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提升

(高三版)汇报人目录01总体规划02做法探究第一部分总体规划一、做题前的准备方法提升二、做题过程中的方法提升三、做题后的总结方法提升一、做题前的准备方法提升(一)精选题目针对性选择:尖子生会根据自己想要强化的知识点来选题,而不是盲目地见题就做。很多题目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有不少相似的题目,首先确定自己需要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来选择题目,类似的题通常选一个就足够,这样可以避免做大量重复低效的题目集中精力攻克重点和难点知识。(二)规划时间制定做题时限: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并给每个部分限定时间,例如规定自己在一小时内完成一份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效率,还能防止长时间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并且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考试时的时间限制。二、做题过程中的方法提升(一)顺序优化从熟悉题目入手:尖子生会先做自己熟悉的题目,跳过较难的试题。因为做熟悉的题目时思路更容易打开,做题速度较快,能够顺畅答题。完成这些题目后,心情舒畅,面对难题时也会更有信心。(二)时间控制合理分配各科时间:特别是对于综合卷这种题量大、时间有限的试卷,尖子生会合理安排每科的答题时间。平时考试时就会计算每题大致的答题时间,控制答题进度,优先做自己优势的科目,防止在一道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其他题目解答。(三)审题技巧仔细全面审题:尖子生审题比较仔细,会关注题目给出的各种条件,挖掘题目隐含的关键点。在做题时尽可能考虑题目给出的所有条件,因为如果有些条件没有用到,可能意味着答题思路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全面思考。(四)规范答题注重答题步骤:在高考中,尖子生应注意答题规范和规则,按步骤完整题。题步完整很重要,因为步骤分也是得分的关键部分,即使结果错误,如果步骤正确也能得到一定分数(如开放式小论文题)。三、做题后的总结方法提升总结做题技巧:尖子生在平时做题后会进行总结,注意做题的一般技巧。通过大量训练不断积累审题、解题等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第二部分做法探究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二、非选择题类试题特点及对策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1.本质、实质类选择题(1)含义: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可多角度分析);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常见设问词:“反映了”、“表明”、“体现了”、说明等。(2)表明、说明类:“表明”、“说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选项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选项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比较】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3)“体现类”与“说明类”体现类:“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能力。说明类:主要借用了其“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选择题。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4)对策:a.“透过现象看本质”b.“论从史出”c.推理判断【说明】以上本质类试题又可细分为多种类型,有些老师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必执着于某种分类方法,重在总结做题经验。本人注重一种类型下的比较着掌握,仅供参考。1.本质、实质类选择题【典例01】(2024海南卷)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答案】C【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方式由“苦力”转变为以劳动竞赛的形式进行,并且这种形式被用来宣传和鼓励工人增加国家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行为。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发展的新导向,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C项正确;虽然这一时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之后,排除A项;题目主要描述的是码头工人工作方式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并没有直接提到工业化的具体成就排除B项;这一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实现,而1951年的背景显然不足以支持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题型分类】从“反映了”可知是本质类选择题。1.本质、实质类选择题【典例02】(2024甘肃卷)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年代,中国的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影响,这说明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C项正确;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不久,深受国际市场影响,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题型分类】本质类选择题;“表明”在此题对应选项是本质性结论。1.本质、实质类选择题【典例03】(2024山东卷)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答案】A【解析】据本题表格材料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不断地上涨,且分布呈现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特点,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A项正确;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题型分类】本质类选择题;“体现了”在此题对应选项是本质。1.本质、实质类选择题【典例04】(2024广东卷)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题型分类】本质类选择题;“说明”在此题对应选项是对现象的解读。体现“论从史出”,考察推理能力。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2.史料主旨型选择题(1)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察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千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2)设问词常见为“旨在”(目的在于,强调主观性)、“意在”、“所强调的是”、“这……”等2.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典例05】(2024辽宁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及第是指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诵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所述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题型分类】主旨类选择题;选项是对题干内容的解读。2.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典例06】(2024北京卷)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能接受“两个中国”的存在,这反映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题型分类】主旨类选择题;选项是对题干中心大意的强调。2.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典例07】(2024安徽卷11)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A.揭示战争真相B.抒发乡土情怀C.传播神话故事D.歌颂骑士英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可知,这一表还是在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拼搏,宁死不屈的英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自中世纪法兰西的一部骑士文学作品、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主要描述了描写了罗兰阵亡时的英勇不屈及对国王查理的无限忠诚,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歌颂骑士英雄的英勇精神,没有体现战争的残酷,排除A项;歌颂骑士英雄的英勇精神,没有对乡士情怀的描写,排除B项:材料是骑士文学,不是神话故事,排除C项。故选D项。【题型分类】主旨类选择题;选项是对题干大意的解读与判断,要结合题干诗词大意并相关史事判断,考察一定的阅读和获取信息并判断的能力。一、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对策3、因果类选择题:比较常见。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有两中情况:(1)题干为因、选项为果(2)题干为果,选项为因3、因果类选择题【典例08】(2024广东卷)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改为国家----社会保障制。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D.乡镇企业的不断涌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改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退休和医保制度,实质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单位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开始了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为了在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减少传统体制下给企业带来的包袱。1986年,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进入由“国家一单位保障”迈向”国家一社会保障”的标志性年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见证了国企改革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地方社会保险试点,社会保险的基层探索、模式比较与制度筛选成为这个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B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排除A项;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不断涌现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因果类选择题【拓展】选择题常见陷阱:1.偷梁换柱法: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2.因果混淆法:常见如因果倒置,因果位置互换。3.以偏概全法: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4.舍本求末法: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5.似是而非法: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6、观点陈旧、不会灵活应变。二、非选择题类试题特点及对策(一)材料解析题1、【审题技巧]①审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找答案,节约时间)a.明确设问要求,找出答题依据(如根据材料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b.找出设问词:如“概括”(即根据材料获取信息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抽象出的结论)、说明、阐述、评价等,明确处理信息的要求、答题的角度和要求等。c.找出核心词或中心词,即本问题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设问;防止脱题,反对偷换概念。d.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性词语,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据材料概括提炼”等。(一)材料解析题②阅读材料a.粗读:第一遍粗读材料,主要任务是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b.细读: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对于世界史中较长且难读懂的翻译文材料,划出关键词句或根据阐述的意思分段。(一)材料解析题③找联系的技巧a.注意材料间联系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材料观点相反,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找出中心后,围绕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找到解题突破口。b.找出材料与教材联系尽管材料解析题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找出这种连接点。c.分析材料与设问联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要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者从设问行文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之处,然后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一)材料解析题2、[答题技巧】(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都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2)论从史出克服思维定势,坚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不能仅凭固有知识而不分析材料内容。(3)辨别材料观点正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因为材料多是原始史料,可能带有落后史学观点的色彩,必须按照正确观点对史料进行辨析。(4)答案组织要求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简答。(二)开放式小论文题1、观点提炼(1)仔细审题要完整阅读材料,确定评论的客观对象以及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明确材料中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的关系。避免断章取义,不能为了抢时间,随便把材料中的一句话当成要论证的观点,否则可能导致全盘皆输。(2)提炼观点简洁准确:观点要用专业术语表述,言简意赅。如果是自己根据材料总结观点,要确保观点能准确概括材料核心内容。比如从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材料中,总结出“古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