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肝损伤的病理及防治_第1页
水产动物肝损伤的病理及防治_第2页
水产动物肝损伤的病理及防治_第3页
水产动物肝损伤的病理及防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产动物肝损伤的病理及防治河南水产中药技术公司

水产动物肝脏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实质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排泄、解毒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闲此水产动物肝脏最易受多种病原体、毒物及免疫病理所累及。肝损伤是各种水产动物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常见水产动物肝损伤检查指标为: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肝脏脂肪含量、肝重/体重值、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病毒、生物、药物等,都可以导致水产动物肝损伤。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水产养殖动物旰损伤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

一、病理症状

患有肝损伤的水产养殖动物在早期一股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利用系数低等特征,体表一般看不出明显的充血、出血等症状,镜检也少有寄生虫感染,解剖也未发现肝组织明显肿大。随着水产动物肝损伤的进一步加剧,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病理组织学肝脏切片可以明显看见肝的表面有脂肪组织块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组织空泡化,细胞核偏位,细胞体积增大,肝组织淤血。肝损伤严重的水产动物肝脏成糜散状,触之易碎,部分水产动物肝腹水严重,特别是肝损伤后期,水产养殖动物体色偏黑,色泽晦暗,眼球充血、凸出、鳍条、鳃及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充血红肿;有的水产动物体表有局部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体形浮肿,肥胖,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止于水中,失去食欲,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解剖后水产养殖动物肝脏明显肿大,有时可比正常情况下大l-2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相问,形成明显的“脂肪肝”、“土肝”、“花肝”、“绿肝”、“死肝”等。由于肝损伤严重,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的各种抵抗能力下降,这样给了其它病原菌入侵的机会,因此在临床上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常伴有出血、鳃、肠炎等症状。诊断时应结合实际经验,认真检查,勿只治疗细菌和寄生虫,以免贻误治疗良机。

二、危害程度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的危害对象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等,也常见于鳖。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成鱼的中、后期,由于养殖时间加长,更容易形成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而鱼苗、鱼种由于养殖周期短而不容易形成。由于肝损伤的形成,使水产动物的营养代谢失调,造成料肉比增大;且造成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同时,水产养殖动物的酶是由其肝脏合成并输出的,水产养殖动物一旦形成肝损伤,其血管就容易破裂,血液难以凝固,一旦受到应激性刺激(如拉网、运输、水温突变、水质不良等)将发生应激性出血综合症,死亡率可高达40%~50%,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三、发病原因

1.营养因素

由于片面追求高产,长期投喂高性能或饲料营养不适合的配合饲料,如蛋白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或饲料中维生素缺乏。高蛋白饲料容易引发脂肪的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水产养殖动物的正常生理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时,容易造成水产养殖动物体内脏脂肪的积累,形成脂肪肝;妨碍正常的生理机能。高蛋白的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的不断积累,使肝功能异常,代谢失调;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或养殖过程中的饱食性投喂致使脂肪浸润引起脂肪肝;鱼类脂肪酸特别是n-3和n-6多不饱和烯酸的缺乏或不平衡可使鱼肝细胞膜对脂肪的交换能力减弱:维生素缺乏或过量,均可引起一系列的肝损伤,尤其是Vc、VE、VA、胆碱及微量元素硒、铜等。这些均可影响到鱼类肝脏的代谢功能。在养殖过程中过多投饵、鱼食过量,也可引起鱼类的营养障碍,肝脏代谢机能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使鱼类生长受影响。

此外,变质的饲料中脂肪氧化分解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对水产动物肝脏具有很大的毒性,直接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影响正常的肝功能。其次,玉米、米糠、花生饼及菜饼等一些容易受潮的饲料保管不妥,受霉菌感染后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酸等物质也可以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肝损伤。

2.化学因素

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含量超标时,导致水产动物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排泄而积蓄于血液中,直接对水产动物体内器官造成肝损伤,另外在氨氮超标的水体中,有益菌比例极小,浮游植物比例失衡,引起浮游生物量不足,导致溶氧缺乏,微生态环境失调,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抵抗

很差,容易引发水产动物继发性肝损伤。如水产养殖动物长期缺氧会造成肝脏组织缺氧,引起肝脏出现代谢异常。水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过高,可引起水产养殖动物中毒:过量地施用高毒化学药品,也可引起水产养殖动物中毒;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过高,也会形成某些有毒藻类“水华”,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中毒,这些毒物虽然短时间内不会使水产动物发病,但可引起慢性中毒,必然会引起肝脏脂质代谢失调,继而出现脂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肝细胞实质性的损伤。

另外,在饲料中长期添加高毒、广谱性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也会造成肝脏损伤;在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治过程中,长期使用高浓度的药物或短期内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虫杀菌剂,如敌百虫、硫酸铜等,造成药物在水体残留时问长,对水体环境破坏很大,很容易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积累造成对肝脏的直接损伤。

3.生物因素

许多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会使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如鳜鱼病毒感染可导致鳜肝脏变白、脆化、肝索或肝小叶末端有出血点,爱德华氏菌感染水产养殖动物可导致肝脏受损,某些寄生虫如肝吸虫、姜片吸虫可累及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可以直接危害到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脏,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影响水产养殖动物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引发肝损伤。

四、防治方法

1.科学饲养

对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配制营养丰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科学投喂,投饵量要根据品种、鱼体大小、气候、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增减。尽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投喂,切忌过量投喂;加强水质调控,定期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确保溶氧充足,减少有毒物质含量。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保持适宜养殖密度,加强养殖全过程的管理。在配合饲料的基础上,适量添加多维,有利于脂肪肝的代谢。此外,在饲料中加入一些中草药如五黄散,肝泰等,亦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2.合理用药

首先要正确判断引起肝损伤的原因,然后再加以解决。如由饲料问题引起的脂肪肝,须及时更换饲料;因为池塘水环境、化学药物等引起的,应先换水,然后可在饵料中添加一些药物如中草药等,以改善肝脏状况;如肝损伤伴有外部疾病,需对症使用外用药物。

不要人为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水产养殖动物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药物,如溴氰菊酯、敌敌畏、硫酸铜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的鱼药或者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在治疗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对因治疗,消除病因。

3.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使用维生素的意义: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因发生肝损伤时,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含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改善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水产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促进水产养殖动物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可有效防止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的再次发生。

4.改善养殖环境

及时注意水体的变化,随时加注新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尽量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力求做到生态科学防病、绿色健康养殖,有效改善养殖环境,规范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技术,加强病害防治力度。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动物肝损伤的研究虽然在病理和药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临床治疗应用来评估,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很多保肝护肝药物,因其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的应用,且治疗效果尚难尽人意,而中草药有着多靶点、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特点,在治疗肝损伤方面有优势。因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