《师说》中,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现状,倡言师道,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18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之所存,师之所存”,并“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实践自己的主张,韩愈这种抗颜为师的行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 6. 答案略。提示:能够谈出自己对于《劝学》《强国》中的“积”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加以补充即可。11 反对党八股(节选)1. (1)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2)党八股的根源 (3)党八股的危害和后果 (4)艺术方法 (5)内容空洞 (6)动机不纯 (7)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2. 第3段先点明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然后分析其原因是怕人反驳故装样子吓人,并揭示其危害是“妨害真理”。再举一些人的文章和演说中常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个例子,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第四第五条进行比较,具体阐述了“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自己的主张是写文章做演说要有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整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具有严密的逻辑性。3. 第7段拿洗脸打比方,先从正面阐述写文章做演说,要像洗脸一样认真负责,再从反面阐述偶然不洗脸危害不大,但是写文章做演说,如果不负责任,危害就会很大。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显得风趣幽默、通俗浅显,所论述的道理也易于把握。4. (1)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形象地阐述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的道理。(2)运用成语“对牛弹琴”,讽刺了写文章做演说不看对象乱来的现象。(3)运用方言词语“蹩脚”,生动地写出了党八股语言枯燥乏味无趣的特点。(4)文言词语“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形象地指出党八股不负责任的后果就是到处害人。5. 【答案示例】作者批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这样的文风,实际上就是在批评党的工作者对宣传对象缺乏调查、研究和分析,只知道自以为是,以至做不好宣传工作。而我们自己在写作时,也常有不考虑读者的想法,自顾自地漫谈说道,从而导致思想囿于己见,无法有效地说服读者的情形。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经常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力争思考得更全面。6. 《反对党八股》在针砭时弊时,先树立批评的靶子,列举党八股的罪状,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倡导新的文风。《师说》首先通过阐述从师明道、解惑的道理,有力地肯定了老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然后针对“耻学于师”的时弊,分析其原因和后果;最后阐明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鼓励青年要养成“不拘于时”的学习态度,含倡导之意。12 拿来主义1. 占有,挑选,物尽其用,当毁则毁。2. 文章题目是《拿来主义》,先列举“送去主义”在学术文艺方面的三个表现,揭露其实质及后果,然后针对“送去”,提出还得“拿来”。接着举例说明,清醒的青年也被外国“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原因是那是“送来”而不是“拿来”的。文章从“送去”和“送来”说起,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构思上的先破后立,使论证更有力度、更有深度。3. (1)“捧着”将“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丑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2)“磕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点明一味送去的危害。答案部分 194. “拿来”含继承、借鉴之意,但它比“继承”“借鉴”更富表现力,有一种坚决、果断、自信的气概;以“主义”缀于其后,说明“拿来”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想主张。“拿来”,近似口语,指向具体;“主义”往往与术语相关,指向抽象。两者本无交集,现在通过仿词法组合在一起,调和了生动与庄重、活泼与严肃的界限,以其新颖性增加了标题与文句的吸引力。5. 【答案示例】《劝学》和《拿来主义》都运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比如《劝学》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学习使人进步的道理。《拿来主义》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其精华和糟粕分别比作鱼翅和姨太太,对待鱼翅建议将其“吃掉”,对待“姨太太”主张“请她们各自走散”,具体形象地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6. 第8段先区分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逃避、全盘否定和全盘接受;然后用“‘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坚定地否定了这三种态度,引出了“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第9段在“占有”文化遗产后,又进行了“挑选”、分类,区分了对待各种文化遗产中的不同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8、9两段针锋相对,破立结合,阐述了“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富于思辨性的论述使文章充满了战斗性,给人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 (1)中学时代“我”在环境优雅、中英文藏书丰富的“公书林”愉快地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2)大学时代,“我”在文艺复兴式的清华图书馆大量阅读哲学、历史和文学,进入了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3)北平解放时,“我”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2. 第一句是说阅读世界文学要走一条爱的路,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阅读能引起共鸣的作品。作者开始读巴尔扎克时读到的内容与期待的不一致,故对其作品厌烦,很多年不再读。第二句是说只有读杰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但杰作不如时髦读物富于刺激性,需要读者花力气下功夫读。作者在许多年后重新发现巴尔扎克,是“认认真真的发现”,说明他已认识到巴尔扎克的价值,才下功夫去读,于是对巴尔扎克有“一劳永逸的发现”。3. 作者在阐述“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时,运用了几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不是……,而是……”“不在于……,而在于……”“绝不是……,倒是……”,先否定某种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否定和肯定中,辨析清楚研读世界文学的目的是让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联系,让人生变得充实高尚变得有意义,从而完善精神和心灵。这种关联词的合理运用使文章的逻辑更严密,富于思辨性。4. 台词中“覆盖众生的苍穹”“壮丽的帐幕”“庄严的屋宇”,既承接本段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也巧妙照应前文所述藏书丰富、建筑华美、幽静整洁的图书馆;“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三个感叹句形成排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引领人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赞美之情。引用台词,说明“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与开头引用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暗合,使文章结构严谨。5. 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有记叙、有议论,通过记叙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老子》译本等经历是为了表达“富有个性的”“生动热情的”阅读情形,从而说明读书之余完善心灵和精神的意义。而王佐良的《上图书馆》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通过记叙自己的经历体现读书之乐和对知识的崇敬。20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6. 答案略。提示:要针对这种状况背后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要合乎逻辑。写作 议论要有针对性1. 略。 2. 略。 3. 略。 单元水平测试一、积累运用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君子生非异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官盛则近谀(5)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6)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2. (1)B (2)B二、阅读3. C4. (1)C (2)B (3)D5.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6. 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深深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7. (1)相同点: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2)不同点: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8. 作者认为在以名利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读书的真意义很难追求,读书的种子也会很少,除非把读书的意义异化为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名利。9. 作者认为“读书的真意义”不是为功名富贵作敲门砖,而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传承文化,立国强民。10. 首先提出问题:读万卷书者日见其少;然后分析其原因是读书动机缺乏、读书空气稀薄和一味好利的社会风气以及缺少能让读书人各尽所能的制度;接着从时间和空间上举例论证读书能传承文化,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指出读书种子稀少会给个人、民族和国家带来影响;最后从文字教育和国家前途的关系出发呼吁全民族要重视读书。11. (1)在中国文化哺育下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人。(2)深厚的文化根基12. 诵读中国古诗文的问题 诵读中国古诗文是十分有益十分必要的13. (1)古诗文可以激发人的文化向往 (2)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国文化的关系 (3)中国特色指深厚的文化根基14. 略。三、写作15. 略。答案部分 21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 (1)第3段 (2)破屋院落独对清秋(3)第4段 (4)街头街尾细品落槐(5)第5段 (6)各家各户静听残蝉(7)第6—10段 (8)桥头树底闲话凉雨(9)第11段 (10)屋前屋后乐赏佳果2. 以南衬北,以南方秋意的“浅淡”衬北方秋意的“浓厚”,鲜明地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首尾呼应,在反复的对比中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3. (1)欧阳修《秋声赋》、苏东坡《赤壁赋》等(2)表明中国文人对秋有特别的情味,有悲秋的文化传统;深化对秋味的玩索,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凸显了文人情怀。(3)梁元帝《采莲赋》、南朝乐府诗《西洲曲》(4)描绘六朝江南采莲热闹嬉游的盛况及“低头弄莲子”的婉约情怀,表现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更凸显作者在现实中无法超脱、不得宁静的落寞;从眼前的月下荷塘上升到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虚实相生,深化意境,增添了文学色彩。4. 【答案示例】第3段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进行描写,描写对象由碧绿的天色到驯鸽的飞声,再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最后到牵牛花底零零落落、枯瘦细长的秋草,从高到低、从远到近地绘形、绘色、绘声,在读者面前逐渐展开一幅色调清冷、线条疏落的画面。但是这画面并非寂静无声的,文段以响衬静,渲染出萧索孤寂的氛围,给人以落寞悲凉之感。5. 【答案示例】(1)将秋蝉夸张地想象成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蝉之多、蝉声之近以及故都人们清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跃然纸上;清晰可闻的残声更加衬托出北平清静的特点。(2)运用“曲曲折折”“田田”等叠词,细致贴切地描绘了荷塘的形状、荷叶彼此相连的情态,富有韵味,生动地表现出月下荷塘的诗情画意。(3)运用通感,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描摹荷花的清香,形象地表现出其若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打通了听觉和嗅觉,引发对高楼歌女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朦胧清幽的意境。6. 【答案示例】两者都借萧索秋景表现出悲凉之意。《天净沙·秋思》主要是触景生情,眼见夕阳西下,秋风寒凉,景物枯瘦,色彩暗淡,漂泊天涯的游子顿起“断肠”之思,情景之间存在直接触发的因果关系;《故都的秋》则缘情写景,多取晨昼所见清秋景象,将回忆、想象出的多幅画面组合在一起,把个人对生命盛衰的深沉、幽远的感受投射到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中。15 我与地坛(节选)1. “母亲”和“地坛”是紧密关联的,母亲一次次走遍地坛寻找因残疾而意志消沉的儿子,地坛记录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期望;在她过世后,“我”在地坛中反复追怀母亲,领会母亲在苦难重压下艰难而伟大的前行。母亲和地坛一样经历沧桑而坚韧沉毅,给“我”以“怎样活”的人生启示。22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2. 突出“我与地坛”的关系,强调地坛承载着“我”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地;和之前的作品形成关联、彼此映照,深化主题;使读者更具体真切地感受到地坛对“我”个人的写作和人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3. 【答案示例】四个“又”表明地坛公园里处处都有过作者车辙,同时也都有母亲的脚印,是凝聚了母亲情感的风景;“又”也是时间副词,凝聚了作者对风景依旧、时间流逝的内心感慨,给风景以时间累积的情感厚度,具有浓烈感情色彩。“可是”这个转折词语同样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是基于前面四个“又”所蓄之势的情感爆发点。这里的转折事关生死,更显作者遗憾、悔恨、痛心的力度。4. 【答案示例】原文中运用“等待”“自在坦荡”等动词、形容词,使地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历史悠久的地坛虽外观已颓败,内在却在经历风雨后格外深沉而富有活力;以对应的动宾结构,表现残疾的“我”和废弃残败的地坛的相似性,巧妙地强调两者宿命般的缘分,突出地坛坦然超脱的生命状态以及它对“我”的特殊吸引力。5. 【答案示例】(1)这段文字以口语化的表达和读者进行亲切的交流,以“起早熬夜”“觉得轻松一点”等贴近生活的通俗用语,轻松随意地谈论自己对生与死的深邃思考,体现出作者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2)这段文字多用“光辉”“高歌”“暴雨骤临”“坦然安卧”等书面语,以一长串典雅凝练的排比句突出地坛中各类生命的落寞沉静与坦然不屈,表现出作者对地坛厚重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其所蕴含的伟大生命力的感动和赞颂,情感深沉而耐人寻味。6. 【答案示例】相同之处:宁静脱俗。不同之处:《荷塘月色》写夜晚的荷塘,月色清淡,荷香缕缕,具有朦胧、婉约、清雅之美;《我与地坛》写荒芜的古园,色彩沉稳,意境苍凉博大而又充满生命力。7. 【答案示例】《我与地坛》被界定为散文的根据:(1)《我与地坛》基于史铁生真实的生平经历,其中有大量真实的事件与真实心境的描绘,充满真情实感。(2)从结构看,《我与地坛》缺少小说的紧凑和情节的有序发展,材料剪裁依作者心路历程和心理活动而展开。(3)从表达方式上看,《我与地坛》有大量的直抒胸臆的抒情、议论段落,而小说则往往更为关注故事的叙述。(4)从人物塑造上看,《我与地坛》节选部分散文特色明显,文章并没有如同小说一般,运用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目的。16 赤壁赋登泰山记1. 【答案示例1】取“多次”之义。第1段写泛舟江上如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因而第3段写客感生命短暂,哀叹的是这样的逍遥之乐不可多得。翻译成“轻易”则无法照应第1段中的“登仙”,前后脱节。【答案示例2】取“轻易”之义。上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场景属于客的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xx汽车发动机部位项目可行性报告
- 磺酸衍生物投资规划项目建议书
- 新建立卧两用液压弯管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消费者家居观念转变-洞察分析
- 网络切片策略优化-洞察分析
- 东莞广东东莞市沙田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空调管道安装承揽合同
- 2024年物业委托经营管理合同范本:智慧化服务解析9篇
- 2024年度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投资借款合同汇编3篇
- 2024年度全国市场大理石瓷砖品牌代理合作协议3篇
- 养猪场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让学生看见你爱》心得体会
- Windows-Server-2012网络服务架构课件(完整版)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环境监测所需各类原始记录填写格式模板参考模板范本
- 0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案例
- 天津城建桩基础课程设计
- 备件的ABC分类管理规定法
- 史上最全的涉税风险
- 2019年11月浙江省高中化学学考选考试题与答案
- 英文期刊投稿流程详解(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