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_第1页
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_第2页
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_第3页
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_第4页
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主题文稿汇编

L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3

2.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6

3.消费趋旺,诚信不可忘.....................10

4.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14

5.精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22

6,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26

7.有效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32

8.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38

9.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更好发挥审

计监督的重要作用..........................42

10.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46

11.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五个“明显回升”..........50

12.消赛市场复苏向好.........................58

13.找准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发展.............71

14.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75

15.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82

16.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87

17,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93

18.生产性服务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98

19.在融合和重塑中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104

20.提振信心蓄势前行........................109

21.着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113

22.从动荡中涌起的全球通胀潮.................117

23.全球经贸变局五大趋势.....................124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2023-01-31

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纲举

目张做好工作。其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重

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农

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

产业发展大国。产业伍系比较完整,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

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但同时,我国产

业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

还有不少提升空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抓住全球产

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

域、制胜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来看,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

完善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

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

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构建集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高效

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

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

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

应用推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

融合。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发展新兴产业,超前

部署未来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

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

检验检测体系。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

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

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

服务、新技术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

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要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创新

活动,推动企业创新伍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

一体化构建。二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

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

争力的要素条件与环境,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和资源配置

效率,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

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

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开发

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

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

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生产、绿色

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发展。

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

势,吸引各方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

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使

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

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

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拓展国际合

作,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2023-0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

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

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产业链供应链问

题,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

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什么必须要确保产业链

供应链稳定安全?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对

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

础。一般而言,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

环,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内外需市场的良性

循环取决于一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程度。在当前国

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维持稳定、防止断裂和缺失提

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不断提升产

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

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全球资源

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

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

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

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着力提升产业综合

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

件。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

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从

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

配、消费循环畅通。这些方面,都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

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同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脆弱问题仍较

为突出,必须多措并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加

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

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快构建富有韧性

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关键产品产量,通过补链、延

链等,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打造具

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

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关

键一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作出安排部署,

强调“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

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钱供应链稳定

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

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一

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

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

链优势;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尽快破解一批“卡脖

子”问题,努力解决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有机

衔接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

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

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

定性和安全性的长远举措。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

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

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提升数字

化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消费趋旺,诚信不可忘

2023-01-29

春节是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节点,各类年货节购物专

场激发消费活力。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前提。安

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消费更红火,也更暖人心。

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忙里偷闲

算算支出,办年货、备年礼、亲朋聚会、出门旅行,少不

了要花几笔。再看看各大平台消费旺季数据,回暖趋势明

显。总体上看,有个明显特点,即安全放心、绿色健康的

产品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春节是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节点,各类年货节购物专

场激发消费活力。很多商家都推出折扣“爆款”,以实惠促

消费。眼花缭乱的促销背后,暗藏玄机。近期,不少消费

者收到商家短信提示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

务。有人按照商家发的网络链接一路操作,付了差价,结

果一查才发现与原商品售价所差无几。这种麻谓积分兑换

“补差价”,看似商家抛出的福利,实则涉嫌误导消费,甚

至涉嫌消费欺诈,有的拿出来的是库存积压产品,有的竟

是假冒产品。

遇到类似情况,自当慎重消费。网购有一大好处,就

是更便于货比三家,不难甄别真假高低。哪家卖多少钱、

哪家卖得好不好,多刷一刷总会有个结论,那种所谓链接

商城的“福利”就原形毕露了。据了解,现在国内主流的

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

品或服务。如若再收到上面这样的信息,大可拉黑处理,

统统删掉。

消费既看实惠,更重诚信。从相关平台调研报告看,

理性是今年年货节消费的关键词。78.7%的消费者表示倾向

于“实在”消费,36.6%的消费者表示购物会优先考虑性价

比和实用性。细看各类年货礼盒装,有的商品包装花里胡

哨、图案精美,配上小清新文字,尽是输出一些“心灵鸡

汤”,产品质量却是一般般。这些包装上的“小巧思”容易

获得销售“大流量”,虽能一时吸引顾客购买,但因没有够

硬的商品质量,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有的经营者以打折、

低价吸引消费者预存费用、办卡消费后,不兑现承诺,随

意扣费、任意加价、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有的在直播

间里吹得天花乱坠,一旦下单付了款,就会翻脸不认账,

说好的品质保证则烟消云散,这些迟早都要付出代价。

有效促消费,这类重面子轻里子、重口号轻服务的现

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

为,更要予以有效打击,规范各类经营活动,积极营造安

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同时,相关部门要提升消费者投诉的

便利度,加大消费者投诉问题的解决力度,做到能办事、

办成事,真正高效解决问题。

一方面是完善政策制度,加强规范指引。如今办年货

更多的是网购。对于不满意的产品,消费者有权依法自收

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无需说明理由,特殊情况除

外。对于有的商家所谓“拆封不退”的做法,消费者可以

理直气壮地投诉。按照最新司法政策,消费者因检查商品

的必要对商品进行拆封查验且不影响商品完好,电子商务

经营者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主张不适用七E无理由退货

制度。

另一方面是统筹保障消费领域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

效提升。这段时间,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努力

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商

务部把今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确定了“全年乐享全

民盛惠”主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今年消费维权年主题确

立为“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同共治;最

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的意见,彰显对消费者的司法保护温度,等等。这些政策

举措用得好用到位,7能最大化促进消费。

良好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前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

境让消费更红火,也更暖人心。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

好步

2023-01-20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

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2年经济

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我们要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正确工作方

法,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

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成就难能可贵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

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

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

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

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成就难能可

贵。

经济增长回稳向好。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

到4.8%,实现良好开局。受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和疫情等因

素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回落至0.4%。面对复杂严峻

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助

企纾困、保障民生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三季度

经济增速快速回升至3.9%。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3.0%,

实现了回稳向好。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新能源

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5%、

16.3%,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投资结构发生积极

变化,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基

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

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2%、

12.1%o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受逆全球化、疫情冲

击、能源和粮食等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货物贸

易增长趋缓,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纷纷出现贸易逆差。

在这样复杂严峻形势下,我国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殊为

不易。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7%。其

中,出口增长10.5%,这是在2021年出口增长21.2%的高

基数基础上、在美国对我部分商品继续加征关税的情况下

实现的,充分说明我国出口具有强大韧性。贸易结构继续

优化,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汽

车出口成为新的增长点。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消费

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上涨。如,美国连续6个月CPI

同比上涨8%以上,处于近40年来的历史高位;欧元区CPI

持续攀升,10月、11月、12月分别为10.6%、10%、

9.2%,创欧盟成立以及历史新高;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出

现恶性通货膨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我国

CPI同比仅上涨26%,12月更是降到1.8%,物价保持基本

稳定。

民生和安全发展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我国就业形

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

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克服国际粮食、能源等大宗商

品价格波动加剧和国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有力

保障了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年粮食产量

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煤炭、油气实现稳产增产。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从短期看,2023年我国经济整体好转具备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场景式消费、接触性消

费等将较快恢复增长,消费将持续恢复。二是基础设施投

资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一系列政

策措施的出台实施,房地产等的市场预期和信心也会逐步

回升。三是2022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2023年还将继续出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必将进

一步促进经济恢复发展。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也有

利于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

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人,人才红利正在快速形成和释

放;储蓄率仍然较高,投资增长具有有力支撑;拥有全球

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韧性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物

价水平、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不高,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

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潜在

增长率仍处在5%—6%的区间,经济回升向好具有坚实支

撑。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挑战,经济恢

复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

压力仍然较大,保持出口增长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面临较大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

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以既定

目标为战略指引,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牢牢把

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综合来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

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

增长。

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

深刻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咯全局出发,

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

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J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

务。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要坚持系统观

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

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从

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

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

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下降

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外需减弱的背景下,

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

位置,从恢复消费场景、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三

个方面着手,稳步恢复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消

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

消费,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归正常增长水平。发挥

投资对稳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

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叠加新冠疫

情、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

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能源资源

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从国内看,我国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

发生边际性、趋势性变化,产业发展正进入爬坡过坎、新

旧动能转换的关口期。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

保障能源粮食安全,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

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稳住先进制造业发展基

本盘;聚焦自立自强,切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

培育壮大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勇于开辟新领

域、制胜新赛道;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

和增储上产,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

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

己手中。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

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上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

弱,信心不足。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深化国资

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不断优化民营经

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

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

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目前,我国在吸引和利用

外资方面的综合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同时,受劳动力成本

上升等因素影响,利用外资也面临较大压力。必须采取有

力措施,通过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推进制度型开放等措施,加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

领域利用外资力度,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发展进

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

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增

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

线。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既从供给端扎实做好保

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

求;又从需求端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房地

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

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加大存量债务处置力度,坚决

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精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2023-01-2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数据

显示,2022年货币供应量充足,人民币贷款率稳增长,结

构持续优化,但呈现“企业强,居民弱”等特点。宏观政

策应持续发力,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和预期,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_2)增速继续维持在高

位,表明货币供应量较为充足,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稳

健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狭义货币(M」)

环比增速连续多月放缓,反映出疫情扰动下企业经营和投

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比上月末

高0.1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银行

“开门红”活动开展,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有用增长,信心

和预期加快修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不及预期,增速低于

10%,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量减少有关。

从全年数据看,2022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L36万亿

元,反映出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回升,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

经济支持,信贷增量稳步增长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从

结构看,“企业强,居民弱”特点较为显著。2022年全年,

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多增5.07万亿元。企(事)业单

位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是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

这得益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

再贷款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支

持,再加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延续性,推动

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同比少增4.09万

亿元。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量为2015年以来最低。从

存款看,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

中,住户存款同比多增7.94万亿元。央行2022年四季度城

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

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

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

业、收入不够稳定,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E常消费需求

下降,住房消费和投资意愿不高。

随着我国加快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叠加前期一系

列稳经济措施落地实施,2023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将不断

稳固。不过,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

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

仍亟待解决。下一步,仍应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关注企业

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住户贷款回升的可能性,推动信贷总

量更快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第一,宏观政策应继续充足发力,走在市场曲线之

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应及时

果断采取更坚决的措施,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从货币

政策看,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

期调节力度,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适时实

施降准降息,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

大对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第二,保持政策稳定性,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加强市

场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提振信心,激发需求。提振市场

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难以一蹴而就。要通过宏观政策特

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整,产生叠

加效应,逐步恢复和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激发企业投资需求,提振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政策信号

后,应有充分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

第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

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

置。应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

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需求,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力度。应继续引导LPR

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

本,提高居民扩大住房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2023-0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

投资合作质量和水邛“。其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推进

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因为金融开放既是中国

对外开放向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

融入国际市场的显著体现。为此,应坚持自主、有序、平

等、安全的方针,稳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放的市场中成长和成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修

课。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

要素供给,还推动了制度规则的完善。有序扩大金融业对

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内金融市场对全球优质金融资

源的吸引力,在更宽范围、更大规模上满足各类经济主体

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够通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活和

释放我国金融业的活力、潜力,进而助力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加速形成。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金

融开放有助于中国发展质量的提升,也能让世界分享中国

改革发展红利。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

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

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

机制。金融业开放也有利于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开放竞

争,有助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而外资进入中

国市场,也能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红利,

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挑战和风险的

关键之举。当前,我国金融开放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压力考

验。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严重受阻、国际金融体系不确定性因素等复杂形势下,金

融开放程度不仅会影响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而

且还会影响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

力。为此,需要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引进新的管理经

验、产品体系和风控技术,提升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

的能力,并通过竞争带来优化和繁荣。鼓励区域金融改革

开放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同

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在绿色发展、健全

区域金融安全网等重要议题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为维护全

球金融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金融安全是金融开放和发展的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金融安全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

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

主题。因此,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要尤其重

视金融安全,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

制。

由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难以预见性和巨大破坏性,

需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随着金融市场

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安全内生性与外生性之间的关系

日益复杂,金融行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界限更趋模糊,大

国越来越倾向于从国家安全角度认识和处理金融风险。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金融业开放要求跨境

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业国际经营、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

通、遵守国际规则。这都必然要求金融业提高扩大规则、

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水平。如跨境资本

活动的顺畅进行需要遵守金融产品、金融监管的国际标

准,采用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等等。金融

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多竞争,这要求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产

品、服务、金融科技等方面迎头赶上,金融监管也应提升

能力和水平。因为金融开放客观上增加了金融风险外源感

染性。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风

险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另一方面,

数据和信息安全是金融的生命,随着金融大门越开越大,

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数据和信息风险也在增大。而

且,一些金融风险可能是源于金融数据、信息以及支付清

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

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着力点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

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主动有序扩大金融

业高水平开放,需要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提高

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

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全

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

“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

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加快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

则,同类金融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自由贸易试

验区、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高地作用突出,积极支持自由

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

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

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提高

全球竞争力。

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使监管能

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

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

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

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健全风险监测预警

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

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首先,应用前

沿金融科技,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双支柱监管

能力,健全金融宏观和微观风险预警机制,牢牢守住不发

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尤其是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

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其

次,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健全合格投资者制

度,稳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最后,

完善和提高与金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法治水

平,促进监管模式和制度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

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

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和强化风

险防控的重要抓手。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应以金融基础设

施在有效的监管之下安全运行为前提,包括金融数据的存

储系统、金融产品的交易登记系统、金融资金的转账清算

系统,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系统等。如营造更多人民币贸

易和投融资使用场景,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应

用范围,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

合作与治理,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

制定。

(作者系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有效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

2023-01-19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蕴藏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蕴藏着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

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从中

长期看,以服务型消费为重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并

未改变。立足现实,关键是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推动一

揽子结构性政策调整,加快结构性改革进程,有效发挥14

亿多人的服务型消费潜力。

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

服务型消费是扩大消费的新引擎。伴随居民收入增长

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

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总

体上,服务型消费升级仍是大趋势。从服务型消费水平

看,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将

超过L8万元。从服务型消费占比看,我们测算,到2025

年,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2%左右,2030年有望

达到55%至60%,到2035年大体稳定在65%左右。

服务型消费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一是新消费带来新

空间。以信息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服务型消

费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2021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为58%左右,与城市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二是传统消费

仍有新空间。以家居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渗

透,智能家居行业成为家居领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三

是社会服务业拓展新空间。不同年龄段在服务消费品类上

有鲜明的差异,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悦己型服务更青

睐,年纪大的消费群伍对健康服务的偏好迅速增加,这些

都将促进服务消费细分和多元化消费市场发展。

发力三大重点领域

加快服务型消费扩容提质、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服

务型消费潜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

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后一个时期,

要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发力,鼓励服务型消费新模式

新业态发展,助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着力加大重点领域服务供给。一是释放居民健

康需求。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将

达到数十万亿元。为适应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的趋势,要加快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推动以生物技术

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

等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绿色消费供给。我国绿色

消费还有相当大发展空间。要把释放绿色消费潜力作为重

点,持续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发

展,加大市场绿色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

食的需求;鼓励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

筑,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

好态势,提速绿色出行,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

型。三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一方面,鼓励消费业态创

新。支持消费领域的平台企业运用新技术探索和打造数字

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品牌;鼓励发展定制消

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重点

发展无接触交易式服务。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

展。鼓励“互联网+流通”发展,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

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

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二,实现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大突破。要按照“非

禁即准”原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

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

务业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

与发展服务业。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

策的基础性地位,为服务业平等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要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有效适应服务型消费需求升级趋

势,鼓励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新业态发展。不

容忽视的是,适应消赛结构升级趋势,加大服务有效供

给,需要释放民营企上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要保

持政策的稳定性,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

境。

第三,聚焦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

变革。一是加快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变革,推

动服务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加快有利于提升服务贸

易项下货物进出口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制度变革。例如,

可考虑简化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科技研发

等服务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基础设施配套的进口通关手

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稳预期、提质量,营

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服务型消费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预期深刻影响着需求和供给。稳预期的关键是稳市场

主体发展预期。从当前情况看,要稳定消费预期,关键是

要加大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采取有效举措,尽快提升居

民消费信心,稳市场主体预期。我国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

经济发展动力源、吸纳就业顶梁柱。要加大稳市场主体的

结构性政策力度,以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进而

稳消费预期。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提升服务型消费供给

质量。一是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对接国际标

准。二是完善和优化居民消费的服务体系。随着消费结构

转型升级,居民对消费服务体系的要求更高。释放服务型

消费需求,要在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的同时,进一步完善

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由商品为主向服

务为主转变。适应服务业市场开放与服务型消费发展的大

趋势,既要有规范化的监管,实现公平竞争和防范风险,

也要避免用“旧制度管理新经济“,加快探索市场监管理

念、模式、技术、手段的创新。建议参照国际先进经验优

化监管标准体系,开展服务型消费领域的监管体制变革,

实现综合监管部门与专业监管机构的有效配合。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还要加快服务型消费的基础设

施建设。一是加快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

程。在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标准

的基础上,地方应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

用等进一步细化标准。在重大项目方面,重点是改善中小

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

由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散,提升城乡社区管

理一体化水平。二是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重点推动物

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

区、交通枢纽等;适应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供应链管理

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字

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和完善社区便民数字消费设施,打

造便民数字生活服务网点和服务圈,建设数字消费综合体

验场所和新型数字消费服务平台。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2023-01-18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保持经济竞争力,

必须有现代化的产业伍系,才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应

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找到一条适合

国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

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现代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

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经济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我国正

处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

平衡。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又要投

入只争朝夕的发展热情,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下瞬息万变的机遇,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蹄疾步稳

推进。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举措。回顾历史,环望世界,现

代化强国都是在产业发展领域占据先机,从而支撑经济高

水平运行。历史上一些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虽然走过“脱实

向虚”的弯路,但在及时发现问题后,都纷纷把发展重点

牢牢锚定在实体经济上。从这个意义看,我们这样一个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有现

代化的产业体系,才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构建现代化产业伍系,要寻找怎样的路径?这是一个

时代之间,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去回答。我国拥有完整

的产业体系,但同时各类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水平又有所

不同;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新业态、新模式、新技

术的应用场景还有待进一步丰富;一些传统产业具有领先

地位,但也面临着加快补齐短板等重要任务;现代服务业

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但仍有难题需要突

破。不论面对怎样的产业现状,满足14亿多人口的多元化

生产生活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资源禀

赋条件相匹配,始终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具体来看,要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

度,把做强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转化为有利于加快形成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举措。巩固,就是要夯实实体经济

发展基础。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实体经济都是确保

发展和安全并举的关键力量。要把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

策、布局政策等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使其能更好地吸引

优质要素。

提升,就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

量发展要同步并举。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量大面

广的特点,经过持续转型升级,未来将会有更多传统产业

成为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集群式发展,借助

“技术红利”带来的发展动力,有望孕育经济增长的新引

擎。

融合,就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

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业

和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对提升整个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势

具有关键意义,比如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需要

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的全流程进行辅助与促进。在数字

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应在数据治理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

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创新,就是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创

新作为关键。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

性循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具体实践中持之以

恒加以实现。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

持。科学合理运用产业政策,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是

大国产业建设实践的共性规律。坚持产业政策对所有市场

主体的普惠性,是决定政策效果的关键。要在产业政策制

定过程中强化评估和反馈,与动态变化的市场形势、产业

发展规律相适应,与竞争政策相协同,与宏观政策相协

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更

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2023-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党统一

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

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

全守护者等重要作用。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对

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

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监督在

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

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

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深刻

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

到审计监督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实践中,要坚持用政治

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紧扣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奋

斗目标,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明确审计监督工

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做到党的工作重点在哪里,审计监

督就聚焦哪里,切实保障和推动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

策部署贯彻落实。

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审计专司经济监督,在推进

党的自我革命中具有独特专业优势,在制约和监督经济权

力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

用,必须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从严加强干部

监督管理,把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抓党建、管

权力、促业务、保落实的关键。构建明责履责、担责追责

的严密机制,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

严管理制度,确保服务大局更加有力,敢审敢严更加坚

决,审计成果更加过硬,推动整改更加到位。审计监督是

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审计队伍的政治素

养、专业水平、实践技能要求较高。要着力加强审计干部

实践锻炼,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锻造过硬的审

计业务能力;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

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

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

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

伍,为新时代审计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

障。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是否充分,最

终体现在监督力度和监督实效上。要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力

度,持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特

别是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

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

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

严、严肃问责。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盯住关键

环节,精准高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准确把握审计着力

点。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把推动防范化解风险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具体审计领域,严肃揭示重大

经济贪腐、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突出风险,及时反映影响

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切实在及时预

警风险隐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强有力的监督

效果。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

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

廉,奋力开创审计监督工作新局面。

(作者为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分党组书记、特

派员)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2023-01-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近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

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等文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

重大举措。这将推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有效需求,为

全面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

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面临着波动收缩或

进一步加剧的风险。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经济恢复的基

础尚不牢固,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

力,劳动力等传统优势弱化,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要

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等难题。这要求我们供需两端统筹

发力,将扩大有效需求与优化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循

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供需良性循

环,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把实施扩大内需

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挖掘我国

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统计数

据显示,我国的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011—2021年间

平均为53.4%,与世界银行发布的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比重80%以及发展中国家占70%以上的数据相比仍有

较大差距。统筹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把两者统一到提升供给结构与有效需求的适配性上来,

统一到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

来,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推动有效需求和有

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

良性互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

合起来,是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必然要求。从世界各

国发展经验看,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000〜10000美元区间,居民消费随收入的增长不断加速升

级,与传统供给体系易出现错配现象,即对个性消费、服

务性消费的追求同传统批量化、以物质产品为主的传统供

给体系错配;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追求与以低端化为

主的传统供给体系错配。我国2021年年底人均GDP已达

到1.25万美元,这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趋势,

统筹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

质量和效率,激发、创造新的有效需求,形成高质量供给

体系正反馈,循环往复,形成扩大内需的良性动态循环。

优化高质量产品供给,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要以居

民消费升级形成的新需求为导向,提高高质量产品供给适

应新需求的能力。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为53.3%,不仅低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70%以上),也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64.96%),适应居民

新需求的服务新供给不足。因此,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形

成的新需求,就必须聚焦服务性消费,扩大服务业有效供

给;聚焦个性化创意消费、精准提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

新商品和服务,使新需求从愿望转化为市场实现;聚焦居

民消费升级形成的品质化、品牌化新需求,着力加强标准

质量品牌建设,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实现

扩大内需,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优化技术供给,以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新一轮

科技革命大潮下,以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方面是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并因产品适应性创造出新消

费;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抢占数字经

济、人工智能制高点,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

模式等新经济发展,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强度,提高

技术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创造新投资和新消费中

不断扩大内需,健全内需体系。

优化制度供给,形成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以完

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不

断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是占市场主体比例超过

95%,创造城镇就业超过80%的民营企业,是供给体系和需

求体系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

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

制度,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供制度性保障,将确保高质量供给形成正向反馈,不断

激发和创造新的有效需求,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给需求

良性循环和投资消费动态平衡。

(作者:殷倩,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五个“明显回升”

2023-01-16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

的使命任务,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政府正在因时因势因病毒变异攻

击性转弱的客观实际,稳步有序地调整优化抗击疫情政

策,走小步、不停步,全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恢复经

济常态指日可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

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

中向强的要素依然稳固,中国经济不但有战略纵深,而且

在加快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步伐。

目前,国际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自2022年底恢复

上行趋势,对中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预期,世界银行2023

年1月份的预测是4.5%,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了对中

国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的在5%以上。中国智库和学者对

中国经济的预期普遍在5%以上。中国经济将成为拉动世界

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只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硬约束和软

约束被破除,2023年一定会强势复苏,主要表现为“五方

面回升”,同时也潜藏着若干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矛

盾。

经济增速会回升,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

在2022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

会大幅度上升。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左右,

加速恢复至2023年的5%-6%之间。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

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的可能性。

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6%,高于同期世界的2.6%和发展中经济体的3.7%。2022

年疫情多发,一季度GDP增长4.8%,二季度降到0.4%,

上半年仅增长2.5%,三季度回升到3.9%。世界银行预测中

国全年GDP增长3.3%。由于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低,如

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

响,其他三重压力将会得到缓解,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

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

效,实际增速应该比预期高一些。

如果力争2022年・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

就要求2023年GDP增速在7%以上。应该说,这既是当下

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

式现代化长周期增长目标必须迈出的关键步伐。

线下消费需求会回升,但仍存在消费能力与意愿不足

问题

按照2021年的统计,消费需求已占到GDP增量的

65.4%,2022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已经占到69.4%。数据显

示,202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中,线下消

费实占比依然很高。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意愿

不强,储蓄率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大幅下降。2022年以

来,由于疫情的反复,线下消费严重受挫,服务业尤其是

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收缩明显,中国消费需求连续三年

增长均为负数。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线下消费被严

重抑制。

2023年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在8%-

10%之间,比2022年将大幅提升。一方面,疫情防控会进

一步优化,消费场景将逐渐活跃,消费潜力有望释放;另

一方面,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

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2023年我

国线下消费会强劲反弹,如果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仅餐

饮和旅游这两个行业营业额达到11万亿元或者12万亿

元,不仅对GDP的拉动将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更重要的

是能够恢复人民群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仍然存在供给侧制度设计问题

房地产市场会回升,但回升速度不会那么快,一线城

市虽然需求潜力大,但是供给侧不足,二三四线城市则是

需求侧能力不足、供给过剩。所以,房地产市场是结构性

矛盾。2022年11月份出台的金融16条对房地产市场的政

策支持力度空前,证监会出台的新5号,都释放了非常重

要的信号,即下决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到正常轨道。

现在国内房地产供给已可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和一般

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但是高端的、高价值的住房供给依然

缺乏,而且受到既有政策的限制。要刺激房地产市场,除

了金融政策以外,还有税收政策,不能同时释放方向截然

相反的政策信号,如果一方面在释放要加征房地产税,另

一方面则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两个政策发出的信

号就是相背离的,老百姓怎么会放心买房呢?

近期国家对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

股权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但房地产政策调整不应是临

时性的、过渡性的,应该是长期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安

排。例如房地产供给结构总体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

样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住房需求,如何

使一些人把在国外花巨资购房转向国内,而且花在国内没

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特别重要。房地产政策信号一定是一

致的、整体的、可预期的、长周期的、稳定的,这样才能

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升。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现,但市场拐

点仍需等待,销售依然疲软。短期居民购房信心和能力还

未明显恢复,房企还将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间考验。

制造业会回升,但仍面临补短板和防止过快转移的双

重挑战

总体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奠定的制造业基础是非常

牢固的,具有很强的韧性,配套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体

系完整,一旦走向全面复工复产优势更加凸显,产品竞争

力在全球也具有极大的优势。持续保持世界笫一制造大国

地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的高端制造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

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

掌握在外资手里。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威

胁,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

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新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23

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的步伐仍需加快,降

低各方面要素带来的供给冲击任务艰巨。全年制造业增长

会比2022年有较大回升,但转移到国外的先进生产能力和

创新能力,仍将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制造业2023年将面临四重压力:一是美国遏制打

压,中国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中国制造业的成

本优势递减;三是关键零部件关键环节补短板任务艰巨;

四是国际贸易即国际市场对中国进口收缩,美国市场去中

国化的步伐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供给侧

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能力提升,就成为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

重中之重。

投资者信心会回升,但仍存在社会投资低迷问题

现代资本市场具有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

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在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投资者信心和

投资意愿将逐步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

更多投资中国资本市场。2023年投资者将关注中高风险资

产“触底反弹”可能出现的超额收益,对流动资产投资相

对乐观,多数人将提高收益和保值增值作为2023年资产配

置最重要的目标。二是会更多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随着

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叠加保障安居性住房投资增加和保

交楼的提速,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有投资底部进入,销售、

投资、土地购置在2023年会出现个位数正增长,满足居民

正常的刚需、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市场将率先复苏。三是会

更多投资高端制造业。政府政策重点支持扩大制造业有效

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协同发力,鼓励引导支持

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这将引导资本流

向制造业,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在四是

会更多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一部分投资会瞄准企业人工

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

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

源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会更多投资新商业业态。部分完全

的线上企业将向线下复归,无线下店的线上销售将会趋于

下降。

应该指出的是,投资回升主要来自政府加大固定资产

投资,虽然可以立即产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还没有对

拉动社会资本起到“乘数效应”,因此必须形成社会投资的

信心和冲动,这是中国投资回升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另外,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烧不

退等问题,持续对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全球投资将

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回升前景、超大规模市场红

利、强大制造业能力和资产估值前景,对全球投资者仍具

有难以动摇的吸引力,中国仍是资本流入最多的投资热

土。与此同时,中国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开放、更高质量

的开放和引领性开放,将进一步坚定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

市场的信心。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消费市场复苏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