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后答案..................................................................1
1、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有哪些成就与缺陷?...........................1
2、李嘉图的阶级利益对立的结论在经济理论上的依据是什么?...........2
3、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意义。................2
二、名词解释.................................................................3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3
2、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3
3、货币数量论.......................................................3
4、相对工资论......................................................3
三、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4
1、萨伊定律.........................................................4
2、李嘉图等价定理..................................................4
3、资本积累的方法和国家增加财富的手段.............................4
4、李嘉图比较优势..................................................5
5、李嘉图研究方法及其缺陷..........................................5
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基本思想..............................5
四、扩展资料.................................................................5
1、产业革命.........................................................5
2、李嘉图学派......................................................10
3、李嘉图等价定理...................................................17
4、地租理论.........................................................21
5、萨伊法则.........................................................24
6、比较优势论.......................................................25
7、货币数量论.......................................................29
一、课后答案
1、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有哪些成就与缺陷?
成就:
(1)他继亚当•斯密之后,更为科学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即效用,
绝不能作为估计价值的尺度。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
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
(2)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时间必须是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一种生产
商品时的劳动耗费。明确提出只有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是李嘉图价值理论I:
的一大长处。
(3)李嘉图在坚持劳动价值论中还纠正了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错误。
a,批判斯密混淆了生产某一件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和该商品能够购买到的劳动量。
b,批判了斯密以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理论。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当时在价值论方面的最高成就,他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作了最透彻
的表述与发挥,马克思称他是“用劳动时间确定价值的学派领袖”。
缺陷:
(1)把商品生产看做是永恒的,所以只注意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研究。他甚至
断言一个人为自己生产供本人使用的消费品也具有价值。他不理解为什么在商品生产条件
下,劳动要表现为价值,劳动时间要表现为价值量,不能真正理解价值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的关系。
(2)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还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最终导致了李
嘉图体系的崩溃。
a.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
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
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
b.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木获得等量利润规
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他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价
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了改变,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的。李嘉图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跳过必要的中间环节,以致不能解决价值规律与
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2、李嘉图的阶级利益对立的结论在经济理论上的依据是什么?
李嘉图通过分配理论试图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是不可少的,
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1)相对工资论
李嘉图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
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是不同的。
李嘉图明确地以相对工资理论揭示J'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阶级和阶级相互
之间的状况更多地决定于比例工资。
(2)工资和利润对立学说
李嘉图认为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他反对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
价值,认为商品本身包含的劳动量和商品能购买到的劳动量二者是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研究利润时,也就是他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情况下,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
了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
(3)利润和地租对立学说
李嘉图通过对地租理论的分析,得出了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结论,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
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他说,利润始终取决于工资,工资取决于劳动的需求与供给,主要受到
粮食价格的支配。粮食的价格则取决于使用在土地上的最后一笔资本的生产力。粮食价格提
高,工人的货币工资就提高,资本的利润就相应下降,地主阶级所得地租则上升。李嘉图代
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以地租学说动员整个社会来反对地主阶级。
3、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比较成本原理)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
济交往的关系。李嘉图原则上肯定了各国所交换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价值的规律在国内与国外不同,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里接触到了国际价值规律问题,但
未能作出科学的表述。
2.一般说来,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各国都发挥
其自然条件或其他人为条件方面的优势,全世界各国都把资本与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
途上,这样,世界上的产品必定极为丰富,数量多质量好,社会劳动得到节约,各国处在互
2
惠互利的关系中,虽然各国所获利益大小不同。
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
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这个原理对现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名词解释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
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亳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
然属性。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
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
度。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
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
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利是产品被作为商
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李嘉图认为,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
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在这段话里,他把价值称作实在价值,
并把它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他使用不少术语,把交换价值叫做相对价值、比例价值等。
2、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
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
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致。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
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
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海规律
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
3、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
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李嘉图认为: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
少来决定。他把大部分的各种商品放在一条线的一边,把乘以流通速度的货币放在线的另一
边,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调节物价的因素,这就是他的货币数量论的典型表述。
4、相对工资论
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相、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海率和
3
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
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三、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
1、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
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为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
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
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十七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中表述了如卜.思
想: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是等价的。这是“李嘉图等
价”思想的来源。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债形
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征税还
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芍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
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
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仍然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证。
3、资本积累的方法和国家增加财富的手段
(1)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法:
增加收入或减少消费:增加资本积累是增加资本主义财富的必备条件
(2)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a.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一一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
值;
b.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一一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
商品的价值。李嘉图比较推崇第二种方式。增加国家财富的两种方式被李嘉图视为资本主义
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
4、李嘉图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
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
的产品。
5、李嘉图研究方法及其缺陷
李嘉图摒弃了亚当・斯密的外在观察法(或称现象描述法),继承并发扬了亚当・斯密的内
在观察法,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生理过程”中,去探察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
系。
缺陷: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忽视经济范畴与
经济规律的历史性、暂时性;有时他被经济研究中的数量所吸引,注重量的研,忽视质的研
究,从而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他的抽象法也是有局限的,有时抽象得不彻底,有时又过分
抽象。
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为达到
这一点,应以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作为理论、政策的出发点,反对国家T预经济。
四、扩展资料
1、产业革命
http:
什么是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一般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
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
产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系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
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卜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向机
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
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了新技术。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十八世
纪六十年代首先从纺织业开始,八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促使产业革命进一步深
入,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十九世纪
5
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之最后战胜
封建制度而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牛.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
程度。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3年爆发了空前
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推动
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的工业发明创造。其中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导致了“电气化”
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开采;电话、电车和无线电的发明,进一步便利
了交通。从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中,炼钢技术的改讲,化学
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
机器制造等)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
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使世界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重工业
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先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成
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世界的扩展,促进了交通
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耕技术有了进
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间
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经历了一场深
刻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称之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
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
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工业。尤其是
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取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
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
也实现了现代化。人类在向海洋索取资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
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此外,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得到飞速发展。电子计算
机,尤其是微处理机的广泛采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微处理机正在进入家
庭生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
产业革命的概念框架体系
对产业革命的分析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sisSchumpeter,1883—1950)
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
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
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
6
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Dimitrievich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后都很
活跃的俄国学者,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主要来自长波理论。所谓“长波”指
的是经济成长过程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动。由于康德拉季耶夫观察到的周
期比人们观察到的另外两种经济波动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明显要长,所以
被叫做长波或者长周期。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在《经济成长
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
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
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产业革命的三次浪潮理论
工业革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考虑到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对工业革命时期
的准确划分相当困难。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包含了若干低一级的革命,如蒸汽机革命、电力
革命、铁路革命、汽车革命等,作为工业革命最后阶段的汽车革命的结束和信息革命的开始
几乎在同一时间。工业革命每一次低一级的革命都可以分为技术革命、商务革命和草根革命
等三次浪潮。
(1)技术革命浪潮
技术革命浪潮到来的典型特征是重大的发明成批涌现。在技术革命浪潮出现之前,科学
家们已经为将要做出的发明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他们做出了科学上的一些大的发现或者提
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他们本人往往还对■这些发现或者理论的应用提出过一些设想。但是,
由于技术或者资金方面的限制,或者仅仅是由于科学家本人对发明缺乏兴趣,这些科学发现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理论的水平,这段时期可以被叫做科学革命的时期,也可以被
看作是技术革命浪潮的潜伏时期。不过,由于这段时期延续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
我们不把这一时期当成是技术革命浪潮的一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出现了对解决
一些重大问题的迫切需求,这时,发明家就会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会根据其对相关科学发现
的理解和掌握,结合他们对问题本质以及社会需求的深入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
手才能,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出可以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我们注意到,在一个
发明刚刚做出的时候,新产品往往非常简陋,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
不断有人对原先的发明做出改进,在此过程中,也不断会有新的发明出现。到技术革命浪潮
的后期,技术成热的实用性强的产品终于出现,这种产品的批量生产以及在企业中的广泛应
用引发了产业革命的下一个浪潮一一商务革命浪潮。
(2)商务革命浪潮
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生产
要素的重新组合正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它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
这就会遇到重重阻力,能够克服这些阻力把创新进行到底的正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企业
家具有不畏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企业家经常会放弃原先报酬
丰厚而乂稳定的职位,从头开始去创建新的企业。因此,商务革命浪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
7
创业公司的成批出现,在这些新创业的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经营失败而被迫关闭,但
少数坚持下来的公司却成了新一代的龙头企业。新公司的建立为商业界带来了沸新的经营理
念和经营方式,迫使老的企业重新思考他们一贯的经营方式。于是,在新老企业的竞争中,
日趋完善的新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逐步得到普及,成为行业界普遍接受的标准经营方式。
在商务革命蓬勃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优越性逐步被广大
消费者所认识,一旦基于新发明的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到了广大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草根
革命就开始了。
(3)草根革命浪潮
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有着不同的步调,富有的以及热史于新技术的消费者会首先购买
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的确物有所值,那么,在这些早期消费者的示范下,新的
产品会迅速普及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产品,新产品的款式也随之增加,以便满
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大量的消费者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产品的一
些新的用途,使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在草根革命的后期,新产品几乎充满
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人们对它们早已视而不见,完全忘记了这些产品出现以前的生活。
对产业革命的理解
对产业革命的理解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有一次产业革命,有的人提出有多次产业
革命,最多的有提出有五次产业革命,所谓革命的含义是指它的整个组织结构、架构发生根
本性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产业革命。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组织结构体系。
产业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在生产活动的不断体系化、系
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不存在产业形态,到了古代社会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
的分业。但是,在简单的农业和简单的畜牧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是偶然发生的,还没有形成体
系,这是产业的萌发期。到了商业和手工业产生的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就是
以农业为主体,畜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化出
来,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经常性联系,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初步的结构体系。
到这个时候,基本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有人就把这一过程称为产业革命,我认为这不是
革命,这是产业的初步形成时期。产业革命由新的力量所产生的,从16世纪开始蕴育,工
业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从根本上发生了的变革,这才称得上革命。也
就是一般所说的18世纪中叶,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与实用化为标志的机器
大生产”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生产体系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形成,才标志若产业革命的发
生。这场产业革命发生时,整个社会经济的骨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点在不同领域的
研究者中已经形成共识。在当代,又发生了新的一场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也不是一般人所认
为的技术革命,或新产业产生,而是整个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革。我们可以从近代产业革命到现在产业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代产业革命的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的变革其突破是以技术进步的方式的变革为先导,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新的
社会生产部门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产'也革命是以机器化生产、机器生产、机器生产体系的
8
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的机器基本上是以手工劳动制造出来的,是一些能工巧匠用手工
工具制造的,甚至连总体的构思设计也没有。例如蒸汽机的改造,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有了蒸
汽机,主要是用于煤矿抽水,但没有真正达到实用化的水平,还不可能作为一种动力设备用
于加工制造生产过程之中,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实际上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只是一
名能工巧匠,经常到大学里面修理蒸汽机,受过一些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当时蒸汽机在大
学里作为教学模型来使用,经常出现故障,需要修理,能工巧匠成了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迎
碰机遇之人。瓦特在修理的过程中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进,最终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由于
人造动力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使新一代的机器可以曰机器来生产,从而形成了整个的大
机器生产体系,这是以机器生产体系形成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传统工业化进
程。
当代的产业革命是以整个社会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以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特征
的,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应该说早就开始了,这一变革具有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系统
产业化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科学的作用是很小的,技术的创新基本上是靠经验悟通的。生产
第一线的工人根据经验不断摸索和积累,对生产工具进行改进,第•代的机器也是靠经验积
累摸索创造出来的C第一代的机床与手工工具的差别并不大,无非是动力系统用蒸汽机来取
代。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还很少与工业生产的技术改进相联系。
19世纪中叶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日益紧密地联系
起来了,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电力电气工业的产生。在这之前的工业生产都是看得见、摸得
着的,并且依靠感官经验就可以把握的。电力工业产生后,依靠简单的经验是不可能理解的,
因为电磁的作用过程只有依靠理论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没有对电磁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就不
可能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实际上是在科学家直接参与、在科学理论
指导之下产生的,是科学化的产业化技术体系,是科学帧斜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更有甚者,化学工业整个工业的名称是用学科的名称来命名的。化学工业是一门非常古
老的工业,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化学工业的萌芽。但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与科学还没有什
么直接的联系,当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业体系名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靠日常生活
于原始萌发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到19世纪,由于偶
然的机会,产生了有机化学工业。在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称为媒焦油的
废物。在对煤焦油如何进行处埋的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它可以用做生产染料的原料。由于
当时染料的价格很昂贵,于是各国竞相利用这•技术生产染料,很快形成了•个新的庞大的
社会生产部门一一有机化学产业。化学这门学科的很多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实
验室中进行的实睑过程,比较容易工业化,所以在现在的化学工业中,很多企业都拥有实力
很强的实验室,现代化学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中萌发试验生产出来的。化学工业早已
是深度科学化产业领域。
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技术进步的主体力量已经开始变化,受过系统科学教育
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正在成为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仅仅是在个别的产业中,
大部分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经验进行技术改进。社会的进步是不平衡的过程,有快有慢,越
是传统的领域进展越缓慢,而传统领域经过科学的改造也是发展的必然。20世纪之后,这
一进程越来越普及,到现在,可以说,绝大部分具有了这样的特征。比如项目的立项,就是
根据科学的分析提出研究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做法从19世纪才开始,现在已非常普及,住
9
何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都要作可行性研究。这些都是根本性变革的表现。现在,任何一个具
有突破性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的合作之下以科学研究方式展开的,仅仅依靠某个人的力量
是不可能实现的。高度社会化又是当代技术创新又一基本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深度科学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
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转移到受过系统训练的工程技术人
员。我国的老一代革命家非常重视技术革新、技术进步,但是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主导力
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进步发挥着主导作用,还认为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
能工巧府。所以,我们当时评诜出了许多技术革新能手,都是第一线的能工巧府。这在微观
上挫伤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宏观上制约了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
历史进程。
现在所说的高新产业,知识经济的发生,新技术的突破,都是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当
然,这并不排除经验的作用,经验永远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力量。即使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
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技术进步方式高度的社会化,已经不是哪一个企业或哪一个人能够完
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现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表明
了需要各方的充分合作,才能完成•些重要的创新进程。这里面最本质的变化是整个系统的
产业化的发展,就是说现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进程已经不是偶然发生的.从上个世纪末
开始已经萌发了可持续的发展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爱迪生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技术发明研究所,这意味着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形式的问世。在现代化学工业中,企业
里面庞大的实验室都是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偶然发生的技术进步为社会进步做出重
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形成可持续发展形式创造了条件。
2、李嘉图学派
李嘉图学派概述
李嘉图学派的建立始于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从而以李嘉图
为中心集结了一批坚持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人,终「1820年代李嘉图学派和当时其他的经济
学派论战失败后。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教训
在西方经济学中,作为经济学一般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经历过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
的过程,它同早期的效用价值论几乎同时出现于西方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又同效用价值论
一起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劳动价值论
终于在同效用价值论的长期较量中胜出,占据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地,在对抗封建贵族势
力的思想和政策斗争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历史作用。这种作用在亚当•斯密(AdamSmith,
1723-1790)著作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随后19世纪初期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
—1823)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中达到了它的极致,以至于可以说“李嘉图征服了英国(凯
恩斯语),这种理论在英国拥有一批追随者,他们甚至形成了一个学派即马克思所说的李嘉
图学派,但是没过多久。这个盛极一时的学说就在围绕李嘉图价值论的一场论战中破产了,
信奉这种理论的李嘉图学派也随之解体。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学说为什么会衰落呢?它是怎
样衰落的?什么理论取而代之?从这段历史中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教训?这就是本文拟扼要讨论
的一些问题。
10
劳动价值论及其同资本主义现实的矛盾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都以“原始的实物交换”为分析的起点和前提,就是
说,他们分析的交换是指没有货币、更没有资本,而且土地等其他各种资源都不索取报酬的
纯粹实物交换,分析的结论都是说交换的依据或交换价值的源泉是体现在被交换物品中的劳
动。
亚当・斯密对此有明确的论述,他在《国富论》(1;76年)中指出:“在资本积累和土
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问的比例,似乎是各
种物品相互交换的惟一标准。例如,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
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所以,一般地说,二日劳动
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两点钟劳动的生产物二倍于一点钟劳动的生产
物,这是很自然的。”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实际上他也认为价值理论有两个阶段,一个
是原始阶段,一个是现代阶段,不过他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价值规律虽然与原始阶段有所不同,
但这种区别是次要的,原始条件下得出的价值论还是主要的。李嘉图价值论的逻辑层次和基
本论点如下:亚当•斯密的“价值反论”表明,敢用虽是交换价值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
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
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在社会的早期阶段,商品的交换价值几乎完全
取决于各商品上所费的劳动量;斯密所谓交换来的劳动决定价值的提法不妥当;劳动报酬不
同不会影响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动;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
投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物上的劳动,等等。
可是,这种原始的实物交换的分析前提显然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条件,从中
引出的劳动价值论必然也就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换法则相抵触,就是说,在资本主义自由
竞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使商品交换比例或商品价值,通常不是决定于产品中
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资本量,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成为一种趋
势和通则。
富于历史感的亚当・斯密看到了这种矛盾,可是这个矛盾的存在对他来说似乎没有构成
什么认识上的障碍。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如实地描述现象,修改原先的理论,从劳动价值论走
向收入价值论。他说:“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
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
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一一国
十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十地的地主,像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劳动者
一必须把他所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一总之,无论什么商品的全部价格,最后
必由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一个部分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
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一个。”
李嘉围以收入分配变动是现有价值的分配而不影响价值的决定为由,批判并摒弃了斯密
的收入价值论;李嘉图也承认稀缺性是商品价值的一个决定因翥,但他坚持认为绝大多数商
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李嘉图也看到了这种价值规定同现实之间存在某种
抵触,他对这种矛盾和抵触的认识和表述比亚当•斯密还要明确,他指出,由于各部门使用
机器及其他固定资本耐久资本比例不等,以及在这些不同部门中工资涨落的影响不等,而使
11
劳动价值原理有了很太的变更,他说:“我们可以看出,在机器或耐久资本还没有大量使用
的早期社会,等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接近相等的,彼此之间的相对价值只会由于生
产所需的劳动量的增减而有涨有跌。但在采用了这些昂贵而耐用的工具之后,使用等量资本
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极不相等了。彼此之间的相等价值虽然仍旧会由于生产所需的劳动量
的增减而有涨有落,但同时也会由于工资和利润的涨落而发生另一种虽然是次要的变幻。由
于售价五千镑的商品所用的资本量可能等于售价一万镑的其他商品生产所用的资本量,所以
两者的制造利润也会相等,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随利润率的涨落而变动,其利润就会不相等
了。李嘉图认为需要对劳动价值原理作出一定的修正,但他坚持认为,工资和利润的'涨落对"
商品价值的影响是“次要为”,主要的还是由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或相对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引起了反对论者的攻击,他们所攻击的正是这种理论同现实的两
太矛盾,一个是它无法解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因为总不能说劳动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吧?再
说劳动与资本交换的结果是利润,这岂不是说劳动与资本交换是不等价的吗?另一个是它无
法解释产品价格从而资本利润不同劳动而同资本成比例,而利润率的平均化或等量资本获得
等量利润却是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普遍规律。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个反对论者的主要分析进
程。
反对论者对李嘉图学说的责难
在反对李嘉图价值论的声浪中,1821年出现的一本名为《评政治经济学上若干用语的
争论》的匿名著作(以下简称《争论》)发生过直接影响,其中的许多论点为口后反对论者所
采纳。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数萨谬尔•贝利,他在1825年出版的《价值的本质、尺度和
原因的批判研究,主要是论李嘉图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中,对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利演论提
出了系统全面的批判。这本书狠狠地击中了李嘉图学说体系的矛盾和弱点,促进了李嘉图学
派的解体。
反对论者攻击的首要问题是商品价值的性质。《争论》的匿名作者指责李嘉图不法杷价
值由某种相对的东西变成了绝对的东西,贝利更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贝利强调说:“价
值除了仅仅表示两个物品作为可交换的商品的相互间的比例外,不表示任何肯定的或内在的
东西。”他还认为,由于人们在交换中总要依照一定的比例,又总是习惯于用货币来表现这
个比例,所以才形成了价直概念。在他看来,“决定价值也就是表现价值”。总之,价值就
是交换比例,就是价格,是纯粹相对的东西。他指责李嘉图不该在交换价值背后去探索什么
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内在的东西一一价值。应当说,这个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千差万别的
商品能彼此交换,说明其中必定含有某种客观存在的共同物。至于这个共同物是什么,可以
有不同的理解,但否认这种共同物的存在是站不住脚的。李嘉图的价值观点有绝对化的缺点,
他不理解价值只是在他设定的一定条件下(即原始的实物交换)形成的某种生产关系,因而是
历史的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但是在设定条件下这种关系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的东西。贝
利的错误在于连这种概念上的绝对性都不承认。
其次,关于“劳动的价值”决定及利润的来源问题。《争论》的匿名作者指出,依据李
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将无法解释劳动的价值,也无法解葬土地的价值,因为土地不是由劳动生
产出来的。贝利发挥了这一点,他不无道理地指出,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显然是荒谬的。
也击中了李嘉图学说的一个弱点,李嘉图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贝利当然不是要区分劳动
和劳动力,他只是想以他的概念来重新解释“劳动的价值”。在贝利看来,商品的价值是交
换比倒,劳动的价值(工资)也是一种交换比例,即劳动所得货币与其所交换的其他商品的比
12
例,他以此反对李嘉图把工资归结为工人的生括费用的观点。由于贝利把工资说成是一种数
量上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又要随着货币与生活资料双方的价格而波动,所以在他看来工资既
不是确定的量,也不是具有特定内含的社会经济概念,从而也就说不上在劳动和资本的交换
中存在不等价交换了。按照这种理解,利润也只是一种比例,是生产成本以上的超过额同总
资本的比例,利润量则同息资本而不是劳动成比倒。这些观点同李嘉图将利润归结为商品价
值减去工资后的余额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同样,既然工资和利润都是一种比倒,它们又各
有来源和各自的变动法则,没有统一的基础,那么,它们就是互不相干的,说不上相互对立。
这是其价值相对论的引申,
马尔萨斯也利用了李嘉图价值论的矛盾来反对李嘉图,但与贝利的手法有所不同。马尔
萨斯正确地指出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否则就没有利润存在的余地
了,而利润是资本家提供商品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怎样说明利润的存在与价值规律的统一。
如果工资真像李嘉图所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劳动的全部成果,那就不能在李嘉图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利润了。包含在李嘉图体系中的这个矛盾和困难,李嘉图本人并没有觉
察到,马尔萨斯却看到了,并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工资确如李嘉图所说是劳动
的价值;利润也不可缺少;惟一需要否定的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原理。他强调说,正因为工
资和利润都不可缺少,所以商品的价值就应由工资和利涧量来决定。这个量构成了资本家的
生产费用,又是从同劳动的交换中得来的,因而他宣称,他的价值论就是生产费用论,或如
亚当・斯密所说的交换劳动论或购买劳动论。显然他是从劳动资本交换的不平等出发,否定
劳动价值论,这实际上是用价值的增值去说明价值本身的决定。
再次,关于一般商品价值决定和利润来源问题。前已指出,李嘉图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
论,另一方面乂看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两者难于统一。托伦斯比李嘉图更明确地表述
和强调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只要两笔资本相等,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是相等,
不管它们所推动的,或者说它们的产品所需要的直接劳动量如何不同。如果两笔资本不等,
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不等,虽然花费在它们的产品上的劳动量完全相同。”李嘉图宣称这些
现象不过是例外;托伦斯则指出,这表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只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初期,资
本积累出现以后,价值便决定于生产费用即资本的支出。由此出发,托伦斯还把利润归结为
价值即生产费用以上的超过额,即归结为流通领域的产物。
马尔萨斯在利用李嘉图的发现来反对李嘉图的价值原理方面显得更加巧妙和尖刻。他指
出:''李嘉图明确地承认了资本回收快幔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倒不同的影响。但在他
那书的最后一版中(第三版),他却大大低估了这种影响。”马尔萨斯还指出:“李嘉图先生
自己也承认他的规则有相当多的倒外;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些他所谓的倒外情况,即使
用的固定资本量不同,耐久程度不同,使用的流动资本周转时间不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倒外情况如此之多,以致规则可以看作倒外,而倒外可以看作规则。”这个批判显然是
切中要害的。马尔萨斯自己的价值论是生产费用论,其中包括工资加利润。贝利从价值与价
格背离的现象出发,也得出结论说,价值决定于托伦斯所说的生产费用即资本量。
李嘉图追随者的诡辩
面对论敌的攻击,李嘉图的忠实追随者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力图加以反驳,
然而他们的反驳仅仅是字面上的,而且充满了诡辩,结果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说的庸俗化和
学派的解体。麦克库洛赫是最早站出来反驳论敌的人,但李嘉图对他的辩护性论点不以为然。
1821年穆勒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纲要》,是李嘉图学派解体的重要标志。李嘉图对穆勒的
13
解释仍不满意,并力求探索出解决矛盾的新途径,但终于没有成功。在李嘉图去世后,麦克
库洛赫于182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则彻底败坏了李嘉图学说体系的基础,宣告了
李嘉图学派的终结。李嘉图学说究竟是怎样被他的追随者庸俗化的呢?
首先,关于商品价值的决定法则。穆勒和麦克库洛赫都宣称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然而
他们对这种劳动的解释却远离李嘉图的原意。穆勒认为价值通常决定于供给与需求,但最终
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由什么构成?劳动和资本。穆勒说,所谓劳动是指直接的劳动,
所谓资本是指蓄积的劳动,即蓄积在原料、工具、厂房等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在他看来直接
劳动和蓄积劳动都是劳动,都能刨造价值,因此价佰是由这两者舍起来决定的。这实际上是
承认决定价值不仅是劳动,而且还有资本,不过他把资本称作另一种劳动罢了。
麦克库洛赫在论述价值论时首先区分了实际价值和用对价值,认为实际价值取决于生•产
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而相对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换得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他又说,
通常情况下即供求相等时,交换来的劳动等于耗费的劳动,但是,“事实上”前者总要比后
者多,这个差额构成利润,而且非得有利渭不可,否则生产的动力就消失了。这种解释同李
嘉图反驳的交换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并无二致。
其次,关于价值规律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穆勒认为这里不存在矛盾,因为劳动
与瓷本的交换不过是普通的商品交换。穆勒的论证如下:价值由直接劳动(劳动)和蓄积劳动
(资本)共同刨造,因此工人和资本家是商品的共同所有者,各自也只应占有其中的一部分。
资本家支付工资,就是用货币交换工人将要在生产中创造的并应归工人所有的那一部分价
值。正因为资本家预付了工资,所以后来生产的全部成果应归资本家。可见,劳动与资本交
换是等价的。这种观点根本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原理,也不承认劳动与资本交换的
结果是不等价的交换,穆勒的说法完全取消了劳动与资本交换中以少量劳动与多量劳动交换
的事实,取消了事实上存在的矛盾。
照这样说来,工资该如何决定呢?按照穆勒的理论,本应这样回答:劳动的价值(工资)
决定于劳动。他承认这样说是荒谬的。于是他另寻出路,用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和劳动力市场
上的竞争来说明,这表明他抛弃了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工资的思路。后来的反对论
者贝利也是用比例关系来说明工资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贝利认为工资是工人所得与生活资
料之比,而穆勒认为是人口与资本之比,他们实际上都不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决定的。关于利
润,穆勒认为利润也可叫作工资,不过不是直接劳动的而是间接劳动即蓄积劳动的工费,是
资本的贡献,这显然是他的价值论的运用。总之,穆勒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曲解李嘉图价值
论的定义,否认劳动与资本交换的不平等性。
与穆勒不同,麦克库涔赫承认这种不平等,但他认为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理由是:
价值就是由交换来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来的劳动通常就是要比耗费的劳动多,所以,资本
在同劳动的交换中得到更多的劳动量(利润)并没有破坏价值规律。这种解释完全曲解了李嘉
图劳动价值论的命题,默认了利润来自交换和购买的让渡利润的观点,否认了利润的剥削性
质。
再次,关于价值规律同等量劳动得到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仍然试图
予以解释,结果弄得更是一团糟。为什/Zs有些商品(例如窖藏葡萄酒)的劳动时间没有增加
而价值增加了呢?穆勒说这是因为酒在窖藏期间,人手的劳动虽然停止了,但当初生产新酒
时耗费的蓄积在其中的劳动还在继续劳动,所以陈酒比新酒贵。他似乎也感到这种说明难以
14
理解,于是进一步解释说,一部机器的价值不是一下子消耗完的,而是逐渐消耗,这就说明
当初生产机器时所耗费并蓄积在其中的劳动还在劳动。这其实是价值的转移,不是价值的创
造,根本不能说明已经离开劳动过程的商品,在生产或流通期间停留更长的时间之后价格便
会提高的原因。穆勒的解释表明他完全抛弃了李嘉图的价值论。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比穆勒走得更远。陈酒之所以比新酒贵,麦克库洛赫认为是由于酒在
窖藏期间,机器设备以及自然力对酒发生了一种我们所期望的作用,而。任何一种旨在引起
某种合乎愿望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就是劳动,不管它是由人、由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然
力完成的。这就星麦克库洛赫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概念在他手里完全被糟踏了。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至此被彻底地败坏了。劳动在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的手里完全失去了
应有的意义,成了资本或自然力的代名词,用这样的劳动概念解释价值,其实就是用劳动与
资本一起解释价值,而用劳动和资本一起解释价值也就是用生产成本解释价值。
必然结局和后果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和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主要后果和必然结局是生产成本价值论
的兴起。这种理论在萨伊(J.B.Say,1767—1832)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己见端倪,中阅经过
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等人的加工有了一定进展,到了约翰・穆勒(J.S.Mill,
1806—1873)手上更趋完备。按照这种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即
各项生产支出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本支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企业家收入等。这种
理论还指出,商品价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它的水平和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但这还不是李嘉图学撰解体的全部后果,在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完全转向生产成本论
的同时,还开始了从客观价值论向主观价值论的转变。前者出现在李嘉图追随者手上,后者
则是李嘉图学说的修正论者或反对论者所为。不过后者还是很初步的,只是到了19世纪70
年代初期发生了所谓“边际革命”,主观价值论才正式登上理论舞台。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向
生产成本论的转变过程。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价值论和以敢用
为基础的价值论。他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人们所给予物品的
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
他还说:。它们的价值基于它们所能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本身则起源于那个产品
的效用,或它所可能提供的满足。”
萨伊正确地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看作生产的三个要素。他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
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困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
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
根据这种理解,萨伊肯定了土地和资本同劳动一样,都有生产性。萨伊这种说法的历史
贡献在于在经济学史上率先肯定了资本的生产作用,将以往人们(如威廉-配第)的认识即劳
动和土地两要素论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新概括。
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层次:一般意义的价值,是指获得商品就必须支付的代价,即生产
努力或三要素的努力;市场价值,是指供给和需求所影响和决定的价值,那要受许多因素制
约;价值,以物品的效用为基础,而效用则来自生产费用,此效用具有主观的意义。萨伊的
15
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结合,这也是同斯密的生产要素论部
分的吻合,而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则分道扬镇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生产成本价值论所作的完整表述,是这种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
论成为主流经济学标准价值论的最重要标志。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最著名的哲
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政治经
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初版,作者生前又重版六次)莫定了他作为占
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穆勒的价值理论是在论述交换理论时才提出来的,此前他已经论述了生产理论和分配理
论。他认为价值问题是交换领域的问题,同生产无关:生产的条件和法则不以是否存在交换
为转移;价值只与分配问题相关,而且也只是就分配的动力是竞争而不是习惯而言,才与价
值有关。然而对于交换社会来说,“价值问题却是根本问题。在这样构成的社会内,几乎一
切有关经济利害关系的思考都包含某种价值理论•一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幺要留
给现在的著作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需要克服的惟
一困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
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第六章对他的价值原理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个总结
可以教看作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在其追随者著作中演变的最终形态,它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
终结和生产成本论的确定,从此以后,在西方正统经济学中不再有劳动价值论了,取而代之
的是被视为其变形的生产成本论。
鉴于穆勒的对价值论的表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特将这段文字中的基本点引述如下:
“1,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指它能换取的某一其他物品或一般物品
的数量…2,一件物品的暂时价值或市场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然而,需求随价值而变化,
价值低廉时对物品的需求,一般大于价值高时的需求;价值总是自行调整到是需求与供给相
等的程度。3,各种物品除它们的暂时价值外,还有永久价值,也可以称为自然价值,市场
价值在经历各种变动以后,总是趋于恢复到自然价值;各种摆动相互抵消,其结果,平均地
说,各种商品围绕它们的自然价值进行交换。4,某些物品以稀缺价值作为它们的自然价值;
但是,大多数物品是以它们的生产费用的比率或它们的所谓费用价值,自然地互相交换…7,
凡供给可以依靠劳动和资本无限增加的商品,都是按生产成本最大的那部分必要供给并把它
们运至市场所必需的费用,与其他物品交换的。自然价值就是费用价值,因而,一件物品的
费用价值,是指其成本最大的部分的费用价值。8,生产费用由若干要素构成,其中有一些
是经久不变的、普遍的,另外•些是偶然的。生产费用的普遍要素是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
偶然的要素是赋税和由某些生产要素的稀缺价值引起的额外费用。9,地租不是产生它的生
产费用中的一个要素,除作它来自或代表稀缺价值,而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实际存在的,不如
说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在农业上能够提供地租的土地被用于某一别的目的,则其本来
可以提供的地租便是它所产商品的生产费用的一个要素。10,如果撇开一曲偶然的要素,则
容许无限增加的各种物品,都按照为生产它们而必需支付的比较工资额和支付那些工资的资
本家所应获得的比较利润额,自然地,持久地相互交换-13,如果两种物品是由等量劳动制
造的,而对这样的劳动以同一比率付酬,又如劳动者的工资的垫付期间也相同,用途的性质
也无须利润率长期存在差别;则不论工资和利润的高低,也不论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平均
地说,这两种物品就可以相互交换。14,如果两种物品之平均地说,其所具有的价值大
于另一物品,则其原因当为:其生产或者需要较大的劳动量,或者需要长期以较高的比率付
酬的某种劳动;或者维持这种劳动的资本或资本的部分的垫付期间较K;最后,或者其生
16
产伴有必需长期以较高利润率加以偿付的某种情况。15,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所
必需的劳动量;其他要素的作用较小,虽然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无关紧要的。16,利润愈低,
生产费用中一些次要的要素愈不重要,而各种商品与同它们的生产所必需的劳动的数量和质
量成比例的价值背离也愈小。17,但是,利润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许多机器或耐用机
器制造的各种物品的贽用价值,而提高手工制作的这种物品的费用价值;利润的每一提高则
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两点教训
第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原始未开化社会”,
即原始社会末期最初出现的交换。这个条件说明他们的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上述
范围这个价值论就不能适用了,必须对它作出改变。亚当•斯密实际上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并且也作出了改变,这个企图是可贵的,但是他所作的改变的方向不对头,他以承认各种生
产要素都会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这个事实来修改价值原理,从而走上了收入决定价值论。李
嘉图正确指出分配的变化是既定价值量分配的变化,不是对价值量的事先的决定。但他并投
有由此导向正确的认识,而是走向反面即倾向于否认其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误以为他
的价值论适用于•切时代,他即使勉强承认在有些情况下会有某些改变,但最终还是回到他
最初的原理上去,结果导致了原本有一定直理性的价值原理的破产.亚当・斯密承认需要改
变而未能作出正确的改变,固然不能说是成功,但李嘉图不承认需要改变而且也没有作出适
当改变,其结果更为悲惨,
第二,面对论敌的攻击,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企图用改变字眼和偷换概念的办法
为李嘉图解围,结果却同反对论者走到一起去了,实际上承认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是劳动,
而且还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花费或成本,这等于放弃了他们挖空心思想要维护的劳动
价值论。在这场争论中,论敌显然是占着上风,因为他们的论据是有道理的。这就留下另一
教训,当某种理论同实践发生矛盾时,惟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依据实践去修正有局限性或缺陷
的理论,而不能用这种理论去限制和圈定实践,否则只能导致理论的破产,尽管人们主观上
想要维护某种理论。总之,一成不变地坚持既定理论是行不通的,实践毕竟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惟一标准。
3、李嘉图等价定理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EquivalenceTheorem)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76年詹
姆斯•布坎南(JamesBuchanan)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十七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中表述了如
下思想: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是等价的。这是“李嘉
图等价”思想的来源。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
子来加以说明。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
17
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
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仪器仪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 提升医疗质量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年度总结
- 娱乐体育行业员工福利
- 机动车维修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体育馆前台服务总结
- 放射科护士确保检查准确
- 护理部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与改进计划
- 话务员岗位分析快递行业
- 比赛计课程设计
- 小学频率副词课程设计
- 30题战略规划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小学数学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
- 喷淋、消火栓试压记录表
- 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幼儿生活环节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5500字(论文)】
- 大额保单操作实务
- 限制被执行人驾驶令申请书
- 皮带输送机巡检规程
-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华为DSTE战略管理体系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